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金剛經註

No. 454-A 注金剛經序

曩昔慈覺大師之入于支那也齎持晉肇公注金剛經而歸祕諸名山光明不照世也殆九百年矣頃祖芳禪人持來告曰是乃祖請來之本予偶得之請師校而梓之使見聞者結般若種子焉予受而讀半乃掩卷歎曰夫此經者般若第九會直示無住生心妙旨故云為發最上乘者說葢一切菩薩未有不學般若成無上菩提者故彌勒天親無著功德施四大菩薩造之偈論讚揚弘通法流乎支那羅什初譯肇公乃注從時厥後奉為日課者亦多矣且黃梅印心曹溪悟道靈瑞之著注疏之多宜莫此經若也而其注之舊肇公為先注來於大東亦此注為先而發諸注既行之殿者豈非時節因緣乎天台大師曾講此經專依肇公猶如說觀經專依淨影也故今每有疑誤輒依天台疏以校讎焉嗟乎斯注者天台所欽用慈覺所請來文古義幽深得佛意且投好略機實苦海津梁迷塗司南也梓而行之則其利益復如何哉故隨喜以校亦願後之讀此注者因指得月悟無住生心妙旨則與黃梅曹溪同一鼻孔出氣不必紛紛更從事於後世異說而哆以為博也

寶曆十二壬午之夏

No. 45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夫理歸中道二諦為宗何者萬法之生皆假因緣而有生滅流謝浮偽不實稱之為俗也因緣諸法皆無自性自性既無因緣都忘本自不生今則無滅體極無改目之為真真俗為二理審為諦聖心正觀鑒真照俗此當中道法相之解稱為般若般若慧也金剛者堅利之譬也堅則物莫能沮利故無物不摧以況斯慧邪惡不能毀堅之極也本惑皆破利之義也波羅蜜者到彼岸也生死為此涅槃為彼大士乘無相慧捨此生死到彼涅槃矣經由津通義也言由理生理經言顯學者神悟從理教而通矣

此經本體空慧為主略存始終凡有三章初訖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語境未言於慧第二正名辯慧即明慧空但語慧空未及行人第三種問以下明菩薩空也三章之初其文各現前後相似意不同矣四時般若此最為初言約義豐幽旨難見敢以野陋輒為注解述其大略非云曲盡詳析究密請俟明識者矣

如是

佛臨泥洹時侍者請曰一切經首皆致何等佛勅阿難應言如是乃至時眾也如我所傳如佛所說稱如是也

我聞

若從佗傳聞不必如是我親承金口而聞事非謬矣

謂是自聞當理以不自不當理傳之何為言則當理理亦如言言理不差故言一也

雖曰當理容不得時若不得時何能悟人明聖不虗說言必會機時哉之說也

佛在舍衛國

法王行運應物而遊一時降集在舍衛大城憍薩羅國之也

祗樹給孤獨園

須達市園祗陀施樹共立精舍故言祗樹給孤獨園也

○市疏作布字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聖化無私聽必有儔俱聞如林可信明矣應有四眾略而不載者耳

○私疏作祕

爾時世尊食時

日營資膳食熟之時此時人家皆有施心易生

著衣

著僧伽梨福田衣也佛觀良田[坑-几+品]乘齊整因命侍者出家之人一切福田凡製僧那唯此為之欲令顧惟道無空信施之也

[坑-几+品]乘疏作區塍

持鉢

執應器也

入舍衛大城乞食

法身無待何須何欲且人天妙供日盈現行分衛福物宜之也

○現疏作自福物宜作福物之宜

於其城中次第乞[A1]還至本處

不越貧與富不捨賤從貴大慈平等次第至也

飯食訖收衣鉢洗足[A2]敷座而坐

將陳般若遵拭自敷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夫神鍾雖朗非扣而不鳴聖不孤應影響唯仁師尊道重故尅敬盡恭也

○神鍾疏作鉅鐘尅作克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慈恩之重豈可勝言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護念付囑即希有事也慈善將衛令其行令護念也行立道成委授弘通付囑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一切智也標意擬向遠期正覺故言發心之也

○意疏作心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提妙果非行不就萬行雖曠解有明昧故有位降之異始則抑心就理漸習自調謂之降伏終能契解會宗心不移去謂之為住耳

○位疑住字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讚諸之儀當理會機盡善之甚誠如所言

○諸疏作請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若聽不審則漏言遺理或令諦聽言理弗虗也

○或疏作誡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慈戒許說敬肅傾心

○戒疏作誡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虗心履道謂之菩薩曠濟萬物摩訶薩也應如下所說則是降伏之方也問降在後而答在前何耶住深降淺故問者標深於初降淺易習故答之於前問答有指非其謬也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正答降伏之行也萬法雖曠略為二科一眾生法二五陰法法不自起因緣故生但是因緣自性皆無斯則順理為解乖宗成惑惑故生死流轉解則累滅無為身心為苦苦盡為樂盡苦之道其唯大解解極惑盡身心俱忘寂然永樂謂之滅度非我弘化群生豈濟凡解不自生要由漸習假名法麤抑心則易故始就眾生空以明降伏也

○皆無作皆空惑故作惑即解則作即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解會中道不有不無無性故不有假名則不無非無假名故恒度眾生自性空故實無滅者矣

何以故須菩提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何故無滅者若有我相可言有滅既無我人其誰滅乎但是假名而橫計我執我為非忘我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次答住行即明法空謂法彌曠略舉內則六度外為六塵內外諸法斯皆因緣無性因緣無性則心無停處故應無住也捨心無恡謂之布施無相可存何恡之有施為六度之首塵為法生之基二法皆空于何不盡既得法空解明行立無復退失故言住也

○基疏作機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結成住義也施者受者財物皆不可得不住相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釋何故布施應不住相耶正以虗心而施則福不可量故知不住為是住相為非又理既無量心不應限稱理行施故其福彌曠者乎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理極二空降住[A3]已彰理行既顯時聽戢心如說而行其福為多為多之況齊乎太虗之矣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聖言無謬理不可越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菩薩發心義兼三端一化眾生二修萬行三向菩提降伏[A4]已明化物之儀辨住則示修行之軌此章明趣菩提之方如來身相即菩提之體若識法身則菩提可登若計實菩提乖之遠矣故問法身明菩提空者乎

○之體疏作果體計實菩提作計性實菩提二字無故問作故舉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須菩提深識法身故言不可以實身相而見也

○實字疏無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即引佛語而釋也法身者萬善之極體含萬善妙集成身緣構無性故即非身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

即述成須菩提之言也又則虗妄理非相也又假名故虗實計為妄乎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行合解通則為見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理空無相奇心無所時聽昧然未即於心示同未悟諮問云爾訖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以信驗理身

○奇疏作寄

佛言須菩提莫作是說

聖不空言稟悟如流方問有是何言也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此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後五百歲像法之中人衰道喪尚有信者況今大聖感興英慧雲集從化如林何謂無信乎後世能信要具戒德今之未悟無福愚闇自為疑滯非理不實之也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A5]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見佛聞法積德[A6]已久然後能信明法之深妙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即以如來知見明理非虗一念淨信其福無量推功測理豈不信之乎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釋一念至促而福德無量何耶政以無或我人理解為弘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無因緣法相亦無無因緣之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我人橫計理故宜忘諸法是理何故復無耶正以心緣四大假名諸法而計我人見假名空我人息矣故應無也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色聲香等實法相者亦起我人等見故應無之耳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釋何故復無非法耶緣空故有有由有故空空若無有相雲起起相計我萬或慈生矣

○或慈應作惑茲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并結無法相無非法相也空有兩忘心無所取解會平等結盡道成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即引昔說以證今理也譬欲濟河搆筏自運既登彼岸棄筏而去將度生死假乘萬行既到涅槃萬善俱捨道法尚捨而況非法之空也

○之空二字疏無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竟尊重弟子引眾聖同解以證理之必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如我於佛所說義中而作解窮相盡謂之菩提無相故不有假名則不無不有不無何實可得何定可說也

○窮相之上疑脫解字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菩提無相可取諸法空不可說故無定實

非法非非法

非法則不有非非法故不無有無並無理之極也

○有無之上疏有故不可說四字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理無生滅謂之無為無為之理眾聖同解解會無為結盡道成所謂一解脫義同入法性者也然無為雖一解有明昧明深昧淺優劣差者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又格功德即以明理功德既多故宜弘也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福德無性可以因緣增多多則易差故即遣之耳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積寶多而功薄四句約而福厚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何以故四句約而功勝耶金玉三千正以養身四句雖約妙極資神豈可同日而等彼者也

○正疏作止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

愛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難覺宜應虗心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例訪眾聖求之諸心優劣雖異忘懷必同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

海為眾流之川菩提神極之淵始會無生終必盡源

而無所入

理無乖順何入之有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違理故入色聲背色聲則會於理理會無入非入色聲也自下眾果類可知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者無生也相滅生盡謂之無生若計念則見我人起相受生非謂羅漢諸果類亦應爾但隨義異明耳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A7]己所解驗理非虗心宣恒靜諍從何起

○宣疏作空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阿蘭那行者寂靜行也相盡於外心息於內內外俱寂何時不靜也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得名不虗必積實也

○積疏稱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於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次明菩薩其解亦同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菩薩自行嚴土化人嚴國之義亦在虗心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相或必土穢虗明則國淨

○或疏作惑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理極於此結勸修明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封六塵相滅解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解洹虗通猶身假能大也

○洹疑恒字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二廣格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封賓法身謂之為塔樹像靈堂稱之為廟聖體神儀全在四句獻供致敬宜盡厥心矣

○賓疑殯字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四句[A8]已爾況乎始終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法妙人勝理故宜然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人能弘法則人有法以法成人則法有人人法所處理令弘矣初章訖之也

○令弘疏作當貴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

夫脩散難究本一易尋會宗領旨宜正其名也

○脩疏作條

我等云何奉持

尊脩為奉任弘為持在三成範請聞其軌

○尊疏作遵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名貫首題[A9]已脩矣然境慧相從通名波若取要宜歸乎聖心

○貫首題疏作冠題首脩疏作備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契經舉目苓合義從名正理顯宜應脩弘

○經疏作綱苓作詮弘作習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釋所以此名字而奉持者何夫名不虗設必當其實金剛所擬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無不空則非般若即慧空也境滅慧忘何相不盡弘持之旨宜存於此乎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境慧都空復何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散為微塵合成世界無性故非假名則是

○則是疏即有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界宅也如來主也如來出道王三千主宅皆空其誰說法乎

○出下疑脫世字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滅道成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

飡名服旨妙悟解衿

涕淚悲泣

嗟我晚悟兼悲未聞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資神之寶曠代難聞深慶自幸加難及人

○難疑歎字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聞妙不疑不解必真

○不解不疑生字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解生累滅人德之高也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虗盡實忘理之極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遇佛成聖方信何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道敗時信此最可稱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上士虗心故為希有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有封為或無封為解解為第一所以希有也

○或疑惑字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為佛

相盡解極則是為佛故知惑見我人解則無矣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述成須菩提之言如汝所說是而非虗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即以忍辱明無我人安耐為忍加毀為辱無我人誰加誰忍故非忍之也

○無上疏有既字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故忍即非忍耶即引忍事以為證也有人受割可名為忍既無我人割忍何生也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何故爾時無我人相耶若有我人必生忿恚而能怡然無我人明矣

○怡疏恬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僊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事理非虗重引益明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以相盡為極故宜以忘懷而期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離一切相者不住色聲等也

應生無所住心

無相可緣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住相則心動故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還舉前宗會以成義政以理無所住故應忘心而布施也施不住色無財物也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施不望報利益必深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諸相皆無不見施者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既非眾生受者亦無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不偽實無虗如必當理不誑則非忘語不異則始終恒一聖言不謬故宜修行也

○忘疏作妄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寄實以非虗何實之可得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住相非曉則實若夜遊

○實疏作冥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無或三事則不住相也慧見為目理鏡為日萬行顯別為種種色

○鏡疏作境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來所見理周非謬明勸將來宜加修懃也

○周疏作用修懃作勤修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分一日為三分故言初中後分也施重又多功德彌曠矣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施則有限信心無極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但言[A10]已信況復持弘者也

[A11]已疏作以持弘作弘持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理圓道極言不盡美提宗表實約言之耳物莫能測不思議也笇數不姟不稱量也蕩然無崖無邊也取要言之備此三句

○笇姟疏作筭該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廣運無崖謂之大乘三乘之勝謂之最上自非其人不謬說也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人高道曠唯佛見之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千載不墜由於人弘住持運行荷擔義也

○住疏作任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何故人能荷擔耶心虗解曠道軍必強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地是無知法處故貴道在於人而不寧乎

○寧疑尊字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辠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辠業則為消滅

罪起由惑福生於解福解既積宿殃矣

○殃下疏有滅字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累滅解生菩提可登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A12]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心限則福曠則功多

○福下疏有少意二字功下亦有德字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解通人曠德必無崖狂亂不信足以明道

○足上脫不字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萬行淵深義能難測

○難疏作誰

果報亦不可思議

菩提妙果豈有心之所議第二章訖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第三章明菩薩空也夫解不頓生教亦有漸何者始開眾生空法空明境空也次辯般若則非即慧空也此下云實無有法發菩提者即行人空也又更料辯二行始終之義始習眾生空為降伏終得法空為住然此二空十地未窮唯佛乃盡是為十地通有始終降住之義故眾生空以有自降住法空亦爾是為初地之住則是二地之降降亦住也住亦降也重問之旨義兼於此何以知之舉二行為兩問混一空而併答一空始終降住備矣事以逍遙而非重出雖幽開難啟善拂易開豈敢獨悟實希共曉

○則非二字疑衍有自疑寫倒幽開疑幽關啟疑啟字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A13]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何故無滅者以失明得理可知矣見我則非忘我為是既無我人豈得有滅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有我相則非菩薩者何我法則我能發心無發心者故知無我計我為或故非菩薩也無發心者即行人空也

○或疏作惑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即引自得記之解以證今記

○自下疏有昔字今記作前說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聖心難測義推可圖得記由於無相無相之中則無所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若見有法則乖菩提何容得記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無法則會理會理則向極故得記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何以故無法便得記耶諸法性空理無乖異謂之為如會如解極故名如來有相則違無相則順順必之極故宜得記之也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說有如來得菩提者此俗聞人語非理中言也

○聞疏作間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人也菩提道也既無人法誰得菩提乎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虗

向來辯有得為非無得為是寄是以明非非謂有是尋言著是故復遣之是非既盡則會菩提菩提之中不見是非非實則無是非虗無非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凡夫以違一切法理為耶聖人以順一切法理為正正則覺悟故皆佛法者矣

○耶疏邪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以何為理而言皆佛法耶諸法緣假自性皆無如假會而解者名得一切法理為悟佛法矣

○如假二字疑剩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旨舉人身類上諸法緣假故長大無性則非身即又況下菩薩觀眾生如身假名則可度無自性故無滅者若見實眾生而欲化者則非菩薩者矣

○旨疏作直即字疑衍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合譬也無眾生而橫見眾生猶無身而見身耳見則乖道非菩薩者也

○無眾生上疏有元字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

菩薩自無何有眾生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收結上義也以無菩薩亦無眾生一切法都無我人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虗矜進道嚴土濟物濟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無相謂之為慧緣假不著謂之方便若言我能莊嚴國土眾生可化見惑違道何名菩薩之耳

○衿疏作襟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無存於化而土自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通非偽真菩薩也

○解通疏作通達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相盡照極五眼淨矣道成由乎行立淨國本於化物國淨則化周五眼必道極化周本願備矣如來一念照達三世何用五眼之異乎於化境別為立耳

○眼必下恐脫淨字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五眼照極理無不周略舉色心於境盡矣心從緣起識了多端故若干種也

○於疏作收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言必當理故解無不周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所以說非心名心者何以三世心無性可得故可從緣而生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金玉無性故可積滿三千大千福德無實則可曠施而多心之無性惑滅解生矣

○大千二字疏無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慧為萬善之主施為眾行之首因備道成理之必然總為丈六金容別則眾相之姿妙集非有故身感構隨現則為相豈可一方而盡極乎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道成應出說法化人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謬傳毀聖名為謗佛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教傳者說法之意也向言無說非杜嘿而不語也但無存而說則說滿天下無乖法理之過矣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此六十二字肇本無之天台疏亦無科判然諸本皆有此文故且存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說示人而言無法可說未審佛得道不也

○示上疏有以字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相盡虗通謂之菩提菩提無相有何可得寂滅無得道之至也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結成菩提義也人無貴賤法無好醜蕩然平等菩提義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夫形端故影直聲和則[1]嚮順忘我人而修因必尅無相之菩提也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人既不有善何得實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聚寶有盡妙解無窮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菩提以無得為果教以忘言而說時聽唯疑理未悟心故呵之勿謂如來見眾生作念而欲化之耳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何故勿謂作念耶以如來不見有眾生可度也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若見有眾生則為我見何謂如來耶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

但說假名我耳非實我也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聞說假名不達言旨以為實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凡夫不實故可化而成聖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疑者謂眾生是有可化而成聖法身不無可以妙相而期故問之云爾也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聽者實爾用三十二相是如來而觀求也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即以近事質之令其自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時情謂然我解不爾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容煥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聲偏謬為邪愚隔不見也

○金容疏作五色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偏在色聲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復言是之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相盡寂滅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謂無應畢而謝則不常滅至隨現故不斷體令中軌物之拭也而限之一方豈不謬

○滅至疏作感至令中作合中道三字拭作式謬下有哉字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忘我則忍成超出故勝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期報鍾[A14]已名貪著無存我人取染何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一時般若文理粗周然上來所說事分言散故更略始結終領會大宗也如來道蔭之主世界權之宅眾生慈育之子舉此三事大旨彰矣若計有實人履行而至為來運盡之滅故去處現優化則坐臥此但都形滯迹不及道也

○權字下疏有應字都疑覩字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何故見去來坐臥不解義耶解極會如體無方所緣至物見來無所從感畢為隱亦何所去而云來去亦不乖乎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塵非實故可碎而為多世界非有則可假借而成也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耶若是實有應一性合而不可分也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假眾為一無合可得耳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假名無體不可定說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癡惑則凡夫貪著故計實

○癡疏作疑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此辯無實眾生可化如來但稱諸見為邪不言見體是實若人報言佛說諸見是實者謬取佛意非謂解也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諸見非實可改為正眾生虗假凡至聖也

○凡上疏有從字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

始終既畢故旨宗以勸人也凡欲發心成佛淨國土化眾生當如上所說理而生知見之也

○旨疏作指

如是信解

理深未明政應推信為解

不生法相

但是虗假非實法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窮理盡明其唯如來說言非實故應從信矣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七寶有竭四句無窮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末示弘宣之義也夫道不正不足授人中心疑者其辭枝說當於如故言如如始終不易不可動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浮偽不實理之皆空空無異易故如如不動也

佛說是經[A15]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道蘊聖心待孚則彰宿感冥構不謀而集同聽齊悟法憙蕩心服翫遵拭永崇不朽也

○喜疏作喜拭作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終)


校注

[0403001] 嚮與響通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己【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分不及【CB】及不分【卍續】(cf. T08n0235_p0751a02-03)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