No. 503-A 序
從古聖人之書。皆所以垂教也。而統智愚聖。凡胎卵溼化而胥度之者。莫如金剛經。是經也。以無念為宗。以離相為旨。以斷除貪妄為功夫。以清淨涅槃為究竟。誠昏衢之巨燭。苦海之慈航也。自西域傳[1]人中華。上自王候紳士。下迄牧豎樵夫。靡不家置一編頂禮而供奉之。較四書六經。倍加尊重。然雖明衣潔裳。淨體端容。敲碎木魚。而口之所誦。非心之所知。目之所暗。非意之所會。如入暗室。不見一物。如遊蠻邦。莫辨何言。亦安能起大堅固。生大智慧。而臻無上菩提之岸哉。門下士黃子正元。(閩總戎號泰一)憫世人但誦經文不曉經義。請直解於予。予瞿然曰。此經為我 佛之傳燈。微妙祕密。予何人斯。敢以蠡測之見。妄語高深哉。黃子請甚力不獲辭。因節取昔賢之論。而增損之。謬參[A1]己見。而串合之。前載註語。既字詮而句釋。後列講旨。復縷晰而條分。或過遞下卷。不凌不躐。或迴顧上意。不漏不遺。務使口吻順適。脈絡貫通。俾誦者對其文。曉其義。如親歷祇樹園中見 佛與空生。娓娓問答。向之在暗室者。處處開明。向之遊蠻邦者。言言盡解。亦一大快事也。葢佛書談空。儒書言實。解佛之書。以解儒書者解之。則理順訶通。後學之人。一見了然易於遵循。若於經中之章節。問答起伏聯貫處。概置不講。而多引棒喝堂參之語。以作訓詁。如鏡中華。探之不得。如水中月。捉之不能。揆之我 佛傳經之心。斷不如是。茲刻壽世。必有尋文究義。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黃子之功。將與佛土並永。豈特勝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者哉。
旹大清乾隆元年律次夾鐘之月純陽子沐手敬序
No. 503-B
夫斯經者。乃大雄氏之準繩。[2]昔孔聖之大易。老子之道清。斯三者。竊陰陽之造化。奪宇宙之精華。誠雨粟夜哭之再發明也。故其後略[掘*ㄆ]門牆者。無不以奉此三者為尺璧寸珠之奇珍焉。然而履其國。歷其階。雖千萬人。無一往矣。其孔老之教。一以理數匡時。為萬世之木鐸。一以修真度眾。作九轉之金鍼。惟佛氏之書。皆以莊嚴借喻。空寂傳宗。自有為而徹無為。因四相而參滅相。其意奧。其旨玄。欲求洞其一班者[3]解矣。雖有昭明之縷分。純陽之箋釋。自六朝以至今日。紛紛解晰。不[A2]已千百餘家。各了[4]各乘之奧妙。其不能特贈與人也。不過按圖索驥。究其省識。則廬山面目失其本真矣。但其不可思議之碩果。定不以異語謊後學人也。努志者貴堅修持誦。何必以窮章徹句。摘底搜源。作禪門之苦惱乎。奚不悟如如不動。一旦慧覺而不知焉。故非法非非法。即可以識西來意之本源者也。
旹道光辛丑年仲春月
定光佛降筆於西江芝陽同善堂
金剛經啟請
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至心念淨口業真言。然後啟請八金剛四菩薩名號。所在之處。常常擁護。
淨口業真言
脩利脩利 摩訶脩利 脩脩利 薩婆訶
淨三業真言
唵 娑(音梭)嚩(音娃)婆嚩秫(音述)䭾 娑嚩達摩婆嚩 婆嚩秫度(音陀)憾(音酣)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多 母(音□)䭾(音陀)喃 唵 度嚕度嚕 地(音寨)尾薩婆訶
普供養真言
唵 誐(音耶)誐曩(囊上聲) 三婆嚩 韈(音娃)日(音子)囉(音楋)斛(音吽)
奉請
- 南無青除灾金剛(除一切眾生。宿世災殃。主大海)
- 南無辟毒金剛(除一切眾生。瘟毒病患。主災毒)
- 南無黃隨求金剛(令一切眾生。所求如願。主功德)
- 南無白淨水金剛(除一切眾生。熟惱苦。主一切寶)
- 南無赤聲火金剛(除一切眾生。無明見。主生風)
- 南無定持灾金剛(除一切眾生。灾難苦。主琉璃)
- 南無紫賢金剛(令一切眾生。開解悟。主堅牢)
- 南無大神金剛(令一切眾生。智芽成就。主龍)
奉請
- 南無金剛眷菩薩(慈也)
- 南無金剛索菩薩(悲也)
- 南無金剛愛菩薩(喜也)
- 南無金剛語菩薩(捨也)
發願文
云何梵
開經偈
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音鉢惹。下倣此)
○法會因由分第一(說法聚會由此起因)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邱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A3]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A4]已。敷座而坐(著音酌。鉢音撥。飯食音反四)。
【註】如是。指全經而言。我。阿難自稱也。言此經之所云。乃我親聞於佛。者也。佛。教主之稱。舍衛國。波斯匿王所居。樹。為匿王太子祇陀手種。故曰祇樹。給孤獨。名須達拏。樂善好施。人皆稱為給孤獨長者。須達深重佛教。向祇陀借園建精舍。用黃金布地。請佛說法。故佛常住園中。比邱。乞士也。上乞法於諸佛菩薩。下乞食於善信之謂。世尊。佛號也。三界共仰之意。敷。排布也。
【講】阿難說。我向者嘗聞我佛如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長者園中。座下乞士。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時方正午。當進食之際。佛乃著和柔忍辱之衣。持四天王所獻之鉢。率諸大眾。於舍衛城中乞食。不越貧而從富。不捨賤而後貴。平等無相。次第乞[A5]已。還至園中。飯食訖。收衣鉢。洗足畢。排布高座。而坐焉。
○善現啟請分第二(善現長老啟請佛訓)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樂音要)。
【註】長老。年高有德之稱。梵語須菩提。華言善現。一名空生。左為邪道。右為正道。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心合於道。道合於心也。白。啟也。希。少也。希有世尊。先嘆其少有。又呼佛號也。下倣此。如來。佛之通稱。謂真性自如。隨所來而現也。菩。覺也。薩。情也。義理先具能覺一切有情之意。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菩提。正覺也。云何應住者。言此心當住於何處。諦。詳審也。唯然。既諾而復是其言也。
【講】當佛敷座而坐之時。有長老名須菩提者。於大眾中從座而起。袒其右肩。屈其右膝。合掌恭敬。白佛言曰。希有哉世尊。座下諸菩薩。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為不多。倘如來不護持眷念。俾信受是法。則外誘得以擾亂之矣。不付委囑託。俾奉行是法。則宗傳有時而斷絕矣。但真性雖人同具。而妄念未易消除。三千大千之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此心當住於何處。方得降伏其妄念乎。佛曰。善哉善哉。須菩提。汝云如來善教諸菩薩。此言深合我心。汝其詳審靜聽。當為汝說除妄之道。世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當絕去外緣。一塵不染。念念常住清淨。則能自見其性。而降伏其心矣。維時須菩提心開意解曰唯。曰然。曰世尊。曰願樂欲聞。極致其傾會而讚歎焉。
○大乘正宗分第三(最大之乘至正之宗)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涅槃音扛盤)。
【註】摩訶薩。梵語也。即華言心體廣大。不可測量之意。卵生禽鳥也。胎生。人與獸也。溼生。水中鱗甲也。化生。蠅蚊等類也。有色。謂但有色聲。而無情欲也。無色。謂但有靈識。而無色身也。有想。方寸之中。尚有計慮也。無想。靜涵萬有。一念不動也。非有想非無想。雖一念不動。不似木石之無知也。後五者。皆天上之人。無餘。此外無餘也。涅。不生也。槃。不死也。滅度者。滅盡一切諸相。而度化之也。
【講】須菩提聞佛所說。心意開解。佛於是復告之曰。須菩提。諸菩薩。性量廣大。應如是降伏其心。固[A6]已。然我之心。即人物之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世間之卵生。胎生。溼生。化生。天上之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雖品類不同。見地各異。我皆令其不生不死。消滅其種種諸相。而度化之使之亦如是降伏其心焉。如是無盡量無數目無邊界之眾生。悉皆滅度。亦眾生之自滅自度。於我何功哉。所以者何。葢眾生之滅度。若歸功於我。則此心便有所著。而不免於四相之累矣。如心著於貪一邊。則為[A7]己。計私。而有我相。心著於瞋一邊。則分別爾汝。而有人相。心著於癡一邊。則願生諸天。而有眾生相。心著於愛一邊。則希冀長年。而有壽者相。有此四相。尚得謂之菩薩乎。
○妙行無住分第四(奧妙之行本無住著)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不音否。不音弗。下倣此)。
【註】復次。謂再編次佛與須菩提問答之言也。菩薩於法之法。指心與身之所運用酬酢者而言。住。執著也。布。普也。施。散也。色。形像。聲。音樂。香。芬芳之氣。味。烹炮之品。觸。動也。或云男女之欲亦通。法者。事物之則也。諸法皆緣心生。故屬於意。
【講】佛承上無相之義。又告須菩提曰。菩薩於一切心之所運用。身之所酬酢者。皆當無所住著。而布施為尤甚。何也。凡夫布施。往往希求利益。如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香。舌之於味。身之於觸。意之於法。一不如其所欲。則必布施以求快其所欲。此住相布施也。菩薩六根清淨。無諸欲之求。惟以法施。利益一切眾生。如水在地中。行所無事。所謂不住相布施也。須菩提。菩薩布施。必須如是。無六塵之累。方為真布施。方獲大利益。此何故哉。葢財施為凡。法施為聖。菩薩無住相布施。毫無希冀之心。縱脫生死苦。受大快樂。歷萬劫而不毀。超三界以長存。其福德雖大。亦聽其自然。實不可思[1]維較量。以一經思量。則此心便住於相。而福德反小矣。夫福德固不可思量。而思量亦屬無益。吾試問爾。東方虗空可謂大矣。爾思量不。須菩提曰。此等虗空之處。想之何用。吾不思量也。佛又曰。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尤為大矣。爾思量不。須菩提曰。此等虗空之處。想之亦無用。吾不思量也。佛曰。爾知虗空不可思量。則知菩薩之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亦如虗空一般。斷不可思量也。但須依吾之教。心住於無相。則自獲超證矣。
○如理實見分第五(自如之理乃見真實)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註】於意云何。發問之詞。身相。謂現具之色身。見。猶看也。非相見之見。
【講】佛謂須菩提曰。汝知福德不可思量。則布施當不住於相明矣。豈獨布施為然哉。即吾現具之形體。亦非真實。吾試問爾。可以執四大色身。遂謂如來在是不。須菩提曰。色身滯於官骸。佛與比夫無異。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也。何以故。佛以法為身。清清淨淨。如太虗之不著形迹。雖有身相。而實無身相。今如來所說身相。是法身。非色身也。法身可見如來。色身豈可見如來乎。佛曰。須菩提。爾之言是也。凡人所有之相。皆屬虗妄。虗則不實。妄則不真。以不實不真之相。欲見如來譬若認外寇作家人。終無是處。若人能見諸相非相。則見色身中有法身。而如來在是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生正信心最為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A8]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註】如是言說章句。指上數章而言。五百歲約舉之詞。言其遠也。持戒。諸惡莫作。修福。眾善奉行。以此為實。確信不疑也。種善根。即持戒修福之意。淨信者。心常清淨而為信之也。如來悉知悉見。心合於佛。佛合於心也。無法相。萬法皆空。無非法相。外緣悉淨。如來常說云者。葢古佛有是語。而佛復述之也。筏。船也。喻。譬也。佛法濟度眾生譬以船渡人也。
【講】須菩提恐佛滅後。傳法無人。後來眾生。未能生信。故白佛曰。世尊以大慈之心。著希有之論。座下諸比邱。固莫不尊奉矣。倘佛涅槃之後。後來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未知亦能生實信之心否。佛曰。須菩提。性體常明。心燈不滅。爾莫作是說也。葢此言說章句。至微至妙。即如來滅後。至五百餘歲之遑。猶有持淨戒修天福之人。以此為真實妙諦。而確信不疑者。夫能確信於五百餘歲之後。則其善根必預種於五百餘歲之前。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A9]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見佛多。聞法多。修行多也。不但持戒修福者善根不可勝記。即世間眾生。聞是章句。乃至一念之間。生淨信心。此心便與如來相合。如親受教於如來一般。如來佛慧佛眼悉知之而悉見之。是諸眾生。所得福德。如是無量。此何故哉。蓋[A10]已得生法二空之妙義故也。是諸眾生。雖止一念淨信。而此一念。[A11]已無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生空也。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法空也。生法二空。其義云何。葢不著相也。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執生。便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為執法。便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亦為執法。亦著我人眾生壽者。生相固不可執。法與非法亦不可執如此。是故持戒修福之人。須令此心空空洞洞一物不有。不應取法相。亦不應取非法相。此種義理。最為微妙。所以古之如來。常謂大家曰。爾等諸比邱。知我以法度人。譬如以筏濟渡。人既登岸。筏即無用。人能了悟。法亦無用矣。由此觀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之外道乎。
○無得無說分第七(空則無得寂則無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差音雌)。
【註】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者。了却真空。無定法可得也。有所說法耶者。因人而教。無定法可說也。不可取。不可以色相取。不可說。不可以口舌說。非法。雖有而却無。非非法。雖無而却有。皆以之以字。作用字解。
【講】佛告須菩提曰。吾教固以無上菩提為第一義。然或由持戒而得之。或由禪定而得之。功[A12]夫不同。獲效各別。爾之意以為如來於無上菩提。有一定之法可得耶。佛門廣大。固不擇人而教。然智者與之言深。愚者與之言淺。資稟不齊。施誨亦異。爾之意以為如來有一定之法可說耶。須菩提答曰。如我解佛所說義。知佛以無上菩提之義自修。無一定之法可名。以無上菩提之義教人。亦無一定之法可說也。何以故。如來所說之法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可以心悟。而不可以口舌說。以為有法耶。雖有而不滯於有。以為無法耶。雖無而不論於無。此所以無一定之法可得也。所以者何。法本無為。自古聖賢皆用無為之法誨人。而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不能不有差別。此所以無一定之法可說也。
○依法出生分第八(諸佛之法依此生出)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偈音忌)。
【註】普天之下。謂之小世界。一千小世界。謂之小千。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其實一大千耳。斯為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琉璃。玻瓈。珍珠。瑪瑙。珊瑚。金。銀。福德。修布施之德。享現在之福。福德性。修性中之德性。彌六合。其受福亦如是也。四句偈。當指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方有著落。謂此偈。不必說破者。似屬空滑不可從。
【講】前言法無為矣。佛意欲顯無為之福。乃先與之論有盡之福。因設問曰。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於此。用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以為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否。須菩提曰。凡人布施。原欲希求利益。所得福德。豈有不欲其多。但所得者。身外之福德。而非性中之福德也。何以故。聚寶布施。不過借物而修。物有限而其福德亦有限。非性中之福德可比。然如來猶諄諄以是人之福德為問者。以彼所得雖多。猶可以數計故也。佛曰。須菩提。爾言誠然也。藉物而修。不若率性而修。而性修之法。不外此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之不忘於心。持之不厭其久。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宣說。不但覺一[A13]己之性。且將覺億萬人之性。其福德。豈不勝彼布施之福德乎。何以故。葢此經乃修行之徑路。凡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菩提之法。皆從此出。夫無上菩提之法。即佛法也。而佛法豈可泥乎。所謂佛法者。本來無有。不過假此開悟眾生耳。寧有真實之佛法哉。
○一相無相分第九(只此一相本自無形)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洹音完那音奴)。
【註】能作是念。謂尚萌得道之念也。前四我字。乃代須陀洹等設想之詞。非佛自稱也。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謂初人真流也。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色身一住天上。一生入間也。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不來受生慾界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謂相滅生盡也。無諍。毫無爭競之意。梵語三昧。華言正見。謂遠離邪見也。樂。好也。阿蘭那。即無諍也。樂阿蘭那行者。葢佛嘗有是語。而須菩提舉以為證也。
【講】前言無為之法。不可取。不可說。則諸菩薩修行。俱當以無念為宗。而不可存得果之心。故佛設問曰。吾教大眾。修阿羅漢道者。大約有四等。曰須陀洹。曰斯陀含。曰阿那含。曰阿羅漢。用功不同。得果亦異。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當修行之時。若預作得果之念。便得須陀洹果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得預聖人之流。名為入流。而心無所得。不著入流之相。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境界。謂之須陀洹。其以是與。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當修行之時。若預作得果之念。便得斯陀含果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色身一往住天上。一來生人間。雖曰一往一來。而心無所得。不著生滅之相。實無往來。謂之斯陀含。其以是與。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當修行之時。若預作得果之念。便得阿那含果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內無欲心。外無欲境。不來世界受生。名為不來。而心無所得。不著不來之相。謂之阿那含。其以斯與。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當修行之時。若預作得果之念。便得阿羅漢道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羅漢。萬緣悉淨。無煩惱可斷。無貪瞋可離。無得果之心也。既無得果之心。即無道可得無法可名矣。謂之阿羅漢。其以斯與。世尊。若此四等之阿羅漢。稍萌所得於心。謂我之修行。可以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尚得謂之阿羅漢乎。即如弟子當日。會蒙我佛許過謂哉。與人無競。與物無忤。遠離邪見。得無諍三昧。在大眾之中。極為難得。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所以許我為第一離欲阿羅漢者。以我不存得果之念故也。若我稍存得果之念。謂我可以得阿羅漢道。則此心便有所著。世尊不應稱我為樂阿蘭那行者矣。以我樂阿蘭那行而實無所行。故佛深契之。而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則凡欲得果者。可不去其所得之心哉。
○莊嚴淨土分第十(成就莊嚴淨明心地)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註】如來。佛自稱也。然燈佛。釋迦牟尼授記之師。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故曰。佛土莊嚴。如寫經造寺。供養布施之類。是故須菩提諸菩薩。皆概稱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謂心當住於無所住處也。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非身法身也。乃如如不動之真心。
【講】前須菩提。自言所證之果。既不存得心矣。佛終恐其所得之心未盡。故又從而點化之曰。須菩提。於意云何。爾謂我昔日在然燈佛所受記。於法有所得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如來一心清淨。雖在然燈佛所受記。於法實無所得也。佛曰。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故謂之佛土。不知菩薩居是土。亦寫經造寺。供養布施。使佛土莊嚴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莊嚴。不過外相。於自性無涉。菩薩必不為此也。何以故。葢佛土。即淨土也。淨土。不事修飾。所謂莊嚴者。非真莊嚴也。不過虗名為莊嚴而[A14]已。是故吾教之。須菩提。諸菩薩雖性量廣大。俱應如是生清淨之心。清淨云何。不應住於有形色者而生心。不應住於有聲音馨香滋味。及觸與法而生心。惟應屏絕六塵。於無所住處。而生其心也。佛又曰。須菩提譬如有人。身似須彌山王。爾之意以為大否。須菩提曰。甚大。世尊。但此身雖大。究不定為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皆屬有盡。色身縱如須彌山王。畢竟還有生滅。必如佛所說之非身。方可名為大身耳。夫非身者。法身也。即真心也。可以包太虗藏世界。豈僅如須彌山王而[A15]已哉。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修無為福勝於布施)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註】恒河周四十里。在西土。人所共見。故佛取以為喻。等。同也。
【講】前第八分。言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不如持經。佛又推廣其義而言曰。須菩提。恒河。周四十里。可謂大矣。其中所有沙數。難以悉計。若一沙各為一河俱等於恒河之大。爾之意。以為此諸恒河之沙。寧為多否。須菩提曰。甚多。世尊。一沙即為一河。一河各有其沙。河尚無數。何況其沙乎。佛曰。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將七寶滿爾所說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是人得福可云多否。須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布施得福雖多。究竟不若持經。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四句偈等非特受持。自見其性。且為他人解說。使之亦見其性。則彼此共證無上妙道。此種福德。視彼七寶布施福德。豈不相懸萬萬乎。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受持正教天人尊重)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註】隨說隨順眾生而為說法。心無分別也。此處即此心也。世間世上之人。天人。天上之人。阿修羅。阿。無也。羅。眾也。即不修之眾生魔王等類是也。殯佛之身為塔。供佛之像為廟。尊重弟子。弟子中之可尊可重者。若諸菩薩是也。
【講】上言特說福德。勝於布施。則經不可不說。故佛又呼須菩提曰。經功甚大。不可思議。如有善信之人。隨順眾生高下。逢凡說凡。逢聖說聖。為之講解是經。乃至四句偈等。多方演說。當知說經一偈之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以香華瓔珞幢幡寶葢。香油酥燈。恭敬供養是人。如藏佛身之塔與供佛像之廟一般。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一經全文者乎。須菩提。當知是人所成就者。為世間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所在之處。便是佛在之處。人皆清淨奉持。即與佛無異。與可尊可重之弟子。諸大菩薩無異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當如此法承受行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註】微塵。塵中之微者。譬眾生妄念之多也。佛分身成化。於諸世界之中。示現無邊大神力。使一切眾生。在塵離塵。在世出世。故云非微塵非世界。三十二相莊嚴端好。指全身而言。俗本謂頭如何。脚如何。未免太拘。葢佛不一佛相不一相故也。末言布施不如持經。重言以結上文之意。
【講】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持說是經。成就希有之法。既聞命矣。不識此經當以何命名。我等云何受持乎。願明以教我。佛曰。須菩提。是經當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葢明是經者。其智慧如金剛之堅利。斷絕外妄。直達諸佛菩薩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其遵奉而持守之。然真性本空。無可執著。智慧達彼岸之說。吾性中亦豈有是哉。何以故。須菩提。佛所說般若波羅蜜。實非般若波羅蜜。不過虗名為般若波羅蜜。以引誘眾生耳。真性本來清淨。如此則知一切諸法。總屬外相。更有何法可說乎。吾試問爾。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曰。如來萬法皆空。有何可說。即不得[A16]已而有說。亦與無說等也。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否。須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須菩提。我今明言告汝。微塵雖多。而無定體。世界雖大。數盡則壞。皆為虗妄。如來所說微塵。非真實微塵。是虗名為微塵。如來所說世界。非真實世界。是虗名為世界。惟真性至真至實。自古及今。無變無壞也。去真性。即法相。非身相也。佛恐須菩提不解。故又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曰。三十二相。乃現具之色身。而不可以此見如來者。此何故哉。葢如來雖現色身。涅槃則盡。不能久存。如來說三十二相。非真實相。是虗名為三十二相。由斯以觀。色身既屬空虗。則著相布施。獲福寧有幾何。益信持說之福勝矣。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捨身命布施。併恒河沙佈施。俱屬著相因果。何益於事。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自利利他。其福甚多。可見人法兩空。吾前言所謂不著相布施。於此益信矣。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離諸形相自得寂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註】實相。法身也。前屢言福德。此獨言功德者。葢功成果滿。福不足道也。波羅蜜有十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云第一波羅蜜者。指布施而言也。非第一波羅蜜者。拂去假名不住於相也。下言非忍辱波羅蜜。亦是此意。梵語歌利王。華言無道極惡君也。歌者慧也。利者刀也。王者心也。是用慧刀。斷除無明煩惱之心也。割截支解等句。俱係喻意。不可認作實有其事。應生無所住心者。謂凡有住著處。不得起心也。此即第十分之義。而推廣言之。
【講】上言受持之法。爾時須菩提。深解無相義趣。涕淚悲泣。傷值遇之晚。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修行。雖其慧眼。聞法甚多。未曾有如是之妙者。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生篤信心。湛然清淨。則色身中。有法身。即生如來實相。此人成就功德。識為第一希有。世尊是實相者譬若大虗。所謂有相。即是非相。是故如來所說實相。總屬鏡華水月。豈真有實相之可名哉。世尊。我今聞是經典。信而不惑。解而不疑。受而不辭。持而不厭。不足為難。若當來世。五百歲後。其有眾生聞是經者。亦能信解受持。此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也。此人依是經修行。屏除妄念。不著諸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葢了悟四相皆空。方能離一切諸相。成無上菩提。名為諸佛不難矣。佛曰。須菩提。信如爾之言也。葢大乘之法。非具大乘根器者。聞之未免驚焉而恐懼不寧。怖焉而憂疑不定。畏焉而退縮不前。若不驚不怖不畏。諦聽受持。永無退轉。此人甚為希有。何以故。如來到彼岸之法。第一曰布施。次則曰忍辱。如來有布施之名。而不著布施之相。是知如來所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不過假名為第一波羅蜜而[A17]已。如來有忍辱之名。而不著忍辱之相。是知如來所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不過假名為忍辱波羅蜜而[A18]已。由斯以觀。人苟不驚。不怖。不畏。則布施忍辱。二相皆空。諸相從此俱空。謂為希有。寧為過與。即如我昔日會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若非得無相妙義。則被伊節節支解時。應生瞋恨心。乃我則毫無瞋恨。以忍辱力。身復如故。非惟無苦。且復樂也。然忍辱豈僅一世哉。又念過去五百世後。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雖遇外侮。亦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此豈獨我然哉。須菩提。凡屬吾教之諸菩薩。俱應離一切相。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應住於色而生心。不應住於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應生無所住之心。若心有住。則住非所當住。即為非住。而非菩薩之心矣。所以古之如來。甞有言曰。菩薩之心。莫不欲布施。但眾苦之本。眼根不淨為先。不應住於色而為之布施也。須菩提。菩薩布施。原為利益一切眾生。若心住於色。便是眼有財物。則布施有時而窮。故應如是無住相布施。方獲真利益。然心無住矣。若稍存施受之念。終為著相。故如來常說一切諸相。畢竟虗妄。而非真實。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能悟真空。離眾生相。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此語。是真語。而非假也。是實語。而非虗也。是如語。而當理也。是非誑語。而欺人也。是非異語。而駭聽也。夫一切諸相。既非真性所有。則一切諸法。又豈真性所有哉。須菩提。如來所得法。為眾生而說。原非真實。然又不可不藉此以悟真性。又非虗假。有而不有。無而不無。真空之妙如此。須菩提。若菩薩之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則教化眾生。無由開悟。如人入暗室。昏昏冥冥一無所見。若菩薩之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則教化眾生。皆得開悟。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照。種種諸色。無不畢見。夫真空無相。莫如此經。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非但為口耳之功。抑亦究心學之妙。即為如來所眷顧。用無上智慧。知見是人。而照鑒之。不但利於一身。且將普於羣生。不但利於一時。且將及於千萬億劫。而無量無邊功德皆得成就矣。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受持此經功德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註】信心不逆者。生篤信心。不相違背也。乘。車也。阿羅漢。獨了生死。不度眾生。謂之小乘緣覺之人。半為人。半為[A19]己。謂之中乘。菩薩普度一切。謂之大乘。發猶啟也。最上乘者。兼菩薩而載度之。佛乘也。荷擔。仔肩之意。樂。好也。小法。外道也。諸華香。即法華經所載未利青蓮白蓮等香是也。
【講】佛恐世人執忍辱之說。徒以身布施。墮入貪癡障中。故呼須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寅卯辰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中日分。巳午未時。復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後日分。申酉戌時。亦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一日三分歷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行布施。世間所斷無之事。即有之。亦不過得世間福耳。若復有人。聞是經典。信之於心。順而不逆。其所得之福。尚勝於彼。何況更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者乎。須菩提。要而言之。此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不可以器物稱量。功德廣大。無有邊際。然非遇發大乘心。發最上乘心者。如來斷不與之說也。若果有人受持讀誦。逢凡說凡。逢聖說聖。廣為闡發。便後學。各見性中無相之理。則是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來佛智佛慧。悉知之。悉見之。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來無上菩提。不難以一身荷擔之矣。豈樂小法者。所可同日語哉。葢樂小法之人。迷於外道。恒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不知此經普度一切。至微至妙。須菩提。在在虗處。有此經典。便如摩尼寶珠。瑞光燦爛。一切世間。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莫不至心供養。當知此處與藏佛真身舍利寶塔一般。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所謂一人辨心。諸天辦供者。此類是也。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若能清淨業障盡消)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註】輕賤。謂疾病貧窮諸衰相。為人所憎惡也。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也。梵語阿僧祗。華言無央數。梵語那由他。華言一萬萬。具說。詳言也。
【講】持誦此經。宜為天人恭敬供養。而往往不免人之輕賤。鮮不以持誦為無益矣。故佛曰。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反為人所輕賤。是人生前罪業深重。當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以今生持誦之功故。祇為人輕賤而[A20]已。前生罪業。即為消滅。來世無上正等正覺佛果當得成就。須菩提。即如我往日曾歷無量無央數劫。於燃燈佛前。得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然祇求福而[A21]已。不能出離苦海。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自悟本性。永脫輪迴。其所得功德。以我所供養諸佛功德較之。百分不能及其一分。極而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恒沙皆不能及。葢供養為財施。受財施之報者日漸少。而終至於有盡。持誦為法施。受法施之報者。日益增。而終至於成佛。然則此經豈人所易聞者乎。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者。其所得功德。我若詳言其妙。下根之人聞之。甚者心即狂亂。次者狐疑不信。皆以我言為夸而驚怪矣。須菩提。當知此經之義趣與功德之果報。皆不可以心思而[1]日議。我又何庸具說為哉。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成佛究竟本無我相)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A22]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虗。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註】梵語釋迦。華言能仁。梵語牟尼。華言寂默也。由爾時以下。至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句。雖與第三分相似。但第三分。言滅度一切。在生如是心。此言生如是心。亦非真實。語同而意有淺深。由於燃燈佛所以下。至無實無虗句。雖與第七分第十四分相似。但第七分。言無有定法。尚有法在。此言實無有法。則併法俱空矣。第十四分。不著四相。專指布施忍辱而言。此則兼一切而言也。較前更覺精深濶大。由是故如來說一切法句。以下至末。雖與第十分相似。但第十分。非莊嚴。非大身等語。虗論其理。此言通達無我法。便可直登彼岸兼論其效。更得引誘後學之意。
【講】此經既不可以心思而口議。則受持讀誦。不容[A23]己矣。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此心當住於何處。方能降伏其妄念乎。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當生如是超證一切眾生心。舉一切眾生。皆消滅其妄想。而度化之。滅度一切眾生。盡[A24]已成佛。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良由眾生。自滅自度我無功也。所以然者何也。葢存滅度之念。即為著相。若菩薩之心。一著於相。即有我人眾生壽者之見。而即非菩薩矣。夫無相可著。則無法可名。不但塵緣外感盡屬空虗。即所謂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亦吾性中自具。豈是循途守轍。依於法而後然哉。吾試問爾。我昔日在燃燈佛所。多蒙授記。得無上菩提。爾謂有一定之法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空諸一切。則知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無上菩提也。佛深以其言為然曰。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無上菩提。若如來得無上菩提。果有一定之法。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當即傳以成佛之法矣。何待沾沾然向我言曰。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乎。惟實無有法得無上菩提。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謂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云云也。夫記乃如來得果之妙諦。而如來者。即真性也。真性貫徹三世。綿亘十方。即諸法皆得自如之義。豈有定法之可名哉。若有人言。如來得無上菩提。必有定法。此皆妄語而不足信也。庸詎知如來得無上菩提。皆由積功累行之久。具心領神會之妙。萬緣淨而諸相空。實無有法可得。然無法可得。而又不可謂非得。得而無得之中。實而不實。虗而不虗。所以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夫用以修行。即虗而不虗也。而成佛初不在是。即實而不實也。此豈可泥乎。須菩提。如來所言一切法。非真實一切法。不過假此修行。虗名為一切法耳。此義可借喻而知之矣。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果真實否。須菩提曰。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然有生滅有限量。非真實大身。不過虗名為大身而[A25]已。佛曰須菩提。菩薩教化眾生。非為真實。亦如大身之不真實。若菩薩作是言。謂無量眾生皆由我而滅度之。知此見識是成佛有法矣。尚得名之為菩薩乎。何以故。葢真性空空洞洞。非雅無法。併菩薩之名。亦屬虗假。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諸法。無我人眾生壽者。既無四者。又安得有所謂菩薩乎。至於離相以度眾生。使一切世界。皆為清淨。正是真莊嚴處。若菩薩不於此是求。反曰我當以金珠等寶。莊嚴世間佛土。值凡夫之見耳。不得名為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不過外飾之莊嚴。非真莊嚴。但強名為莊嚴而[A26]已。夫起度化心。著莊嚴相。不得名為菩薩。畢竟發何等心。方得名為菩薩乎。必也四通八達深明無我之法。遠離一切諸相。人法兩忘。則度化之心與莊嚴之心。俱不起矣。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萬法歸一更無異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註】見眾生形色。名曰肉眼。見大千世界。名曰天眼。見自性般若。名曰慧眼。見一切法。無一切法。名曰法眼。無自性可守。無諸佛可求。放大光明。破諸黑暗。名曰佛眼。如是世尊。既然而復稱之也。若。如也。干。數也。謂眾生之心。種種有差別也。非心。妄想之心也。是名為心。不起妄想。即是本心也。過去現在未來。謂之三世。不可得。猶言不可有也。
【講】上言通達無我法。而後可名為菩薩。然真空之中。自有實見。故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觀見眾生之肉眼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普照世界之天眼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返觀內照之慧眼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見諸法皆空之法眼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真性常昭。上自諸天。下至九幽。毫無障礙之佛眼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佛既具此五眼。則所知極廣。豈有不能覺一切眾生之心乎。故佛又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之沙。佛說是沙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之沙。分之各為一恒河。而諸恒河中。所有之沙。分之各為佛世界。佛世界如是。寧為多否。須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須菩提。彼佛世界雖多。所有一切眾生。若干種心。總名妄心。如來悉能知之。誠以性體光明無不徧照也。無不徧照者。常住之真心。歷萬劫而不變者也。何以故。如來說一切諸心總屬虗假。皆為非心。若識諸心非心。是名為心。又安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妄想哉。所以者何。須菩提。凡思念前事。為過去心。思念今事。為現在心。思念後事。為未來心。此三種心。本來無有。乃因事而生。今真心常住。則萬法背空。三種心。於何而有哉。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法身徧界通化無邊)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註】因緣。即因由也。福德有實者。只福德為有。而妄生希冀也。福德無故者。以福德為無。而不著一切相也。此與第八分相似。但第八分言七寶布施。不如持經。是望人藉經行布施。此言七寶布施。福德有限。是望人離相行佈施。較第八分。更覺空濶。
【講】心有所著。即為非心。可見福德不宜執著而生希望矣。故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布施因緣。得福多否。須菩提曰。如是世尊。是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曰。修因得果。報應之常。七寶布施。得福甚多。理固然也。但下乘之人。以福德為有。藉布施。以乘遂其私。此為妄心福德。雖多終屬小果。未免有盡。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惟大慧之人。以福德為無。藉布施。以修[A27]己之性。此為佛心所得福德。譬如虗空無有邊界。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也豈彼著相布施。所可同日而語哉。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色相皆妄離妄見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1]來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註】具足。毫無虧欠也。色身。三十二相也。具足諸相變化神通。不止三十二相而[A28]已也。此與第五分。第十三分相似。但第五分。言凡所有相。皆是虗妄。是欲人於有相之如來。見無相之如來。此言具足色身。又云具足諸相。是欲人於神妙不測之如來。見真性一定之如來。第十三分。言與其見如來三十二相之假。不如持經之真。是引人持經。此言不但三十二相是假。即變化神通亦非真也。是極贊如來。語同而意自別。
【講】前言諸佛所證。乃無為福德。又何身相之可見乎。故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具足之色身見佛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一切色身。皆為虗假。不應以此見佛也。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惟真性無變無壞。方可名為具足色身。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具足色身既不可以見如來。可以變現神通具足之諸相見如來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色身諸屬虗假。諸相亦非真實。亦不應以此見如來也。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惟真性靜涵萬有。方可名為諸相具足。總之身相華也。真性實也。欲見如來。奈何不求之於其實。而徒求之於事華哉。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法無可說所說非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註】莫作是念者。教須菩提不可存此念也。慧。以德言。命。以壽言。即長老之稱。此分前半。與第七分。如來無所說之義相似。後半。與第十四分。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之義相似。但第七分。乃須菩提自作答語。此則就須菩提所[A29]已明者。而復進之也。第十四分。言之略。此則言之詳也。
【講】色身諸相。既不足以見如來。則為人說法。又豈足以見如來乎。故佛曰。須菩提。汝見如來日與眾生講解。遂謂如來有法可說耶。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葢明真性者。則無法可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是謂如來不明真性。即為謗佛。良由不能解我所說法空之義故也。須菩提。所謂說法者。不過為眾生為除外妄。不得[A30]已而有說耳。若眾生既悟。則此法應捨。實無可說。但虗名為說法而[A31]已。爾時長老須菩提。心開意解。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否。佛曰。須菩提。彼具真一之性。與佛同源。非眾生也。然現具眾生之相。又不可謂非眾生。何以故。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真實眾生。但虗名為眾生而[A32]已。若眾生能生信心。了悟真性。亦即是佛。又安有眾生之名哉。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悟性空故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以清淨心行諸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福智甚大無物可比)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註】此分之義。第八分言之。第十一分。第十九分言之。至此又言之。但第八分。言聚寶布施。不如持說。重在持說。此言持說福德。勝於布施。重在福德。第十一分。以恒河沙譬。極言福德之多。此以須彌山王譬。極言福德之大。第十九分。歸重福德。無故。言福德亦屬虗假。興此毫不相複。總之後十數分。與前十數分。語同而意別者甚多。世人不察。謂如來為續到者重言之。不知如來敷宣妙義。著而為經。諸大弟子。皆可按簡尋求。何必為續到者。覆說一遍乎。且此經為阿難尊者所記。若有複語。自應刪去。豈有重為敘入之理。
【講】前言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則持說福德。寧有限乎。故呼須菩提曰。大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若有人聚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如須彌山王之高。持以佈施其福德似不可量矣。然非性中之福德也。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是修自性福德。聚自身七寶。不但自利。亦且利他。如此無量福德。以前七寶布施之福德較之。百分不能及其一分。極而至於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恒沙。皆不能及也。葢世間福。有時而盡。出世間福。無時而窮。豈可相提而並論哉。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聖凡同性化無所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註】此與第三分。第十七分相似。但第三分。言滅度眾生。如來不居其功。第十七分。言滅度眾生。如來實無有法。此言眾生。本非凡夫。所以能自滅度。語句雖同。各有精義。
【講】持說有無量福德。則此經洵能滅度一切矣。然與如來無與也。故呼須菩提曰。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以此經度眾生。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葢眾生自滅自度。如來不過為之指示出頭路耳。實無有眾生為如來度者。若有眾生為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矣。如來既無四相。因何有時而稱我。須菩提。當知如來說有我者。乃對凡夫而言。所謂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如來有我耳。然佛此性。凡夫亦此性。佛與凡夫。寧有異乎。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葢凡夫能悟自性。便是如來。不過虗名為凡夫而[A36]已。豈有真實之凡夫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清淨法身非屬相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註】轉輪聖王。即四大天王。管四部州。如車輪之轉。邪道。外道也。此與第五分。第十三分相似。但前二分。乃須菩提[A37]已悟三十二相。不可以見如來之旨。自作註語。此則佛恐須菩提。執相之見未除。故就其[A38]已悟者。而復申明之也。
【講】真性中。既無佛與凡夫之別。則相之不可執也明矣。故佛呼須菩提曰。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須菩提疑佛與凡夫。既無異性。則凡夫有身。佛亦有身。故答曰。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曰。三十二相。外貌也。非真性也。若以此觀如來。則色身莊嚴者莫如轉輪聖王。彼亦可謂之如來矣。如來恐不在此區區外貌間也。須菩提。疑心頓釋。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則知色身有盡。法身無窮。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有斷然矣。佛於是迎其機而作偈曰。如來者。真性也。真性即我也。視之不見。以形色相見不可也。聽之不聞。以音聲相求不可也。若見我求我於形色音聲之間。是人徒觀外貌。而不識真性。則所行者邪道。豈能見常住之如來。聞無上之妙義哉。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依法修持不應斷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註】諸法斷滅者。謂一切法。皆不用也。於法不說斷滅相者。謂未悟時。必須依佛法修行也。此分凡二段。前段是寶。後段是主。前段首句。不以具足相故。不字係衍文。古本皆無此字。
【講】如來常言無法可說。又恐人執著無字。流入空寂。故呼須菩提曰。汝若作是念。謂如來以具足相故。得無上菩提。是以有相視如來。汝莫作是念也。葢如來之無上菩提。不以具足相而得者也。然萬法雖空。而修行有徑。法又豈可斷滅乎。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謂發無上菩提心者。說一切法皆當斷滅。是以空寂視如來。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葢發無上菩提心者。於一切法相。不說斷滅故也。譬如渡水。既渡之後。不須舟楫未渡之先。豈可無舟楫乎。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一塵不染何貪何受)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註】聚寶佈施。福德有限。前屢言之。俱是虗論其理。此則示以下手工夫。使學者有所遵循。不致浮空掠影。
【講】法固不可斷滅。若欲受福德。又未免[1]食著。故呼須菩提曰。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之七寶持以佈施。福德終屬有盡。若復有人。知一切法本來無有我相。忍之於六塵未接之先。忍之於六塵方接之際。忍之於六塵既寂之後。忍之又忍。至於成佛而後[A39]已。此菩薩所得功德。勝前七寶布施之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之心。活潑潑地。洞若太虗。不受世間一切福德故也。爾時須菩提。得聞妙義。白佛言。世尊。菩薩濟渡眾生。原為希求福德。今反云不受何也。佛曰。須菩提。菩薩本不為作福德而度眾生。此心不應少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究之不受福德。而福德隨之。有不期然而然者[A40]已。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真性寂淨不假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註】若來。若去。猶云若住若行。無所來。無所去。二句。形容贊歎之詞。三如來。俱指真性而言。
【講】菩薩之心。既不求福德。則諸相皆空。尚何威儀之外著乎。故佛曰。須菩提。來去坐臥。謂之四威儀。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以有相視如來。而於我所說無相之義殊未解也。何以故。所謂如來者。即真性也。真性放之彌於六合。無所從來斂之藏於一心。亦無所從去。去來皆得自如。方可名為如來。既無來去。自無坐臥。葢空空洞洞而威儀寂淨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一合之理實無有相)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註】微塵。妄念也。眾。猶多也。一合相。真性也。貪著。依戀也。事。即色身中六根也。
【講】凡夫妄念紛紜。不可勝計。故佛借喻曰。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爾之意以為是微塵眾寧為多否。須菩提曰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是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不說者何故。葢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虗名為微塵眾而[A41]已。知微塵眾。非真實則知世界矣。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亦非實有。不過末劫之人。強名為世界耳。何以故。若世界是實有者。即與一合。相無異矣。一合相者真性也。真性彌淪六合。有而非有。無而非無。故一而不可二。合而不可分也。若世界則是假合。劫盡則壞。故不可與真性相比也。然所謂一合相。豈果有相乎。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亦虗名而[A42]已。豈真有一合相哉。佛曰。須菩提。一合相者包涵萬有。是誠不可以言說也。所以不可說者。因凡庸之夫。貪著性中所現之事。如目遇色。則為色引。耳聞聲。則為聲誘。六根不淨了悟無期。即與之說彼亦不解。故不如不說之為愈也。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如是知見法相不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註】如來言不著四相之見屢矣。始則令諸學人。除去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所說是也。次則令諸學人。見性之後。復除細微四相。如究竟無我分中所說是也。此言理中清淨四相。由淺而深。循循善誘。所以開悟學人者至矣。
【講】凡夫貪著其事。以有我人眾生壽者之見也。故呼須菩提曰。諸相皆空者。佛也。苦有人言。佛尚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此等妄議之人。汝之意。以為是人解我所說無相之義否。須菩提曰。不也。世尊。妄議之人墮於癡迷。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葢此四相之見。真性中本來無有。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虗名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而[A43]已。須菩提悟佛不著四相之見。則知見廣而信解深矣。故佛又曰。須菩提。四見既屬空虗。則發無上菩提心者。凡於一切法。皆應如是知。如是見。應如是信解。而後人[A44]已胥忘。畛域俱化。不生一切法相。須菩提。所謂法相者。如來說非真實。是虗名而[A45]已。葢初入道時。不假法相。無門可[1]九。既見性後。當離法相。不宜執著。所謂[2]波河當用筏。到岸不須船者也。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應現設化亦非真實)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A46]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邱。比邱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註】如如者。自如之極也。有為法。布施等類是也。夢幻泡影露電。皆不長久者也。全經大旨。無非欲人由法相而悟真空。持說之功。勝於聚寶佈施。故於篇末。重言以結之。男僧。謂之比邱。女僧。謂之比邱尼。居士。謂之優婆塞。道姑。謂之優婆夷。
【講】上言發無上菩提心者。在不生一切法相。然則無上菩提。於何而得哉。則莫若持說此經。故終呼須菩提而告之曰。若有人以滿無量無央數世界之七寶。持以佈施。其所得之福。可謂多矣。然所得。乃世間之福。有時而盡。況因受福而又作惡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於此經中。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出世間福。歷劫無窮。殊勝於彼也。云何[3]謂人演說。如欲為天人演說。則現而為天人。欲為異類演說。則現而為異類。隨感而應。不拘定相。自如之極。而實寂然不動。此所謂無為法也。何以故。凡一切法。皆屬有為。縱得世間福。不過如夢耳。幻耳。泡耳。影耳。露耳。電耳。應作如是等觀。而不得長久也。惟知萬法皆空。悟真性為實。則智慧生而到彼岸不難矣。前所謂應如是住者。正住此如如不動之真心也。如是降伏者。正降伏此有為之妄心也。全經大義。不於此而益明哉。佛說是經[A47]已畢。長老須菩提。及一切大眾。聞此妙義。盡生歡喜。敬信承受。而奉行不怠焉。葢聖凡悉濟。而人天胥度云。
閻羅天子敕取藏中補闕真言
唵 呼嚧呼嚧 社曳穆契 莎(音梭)訶
補闕真言
南無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 佉囉佉囉 俱住俱住 摩囉摩囉 虎囉吽 賀賀蘇怛拏吽 潑抹拏娑婆訶
讚
金剛般若 功德難宣 四句妙義廣無邊 須菩提 信力堅 無說無傳 應作如是觀。
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三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畢)
校注
[0734001] 人字可疑或是入之寫誤 [0734002] 昔疑若 [0734003] 解疑鮮 [0734004] 各疑大 [0737001] 維惟通歟 [0744001] 日疑口 [0746001] 來下當有說字 [0747001] 稍字可疑 [0749001] 食疑貪 [0750001] 九字可疑 [0750002] 波疑渡 [0750003] 謂疑為【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5 冊 No. 503 金剛經注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註】金剛。金中之剛。利而能斷之意。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即諸佛菩薩。超脫究竟之地。經徑也。言此經為修行之徑路也。
○石天基註凡。係如來語句。用圈○。須菩提語句。用黑圈●阿難結集語。用尖圈△。問答起語。用連點點。語句分明。便於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