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量壽觀經義記
[2]佛道。又復虛言得道。以是因緣雖不受生死人苦惱。於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直往菩薩即其義也 問。若凡夫生淨土者何故攝大乘論判為別時意耶 答。此據無行人故云別時意。故論云。由唯發願於安樂國即得往生。是名別時意。案無行之人空發於願。此但為遠生之因故云別時意。要行願相□方得往生 問。如凡夫不斷欲界惑不得生。上界凡夫無斷三界惑者。何由得生淨土 答。如凡夫斷欲界惑種不盡而得生色界。□□伏惑生上界。此亦如是由念佛三昧觀於淨土。深伏深厭三界惑。伏修惑麁品故得生淨土 問。菩薩發心救苦。眾生何以願生淨土 答。菩薩願生淨土為供養諸佛。願入惡道為救苦。眾生願生淨土為成就佛法。願入惡道為成就眾生。此二行常行不可闕一。又凡欲救眾生苦惱。先生淨土。自然成就佛法。然後以大悲願力入惡道利益群生。若未成就佛法先入惡道。此則自為苦惱所縛。何由能救眾生故。智度論云。先須自利。然後利他。若自未利先欲利他。如人未善習浮先欲度。彼相與俱沒。此亦如是 問。若地前菩薩生淨土者。何故仁王經解十迴向云。觀一切法無生無住。乃至入第一義諦心心寂滅而受生三界。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地持論云。種性菩薩或墮惡道。既云受生三界。云何而言生於淨土 答。此據菩薩大悲為物受生三界由故。業未盡與之相應故言受生三界或墮惡道。今言生淨土者。此據自報業成生於淨土也 自下次釋其文依無量壽經唯明三品。此中具論九品往生之行既有多種。此但廣略為異也。文中九品即為九分。就上品中文為四分。一標品名。二顯行相。三明往生相。四總結。初文可解。行相中言若有眾生者。此即往生人位在十迴向終心。所以爾者以生彼國已即得無生法忍。故發三種心者。於此位中餘行已成。發此三心願往生也。至誠心者。離虛誑心也。深心者徹於骨髓也。迴向發願心者。以已所修一切善根願往生也。復有三種者。自下別明行相。慈心者修慈三昧。具諸戒行者。持菩薩三聚戒也。讀誦大乘者。方等經中明不可思議甚深之法。讀誦之者還得不可思議功德故得生淨土也。故法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蓮華化生即其義也 修行六念者。所謂念佛法僧施戒天。念佛法僧為生福德。念施戒為修行。念天者念一生補處菩薩為生兜率陀天。以此三種善根迴向願生也。一日至七日者。明行修時分。七日之中心心相續具前行業即得往生。所以爾者。由業力不可思議故如一念起心。誹謗大乘從一劫至一劫受十方大地獄苦報。經時雖少苦報極多。此亦如是用時雖少善業力大故得生彼國。信哉。業力不可思議須臾之間昇沈各異。是行者深須自誡。豈非大事者哉 自下次明往生相。初明宮殿迎接。二明光照其身。三讚其行業。四正明往生。五明生已悟道。如彈指[A1]頃往生彼國者。由業力增上故受生速疾。不同人中業力羸劣故多時方得受生。如惡業猛利故剎那即入惡道。此亦如是即悟無生法忍者。初地無生忍也。歷事諸佛者。得勝神通故能遍遊諸佛世界。猶如諸天生已即能飛行虛空。此亦如是也。次第受記者。亦名授記。授即授與。彼人受即彼人納受。依地持論有六事故為如來授。無上菩提記。一種性未發心。二種性已發心。三現前。四不現前。五時量定。六時量不定。此中所明是現前授記也 自下總結可解。
自下次明上品中生。文中有四。一標品名。二明行相。三明往生相。四總結。此是十解十行已上菩薩以生彼國一小劫得無生忍故。不必受持經典者簡前異後此人唯修行大乘非讀誦之業也。善解義趣者。善能分別大乘深義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也 於第一義心不驚動者。大乘甚深空義諸法相中最勝。故曰第一。凡夫聞說諸法皆空理與情反故生驚怖。菩薩聞之妙達心原不生怖畏也 深信因果者。正見成就如一念起。邪見謗無因果。則斷滅善根求沈苦海。今由深信故得生淨土也 不謗大乘者。大乘之法其理甚深。其文巧妙。三乘聖人同共修學。出生一切人天果報。出生三乘聖道。若謗此法得罪不可稱量。聞之不謗福德亦不可具說。故勝天王般若經云。閻浮提縱廣七千由旬。遍滿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密如竹麻中無少空及以間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四事供養畢聖人壽。或復七寶遍滿此洲積至梵天。一一聖人各施爾所畢。是善男子善女人壽日夜三十牟尤多相續不斷。若善男子善女人不謗此修多羅。功德勝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由功德無邊故得生淨土也 自下次明往生相。初明世尊迎接。二讚其功德。三正明往生。四明生已悟道。經於七日於菩提得不退轉者。十解已上猶有念退行退。至彼國已離此二退。以無退緣故。猶如天中得果畢竟不退。以無退緣故此亦如是。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證初地無生忍也。若以此方劫數更經無量大劫。今說彼國劫數故云一小劫也。故華嚴經云。娑婆世界一劫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此之謂也 自下總結可解。
自下次明上品下生人。文中有四。一標品名。二顯行相。三明往生相。四總。結初文可解。亦因果者。此是十信位中信根成就故不謗大乘。由信大乘故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於淨土也 自下次明往生相。一明化佛迎接。二讚其功德。三正明往生。四明悟道。七日之中乃得見佛者。由未得無流心故七日方見佛也。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若以此方劫數經三大阿僧祇劫方至初地。今亦以彼國劫量故經三小劫至初地也。百法明門者。如瓔珞經說。十信有十心所。謂信心.精進心.念心.定心.惠心.不退心.迴向心.護法心.願心.戒心。此十心中一一心復有十心故有百也 自下總結可解。
上來明大乘三賢菩薩。為上品三人。自此已下明小乘方便位人。為中品三人。先明中品上生。文中有四。一標品名。二顯行相。三明往生相。四總結。初文可解。若有眾生受持五戒者。此明往生人位在煖法頂法。於此位中發菩提心迴向願生淨土。此通在家出家。此明在家人故云持五戒八戒。修行眾戒者。此明出家人。具受大比丘律儀故曰修行諸戒也。不造五逆者。此業極重。造此業已次生必入地獄。故不得生淨土。依小乘煖位中猶造五逆及斷善根。頂位中造五逆不斷善根。故今除此業也。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者。此人修行至煖頂位。小乘根性未決定。故忽遇善知識發大乘菩提心。以己所修善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若至忍位小乘根性已定及得惡道非滅。更不可轉求大乘也 自下次明往生相。一明世尊迎接。二讚歎出家。三明正往生。四明生已悟道。讚歎四諦者。聞小乘法也。由行者先習小乘重習力故還聞小乘法也。四諦者。一者苦諦。以五陰為體。二者集諦。以業惑為體。三者滅諦。以擇滅無為為體。四者道諦。以無流聖智為體 得阿羅漢者。此是三生利根人故即得無學果也。阿羅漢者。此云無生。亦名應供。三明者。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盡明。小乘宗初二以等智為體。第三以無流智為體。依大乘初二以後得智為體。第三以無分別智為體 六通者。一神足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依小乘宗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並以等智為性。他心通五智性。謂道智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漏盡通九智性除等智體是無漏故 大乘宗前五通後智為體。漏盡通以無分別智為體 八解脫者。一內有色外觀色。二內無色外觀色。三淨解脫。四空處解脫。五識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解脫。八滅盡解脫。小乘宗初三解脫以無貪善根為體。次四解脫以四為體。滅盡解脫以非色非為體。依大乘十解已上所得前七並以無流惠為體。滅盡解脫初地方得以無分別智為體。以一切心心數法不行故 自下總結可解。
自下次明中品中生。文中有四。一標品名。二顯行相。三明往生相。四總結。若有眾生者。此明修行人位在總別念處。持八戒者是在家人。沙彌戒具足戒。是出家人。威儀無缺者。不犯輕戒也。行者至此位中忽遇大乘善友令發大乘菩提心。迴向願生淨土也。自下次明往生相。一明世尊迎接。二化聲讚歎。三正明往生。四明生已悟道。經於七日得須陀洹者。由前修習小乘觀法故得初果。更經半劫方成無學也 問。彼國土曰此方七劫。此人先已修解脫分善根。何以七劫方得初果耶 答。聲聞根性有三種。一三生。二六十劫。三百劫。此是中根人故經七劫方得也 自下總結可解。
自下次明中品下生人。文中有四。一標品名。二顯行相。三明往生相。四總結。若善男子善女人者。此明往生人位在五停心位。孝養父母者。此是恩田供養者得大果報。行世[1]人善者。人義禮讓等。此人臨終忽遇大乘善友為說淨土樂事及讚世尊因中大願。此人聞已迴向願生也。自下次明往生相。初明往生。次明生已悟道。此人善根劣故不感世尊來迎業力。自生也。過一小劫方成阿羅漢者。此人初修觀行故至彼過劫方得無學果也 問。生淨土已並修菩薩之道。云何仍得小乘果耶 答。諸佛淨土品類大多。或有淨土無二乘之名。如眾香世界不眴世界等。或有淨土。有二乘及人天名。如妙喜世界。或有淨土。有二乘無人天。如極樂世界。此人並先於此土修小乘善根。是故生彼國已依本所習得小乘果。雖得小果而不取證。即修菩薩道不同。此方得果住而不進。令存其本名故名阿羅漢。故無量壽經云。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惠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即其義也 自下總結可解。
上來明中品三人訖。自下次明下品三人。此並是凡夫中發菩提心人也。先明下品上生。文中有四。一標品名。二顯行相。三明往生。四總結。或有眾生作眾惡業者。此明行相也。此人先發菩提之心忽遇惡緣造十不善業。由惡法增長故心無慚愧也 上來明其過失。自下次明其德。謂命欲終時善友為讚大乘經名。及稱阿彌陀世尊名號故能除重罪。所以爾者。由如來福田清淨故。稱名獲福不可思議故能滅於重罪。如一念起惡誹謗聖人則累劫受苦。今由一念信心稱名故累劫受樂。因果必然為差失也 故大品經云。佛告諸天子。若有天子天女命欲終時。汝但為稱般若波羅蜜。以聞般若波羅蜜名號故諸天子不生惡道。還生天中 大悲經云。若有眾生聞佛名者。我說是人畢定當得入涅槃。若有眾生以念佛故乃至一華散於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報不可窮盡。若有眾生以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當得釋天王梵天王轉輪聖王。於其福報亦不能盡。以其善根福報不可盡故要當入般涅槃。何以故。阿難施佛福田不以有為果報所能盡邊。我說是人必得涅槃盡涅槃際。阿難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終不虛。設若有淨心諸眾生等作是稱名南無佛者。阿難彼人以是善根必定涅槃。得近涅槃流注相續入涅槃際。即其義也 自下次明往生相。初明化佛迎接。二讚其功德。三正明往生。四明上已悟道。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此是凡夫故所以生彼經十小劫方得入初地也。得聞佛法僧名即得往生者。復有眾生臨命終時聞三寶名即得往生。所以爾者。由寶功德不可思議故。能令聞者得生淨土。故大品經云。菩薩摩訶薩以神通力飛到十方諸有無三寶名處。為讚佛法僧功德。眾生聞已生諸佛前。大集經云。若有眾生乃至一念深信如來。敬仰尊重歎未曾有。以敬信故得作輪王統四天下七寶具足。乃至得作帝釋天王魔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何況常能具信三寶。即其義也。
自下次明下品中生。文有四。一標品名。二顯行相。三明往生相。四總結。或有眾生毀犯五戒者。此明往生人。先顯其過。犯五戒八戒是在家人。犯具足戒是出家人。偷僧祇物者。十方常住僧物也。現前僧物者。一住處屬現在人物也。不淨說法者。乘諸法實相我心中說或為名利。或為勝他皆名不淨說法也。地獄猛火一時俱至者。惡因既成中陰惡相現也。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十力者。此明其德也。能摧邪慢故名為力。並以智為體。一智在十處。名為十力名者。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威德者神通息慢名為威德。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者。此即如來五分法身。戒身以三聚淨戒為體。惠身以一切智為體。定身以大乘光明三昧等一切定為體。解脫身以有為解脫無為解脫為體。解脫知見身以後得智為體。自下明說利益。謂聞如來功德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所以爾者。如來名號及功德皆不可得聞。若聞其名獲福無量故。觀佛三昧經云。念佛功德者。所謂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處。是若有眾生一聞佛身如上功德相好光明。億億千劫不墮惡道不生邪見。雜惡之處常得正見。勤修不息。但聞佛名獲如是福。何況繫念觀佛三昧。即其義也 自下次明往生相。初明中陰相滅。謂地獄猛火化為涼風。二明化佛來迎。三明往生。四生已獲益。此人由業力劣故蓮華六劫乃開也 自下總結可解。
自下次明下品下生相。文中有四。一標品名。二顯行相。三明往生相。四總結。或有眾生作不善業者。此明行相也。先明其失。五逆者。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問。無量經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何以此中五逆業得生淨土耶 答。造五逆者。有二種。一謂此人先發菩提心。中間忽造五逆。後時由正念佛名故伏滅業障得生淨土。此經據此而論二者。此人先無菩提之心而復造五逆罪。復無念佛功德。此人不生。無量壽經據此而說。下明其德。善友為說妙法者。說大乘法也。聞大乘經能除重罪教令念佛者。念佛功德能除業障也。不遑念佛者。猶無暇也。此人為死苦所逼無暇念佛功德名號也。具足十念者明時分也。十念之業能除重罪生於淨土。故智度論云。有人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得生善道。有人一生造善臨命終時生於惡道。此有二義。一由後報業熟。二由臨命終時善心心數法生 問。此人一生造惡。云何臨終一念心能勝終身行業 答。譬如大將一人能破大敵。臨命終心亦爾。如火如毒一念之心能勝終身。能勝終身行業。以捨諸根事急故。即其義也 自下次明往生相。初見蓮華。二正明往生。三明已獲益。為其廣說諸法實相者。此謂大乘之深極。若思能滅重罪故。普賢菩薩觀經云。其有眾生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A2]頃除百萬億阿僧祇生死之罪。是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即其義也 自下總結可解。
上來答問示其觀相訖。自下第二明時眾獲益。夫人先是十迴向菩薩聞佛說淨土之相。即得觀佛三昧。見極樂世界莊嚴之相。及得無生忍 問。既是十迴向菩薩。云何上文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耶 答。地前菩薩望初地悉名凡夫。以未證法身故也 自下明發願。既聞希有之法復證法身。故發願生於極樂世界。如龍樹菩薩。在此證歡喜地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此亦如是。此經說上品上生正為於此。若言六地菩薩為上品上生者。云何六地菩薩報在穢國發願生淨土耶。地前菩薩結業未盡故生在穢國。所以在此發願生於淨土。斯即文義昞然不勞異釋。生彼國已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生彼國已得諸根。常見諸佛不假修習。方見故曰現前三昧。侍女諸天既見夫人獲證。所以仰學勝流並發菩提心也 自下第三次明流通分。文中有五。初大德阿難請問持法。二如來為立經名。三重讚修益。四時眾歡喜。五如來還歸。初二文可解。讚修益中言現身見佛者。此明現在之益。由三昧之力故現身必見佛也。故華嚴經云。念佛三昧必見佛。[1]念終之後生佛前。此之謂也。下次舉劣顯勝。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罪。何況繫心憶念也。故華嚴經云。若能須臾念如來。乃至一念功德力。因此永離三惡趣。智慧光明滅癡闇。又云。寧於無量劫具受一切苦。得聞佛名號不於無量劫具受一切樂 不聞佛名號 所以無量劫 流轉生死苦 不聞佛名故即其義也。下次約喻顯法。分陀利華者。白蓮華也。此華世間最勝。念佛行者亦爾。於人中最勝也。復由常念諸佛菩薩故二菩薩為其勝友也。下明未來之益。由念佛功德故未來必得菩提坐於道場也。諸佛家者佛家有二種。一者生家。謂十王報。二者法家。謂真如法身。由行者念佛故隨念必生佛家。如人念生天中隨願必得。此亦如是 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者。前為入王宮故密現神通赴請。今現行威儀欲令見者。獲福如來凡現行時足恒離地四寸而輪相現。故華手經云。佛行時若有眾生觸其足者七日受樂。如來右迴身時地深八萬四千由旬如輪旋轉。大集經云。如來入出城邑村落舍宅足不蹈地。常行千葉蓮華之上。若有眾生遇觸佛影七日安樂無飲食想捨是身已生於善有。此謂如來現行之益也。下明弘宣之益。如來既在王宮說法。所以不及餘人。尊者阿難別更為眾弘宣。大眾聞之皆歡喜也。
校注
[0249001] 【原】大英博物館藏燉煌本, S. 327, 首題新加 [0249002] 首闕 [0251001] 人善經作仁義,又作仁慈 [0253001] 念【大】,命【考偽-大】【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760 無量壽觀經義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林忠鈺大德輸入,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