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12-A 序
淨慧居士刻觀經成。有議之者。謂禪非意想。觀經純以想得往生。居士既[A1]已身在宗門。便當力持祖道。今毋乃使人滯於蹊逕歟。余謂茲屬淺視淨土之猥談。並不知真禪之旨歸也。夫參徹至明心見性。斷必繫念一處。不令走漏到利欲界內。與五濁相磅礴。久則心行處滅。情想俱空。法不存。佛不立。方成大解脫。奚獨如來佛。是甚乾屎橛。即祖師禪。喚作盌躂丘。邇來陰識依通。而悟者比比。肯向靜寂中淘去邪思。練成正覺。雖不待十六觀鏡像現前。九品蓮托胎見佛。諒曾打併一番。日用自然清淨。寂光自得現前。強似徒向冊本上學言記語。造謗大般若之業。居士覩今禪敝。痛傷祖道凌夷。盡皆向外馳求。攘成傾奪惡習。特拈出此經以鋮砭之。使各於斯返照。殆乃挽回風化之急助也。何可議哉。
順治乙未秋日南湖老人褎翁行盛譔
No. 412-B 敘
釋迦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大事者何。生死大事也。故始於說法。終於拈華。不過欲諸眾生。各證成等正覺而[A2]已。然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求其速了生死。最捷徑者。莫過於參禪了道。而捷中之捷。徑中之徑。為異方便者。尤莫尚於念佛往生。乃世有聰明才智之士。往往鄙之為愚夫愚婦之所為者。夫口誦彌陀。而心存塵垢。志希安養。而念繫娑婆。誠可鄙矣。至於真能念佛之人。則淵寂通微。冥心入妙。能所兩忘。事理一致。如此而亦鄙之。真天如禪師。所謂非鄙愚夫愚婦。乃鄙文殊普賢。及馬鳴龍樹耳。此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不可以不誦也。經中雖具有十六觀法。尤以觀佛為一經宗要。善觀者。觀一切相為非相。則能見彌陀之全體。觀一切法如幻法。則能入淨土之真境。觀我身之無我。則能具如來之正見。是以從一如來。而見無量如來。入一境土。而周無量淨土。悟一法身。而融無量法身。無念而念。無修而修。無證而證。豈非善了大事因緣者哉。天台無盡法師。教中義虎。精通三觀。搆圖精工。攝頌爾雅。惜年久湮蕪。傳布甚少。故特重梓流通。復為麤釋一二典故。以便初機。俾見聞者。因相以寓目。因文而動懷。歡喜讚歎。發無上心。同結淨土勝緣。即有疑者謗者。亦植善因不淺。譬之城東老母。誓不見佛。以手障面。終莫能逃。況乎一歷識田。永為道種耶。是知此事。不問親疎。無分利鈍。各有自性彌陀。自現惟心淨土。所以十惡五逆。尚且十念往生。散心持名。亦可同登樂國。獨彼疑謗之人。籠鳥鼎魚。翻稱快樂。隙駒泡影。妄計久長。但恐一旦色力痿羸。神識迷亂。文章無靈。錢神莫挽。去路茫茫。無本可據。是使聰明才智之士。反見笑於愚夫愚婦也。敢請直下承當。共入彌陀願海。
歲次乙未秋日武林菩薩戒弟子張文嘉仲嘉甫薰沐拜述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附圖頌)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 譯
如是我聞(至)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靈山嘉會
爾時王舍大城(至)一不得往。
闍王幽父
按梵語阿闍世。此云未生怨。母懷之日。有冤惡相。占者預記。因以為名。
○調達。佛堂弟。一名提婆達多。與佛世世為仇。以種種變幻。動王子心。立大精舍。得大供養。為王子云。我殺牟尼。以作新佛。汝殺頻婆。以作新王。共化世間。不亦快哉。乃教王子。放五百醉象。蹋殺如來。佛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師子。象見怖畏。投地敬禮。佛為眾云。我於爾時。手五指頭。實無師子。乃是慈善根力。故令彼伏。後復以惡毒著指抓中。欲因禮拜。以中傷佛。往而未到。地自然裂。火車來迎。生入地獄。
國太夫人(至)顏色和悅。
加惡弑母
時韋提希(至)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緣起弑逆韋提哀請
佛告韋提希(至)名曰初觀。
落曰懸鼓
次作水想(至)名第二觀。
大水結冰
按八風者。四維八方。有八種風。致自然之樂。演妙法之音。
世有八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
佛謂憍陳如等五比丘曰。汝知色受想行色。為是常。為無常也。為是苦。為非苦也。為是空。為非空也。為有我。為非我也。五比丘眾聞之。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此想成時(至)名為邪觀。
七重行樹
按大本云。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瓈樹。珊瑚樹。碼碯樹。硨磲之樹。
梵語釋迦毗楞伽。此云能勝。梵語摩尼。此翻離垢。言此寶光淨。不為垢染。又翻增長。謂有此寶處。增其威德。又或翻為隨意。如意。
閻浮檀金。此云勝金。閻浮者。梵語云染部捺陀。乃須彌西南西域河。有此樹。形高大。其果甘美。果汁入水。沙石成金。一粒置常金中。皆失色。佛身似之。
如帝釋缾者。帝釋梵語釋迦因陀羅。此云能主。謂其能為天主。言缾者。昔有貧人。常供養天。滿十二歲。求索富貴。天慜此人。自與一器。名曰德缾。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缾出。其人應意所欲。無所不得。今以妙華涌出諸果。如彼天缾。出種種物。故以喻之。
次當想水(至)名第五觀。
八功德水
按八功德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輭。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諸根。具八種功德。利益眾生也。
眾寶國土(至)名為邪觀。
蓮華寶座 頌二
按西域。有甄叔迦樹。具七寶色。形大須彌。此寶色似此等。因以名焉。
須彌山者。上云妙高。如夜摩天者。此云善時。以彼見光明。無晝夜之別。故云善時。
阿彌陀佛。以昔因中。作菩薩比丘。名為法藏。於世界法王佛所。發四十八願。取此淨土。攝諸善念。今願力成。故令所依。華座若此。
佛告阿難(至)三藐三佛陀。
次當想佛
想彼佛者(至)得念佛三昧。
先作像觀
按正徧知。如來十號之一。無量甚深。故喻如海。
梵語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梵語阿羅訶。此云應供。梵語三藐三佛陀。即此云正徧知。皆諸佛之總號。心感諸佛。心即諸佛。心尚能作諸佛。豈不感於彌陀。心尚即是諸佛。豈不即是彌陀。應知彌陀與一切佛。不多不少。諸佛乃即一之多。彌陀乃即多之一也。
十二部經教。總稱修多羅。同名為經。
佛告阿難(至)名為邪觀。
佛真法身 頌二
按佛於八萬四千塵勞。皆見實相。理智冥合。故能示現相好光明。故節節云八萬四千。
無緣慈者。無心攀緣。自然現益也。皆是如來慈善根力。自然成就。
慈雲懺主云。欲修觀者。當於一處。繩牀西向。加趺端坐。項脊相對。不昂不傴。調和氣息。定住其心。直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軀。坐於華上。專繫眉間白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稜。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靜明徹。顯暎金顏。停心注想。堅固勿移。然復應觀想念所見。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如鏡像月影。如夢如幻。雖空而亦可見。此皆心性所現。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三昧。久而乃起。蓋因相有八萬。都想難成。故令但觀眉間毫相。如五須彌。此觀若成。八萬皆現。而此丈五觀法。更便初機。
佛告阿難(至)名為邪觀。
觀音法身 頌二
按寶積經中。應持菩薩。用神力上觀三十二恒河沙世界。不能見佛頂。故曰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次觀大勢至菩薩(至)大勢至。
勢至法身 頌二
見此事時(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普觀當生
佛告阿難(至)名第十三觀。
雜觀三聖
按觀首相者。頂上有化佛者。觀音也。頂上有寶缾者。勢至也。餘相皆同。
佛告阿難(至)是名上品上生者。
九品總圖
上品上生 頌二
上品中生者(至)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 頌二
上品下生者(至)名第十四觀。
上品下生 頌二
佛告阿難(至)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上生 頌二
按八戒齋者。一名八關齋戒。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牀。不著華鬘瓔珞。及香油塗身熏衣。不自歌舞往聽。不過中食。關者。禁閉八罪。不令犯也。齋以不過中食為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齋法。是故言八不言九也。此通俗人受。以一日一夜為期。
中品中生者(至)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中生 頌二
按具足戒者。即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也。
中品下生者(至)名第十五觀。
中品下生 頌二
佛告阿難(至)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上生 頌二
佛告阿難(至)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中生 頌二
佛告阿難(至)名第十六觀。
下品下生 頌二
說是語時(至)逮無生忍。
夫人悟道
五百侍女(至)發無上道心。
侍女發心
按夫人悟道。侍女發心。阿闍父王。亦證阿那含果。獨阿闍世。未彰報應。心竊疑之。後閱涅槃梵行品云。阿闍世。殺父害母。至涅槃會。身瘡腫熱。生重慚愧。悔過自責。耆婆勸往佛所。佛為說法。得無根信。又大彌陀經。亦載阿闍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子。聞說阿彌陀佛功德。皆大歡喜。願如阿彌陀佛。佛即授記。皆當作佛。由是觀之。如來法門廣大。不拒來者。亦足以為十惡往生之一證云。而或又謂調達闍世。頻婆韋提。皆是大權菩薩。現逆現順。利益眾生。理容有之。
十惡之人。臨終遇善知識。十念往生者。皆是宿善業彊。始得成就。樂邦文類云。世有十種臨命。不得念佛。一善友不遇。無人勸念。二病苦纏身。不遑念佛。三或偏風失語。不能念佛。四或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遭水火。不暇志誠。六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飽食過度。昏迷致死。九軍陣鬭戰。奄忽而亡。十忽墜高巖。傷壞性命。如是十種。斷不能念。應須預為修持。使淨業先成。縱遇難緣。必得彌陀接引而往也。
爾時阿難(至)皆大歡喜。
王宮流通 頌二
按梵語分陀利。此云白蓮華。涅槃云。水生華中。分陀利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至)還耆闍崛山。
崛山流通
繪圖攝頌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圖頌終)
校注
[0421001] 論疑偏 [0424001] 頃念疑寫倒【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2 冊 No. 412 觀無量壽佛經圖頌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