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69-B
永明智覺禪師云。夫金剛般若。能開解脫之門。玉偈波羅。善入菩提之路。行行而非空非有。句句而無去無來。經說三十二分。功德難量。圓持四句偈文。殊因莫測。書寫讀誦。當生華藏之天。為人演說。定達涅槃之宅。般若乃菩提佛母。信心即功德道源。長養聖胎。出生妙法。大抵看經通義。問道窮源。啟淨信心。具擇法眼。心心無間理全彰。念念不忘文自現。遺辭而解義。左右逢源。如盤之走珠。縱橫無礙。信解受[A1]持者。洞明真性。見聞隨喜者。咸悟菩提。流通天上人間。普徧微塵剎海。大虗無際。法施何窮。以斯般若功勛。總報四恩三有。觀夫空如來藏。碎祖師關。獨露真常。無非般若。三心不動。六喻全彰。七寶校功。四句倍勝。若乃循行數墨。轉益見知。宗眼不明。非為究竟。嗟夫。微宣奧旨。石火電光。密顯真機。銀山鐵壁。瞥生異見。滯在中途。進步無門。退身迷路。聊通一線。俯為初機。良馬見鞭。追風千里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補註卷上
○法會因由分第一
標舉教起根源。依昭明所斷之分。頌曰。聖凡同聚給孤園。似月如星共一天。持鉢著衣弘聖化。人人盡是火中蓮。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至)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聞。如來臨涅槃日。阿難問曰。佛滅度後。一切經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盖如是者。指一經所聞法體也。我聞。阿難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也。一時。即如來說法。機應和合時也。佛者。覺也。佛是教主。尊極名佛。若以諸大宗師言之。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只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法。又云。法非有無謂之如。皆是佛法謂之是。川禪師云。古人道。喚作如如。早是變也。且道變向甚麼處去。咄。不得亂走。必竟作麼生。道火不曾燒却口。如如。靜夜長天一月孤。是是。水不離波波是水。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我者。為性自在。強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無我。不二自在。名為真我。聞者。聽聞也。經云。聽非有聞。亦非無聞。了無取捨。名為真聞。川禪師云。淨躶躶。赤灑灑。沒可把。頌曰。我我。認得分明成兩箇。不動纖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風和。切忌隨他去。頌曰。猿啼嶺上。鶴唳林間。斷雲風捲。水激長湍。最愛晚秋霜午夜。一聲塞鴈覺天寒。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川禪師云。一。相隨來也。頌曰。一一。破二成三從此出。乾坤混沌未分前。[A3]已是一生參學畢。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頌曰。時時。清風明月鎮相隨。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東君總不知。佛者。內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又云。非相而相。應身佛也。相而非相。報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川禪師云。無面目。說是非漢。頌曰。小名悉達。長號釋迦。度人無數。攝伏羣邪。若言他是佛。自[A4]己却成魔。祇把一枝無孔笛。為君吹起太平歌。在者。所在之處也。川禪師云。客來須看。不得放過。隨後便打。頌曰。獨坐一爐香。經文誦兩行。可憐車馬客。門外任他忙。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祇者。匿王太子祇陀也。樹是祇陀所施。故言祇樹。給孤獨園者。給孤長者所施之園。共建立精舍也。比丘者。去惡取善。名小比丘。善惡俱遣。名大比丘也。若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川禪師云。獨掌不浪鳴。頌曰。巍巍堂堂。萬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種光。聖凡瞻仰。外道歸降。莫謂慈容難得見。不離祇園大道場。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至)洗足[A5]已敷座而坐。
○善現起請分第二
善現起請佛法。為眾決疑。頌曰。解空特地播風雲。九曲難穿問世尊。兩鏡光含千古意。珠璣瀉出顯家門。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至)善付囑諸菩薩。
時。空生起問之時也。長老。德尊年高也。梵語須菩提。華言解空。亦名善現。從座起至恭敬。乃請法之儀。右膝著地。先淨三業。摧伏身心也。合掌。心合於道。道合於心也。希有。佛性含容萬法。無可比類也。如來。如者佛性之本體也。來者。佛性之應用也。如如不變。而應現萬緣。非來非去。心常空寂也。善護念者。為護根熟菩薩。與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與教化力。令其攝受眾生也。善付囑者。為付囑根未熟菩薩。[A8]已得大乘者。令其不捨。未得大乘者。令其勝進也。梵語菩薩。華言道心眾生。常行恭敬。乃至蠢動含靈。悉起敬愛之心。不生輕慢也。川禪師云。如來不措一言。須菩提便興讚嘆。具眼勝流。試著眼看。頌曰。隔墻見角。便知是牛。隔山見烟。便知是火。獨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東西。鑽龜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至)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謂真性也。發阿耨三菩提心。謂求真性成佛之心。云何應住。言云何可以安住諦理。云何降伏。言云何可以折攝散亂。須菩提謂。凡夫妄念。煩惱無邊。當依何法。則得調伏也。川禪師云。這問從甚處出來。頌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鴈思飛塞北。燕憶舊巢歸。秋月春花無限意。箇中只許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至)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如汝所說。是佛讚嘆須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進。勿令染著諸法相也。諦聽者。謂汝當了達聲塵。本來不生。勿逐語言。詳審而聽也。應如是住者。如來欲令眾生之心。不生不滅。湛然清淨。即能見性也。逍遙翁云。凡人心境清淨。是佛國淨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黃柏運禪師云。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常欲迯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雙亡。乃是真法。亡境猶易。亡心至難。人不敢亡心。恐落於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既無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區區更求解脫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見自性。即無妄念。既無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然。應諾協望之謂。願樂欲聞。欣樂欲聞其法也。川禪師云。往往事從叮囑生。頌曰。七手八脚。神頭鬼面。棒打不開。刀割不斷。閻浮踔躑幾千回。頭頭不離空王殿。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教菩薩。六度圓修。眾生一體。無我無人。誰歸滅度。故立此名。頌曰。大乘境界盡含容。凡聖元來事一同。掃盡微塵生死念。依然面目舊家風。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至)壽者相即非菩薩。
摩訶薩。摩訶言大。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眾生。謂於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心。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輪迴六道是也。無明迷覆為卵生。煩惱包褁為胎生。愛水浸淫為濕生。歘起煩惱為化生。教中云。眼耳鼻舌。不能迴光內燭。有所貪漏。即墮四生。謂胎卵濕化是也。色聲香味。迴光內燭。無所貪漏。即證四果。謂須陀洹等是也。傅大士云。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機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濕化。咸令悲智收。若起眾生見。還同著相求。若有色。謂凡夫執著之心。妄見是非。不契無相之理。若無色。執著空相。不修福慧。若有想。眼見耳聞。遂生妄想。口說佛行。心不依行。若無想。坐禪除妄。猶如木石。不習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有無俱遣。語默雙亡。有取捨憎愛之心。不了中道也。非無想。謂有求理心也。臨濟云。入凡入聖。入清入淨。處處現諸國土。盡是諸法空相。是名真正見解。你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浮沉。我。佛自謂也。無餘者。真常湛寂也。涅槃者。菩薩心無取捨。如大月輪。圓滿寂靜。眾生迷於涅槃無相之法。而為生死有相之身。滅。除滅。度。化度也。如來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性入。心無取捨。無邊煩惱。轉為玅用。同證圓滿清淨涅槃。渡生死大海。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謂如上九類眾生。皆由自之業緣而有。清淨本性。無眾生可度。無涅槃可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也。造化因心偈云。賦象各由心。影响無欺詐。元無造化工。眾生自造化。我相。倚恃名位權利。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人相。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眾生相。謂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惡。壽者相。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著諸相。希求福德。有此四相。則同眾生。非菩薩也。臨濟禪師云。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何不識取。但於一切時中。切莫間斷。觸目皆是。只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所以輪迴三界。受種種苦。敢問諸人。觸目皆是。是箇甚麼。一一山河無隔礙。重重樓閣應時開。川禪師云。頂天立地。鼻直眼橫。頌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箇箇圓成。祇因差一念。現出萬般形。
○妙行無住分第四
於一切法。非即非離。無違無住。頌曰。透過聲香色是誰。投身飼虎自家為。精金百鍊雖光彩。且不重添眼上眉。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至)其福德不可思量。
復次。連前起後之辭。菩薩於法者。總標一切空有之法。如六塵諸法是也。應無所住。一切之法。應當無所住著也。法華經云。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謂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謂心外別有法。遂生執著。住於法相。此同眾生之見解也。逍遙翁云。凡人不識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別他境。不為助道。但求福門。似箭射空。如人入暗。菩薩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捨。能知凡聖一等。空色一般。善惡一體。臨濟和尚頌云。心境頓消融。分明色與空。欲識本來體。青山白雲中。是菩薩心無所著也。布者。普也。施者。捨也。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以布施為初度。攝後五度。謂除人我眾生壽者四相。煩惱妄想取捨愛憎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內破一切執著。外即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布施。皆應無住。不見有我為能施人。不見有他為受施者。不見中間有物可施。三體皆空。住無所住。清淨行施。不憂[A9]己乏。不望報恩。不求果報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永嘉大師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逍遙翁云。誦金剛經者。若人了知住無所住心。得無所得法者。此名慧業。若人日積課誦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業。二者相去。如霄壤也。不住色布施。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無色可捨。名為布施。如藥對病。如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藥俱遣。色空泯絕。中道皆亡。了無一法可得。不若二乘捨色取空。是為不住色而行布施。玄奘法師所譯經云。不住於色。不住非色。香味觸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無住。無空可取。無有可捨。空有同如。一體平等。平等行施。即如法界。不住有施。不住無施。不得有無二邊障礙。施心廣大。猶如虗空。所獲功德。亦復如是。故經中舉十方虗空。較量施福。即斯意耳。華嚴經云。不求色聲香與味。亦不希求諸玅觸。但為救度諸眾生。常求無上最勝智。此正所謂行布施也。傅大士云。施門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欲覔無生理。背鏡向心觀。臨濟云。佛有六通者。謂入色界。不為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觸惑。入意界。不被法惑。達此六種。皆是空相。不能繫縛。此乃無依道人。雖是五蘊穢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薩。黃[A10]蘗云。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蕩然清淨。菩薩應如是布施者。謂捨除一切煩惱憎愛之心也。然煩惱本性。皆是妄見。有何可捨。經云。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逍遙翁云。夫煩惱性。是佛境界。觀煩惱性空。是正修行。學人若止依此觀煉精至。不須求別法也。又云。夫見性之人。十二時中。凡遇逆順境界。心即安然。不隨萬境所轉。一任毀謗於我。我既不受。惡言謗黷。返歸自[A11]己。所謂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執火炬。擬欲燒天。徒自疲困。終不可得。故古德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不住於相者。非但見色是相。一切種種分別。皆名為相。如是之相。皆從因緣而生。應知一切分別。皆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諸相。法相既本無。故言不住相。逍遙翁云。須知諸法。如夢如幻。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又云。了達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虗空。自然無礙。心住於相。即屬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見佛性也。若住相布施。但得人天果報而[A12]已。傅大士云。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勿須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滿空徧十方。川禪師云。若要天下行。無過一藝精。頌曰。西川十樣錦。添華色轉鮮。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虗空不礙絲頭念。所以彰名大覺仙。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至)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不也世尊。須菩提謂虗空。我思量之。實無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A13]已覺悟心無能所。即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雖不徼福。自然離生死苦。受涅槃樂。無限福德。豈可思量。但應如所教住。謂諸學人。當依佛教。行無所住。必得悟入也。盖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空性無邊。施福無邊。故舉十方虗空。以為其喻。川禪師云。可知禮也。頌曰。虗空境界豈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長。但得五湖風月在。春來依舊百花香。
○如理實見分第五
如理之見。理本無見。無見之見。是為實見。頌曰。悟處分明見得真。鏡中面目自家身。莫言諸相都拈却。只是如今箇主人。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來所說身相非身相。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者。如來真身。本無生滅。湛然常住。託陰受形。同凡演化。故可以身相見者。非佛法身也。色身有相。法身無相。色身者。地水火風。假合成人。法身者。即無形狀相貌。須菩提以凡夫但見色身。不見法身。故答是語。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非。無也。凡夫謂色身是有。執著修行。所以不見佛性。生死轉重。如來法身無相。故言所說身相非身相。謂無真實身相也。華嚴經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虗空。故雲門大師云。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者。此大乘先覺之人。解黏去縛。遣疑破執也。黃[A14]蘗云。夫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此謂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徧虗空處。虗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也。虗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頌曰。凡相滅時性不滅。真如覺體離塵埃。了悟斷常根果別。此名佛眼見如來。川禪師云。且道只今行住坐臥。是甚麼相。頌曰。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嶺上莫尋山。鶯啼燕語皆相似。莫問前三與後三。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謂非獨佛身相即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虗妄。是色身有相。故言虗妄。法身無相故言非相也。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者。言身虗妄。即是人空。言非相者。即是法空。若悟人法二空。即見自性。盖如來者。乃自性。不屬去來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去來不實。若執虗妄身相。而欲見如來之性。譬如認賊為子。終無是處。傅大師云。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虗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聲。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川禪師云。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麼處。頌曰。有相有求皆是妄。無形無相墮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間。一道寒光爍太虗。
○正信希有分第六
生正信向心。斯人最為希有。頌曰。正信之人骨有靈。心如[1]果日洞然明。眼空不見黃金貴。面壁忘機海晏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生實信不者。須菩提謂前以無相行於布施。即是因深。得見無相如來。即是果深。因果之法既深。恐如來滅後。濁劫惡世之中。無人聽信。故有是問。傅大士云。因深果亦深。理密奧難尋。當來末法後。惟慮法將沉。空生情未達。聞義恐難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覺人心。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是實信者。實諦之階也。有持戒修福者。不著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無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慈受深禪師云。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力。此是三世諸佛行履處。六代祖師行履處。無功之功。功不虗弃。川禪師云。金佛不度鑪。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頌曰。三佛容儀總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花一樣春。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至)得如是無量福德。
種諸善根者。世間種種善事。不可勝計。大槩止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也。法華經云。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傅大士云。依他非自立。必假眾緣成。日謝樹無影。燈來室乃明。於無量千萬佛所者。顯其[A15]已多種善根。謂見佛多。聞法多。修行多也。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謂凡夫於諸法中。起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心。種種妄想。不能生淨信。菩薩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心常清淨。聽信其法。故言一念生淨信也。傅大士云。信心生一念。諸佛盡能知。生因於此日。證果未來時。三大經多劫。六度久安施。薰成無漏種。方號不思議。得如是福。謂如來知見眾生。無諸妄念。心常清淨。敬信其法。所以得智慧勝玅功德。不可測量。川禪師云。種瓜得瓜。種果得果。頌曰。一佛二佛千萬佛。各各眼橫兼鼻直。昔年曾種善根來。今日依前得渠力。須菩提。須菩提。著衣喫飯尋常事。何須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至)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釋生信得福之故。該乎生法二空。無復我人眾生壽者相。謂不倚恃名位勢利。精進持戒。輕慢貧賤愚癡破戒之流。無能所知解心。無苟求希望心。言行相應也。此生空也。無法相者。經云。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既清淨。諸法皆空。故無取捨一切善惡凡聖等見諸法相也。亦無非法相。謂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無人無法。內明實相。外應虗緣也。此法空也。圜悟禪師云。伶俐漢。脚跟須點地。脊梁要硬似鉄。遊人間世。幻視萬緣。把住作主。不狥人情。截斷人我。脫去知解。直下以見性成佛。直指妙心為階梯。及至作用。外應虗緣。不落窠臼。辦一片長久。守寂淡身心。於塵勞中透脫去。乃善之善也。川禪師云。圓同大虗。無欠無餘。頌曰。無相非法相。開拳復成掌。浮雲散碧空。萬里天一樣。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至)不應取非法。
心若取相。即取妄念。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圜悟禪師云。諸佛開示祖師。直指唯心妙性。徑捷承當。不起一念。透頂透底。於見成際。不勞心力。任運逍遙。了無取捨。乃真密印也。黃[A16]蘗斷際禪師謂裴丞相云。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則乖。猶如虗空。無有邊際。唯此一心。即便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於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亡慮。佛自現前。不假修證。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取法相者。謂言心外有法。故著諸相也。慈受云。順天門外古招提。爛熳春光照錦溪。物物更無心外法。箇中能有幾人知。逍遙翁云。欲外安和。但內寧靜。心虗境寂。念起法生。水濁波渾。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於斯。黃[A17]蘗云。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都總不如。便自認取本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將心無心。心却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A18]已。若取非法相。謂有取捨善惡等相也。疏云。五陰空為法。五陰相為非法。即以陰空為藥名法。陰有為病名非法。陰病既除。空藥亦遣。非法既謝。在法亦亡。傅大士云。人空法亦空。二相本來同。徧計虗分別。依地礙不通。圓成沈識海。流轉若飄蓬。欲識無生理。心外斷行蹤。是不著諸法相也。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謂有無俱遣。語默雙亡。若取法相。則有法執。若取非法相。則有空執。有執則煩惱熾然。無執則信心清淨。傅大士云。有因名假號。無相有馳名。有無無別體。無有有無形。有無無自性。妄起有無情。有無如谷响。勿著有無聲。是了中道也。川禪師云。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頌曰。得樹攀高未足奇。懸崖撒手大夫兒。水寒夜冷魚難覔。留得空船載月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至)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執有說空。因河用筏。有執既喪。空說奚存。既是渡河。那更存筏。傅大士云。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舡。人法知無我。悟理詎勞筌。中流仍被溺。誰論在二邊。有無如取一。即被污心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者。法相屬有。非法相屬無。乃兩頭見。直須截斷。譬如人未渡河。須假舡筏。既到彼岸。當離其筏。不可執著也。人未出生死愛河。須假佛法。既得度脫。法亦當捨。所以趙州道。佛之一字。不吾喜聞。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外無一法而建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乎。川禪師云。水到渠成。頌曰。終日忙忙。那事無妨。不求解脫。不樂天堂。[A19]但能一念歸無念。高步毗盧頂上行。
○無得無說分第七
當體空寂。無物可得。凡有言說。皆為剩語。頌曰。識破娘生無所得。虗空那話是和非。炳然一句威音外。雲去雲來天不移。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如來有所說法耶。佛所問意。恐人謂如來有所說也盖真如法體。離有無相。離言說相。豈可以耳聞心得。當知樹下得道。諸會說法。但應身耳。其報身法身。無得無說也。無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鈍。學性有淺深。隨機設教。對病用藥。法華經云。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是故法無定相。迷悟懸殊。若未悟時。似無所得。若悟了時。似有所得。得與不得。皆是妄見。但不可執著。自契中道。豈有定法可說。川禪師云。寒即言寒。熱即言熱。頌曰。雲起南山雨北山。驢名馬字幾千般。請看浩渺無情水。幾處隨方幾處圓。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不可取者。空生恐學人不悟如來無相之理。不可說者。恐學人執著如來所說章句也。盖如來所說者。無上菩提之法。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可以心傳。而不可以口舌說也。非。無也。非非。不無也。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謂無即成斷滅。語有即成邪見。須菩提所以兩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以言有。雖有而未甞有。一以為無。雖無而未甞無。此非法非非法。真空不空。豈有定法可說也。傅大士云。菩提離言說。從來無得人。須依二空理。當證法王身。有心俱是妄。無執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遙出六塵。川禪師云。是甚麼。頌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廓落太虗空。鳥飛無影迹。撥轉機輪却倒迴。南北東西任往來。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賢聖。三世十方佛菩薩也。無為者。自然覺性。無假人為。一切賢聖。皆用此法。然法本無為。何有差別。第性有利鈍。學有淺深。遂生差別見解。既有差別見解。故無定法也。海覺元禪師云。一金成萬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說不二。傅大士云。人法俱名執。了即二無為。菩薩能齊證。聲聞離一非。所知煩惱盡。空中無所依。常能作此觀。證果定無疑。川禪師云。毫𨤲有差。天地懸隔。頌曰。正人說邪法。邪法悉歸正。邪人說正法。正法悉歸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來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諸佛所依之法。盡從此經出。頌曰。百千妙義佛諸祖。盡在毫端一密中。七寶三千非比喻。此心包納太虗空。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至)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佛意欲顯無為之福。先將有漏之福較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乃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雖多。而於識心見性。了無所得。盖布施供養。身外之福。受持經典。德性之福。身福藉物而修。物有限而福亦有限。非福德性之比。故言如來說福德多。以其有限。得以計其多寡也。傅大士云。寶滿三千界。齎持作福田。惟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故知心無能所。識心見性。方名福德性也。川禪師云。事向無心得。頌曰。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至)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受持者。身口意皆清淨是也。曉解經義。依教而行。如舡入海。無所不通。是名受持。不解經義。而又懈怠。心口相違。如入溝港。即有斷絕。非受持也。張無盡云。佛為無上法王。金口所宣聖教。若一誦之。則為法輪轉地。夜叉唱空。報四天王。乃至梵天。通明通暗。龍神悅懌。如綸言誕布。孰不欽奉。誦經之功如此。若但形留神往。尋行數墨而[A20]已。何異春禽晝轉。秋蛩夜鳴。雖千萬遍何益哉。薌山因禪師云。燈籠露柱熾然說。莫學驢年紙上鑽。看經須具看經眼。多見看經被眼瞞。四句偈。百丈云。眼耳鼻舌。各不貪染一切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羅漢。陳居士云。一切佛法。攝在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文字之多。[A21]但一念頃。即入實諦。若更勤行精進。受之不忘。持之不厭。普為他人演說。既能自利。更能利人。其福德廣大。勝彼七寶布施。傅大士云。持經取四句。與聖作良緣。欲入無為海。須乘般若舡。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至)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阿耨多羅三[A22]藐三菩提。謂真性也。一切諸佛菩提法者。謂諸佛求真性之法也。一切諸佛求真性之法。皆從此經出。則此經之功為極大。而受持者之福德。信無窮矣。忠國師云。茲經喻如大地。何物不從地之所生。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從心之所立。故云。皆從此經出。川禪師云。且道此經從甚處出須彌頂上。大海波心。頌曰。佛祖垂慈實有權。言言不離此經宣。此經出處還相委。便向雲中駕鐵舡。切忌錯會。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謂佛法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於本性中。非為真實。唯假此以開悟眾生。故謂佛法。即非佛法。二乘之人。執著諸相。以為佛法。遂乃向外尋求。文殊師利云。一切眾生。愚迷顛倒。不悟種種修行。不離身內。菩薩於諸佛法。都無染著。亦不捨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學道之人。既能覺悟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藥。治箇心中妄想執著之病。心地自然調伏。無罣礙也。川禪師云。能將蜜果子。換如苦葫蘆。頌曰。佛法非法。能縱能奪。有放有収。有生有殺。眉間長放白毫光。癡人猶待問菩薩。
○一相無相分第九
只此一相。本自無形。頌曰。一相本來元不有。明珠鑽透兩頭空。要知四果安身處。鏡破。形忘那有蹤。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陀洹等四菩薩。雖得是果。而不存有所得心。佛恐四菩薩不知以無念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設四問。須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復為辨論。以形容其所詣之實。須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無為之理。斷除人我執著之相。能捨粗重煩惱。未能離微細煩惱。此人不入地獄。不作修羅餓鬼異類之身。是謂學人悟初果也。逍遙翁云。夫煩惱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煉習。可為出世之法。譬高原陸地。不生蓮花。而生於淤泥濁水中也。故云。莫管煩惱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謂捨凡入聖。初入聖流也。而無所入。修務漏業。不入六塵。然終不能捨離塵境。傅大士云。捨凡初入聖。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剏始證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布施人天後。趣寂不知歸。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厭喧求靜。六塵之境。於念未忘。所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圜悟禪師云。報緣未謝。世上有許多交涉。應須應之。使綽綽然有餘裕始得。人生各隨緣分。不必厭喧求靜。但令中虗外順。雖在閙市沸湯中。亦恬然安隱。纔有纖毫見[A23]刺。即便打不過也。斯陀含者。是漸修精進之所。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一往來。謂人間報謝。一往天上。却來人間受生。斷餘思惑。方得涅槃也。實無往來。謂前念纔著。後念即覺。是無得果之心。心實無我。誰為往來。阿那含者。[A24]已悟人法俱空。漸修精進。念念不退菩提之心。名為不來者。謂能斷惑。內無欲心。外無欲境。[A25]已離欲界。不來受生。故名不來。心空無我。實無不來之相。故云而實無來也。川禪師云。諸行無常。一切皆空。頌曰。三位聲聞[A26]已出塵。往來求靜有疎親。明明四果元無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謂諸漏[A27]已盡。無復煩惱更不於三界內受生。由須菩提當此果也。實無有法。謂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情無順逆。境知俱亡。豈有得果之心。若我念未空。於道有得。於法有名。是凡夫之行。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無諍三昧。此名正定心。心無生滅。名為正定。人中最為第一離欲阿羅漢者。能離一切欲。亦無離欲之心。微細四相。皆[A28]已滅盡。愛染不生。故謂之離欲耳。川禪師云。把定則雲行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頌曰。喚馬何曾馬。呼牛未必牛。兩頭都放下。中道一時休。六門迸出遼天鶻。獨步乾坤總不收。
世尊我不作是念(至)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恐人不知去所得心。是以咨啟世尊。至於再四言我若作是念。我是離欲得道果者。即是心著四相。與法為諍。不名離欲阿羅漢也。樂。好也。阿蘭那。此言無諍。言樂阿蘭那行者。是好無諍行之人也。有是好。則必有是行。有是行。則必有所得。須菩提得無諍三昧。則雖有是行。而念無所得。故言實無所行。所以世尊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百丈禪師出。只如今一切諸法。若於藏府中。有纖毫停留。是不出網。[A29]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動念。盡是野干。若藏府中。都無所求。都無所得。此人諸惡不生。人我不起。是納須彌於芥子中。不起一切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於一切境。不惑不亂。不嗔不喜。刮削併當得淨潔。是無事人。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是名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車載因果。是佛出世度眾生。傅大士云。無生亦無滅。無我亦無人。永除煩惱障。長辭有後身。境亡心亦滅。無復起貪嗔。無悲空有智。悠然獨任真。川禪師云。認著以前還不是。頌曰。𧉻腹隱明珠。石中藏寶玉。有麝自然香。何用臨風立。活計看來恰似無。應用頭頭皆具足。
○莊嚴淨土分第十
以清淨心。莊嚴法身淨土。頌曰。家破人亡國[A30]已空。更無南北與西東。寥寥晴際霜天夜纔有微雲便不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至)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於法有所得不者。如來欲破二乘執著之心。故有此問。白樂天問寬禪師云。無修無諍。何異凡夫。師云。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則近執著。忘則落無明。不著不忘。乃為心要耳。此入道之法門也。於法實無所得。空生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而常照。即自成佛。而於燃燈所。於法實無所得。傅大士云。昔時稱善慧。今日號能仁。看緣緣是妄。識體體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謂得燃燈記。寧知是舊身。川禪師云。古之今之。頌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比東西。秋毫不覩。生來心膽大如天。無限羣魔倒赤幡。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土者。佛之玅性也。眾生之真心也。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奚以外飾為哉。故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若人心常清淨。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A31]住坐臥。與道相應。是名莊嚴佛土。龐婆轉藏經。維那請回向。婆於面前取梳子。就腦後插云。回向了也。此是無能所心。傅大士云。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除俱不染。頴脫出囂塵。川禪師云。娘生袴子。青州布衫。頌曰。抖擻渾身白勝霜。蘆花雪月轉爭光。幸有九皋翹足勢。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至)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菩薩莊嚴。既不在於外飾。則當反而求之於心。凡夫之心。無明起滅。妄想顛倒。取捨善惡凡聖等見。是名濁亂心。菩薩心常空寂。無諸妄念。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即是生清淨心也。不應住色生心者。心常清淨。不住六塵。即不被諸境惑亂也。逍遙翁云。若人心境清淨。是佛國土淨。心境濁乱。是魔國穢土也。川禪師云。雖云恁麼。爭奈目前何。頌曰。見色非干色。聞聲不是聲。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心本來。清淨無相。寧有所住。眾生之心。亦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觸境是空。將謂世法是實。便於境上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見花。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譬如太空。無有罣礙。黃蘗云。心若清淨。何假言說。但於一切心無著。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語言。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須無漏。如今修行學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同虗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羅老子拷詆你在。你但離却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虗空。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傅大士云。掃除心境地。名為淨土因。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嗔。川禪師云。退後退後。看看頑石動也。頌曰。山堂靜坐夜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鴈唳長天。
須菩提譬如有人(至)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雖大。心量即小。縱如須彌山王。既有形相。有可比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廣大。等虗空界。無形無相。無可比量。方名大身。世尊欲以真心悟人。託大身為問。而須菩提深悟佛意。遂對以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圜悟禪師云。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滄溟。不知海之濶。此區中之論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頭上。浮幢王華藏界。盡在眉毛眼睫間。且道此箇人。甚麼處安身立命。還委[A32]悉麼。無邊虗空盛不盡。直透威音更那邊。傅大士云。須彌高且大。將喻法王身。七寶齊圍繞。六度次相鄰。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終不大。無相乃為真。川禪師云。設有向甚麼處著。頌曰。擬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麤。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便從這裏入。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現成公案。不假施為。此無為福。勝他有無。頌曰。恒沙世界布金田。雖福無涯未到邊。端的悟明心地處。片雲不挂是青天。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一沙即為一河。是諸河中。各有其沙。則是河尚無數。何況其沙也。川禪師云。前三三。後三三。頌曰。一二三四數恒河。沙等恒河數更多。筭盡目前無一法。方能靜處薩婆訶。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至)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縱將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雖多。屬在有漏。未免窮盡。不如於此經受持四句偈等。更能展轉教人。皆得入佛知見。了悟住無所住心。得無所得法。永超生死。則此福德。歷劫長在。故勝前著相福德。傅大士云。恒河為比量。分為六種多。持經取四句。七寶詎能過。川禪師云。真鍮不換金。頌曰。入海等沙徒費力。區區未免走埃塵。爭如運出家中寶。枯木生花別是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受持正教之人。天人皆生敬重。頌曰。真如不動法難量。聞經覩相即堪傷。靈山一會如同在。持者隨方是道場。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至)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隨說者。心無分別。理應萬差。隨順眾生而為說也。當知此處者。謂隨其所在之處也。如佛塔廟。謂心若空寂。不起妄念。以此無所得心。無能解心。而說是經。令諸聽者。生清淨心。無諸妄念。是名供養。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感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廟。成就者。見性無疑也。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佛與眾生。本無差別。若能心常清淨。不生不滅。無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果禪師云。心口意清淨。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淨。是名佛滅度。傅大士云。法王遊歷處。供養感修羅。經中稱最上。尊高似佛陀。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臥。一切時中。心無起滅。浩然清淨。常修佛行。念念精進。無有間斷。所在之處。自心即佛。是名佛子。故可尊重矣。果禪師云。即心是佛無餘法。迷者多於心外求。一念朗然歸本性。還如洗脚上舡頭。又云。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佛是心。更無別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無業禪師問馬祖云。如何是佛。即心是佛。祖云。即你不了底心是。更無別物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如拳作掌。似掌作拳。師於言下省悟。百丈問長慶云。如何是佛。師云。騎牛討牛。僧問首山和尚云。如何是佛。山云。新婦騎驢阿家牽。鼓山珪禪師為作頌云。阿家新婦兩同條。咫尺家鄉路不遙。可笑騎驢覓驢者。一生錯認馬鞍橋。又僧問慈受云。如何是佛。師云。擔水河頭賣。僧問太陽云。如何是佛。師云。如何不是佛。僧問歸宗云。如何是佛。師云。我向汝道。汝還信否。僧云。和尚誠言。安敢不信。師云。只汝便是也。川禪師云。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轉。不去不住。頌曰出窟金毛獅子兒。全威哮吼眾狐疑。深思不動干戈處。直攝天魔外道歸。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法無所說。般若非名。當如此法。信受行持。頌曰。求法如求鎮海珠。九重淵底見真渠。丹青國手難描出。更欲安名便不如。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善現既聞持經。成就希有之法。故問此經何名。佛答以金剛般若波羅蜜。意謂眾生心若清淨。用智慧力。照破諸法。無不是空。猶如金剛堅利。斷絕外妄。度生死苦海。直至諸佛菩薩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只是奉持此心。行住坐臥。勿令分別人我是非也。圜悟禪師云。纔有是非。紛然失心。只這一句。驚動多少人做計較。若承當得。坐得斷。透出威音那畔。若隨此語轉。特地紛然。須自迴光返照始得。天壇石。鼓記云。絲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頃邪言。即犯禁空之醜。天人耳目。咫尺非遙。克告行人。自當省察。廬山歸宗常神師。曾有座主來參。值宗鋤草次。見一條蛇。宗逐斬之。主云。久向歸宗。元來却是箇粗行沙門。宗云。是你粗我粗。諸人且道這僧過在甚麼處。汾陽照禪師為作頌云。廬嶽宗師接上機。斬蛇特地施慈悲。癡迷座主生驚怕。却道粗心惹是非。死心和尚云。只者是。大似眼裏著[A33]刺。只者不是。正是開眼磕睡。諸人且道作麼生則是。還委悉麼。點鐵化成金即易。勸人除却是非難。川禪師云。今日小出大遇。頌曰。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風不能飄。刀不能劈。軟似兜羅。硬似鐵壁。天上人間。古今不識。噫。
所以者何須菩提(至)即非般若波羅蜜。
心無心相。不取虗空。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截煩惱源。達涅槃岸。是般若波羅蜜。然般若波羅蜜。法體元空。本無妄念。默指此心。證入於般若三昧。超出意言之表。而了無所得。何名之有。如來恐人生斷滅見。不得[A34]已而強安是名。故言即非般若也。川禪師云。猶較些子。頌曰。一手擡。一手搦。左邊吹。右邊拍。無絃彈出無生樂。不屬宮商格調新。知音知後徒名邈。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世尊如來無所說。
本心元淨。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說。二乘執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說。菩薩了悟人法皆空。即無所說。是故經云。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慈受禪師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寒山子云。說不得則且止。諸人還說得麼。直須口似磉盤。方始光明透漏。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無俱遣。語默雙亡。即見自性清淨。雖終日言。猶為無言。終日說。猶為無說。保寧勇禪師云。門前諸子列成行。各逞英雄越覇王。如何獨有無言者。坐斷毗盧不可當。傅大士云。名中有無義。義上復無名。金剛喻真智。能破惡堅貞。若到波羅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覺。愚者外求聲。川禪師云。低聲低聲。頌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斫了手摩挲。雖然出入無蹤跡。文彩全彰見也麼。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非世界是名世界。
諸微塵者。一切眾生心上微塵也。華嚴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眾生妄想。煩惱客塵。蔽覆淨性。以成塵界。其數無量。如此煩惱妄想。如病眼人見空中花。如愚癡人提水中月。求鏡中像。枉用其心。傅大士云。妄計因成執。迷繩謂見蛇。心疑生暗鬼。病眼見空花。一境元無異。三人乃見差。了茲名不實。長馭白牛車。古德云。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察禪師云。真淨界中纔一念。閻浮早[A35]已八千年。逍遙翁云。不怕念起。惟恐覺遲。覺速止速。二相相宜。知非改過。蘧顏可師。圜悟禪師上堂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大丈夫具決烈志氣。慷慨英靈。踏破化城。歸家穩坐。外不見一切境界。內不見有自[A36]己。上不見有諸聖。下不見有凡愚。淨裸裸赤灑灑。一念不生。桶子底脫。豈不是心空也。到這裏。還容棒喝麼還容玄妙理性麼。還容彼我是非麼。直下如紅爐上一點雪相似。豈不是選佛場也。然雖如是。猶涉階梯在。且不涉階梯一句。作麼生道。千聖會中無影迹。萬人叢裏奪高標。逍遙翁云。五鼓夢回。緣念未起。靈响清徹。聞和達聰。為三玅音。一曰。幽泉瀨玉。二曰。清磬搖空。三曰。秋蟬曳緒。凝聽靜專。頗資禪悅。安住玅境。何勝如之。要會麼。病覺四肢如鶴瘦。虗聞兩耳似蟬鳴。非微塵。是名微塵者。一念覺來。轉為玅用。前念無諸妄想。湛然清淨。即非微塵。後念不住清淨。是名微塵。非世界。是名世界。若無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眾生世界。前念清淨。即非世界。後念不住清淨。是名世界。謝靈運云。散則為微塵。合則成世界。無性則非微塵世界。假名則是名微塵世界。傅大士云。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界喻人天果。塵為有漏因。塵因因不實。界果果非真。因果知是幻。逍遙自在人。川禪師士。南贍部洲。北鬱單越。頌曰。頭指天。脚踏地。飢則飡。困則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處元正是大年。南北東西只者是。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應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應既即法。法全是應。不妨說三十二相也。此分大意。謂細而微塵。大而世界。玅而佛之色身。皆為虗妄。但有名而[A37]已。唯真性為真實。故云非相。既悟非相。即見如來。逍遙翁云。須知諸佛法身。而以相好莊嚴為身。故臨濟云。真佛無形。真道無體。真法無相也。川禪師云。借婆衫子拜婆年。頌曰。你有我亦有。君無我亦無。有無俱不立。相對嘴盧都。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七寶布施。外財也。身命布施。內財也。以輕重較之。外財輕而易。內財重而難。然此二施。苟不能了達性空。則是住相布施。皆為有漏因果。不如持說四句。能趣菩提。法華經云。若於外相求之。雖經萬劫終不能得。教中云。若見有身可捨。即是不了蘊空。昔罽賓國王。仗劍諸師子尊者。問曰。師得蘊空否。尊者曰。[A38]已得蘊空。王曰。可施我頭。尊者曰。身非我有。何況頭乎。王遂斬之。白乳高丈餘。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應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於死也。傅大士云。法性無前後。無中非故新。蘊空非實體。憑何見有人。故捨身命布施。即與菩提轉不相應。盖謂不見佛性。縱施身命。如恒河沙數。何益於事。傅大士云。施命如沙數。人天業轉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提水月。䕞𦿆捨花針。愛河浮更沒。苦海出還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一念見性。人法俱空。即名正見。且為人說此經偈。自利利他。所得淨玅無相無為功德。無有限量。川禪師云。兩彩一賽。頌曰。伏手滑鎚不換劍。善使之人皆總便。不用安排總見成。箇中須是英靈漢。囉囉哩。哩囉囉。山花笑。野鳥歌。此時如得意。隨處薩婆訶。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直下頓空。離諸形相。既離形相。寂滅現前。頌曰。冷灰荳爆口難開。脫盡皮膚骨出來。瓦解氷消藏不得。夜深明月上樓臺。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至)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深解義趣。心悟真空無相義趣也。須菩提聞說是經。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歎其希有。感極涕零也。傅大士云。聞經深解義。心中喜復悲。昔除煩惱障。今能離所知。徧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宿乘無閡慧。方便勸人持。未曾得聞者。昔得慧眼。於有見空。今聞是經。於空亦遣。是了中道。將欲起教以示未來也。川禪師云。好笑。當面諱却。頌曰。自小來來慣遠方。幾迴衡嶽過瀟湘。一朝踏著家鄉路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至)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信心清淨。信本來心。無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也。傅大士云。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經中稱實相。語玅理能深。證知惟有佛。小聖詎能任。即生實相者。豁然了悟萬法。由此淨心建立。是名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生佛道齊。無法等比。經以福兼德言者屢矣。而此獨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滿之時。則其福為不足道。所以壇經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於福也。即是非相者。實相無相。故言為非。不是無實相。如龜毛兔角。只說龜無毛。兔無角。不說無龜毛兔角。只說實相無相。不說無實相也。達磨云。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生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也。猶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正謂此也。傅大士云。眾生與壽者。蘊上立虗名。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川禪師云。山河大也。甚處得來。頌曰。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只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至)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不著諸相。悟住無所住心。了得無所得法。是為第一希有。川禪師云。行住坐臥。著衣喫飯。更有甚麼事。頌曰。氷不熱。火不寒。土不濕。水不乾。金剛脚踏地。旛竿頭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即是非相。前言無相。即是滅色以明空義。後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本來不生。故名實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謂語實相者。更無等比當知是人不著二邊。不處中道。一切無住。離此諸相。則成正覺。又云。離相清淨。解悟三空。契合實相。究竟涅槃。三空之義。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後即空空。三世如來。同證此理。故名為佛。傅大士云。空生聞玅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蓮花。恐人生斷見。大聖預開遮。如能離諸相。定入法王家。川禪師云。心不負人。面無慚色。頌曰。舊竹生新筍。新花長舊枝。雨催行客路。風送片帆歸。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至)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如是如是者。佛以須菩提所解空義。善契如來之法意也。不驚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淨。等於虗空。有何驚怖。甚為希有者。謂上根器。得聞是經。諦聽受持。永無退轉。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傅大士云。如能發心者。應當了二邊。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所緣。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欲達真如理。應當識本源。川禪師云。只是自家底。頌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納須彌。碧漢一輪滿。清光六合輝。踏得故關田地穩。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至)是名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若悟非相。即達彼岸。實相無二。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羅蜜。了悟人法俱空。即無生死可度。亦無彼岸可到。何處更有第一。故云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羅蜜。悟一切法。即知諸法。皆是假名。法華經云。但以假名云。引導於眾生。於斯了悟。能入見性之門。是名第一波羅蜜也。故知假名。如將黃葉作金。止小兒啼。二乘之人。聞說假名。將謂是實。執著修行。欲離生死。不知即無生死可離。傅大士云。波羅稱彼岸。於中千種名。高卑緣妄識。次第為迷情。焰裏尋求水。空中覓响聲。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川禪師云。八字打開。兩手分付。頌曰。是名第一波羅蜜。萬別千差從此出。鬼臉神頭對面來。此時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至)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前云。捨身命之福報。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說之福。此之行忍。亦捨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能達法無我。到於彼岸也。說非忍辱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無忍辱之相。是達我人眾生壽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如來設教。方便門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設教。為歌利王割截支解。曾無一念嗔恨之心。肇法師云。五蘊身非有。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若以諸大宗師言之。即為先說有為權教。後顯無為實理。歌者。是慧之別名。利者。刀也。非謂世間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無明煩惱之身體也。應生嗔恨。謂色身與法身即不同也。當知割截之時。不見有身相。亦不見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何處更有嗔恨也。華嚴經云。譬如虗空。於十方中求不可得。然非無虗空。菩薩之心。亦復如是。太陽安禪師舉火問僧云。會麼僧云。不會。師云。起則徧周沙界。滅則了無所得。龐居士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云。回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然後向你道。圜悟禪師云。參得此語透者。目前萬法平沉。無始妄想蕩盡。又云。大空無外。大象無形。盡世界撮來如粟米粒。總虗空似掌中珠。可以拽新羅國。與波斯國闘額。直得東勝神洲射箭。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髏長千世界。鼻孔摩出家風。若是未出陰界。尚帶見聞知覺恁麼說話。一似鴨聽雷鳴。隔靴抓癢。直饒脫却根塵。去却機境。尚餘一線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麼生道。還委悉麼。佛殿階前石獅子。大洋海裏鐵崑崙。川禪師云。智不責愚。頌曰。如刀割水。似火吹光。明來暗去。那事無妨。歌利王。歌利王。誰知遠烟浪。別有好思量。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至)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忍辱仙人。如來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羅蜜行。欲令一切眾生。成就忍辱波羅蜜法。不著諸相。見一切人迷悟賢愚貧富。平等恭敬。不生輕慢。以至惡罵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歡喜。不生嗔恨之心。圜悟禪師云。大凡為善知識。應當慈悲柔和。善順接物。以平等無諍自處。彼以惡聲色來加我。非理相干。訕謗毀辱。但退步自照。於[A39]己無嫌。一切勿與較量。亦不嗔恨。只與直下坐斷。初如不聞見。久之魔孽自消耳。若與之較。即惡聲相反。豈有了期。又云。見性之人。聞人毀謗。如飲甘露。心自清涼。不生煩惱。則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賊盜竊家寶。功德法財。遂從此增長也。傅大士云。頻經五百世。前後極時長。承仙忍辱力。今乃證真常。川禪師云。目前無法。從教柳綠花紅。耳畔無聞。一任鶯啼燕語。頌曰。四大元無我。五蘊悉皆空。廓落虗無理。乾坤萬古同。玅峯嶷嶷常如故。誰管顛號刮地風。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至)三藐三菩提心。
應離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滅。湛然清淨。是離一切相也。川禪師云。是即此用。離此用。頌曰。得之在心。應之在手。雪月風花。天長地久。朝朝鷄向五更啼。春來處處山花秀。
不應住色生心(至)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者。心住六塵。即著諸相。取捨愛憎。無有休期。應生無所住心者。心無所住。隨處解脫。內外根塵。悉皆銷殞。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華嚴經云。一切境界。不生染著。淨身口意。住無礙行。滅一切障。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即無生處。趙州云。我見百千億箇。盡是覓作佛漢子。於中覓箇無心底難得。訥首座云。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真心湛然。常察。禪師心印頌云。問君心印作何顏。心印何人敢授傳。歷劫坦然無異色。呼為心印早虗言。須知體似虗空性。將喻紅爐火裏蓮。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圜悟禪師云。在家菩薩。修出家行。如火中生蓮。盖名位權勢意氣。卒難調伏。而況火宅煩擾煎熬。百端千緒。除非自[A40]己。直下明悟本性玅圓。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場。方能放下。廓爾平常。徹證無心。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空豁豁地。隨時應節。消遣將去。隨自[A41]己力量。轉化未悟。同入無為無事法性海中。則出來南閻浮提打一遭。必不為折本也。黃蘗云。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箇無心道人。夫無心者。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虗空。不塞不礙。是名佛也。又恒沙者。即以沙言。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虫螘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溺臭穢。沙亦不惡此則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則便是究竟也。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真如之心。本無所住。若不住諸法相。即與道相應。若住於法。即違正教。既違正教。即為非住也。不應住色布施。菩薩不見有身可捨。隨見一切愚癡貧賤之人。毀罵捶打。需索財物。若能隨順其意。令生歡喜。不生嗔恨之心。即是布施之義。若祇分辨是非。顧惜財物。阻抑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又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虗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虗空。無所貪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施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傅大士云。菩薩懷深智。何時不帶悲。投身飼餓虎。割肉濟鷹饑。精勤三大劫。曾無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師。應如是布施者。儉於自[A42]己。奢於他人。是名利益一切眾生。若人心口相應。行解一般。是名利益於自[A43]己也。又云。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終無趣寂意。惟有濟羣心。行悲悲廣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聖詎能任。川禪師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年後。莫言不道。頌曰。朝遊南嶽。暮往天台。追而不及。忽然自來。獨行獨坐無拘繫。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至)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如來說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一切眾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故言即非眾生。是以若能秉持律儀。修行善法。而用布施。饒益眾生。不得住於諸相也。川禪師云。別有長處。不妨拈出。頌曰。不是眾生不是相。春暖黃鶯啼柳上。說盡山河海月情。依前不曾空惆悵。休惆悵。萬里無雲天一樣。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至)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迷則種種皆妄。故不真不實不如。有誑有異。悟即一切真。一切實。一切如。不誑不異也。又云。真語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實語者。一切法空。本無所有也。如語者。一切萬法。本來不動也。不誑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自空寂。將何為異也。傅大士云。眾生與蘊界。名別體非殊。了知心是幻。迷情見有無。真言言不妄。實語語非虗。如終無變異。性相本來如。川禪師云。知恩者少。負恩者多。頌曰。兩箇五百是一貫。阿爺元是丈夫漢。分明對面對渠言。爭奈好心無好報。真語者。實語者。呵呵呵。喏喏喏。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法即以心傳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如來以無所得心。而得夫真空無相法。此法即此心真體。言無實者。心體空寂。無相可得也。無虗者。內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欲言其實。無形可觀。無相可得。欲言其虗。見能作用。神玅無方。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言辭不及。其惟聖人乎。若不離相修行。無由達此法也。傅大士云。證空便為實。執我乃成虗。非空亦非有。誰有復誰無對病應須藥。無病藥還袪。須依二空理。頴脫入無餘。川禪師云。水中鹽味。色裏膠青。頌曰。硬似鐵。軟如酥。看時有。覓還無。雖然步步常相守。要且無人。識得渠。咦。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至)無量無邊功德。
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者。眾生之心。本自無住。無住之心。即見諸法實相。名為菩薩。二乘之人。心住於法。不見諸法實相。背菩提路。何異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者。二乘之人。不見色而住色。譬如不見坑穽。而墜坑穽。菩薩見色而不住色。譬如見坑穽。而不墜坑穽。一切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為無慧眼。不辨真假。菩薩即有慧眼。見種種色。悉皆無相。故達磨云。不見色。即是見色耳。逍遙翁云。所見有是有不是。此世間妄眼。無是無不是。此出世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間妄心。無可無不可。此出世真心也。當來之世者。即是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濁惡之時也。即為如來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進讀誦是經。即慧性漸開。當了悟實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惡凡聖諸境惑亂。即同如來智慧性也。悉知悉見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了悟之[1]人。
校注
[0820001] 律上佚失四十行行十字 [0824001] 果疑杲 [0834001] 人下有落紙【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4 冊 No. 469 金剛經補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12-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金剛者。金中精堅者也。剛生金中。百鍊不消。取此堅利。能斷壞萬物。譬如智慧。能斷一切煩惱。轉為妙用。般若者。梵語也。華言智慧。性體虗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須憑般若。不著諸相。謂之彼岸。若著諸相。謂之此岸。又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經者。經也。見性。之徑路也。道川禪師云。法不孤起。誰為安名。頌曰。摩訶大法王。無短亦無長。本來非皂白。隨處見青黃。華發看朝艶。林凋逐曉霜。疾雷何太急。迅雷亦非光。凡聖猶難測。龍天豈度量。古今人不識。權立號金剛。宗鏡云。此一卷經。六道含靈。一切性中。悉皆具足。只為受身之後。妄為六根六塵。埋沒此段靈光。不知不覺。故佛發慈悲心。願一切眾生。齊超苦海。共證菩提。所以說是經大意。只是為人解粘去[A2]縛。直下明了自性。究竟堅固。萬劫不壞。如金性堅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