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A 原刻淨土四經敘
余友邵陽魏默深(源)精通宗教。晚歲專心淨業。六年春。自秦郵馳書問訊。并手錄四經。序而見貽。書云。老年兄弟。值此難時。一切有為。皆不足恃。惟此橫出三界之法。乃我佛願力所成。但辦一心。終登九品。且此念佛法門。普被三根。無分智愚男女。皆可修持。若能刊刻流布。利益非小。子其力行毋怠。余謹受教。惟底本為默深病中所錄。頗有魚豕之譌。余藏書既尟。陋處海隅。又無善本可以借校。屢刻屢改。兩易寒暑。始克竣事。校刊竟。因書其緣起於卷端。經序皆署承貫名。葢默深戒法名也。
咸豐八年歲次戊午仲秋之吉湘潭信士周詒樸熏沐謹記
No. 5-B 淨土四經總敘
世宗憲皇帝御選語錄。輯蓮池大師淨土諸語御製序文。闡揚宗淨合一之旨。高宗純皇帝南巡。親詣雲棲。拈香禮佛。御製詩有由來六字括三乘之句。大矣哉。西方聖人之教。得東方聖人而表章乎。夫王道經世。佛道出世。滯迹者見為異。圓機者見為同。而出世之道。又有宗教律淨之異。其內重[A1]己靈。專修圓頓者。宗教也。有外慕諸聖。以心力感佛力者。淨土也。又有外慕諸聖。內重[A2]己靈者。此則宗淨合脩。進道尤速。至律則宗教淨之基址。而非其究竟焉。然宗教律皆發心童真出家。動經久劫。由初地至十地。方稱等妙覺。即不蒙佛記。亦自成佛。此是何等根器。但從無一生了辦之法。此我佛無量壽世尊。淨土往生之教。橫出三界。較豎出三界者。其難易遠近。有霄壤之分。此永明壽禪師。所謂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也。雲棲師中興淨土。乃專宏小本彌陀。而于大本無量壽經。及十六觀經。普賢行願品。皆不及焉。夫不讀無量壽。何以知法藏因地願海之宏深。與果地之圓滿。不次以十六觀經。何以知極樂世界之莊嚴。與九品往生之品級。大心既發。觀境親歷。然後要歸于持名。非可以持名而廢發願觀想也。持名至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而後歸宿于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括無量壽之二十四願。以每願末。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括彌陀經之一心不亂。故現宰官長者居士身者。持誦是四經。熟讀成誦之後。依解起行。須先發無上菩提之心。大之則無邊煩惱誓願斷。無盡眾生誓願度。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邇之則廣行布施。供養三寶。多刊大乘經典。及淨土諸經論。使叢林皆于禪堂外。別開念佛堂。使出家者。皆往生西方。固極順之勢。即在家白衣。未悉朝聞夕死之義。驟覩四經。未必聽受。然疑佛謗佛。皆種信根。況蠢動含靈。固皆具佛性乎。夫勸化一人成佛。功德無量。況勸化數十百僧。展轉至千百萬。皆往生西方成佛。功德可思議乎。古德有言。[A3]己先自度。而後度人者。如來應世。未能自度。先願度人者。菩薩發心。然後閉七日念佛之關。以求一心不亂。再閉七日觀佛之關。以求親見西方極樂依正。葢入門必次第修而後圓修。圓莫圓于普賢行願品。故為華嚴之歸宿矣。此天然之次第。修持之定軌。故合刊四經。以廣流通。普與含靈。同躋正覺。
咸豐四年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敘
無量壽經會譯敘
蓮池大師舍大本彌陀及觀經。而專宗小本彌陀。固[A4]已偏而不全矣。及雲棲法彚。刊大本彌陀經。又專用魏譯。且謂四十八願。古今流通。夫天親菩薩無量壽偈。[A5]已言誓二十四章。是西域古本如是。故漢吳二譯宗之。為二十四願。自魏譯敷衍加倍。重複沓冗。前後雷同。是以唐譯省之。為四十六願。宋譯省之。為三十六願。是古不流通。今亦不流通也。加之五痛五燒。冗複相等。惟寶積經唐譯無之。故無量壽經。至今叢林不列于日課。使我佛世尊。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大願。不章于世。豈非淨土經教之大憾哉。謹會數譯。以成是經。無一字不有來歷。庶幾補雲棲之缺憾。為法門之善本矣。或謂據子別本經注。仿雲棲彌陀疏。一一銷歸自性。且愛不盡。不出娑婆。彼玻瓈硨磲。珊瑚瑪瑙。黃金白銀。真珠寶樹。樓閣瓔珞天樂。何預性分中事。而經言極樂世界。津津道之者何。曰。此法身報化之自然也。娑婆世界。本華藏世界第十三重。眾生視為坑坎土石者。世尊以神足躡之。立地皆為琉璃寶地。及攝神足。還復如故。此生佛因果之異感也。眾生無不有六根。有六根即有六塵六入。是以目欲極天下之色。耳欲極天下之音。舌欲極天下之味。鼻欲極天下之香。身欲極天下細滑之觸。心欲極天下快意之法。其求而得之者。為諸天福報。不知天福享盡之易墮也。其次為人道。人道終身為形骸妻子所役。苦樂相半。且富貴溺人。易入三途也。在家之難如此。即出家之僧。宗教二門。自智者永明宗淨合修而外。餘皆大乘自命。欲由初地以登十地。動經長劫。且菩薩有隔陰之迷。雲門青草堂五祖戒其前車之鑒。此豎出三界之所以難也。是以大聖覺王憫之。故于豎出三界之外。創橫出三界之法。即妄全真。會權歸實。攬大海水為醍醐。變大地為黃金。一聲喚醒萬德洪名。人人心中。有無量壽佛。放光動地。剖塵出卷。自衣獲珠。乃知欲為苦本。欲為道本。欣不極則厭不至。厭不極則三界不得出。如是嚮往。如是取舍。如是出離。而後一禮拜。一觀想。一持名。念念仰彌陀如慈父。如疾苦之呼天。如逃牢獄而趨寶所。雖欲心之不專。不可得矣。不然者。口持洪名。心懸世樂。欲其竟出三界也。不亦難哉。
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敘
無量壽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諸大聲聞。眾所知識。名曰憍陳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如是等大弟子而為上首。(諸羅漢名。各本或用梵語。或用華語。今止酌列五尊者。以例其餘)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此諸菩薩。皆具無量行願。植眾德本。具諸功德。行權方便。游諸佛國。普現一切。供養諸佛。化導眾生。達眾生相。通諸法性。譬善幻師。幻諸男女等相。於彼相中。實無所得。入空無願無相三昧。而能具足總持無量百千三昧。住深定門。悉覩現在無量諸佛。於一念中。徧游佛土。分別眾生語言。哀愍如[A6]己眷屬。誓成諸佛無量功德。超諸聲聞緣覺之地。(此贊菩薩功德一段。宋譯無之。今從四譯。而節其冗詞)又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淨優婆塞七千人。清淨優婆夷五百人。欲界天子八十萬。色界天子七十萬。徧淨天子六十萬。梵天一億。如是無量大眾。一時雲集。(此九句。各譯無之。從漢譯增。葢此經普被上中下三根。宜首列凡聖男女。在家出家四眾。以表當機)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淨明鏡。影暢表裏。(五句參用魏唐二譯)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此八字。依漢吳二譯增)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我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以上二行。參用魏漢二譯)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甚奇特廣大之法。住諸佛所在最勝之道。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惟願宣說。利益一切。(以上三行。參用各譯字句)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阿難。汝為哀愍利益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哀愍二句用唐譯)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蝡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此段用漢吳二譯)阿難。如來出世。難值難見。猶優曇華。偶爾一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我當為汝演說。開化一切(末七句用魏譯。參用各譯字句)。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住世四十二劫。(原本由世自在王佛。上溯住劫五十二佛。與燃燈佛相首尾。唐宋二譯俱逆數而上。漢吳諸譯。則順數而下。或謂燃燈為釋迦授記之師。不應法藏發心。乃在五十三佛之後。或謂古佛同名者多。無可適從。且過去古佛。數不勝數。既非經誼所關。故今闕之。即從世自在王起。以息疑諍)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藏。本是國王。聞佛說法。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智慧勇猛。無能踰者。詣世自在王如來所。頂禮佛足。向佛合掌。而白佛言。(此下各本有偈。或四字句。或五字句。或七字句。惟吳譯無之。今從吳譯)唯然世尊。我[A7]已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諸佛國淨土莊嚴。令我於世得無等覺。成大菩提。時世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莊嚴佛土。汝當自攝。比丘白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為我敷演。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覩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修習功德。發大誓願。攝取莊嚴。具足五劫。往詣世自在王佛言。我今為菩薩道。欲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智慧光明功德都勝諸佛國者。𡩋可得否。佛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至心求道。何願不得(以上十二行。用魏譯。參取吳譯)。
時法藏比丘。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A8]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唯垂聽察。第一願。設我得佛。國中無三惡道之名。設有地獄餓鬼畜生。乃至聞其名者。不取正覺。第二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純是化生。無有胎生。亦無女人。其他國女人。有願生我國者。命終即化男身。來我剎土。生蓮華中。華開見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三願。設我得佛。若國中天人。形色不同。尚有好醜。不悉金色身。三十二相者。不取正覺。第四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不皆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第五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六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第七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第八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不得漏盡住滅盡定。及決定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第十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不悉得廣長舌。說法善巧。辯才無礙者。不取正覺。第十一願。設我得佛。光明若有限量。不徧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普勝諸佛光明。令彼十方眾生。觸此光明。身意柔輭。罪垢滅除。命終皆得生我國者。不取正覺。第十二願。設我得佛。壽命若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第十三願。設我得佛。國中聲聞。若有數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能知其數者。不取正覺。第十四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亦皆如佛。無有限量。永無生死。除其本願示現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不皆身具無邊光明。照曜諸佛國土者。不取正覺。第十六願。設我得佛。名聲普聞。十方世界。無量諸佛。若不悉咨嗟稱歎我名者。不取正覺。第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臨終十念求生。若不見佛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惟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度脫一切眾生故。徧遊佛國。修菩薩行者。雖生他國。終不受三途苦。永不退失善根。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雖住聲聞緣覺之位。而能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若不能徧至無數無量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衣服飲食。應念所需。自然化現在前。乃至於諸佛所。種種供養。香華幢葢。瓔珞音樂。應念圓滿。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乃至欲求諸佛就供。以佛神力。應念即得他方諸佛。舒臂來此。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一願。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二願。設我得佛。國中有無量道場樹。高或百千由旬。或四百萬由旬。諸菩薩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三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虗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第二十四願。所有他方佛剎。聲聞緣覺。聞我名號。不發大心。不得堅固不退轉。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取正覺(魏譯四十八願。唐譯四十六願。宋譯三十六願。惟漢吳二譯。皆止二十四願。而天親菩薩無量壽偈。亦云誓二十四章。則酉天本同也。今遵漢吳以免重複。至每願中字句。兼取各譯所長。以完成善)。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A9]已。以偈頌曰。
(此偈漢吳二譯無之。唐譯每句七字。魏宋二譯。每句五字。今用魏譯。略節數句)。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A10]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此用魏譯)。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宏誓願[A11]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於阿僧祇劫。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亦教人行六波羅蜜。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三昧常寂。智慧無礙。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眾法如化。(此處魏唐宋譯。皆有稱頌法藏修行數十句。皆不出六波羅蜜之內。今用漢吳二譯較簡括。其莊嚴以下六句。兼取魏譯)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諸佛。由成就如是諸善根故。隨所生處。有無量寶藏。自然涌出。身諸毛孔。出無量香。普熏世界。無量眾生聞之。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所說諸願。皆悉得之。(此參取各譯字句)現在西方。去閻浮提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佛名無量壽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圍繞說法。(又一向出生菩薩經。佛言。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有佛號寶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將入涅槃。為眾廣。說法本陀羅尼。時有輪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彼如來聞是法本。即于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未曾睡眠。亦不偃側。端坐一處。不貪財寶。及以王位。不樂自身。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諸佛說法。盡能聞持修習。厭家薙髮。而作沙門。復于九萬歲中。修習此陀羅尼。復為眾生。分別顯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百千那由他眾生。得發道心。至不退地。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豈異人乎。即阿彌如來是也。此明法藏所修本行。足與經文互證)。
阿難。彼佛所放光明。照徧東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由旬。或億萬由旬。或照一二佛剎。百千佛剎。乃至徧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光明遠近不同處。漢吳二譯。皆指他方諸佛。魏唐二譯亦同。惟宋譯屬阿彌陀佛。自身圓光。隨意大小。最為得之。葢放光與圓光不同。諸佛成道說法。未有不放光照大千世界者。豈有十方佛光。拘止尋丈之理。至阿彌陀佛。化身接引眾生。則光亦有大小。隨其所現。庶不礙諸佛功德平等之誼)是故無量壽佛。亦名無量光佛。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輭。若在三途極苦之處。有緣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無量光下。各本尚有十二種光明佛號。皆攝於無量之中。今節去以省重複。眾生遇光以下。用漢吳二譯)復次阿難。無量壽如來。有無量無數聲聞之眾。譬喻算數所不能及。阿難。彼大目乾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於一晝夜。悉知其數。假使百千萬億聲聞。神通之力。皆如大目乾連。一一聲聞。壽百千萬億歲。盡其壽命。數彼聲聞。百分之中。不及一分。復次阿難。譬如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廣闊無邊。假使有人。出身一毛。碎為百分。細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較海孰多。阿難。彼目乾連等。聲聞之眾。盡其形壽。所知數者。如毛塵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以上各譯略同。其字句用魏宋二譯)彼佛及諸菩薩。壽量劫數。亦復如是。(此壽量句用唐譯增)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瑠璃樹。玻瓈樹。真珠樹。硨磲樹。瑪瑙樹。或有二寶三寶。四寶五寶。六寶七寶。轉共合成。根莖枝榦。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瑠璃為枝。玻瓈為梢。真珠為葉。硨磲為華。瑪瑙為果。其餘諸樹。諸寶展轉相互。亦復如是。行行相望。枝枝相對。葉葉相當。(各譯皆將每樹根柯枝葉華果。與七寶展轉互配。演成七段。過於繁悉。無關佛法。今省并之。末三句。用魏漢譯增)又無量壽佛國。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珍妙寶網。羅覆其上。微風吹動。演出無量妙法音聲。流徧國中。若有眾生。覩菩提樹。聞聲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五根清淨。住不退轉。至成佛道。(道場樹一段。宋譯無之。此用魏唐譯本)復次阿難。彼佛國土。清淨嚴飾。寬廣平正。無有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等山。黑山雪山。寶山金山。須彌山。鐵圍山。大鐵圍山。惟以黃金為地。爾時阿難。聞是語[A12]已。白世尊言。若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四禪天。色究竟天。依何而住。當知眾生。業因果報。不可思議。諸佛神力。亦不可思議。(此段魏唐宋三譯略同)彼佛國淨土。本無人天之別。惟順餘方。示有三界。(人天三界四句。宋譯無之。此從魏唐譯增。入)復次阿難。彼佛國土。雖無大海。而有泉池。處處交流。其水深廣。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淨。具八功德。又水兩岸。復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華卉恒芳。光明照曜。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時。要至足者。要至膝者。乃至要至頂者。或要冷者。溫者。急流者。慢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令受禪定之樂。其寶池中。純是蓮華。有他方眾生。來生其國者。即於蓮華中。自然化生。結跏趺坐。又於水中。出種種聲。佛法僧聲。止息聲。無性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所畏聲。神通聲。無作聲。無生無滅聲。寂靜聲。大慈大悲聲。喜捨聲。灌頂受記聲。眾生聞如是種種聲[A13]已。其心清淨。與聲中所說法相應。無諸分別。成熟善根。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有不願聞聲者。即如定中。一無所聞(此段全用宋譯。惟蓮華化生四句。及不願聞聲二句。宋譯無之。從漢唐二譯增)。
復次阿難。彼國菩薩。或於晨朝。欲供諸佛。思香華等。作是念時。華香瓔珞。幢幡網葢。及諸伎樂。隨意即至。其所散華。即於空中。結成華葢。或十由旬。或數十百千由旬。乃至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供養諸佛[A14]已。即於晨朝。還到本國。若思飲食湯藥衣服臥具等。亦復如是。此諸菩薩。所需之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身心柔輭。無所味著。事[A15]已化去。時至復現。其香味或有不欲聞者。即無所聞。(此段參用唐宋魏三譯)又復思念摩尼寶等莊嚴。及宮殿樓觀。堂宇房閣。或大或小。或高或下。或處虗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住。隨意所現。無不具足。(此段用宋譯。惟虛空平地二句從漢譯增)其諸菩薩阿羅漢。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者。及坐禪者。有在虗空講經誦經者。有在虗空受經聽經者。有在虗空經行者。思道者。及坐禪者。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則得須陀洹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則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道者。則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羅漢道者。則得阿羅漢道。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行道。莫不自在。(此段用漢譯增。又各譯有乞人不如帝王。帝王不如輪王。輪王不如忉利諸天。展轉相倍。不如無量壽國。云云一段。[A16]但或贊宮殿。或贊威勢。或贊菩薩容貌。各本互異。無所適從。且非義諦所關。故舍彼取此。較於行人觀心有益)復次阿難。彼佛國土。每於晨食時。香風自起。吹動寶樹寶網。自觸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如比丘得滅盡定。復吹樹華。落放地上。徧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輭妙如兜羅綿。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足舉[A17]已。復還如故。過一時後。其華自然沒入於地。隨其時節。復雨新華。一日之中。如是六反(此段字句。參用魏唐宋譯)。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復有眾鳥。住虗空界。出種種音。猶如佛聲說法。普聞世界。皆是佛力化作。非實畜生(化鳥七句。各譯無之。今從唐譯。但彼在下文。今移於此)。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劫數之名。亦無山川高下林苑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示。亦無名號。亦無取舍分別。(此段字句。參取諸譯)惟有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黃色黃光。紫色紫光。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各各安立眾生於佛泥洹之道(此段宋譯無之用魏唐譯增)。
復次阿難。不獨我今稱贊阿彌陀佛光明功德。東方過恒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亦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西方南方北方。恒河沙數世界諸佛。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恒河沙數世界諸佛。亦復如是。何以故。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求生彼界。得不退轉故(此段用宋譯。與魏唐各譯。大同小異)。
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身出家而作沙門。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應時即得智慧神通自在。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供養三寶。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於上輩者也。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於中輩者也。(此段全用魏譯。較唐宋譯文義完善。此三輩。當觀經上中二品。而無其下三品)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宿願為眾生故。以大宏誓。入生死界。度脫有情。隨意而作佛事。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或千由旬。又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此二菩薩。現居此界。作大饒益。攝念佛人。生彼佛國。阿難。其有眾生。得生彼國。其鈍根者。見佛聞法。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除以宿願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常識宿命。(此段全用魏譯。而參取各譯字句。又此下各本。有贊彼國菩薩功德數百言。宋譯[A18]已省其三分之二。今全省之。至此下漢吳魏譯。皆有佛告彌勒。勸進往生。及五痛五燒數干言。繁冗複沓。不類佛語。唐宋二譯皆無之。今從後二譯)阿難。汝起面西頂禮。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合掌面西頂禮。五體投地。白佛言。我今願見極樂世界。無量壽佛。供養禮拜。種諸善根。即時無量壽佛。於其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山寶山。目真鄰陀山。須彌山。鐵圍山。大海江河。叢林樹木。及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爾時會中。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及見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於大海。爾時極樂世界。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以佛威力。如對目前。彼見此土。亦復如是。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汝見極樂世界。從地以上。至色究竟天。諸莊嚴否。汝聞無量壽佛。大音演說妙法。宣布一切佛剎。化眾生否。汝見彼國眾生。游處虗空。宮殿隨意否。或徧至十方。供養諸佛否。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一一皆見(以上全用宋譯。間取各譯一二字句)。
世尊。云何彼土眾生。亦有宮殿處地。不能游行虗空。神通自在者耶。佛言。此乃彼國化城邊地眾生。由彼在世時。不了諸佛不思議智。大乘廣智。最上勝智。但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人命終時。生彼國邊界七寶城中。其城縱廣各二千里。城中亦有舍宅寶樹寶池供養。如第二忉利天。其人於其城中。凡五百歲。不能游行虗空。不能見佛聞法。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若諸小王子得罪。幽此宮中。衣食供帳伎樂。如轉輪王。而以金鎖繫其兩足。此諸王子。𡩋樂處彼否。彌勒言。不也。但以種種方便求出。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又如此土眾生。處母胎中。尚未出胎。一切無所見聞。此等眾生。亦復如是。雖處華胎。而不能見佛聞法。與此土處胎無異。由其宿命。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別。視生佛國。如求人天福報。是故因果相感。生此化城。雖有餘樂。而以不見佛為苦。待彼眾生。久知悔責。求離彼處。乃能往詣無量壽佛所。供養聞法。既聞法開悟[A19]已。乃得徧至諸佛世界所。修其功德。此等眾生。暫離三界輪回。信慧未全。尚復如是。況乃世智聰辯。取相分別。情執深重。但求人。天福田。增益邪心。永在三界獄中。云何得免輪回。出離生死(此段參取魏唐二譯。其漢吳文亦相仿。惟宋譯不指邊地化城。而指生天為胎生。則天上亦係化生。且佛與彌勒問答語氣。亦太淺近。故不從之。惟末數句。略參取其意。又案菩薩處胎經云。佛言。過此西方十二億那由他剎。有懈慢國。快樂安隱。人欲徃生阿彌陀佛國。若從此國過。人多染著。即願生其中。遂不得到彌陀佛土。若人見此。不貪不愛。即得越過。至安樂國。又寶積經。有一比丘。聞佛贊揚東方。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白佛言。我今願生不動佛剎。佛告比丘。彼國不以愛著而得徃生。惟有植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國。此二經。皆可與此相證。即十六觀經之下品徃生。不得見佛也。此經三輩往生。皆上中品。而以下品屬疑城邊地)。
彌勒當知。眾生在此五濁惡世。精進一日一夜。勝在天上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天上多樂少苦故。在此忍界。精進十日十夜。勝在他方佛國邊地。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佛界邊地。多樂少苦故(此段各譯。相仿惟此土為善。勝於極樂也世界當指疑城邊地言之。諸譯未免以辭害意。故酌增邊地二字)。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有幾多菩薩。得生極樂世界。佛言。彌勒。我此娑婆世界。有七十二那由他菩薩。[A20]已曾供養無量壽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其諸小行菩薩。修習小功德。當來得往生者。不可勝計。復次。阿難。難忍佛剎。有十八億菩薩。生彼國土。寶藏佛剎。有九十億菩薩。生彼國土。火光佛剎。有二十二億菩薩。生彼國土。無量光佛剎。有二十五億菩薩。生彼國土。世燈佛剎。有六十億菩薩。生彼國土。龍樹佛剎。有千四百億菩薩。生彼國土。無垢光佛剎。有二十五億菩薩。生彼國土。師子佛剎。有千百八億菩薩。生彼國土。吉祥峰佛剎。有二千百億菩薩。生彼國土。仁王佛剎。有千億菩薩。生彼國土。華幢佛剎。有一億菩薩。生彼國土。光明王佛剎。有十二億菩薩。生彼國土。得無畏佛剎。有六十九億菩薩。生彼國土。此外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晝夜一劫。說不能盡。(此段全用宋譯。惟末四句。從魏譯增)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深心信樂。至誠歸依。無所疑惑。當知此人夙世[A21]已曾於諸佛所。種諸善根。非是小乘。若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他演說。乃至於一晝夜。思惟彼剎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A22]已曾值過去佛。受菩薩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無上菩提。隨意成就(此段用宋譯。參取各譯字句)。
佛語彌勒。我悲此土眾生。盡其形壽。為心走使。無田宅。憂田宅。無財寶。憂財寶。無眷屬。憂眷屬。適然得之。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日夜怔營。無有休息。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又或於所怨仇。更相報復。於所恩愛。互相貪戀。世世轉劇。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惟[A23]己之神識。獨生獨死。獨往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或有勉修福田。情執深重。但求人天有漏果報。祇增生死。不出輪回。永劫以來。流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勝言變化殃咎。異處善惡。自然追逐。去無所至。𥥆𥥆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此皆不了佛智。不信佛語。不拔生死輪回根本。迷沒愚癡苦海。無有出期。當知眾生處此五濁惡世。長受五痛五燒。於諸世界中。最可憐愍。何謂五濁。劫濁。命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是為五濁。何謂五痛五燒。生時痛。老時痛。病時痛。死時痛。患難窮苦痛。淫欲火燒。瞋忿火燒。貪盜火燒。邪偽火燒。愚癡火燒。是為五痛五燒。我今於此五濁惡世成佛。勸導眾生。出五濁。離五痛。斷五燒。說此易行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當知眾生。或聞無量壽佛名號。悲悚信樂。深心歸依者。皆是夙種善根。[A24]已曾供養諸佛。若有聞無量壽佛名號。不敬不信。不樂受持者。皆是惡道中來。不種善根所致(漢吳魏三譯。皆有佛告彌勒。勸進徃生。及五痛五燒等數千言。唐宋二譯皆無之。固較簡淨。但於我佛悲心苦口覺迷之旨。又恐有缺。考漢吳譯。均有生老病死苦五痛之語。竊意當初佛說五痛。不過如此。後人展轉附益。故失其真。今故於前三譯中。決擇精粗。存此一段。以資持誦。而起悲信惟中間人天福田五句。各譯無之。今[A25]采宋譯增入)。
佛語彌勒。如來出世。難值難見。諸佛經法。難得難聞。若聞此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此段全用魏譯)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惟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羣生(此四句各譯無之。今從大集經增入。使人知此淨土法門為末法第一津梁。且使人免法滅之懼。又瑜珈師地論云。劫盡之時。阿彌陀佛四字。世間無能念全。或能一字。或能二字。若有能念全四字者。即為天人師。是知法愈末。則根愈鈍。又法苑珠林。言餓鬼地獄。有菩薩憫之。教以念佛。皆不成聲。或以佛號寫其手掌。字不能現。是知業障愈重。則信受愈難。故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況淨土橫超三界。至易簡。至難信。佛經末丁甯告戒以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讀者當發深慶幸深悲恐。方不負金口囑付之苦心也)。
汝等當受持我語。廣流末法。毋令斷絕。
爾時世尊說此經[A26]已。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百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於將來世。當成正覺。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光明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雨滿虗空。佛說是經[A27]已。尊者阿難。及彌勒菩薩。天龍八部。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此用魏宋二譯)。
觀無量經敘
蓮池大師之不疏十六觀經。以有智者之疏。四明尊者之鈔也。天台以三觀三諦。釋一切經。而於是經尤切。一心三觀者為能觀。一境三諦者為所觀。然即佛即心。即心即境。則所即是能。能即是所。初無彼此之別。台宗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謂即妄全真。況我佛依正。無上勝境乎。但在行人根器不同。修持有序。則有次第三觀。一心三觀之別。次第三觀者。從空入假。從假入空。從空入中。此經先觀依正。日水冰地。寶樹樓臺。以漸及觀金容。因以漸契心源也。一心三觀者。即假即空即中。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故行者觀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相好。則無次第之可言矣。徹悟禪師語錄曰。觀經是心作佛。是心即佛。此言較之宗門見性成佛。尤為直捷。何者。以成佛難而作佛易也。見佛時即成佛時。知此則以彌陀之自性。念自性之彌陀。以淨土之惟心。念惟心之淨土。而淨業純是第一義諦矣。古德曰。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自非用志不分。絕利一源者。豈易語此哉。但需依經次第。諦審觀境。如對目前。自然定中夢中。默為感應。心境圓融。入不思議。略述指歸。以告持誦是經者。
[1]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敘
問觀佛依正之時。不可念佛號乎。曰是何言也。如落日蓮華。此方所有。觀之易現。至于觀水觀冰。不過江河湖蕩之水。已難成天水相接。琉璃世界之象。況七寶之樹。八功德之水。若非求佛加被。于夢寐之中現之。豈凡夫心想所能現乎。至于觀三聖金容之時。則觀佛之日。必須終日念佛名。觀二大士之日。必須終日念二大士之名。是觀佛念佛。兩不可離也。念佛在一心不亂。今口中念佛。而心觀依正。並非二用其心也。
問觀佛不至有魔。而各觀皆防邪觀者。何也。曰。此非邪魔之謂。如觀水冰而現落日。觀寶樹而現蓮華。所現與所觀不相應。不得即以為正觀也。
觀經于觀佛法門。備極婆心。恐相好太多。眾生無由入也。則教以從一相好入。先觀眉間白毫。又恐佛法界身。非凡夫心力所能攝也。則教以先觀丈六金身立池水上。至于普觀。想此身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蓮華中趺坐。華開見佛。徧覧依正。此則在前此白毫丈六兩觀既成之後。非上上根器。不得見此。有能以法界性。觀法界身者。則心可契此矣。
魏承貫謹記
阿彌陀經敘
彌陀一經。得雲棲大師疏鈔。可謂大涌細入。盡美盡善矣。大師以乘願再來之人。為淨業中興教主。後學仰鑽不暇。何敢置議。惟科判太多。初心難入。故為疏鈔節要。刪繁就簡。于大師之精華。實一字不遺焉。夫念佛之聲。或默持。或金剛持。或經行閉關時持。其聲至近也。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十萬億剎外。豈能得聞。乃念者往生。不念者不得往生。豈非無邊剎海。自他不隔于毫端乎。又念佛之念。惟自知之。何故一心不亂者往生。散心不一者不得往生。豈非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乎。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自十方佛贊以後。即判為流通。良為直捷。可以並行。惟其弟子成時作淨土十要序。專主持名。而斥觀想參究之非。其言譬如魘人。不可照以燈燭。照則失心。止宜喚其本名。自然醒寤。夫魘人待他人喚醒。與醒人之觀佛依正。即心即佛者。何可同年而語。又斥參究之人。曰纖兒得些活計。急須吐棄無餘。此謂參念佛是誰話頭。難起疑情。故有是詞。若其他話頭公案。多可逆流而入。直徹真源者。上品上生。即契無生法忍。上品中生。亦必契第一義諦。雲棲師禪關䇿進。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為參究之要。其疏鈔中言言歸性。昔有人問雲棲師者曰。參禪與念佛二事。還可通融否。師應聲曰。若言是兩事。用得通融著。請舉之以告持誦是經者
[1]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敘
雲棲法彚。或問一心不亂。有理一心。有事一心。倘但得事一心。未得理一心。何如。曰。但得事一心。亦必往生。又問未得事一心。何如。曰。不得事一心。難以往生。
有但念阿彌陀佛四字者。有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者。然當閉關觀佛之時。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二字。尤尊重而心易專。蓋世人不解阿彌陀三字何義。念之易生玩。故須念十二字提醒之。苦樂明則欣厭易生也。
夜眠默念。較旦晝尤心易專。初念時或夢穢垢恐怖。以心未一則境不淨也。久念則夢見佛境。或惺惺無夢。是心一而境淨也。夢寐時尚做不得主。而生死大事當前。能自主者。未之有也。故一心念佛者。先驗過夢覺關。而生死關。不必問矣。旦晝所念一不一。皆于夢寐徵之。夢者心之影也。
魏承貫謹記
普賢行願品敘
普賢菩薩行願品。乃華嚴一經之歸宿。非淨土一門之經也。華嚴以華藏世界海。諸佛微塵國。無量無邊。明心佛之無盡。何嘗專指極樂。然清涼疏。分信解行證。而自入法界品下。普賢告善財五十三參。徧游佛國。得無量法門。皆證道之實。而末後獨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者。葢以經十大願末。皆結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則是併法界微塵數佛微塵數眾生而念之也。人以為念盡法界微塵之生佛。卒歸于彌陀。而不知自性彌陀之一心。本周乎法界。雲棲所謂傾華藏海水。入西方一蓮華中。曾不滿蓮之一蕊也。盡法界為一念。故為念中之王。修淨土而不讀行願品。則其教偏而不圓。故以殿四經之末。為淨土之歸宿。葢念佛人至一心不亂。則千念萬念。并為一念。猶之煉乳出酪也。由一心之淨。而更念至於即假即空即中。離四句。絕百非。是事一心入理一心。猶從酪出酥也。從一念佛法門。徧通華藏海一切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此從酥出醍醐也。世之以宗教輕淨土者。曷一誦普賢十大願王乎。
[2]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敘
No. 5-C 重刊淨土四經䟦
予初聞佛法。惟尚宗乘。見淨土經論。輙不介意。以為著相莊嚴。非了義說。及見雲棲諸書。闡發奧旨。始知淨土一門。普被羣機。廣流末法。實為苦海之舟航。入道之階梯也。無如兵燹之餘。僅見小本彌陀經。而於大本無量壽經。及十六觀經。迄不可得。適來金陵。獲見此本於王君梅叔處。覔之數年者。一旦得。之喜出望外。此本為邵陽魏公默深所輯。魏公經世之學人。所共知。而不知其本源心地。淨業圓成。乃由體以起用也。世緣將盡。心切利人。遂取無量壽經。參會數譯。刪繁就簡。訂為善本。復以十六觀經及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合為一集。名曰淨土四經。使世之習淨業者。但受此本。無不具足。自逆匪竄擾以來。其板想不復存。今者廣募信施。重鋟梨棗。庶幾魏公一片婆心。末學咸受其惠。伏願世間修佛乘者。毋於淨土。便生輕慢。須信念佛一門。乃我佛世尊。別開方便普度羣生之法。倘不知其義旨深微。但能諦信奉行。自有開悟之期。知其義者。正好一心迴向。萬行圓修。轉五濁為蓮邦。證彌陀於自性。是則予之所厚望焉。
同治五年佛成道日淨業弟子楊文會謹䟦
校注
[0077001] 省略觀無量壽佛經文 [0078001] 省略阿彌陀經文 [0078002] 省略普賢行願品文【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 冊 No. 5 無量壽經會譯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