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華嚴經章
[3]奧妙紹名□□□□□□□□□□□□□□□□□無相之相□□□□□□□□□□□□□□□□□□並舉名號以□□□□□□□起□□非在外。所以即□□□□□□□□□□□□□□□□外故。所以即實故名名號品□□□□□□□□□□□□。
四諦品第四
就此品中前後 □□□□□□□□□□准後列十方名號就文可知。其相旨意□□□□□□□。
光明覺品第五
此品所以興者。上之二品廣□□□理旨之相。正明佛果。契實妙用周於法界。但義苞潤囑諒非玄悟。要由大聖神通道力微見其像。乃有寄心。是以如來從足下相輪放大光明。現真實相含零有心無不啟悟。以是義故首㯹名曰光明覺品。
明難品第六
此品所以興者。上顯光明覺品現證之驗。但前菩提圓寂真際之實。而顯在於法界名品。然法界名號者。是無相之相。相即之實。眾生海者。亦復如是。此旨沖妙難中之難。是以文殊師利。與諸方大士詳參爾迹且舉十種諮門。一一隨義說正答深旨得彰故曰明難品。
淨行品第七
此品所以興者。上明圓果微妙非因不對因。雖無量無非淨行故。次明淨行品。
賢首菩薩品第八
此品所以興者。文殊上明行要清淨。於中廣大深義其相未彰故。問賢首敷演其奧故。次第八明賢首品。
佛昇須彌頂品第九
此品所以興者。上明佛果真實之德。略辨回行方便。會果之道。自下復明如來至寂虛凝而用周法界。何以知之。然不起道樹之於六天。乃十方亦復如是。後欲廣辨菩薩行位超昇有實出要故。次明昇須彌品。
菩薩雲集品第十
此品所以興者。前明十方法界一合之相。此品欲明平等真寂一切皆是。是故大士十菩薩。皆據實觀窮玄乃名見佛泯於分別。何故然也。欲明菩薩發菩提心決定即是與佛無別故。次明雲集品。
菩薩十住品第十一
此品所以興者。前明真寂無相妙絕分別為開大士菩提圓道。是故有心曉達其趣。創發弘誓心冥大寂安固不動。謂之為住故。次明十住品也。
梵行品第十二
此品所以興者。上明心冥大寂安固不動成就住義。此明真實證修決定勝集。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次明梵行品。
功德品第十三
此品所以興者。上明梵行是之至寂真實之體。此品明功德是方便莊嚴。前彰行體清淨平等。此顯備用殊致義福塵沙故。次明功德品。
明法品第十四
此品所以興者。上明梵行功德體。義廣大發與佛同理宜勝進。是以惠菩薩。問於法惠廣辨超昇增上之道。其相彰顯故。曰明法品也。
昇夜摩天宮自在品第十五
此品所以興者。前明十二種法。是勝進之道。欲彰勇猛大士。冥心玄會不由階降故。次明昇夜摩宮自在品也。
菩薩說偈品第十六
此說偈起意法用旨況與上相似。但名品行位處別為異。准上可知。
十行品第十七
此十行品與前十住有何異相。十住明信解發心決定相應。今此十行明行成建立往待之義。何故知也。夫解明由行懃行成。由於解悟解行相須理數然矣。此為發起次第故。又言解行者位也。所謂性真明義。拘齊觀解行冥符同融一揆。於法界海臨玄靡注故言解行。亦名迴向。非謂先後之異。夫言行者。體道歸宗安心虛寂土已懷仁無不進達。雖復縱電於八荒之野。如不為非緣所羇慈光等曜十方同一統萬乘於焂忽總眾相於一念不動。如大山王而常熾然。特進如斯之義相非量。何以故。前十住初發心諸佛說所不窮。況此行成建立。云何名言能盡品。次相接與十住義一。但行位為異。
十藏品第十八
此品所興者。上辨十行超昇增上究竟徹到至融無礙冥心真境法界藏海故。明十種無盡之藏為成上辨十種之行。是故復明十種藏義。十藏者。一信藏。二曰戒藏。三曰慚藏。四曰愧藏。五曰受聞藏。六曰施藏。七曰惠藏。八曰正念藏。九曰持藏。十曰辨藏。是為十。夫言藏者。蓋是法海之名。何故名藏。欲明宗無不統義無不苞德。備眾能理相恒爾故名藏。故次名十藏品。
昇兜率天宮品第十九
此品所以興者。上辨十種藏海。明理行始成勝進轉妙真解踰明解行冥府方便道備正證無漏自然現前。是以寄一生之運。以表其義故次明也。
十迴向品二十一并讚歎品義勢相
此品所以興者。上明行成。由於理資真解非行不顯解行。均融菩提道立誓與眾生同之。佛果雖未究竟不住意成。是故一豪之善自然趣向薩婆若海故。次明迴向品。此十迴向中有三文。初三就法明迴向。次三據道以明向。後三就乘明向。第十法界無量者。備上三義法界海行具足成就。趣證之義非言能盡故。云法界無量迴向。
十地品第二十二
此品所以興者。前迴向中明大士解達玄原無有一法可起志想行煩虛宗。乃至不見一相可存。是以行滿惠超成就實證理。現心用一切皆是故次明也。所言地者。決定生成佛知住持。又以常起四種大智□輸被化眾生。復自建立五種那羅延[A1]幢。以是義故名之為地。故曰十地品也。
十明品第二十三
此品所以興。上辨十地大士德行彌輸道無不備故。以法性為身圓照為用。於一切法皆悉了達。為彰此義故次辨十明品。就中大意不出三明寄六通廣之為十。何以知然。下結云。菩薩住此知明悉得三世無閡智明。於中一一廣解其義可知。初名善知他心知明。了達一切眾生心相差別。第二無閡天眼智明。如來境界迴轉死此生彼。悉能都見。第三入過去際無礙宿命智明。過明去一切眾生一切事一切佛坐菩薩坐菩提樹。乃至或正覺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修行。乃至得無餘涅槃。一切諸事悉能了知。[1]第深入未來際劫無礙智明。前但明如來境界迴轉。此云諸事悉能了知。一切未來世中所有事與過去同。第五無礙清淨天耳知明。十方一切音聲乃至句味悉能聞知皆不妄失。第六安住無畏神力智明。此是神通相。第七分別一切言音智明。第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第九一切諸法真實智明。第十一切諸法定智明。
十忍品第二十四
此品所以興者。上辨圓照之明了達諸法。此顯實解平等正住無生安心。於理名之為忍。隨相而明故云十忍品。
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此品所以興者。上來廣辨諸佛菩薩德行彌博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皆云阿僧祇。乃至不可說。以示其行況未釋所以。是故如來敷演此義故次明也。
壽命品第二十六
此品所以興者。上明德行彌廣不可稱說。欲明德以行成人以得立人法成用道被無窮道德既無窮盡。壽命義亦同然。是故次明壽命品也。
菩薩住處品第二十七
此品所以興者。欲明菩薩充滿德行壽命無中無邊法身平等以無住為住。是以次明菩薩住處品。
佛法不思議品第二十八
此品所以興者。上來廣明菩薩德行既不可思議。而未知諸佛功德義。復云何故。次更明不思議品。就中明如來八種離聲者。一曰梵聲。二曰深聲。三曰遠聲。此三是聲體。次三就喻。一如鼓聲。其音洪韻。二如種聲。其音嚮亮。三如金零聲。其音清辨。餘有二聲疑。一曰鳥聲。二曰三尺鳥聲。
相海品第二十九
此品一時興者。上辨佛法不思議者。欲明體融無礙。此云海者。欲明相無不實融無礙故則無體而不義相無不實故則無義而不體體無不義故則一體一切體義無不體故則一義一切義。是以體無體相義無義相體義融。於彼此眾用則無相不相。今據實相以彰妙德故云相海品。
小相品第三十
此品與上者異。是拔別之名。好則隨緣如是以表彰曰相情玩曰如。准此義以小㯹別故云小相品。
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
此品所以興者。上明果德稱法界海無中無邊。自非圓因窮於實際何由能契。是以圓果既彰圓因須顯故次明也。亦可言。即是果行寄因彰名。何以故。量周法界名之為普。至順調柔謂之為賢。菩提道用名之為行故。言普賢菩薩行品。
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
此品所以興者。上來廣辨圓因圓果。圓因稱於理實圓果等於後際因果妙絕之旨者。所謂真性也。是故次明性起之義。然性用未如如不起而真性古今恒爾。以性用常起故。即用而彌寂。真性古今恒爾故。即寂而喻彰。寂用既無障礙。寧有染淨之法而可得戒。是故真性為違順之原。緣集之本妙用以之而興妄相之而息如興廢出在妄情。於我未曾而為無為而為如無不為故。言性起寶王者喻況也。如意自在名曰寶王。真性亦爾。如來者就圓顯以彰性故言如來。是故名曰寶王如來性起品也。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
此品所以興者。上辨真性泯。於諸法一切空寂。萬相歸宗圓明獨曜。若唯寂無起便同太虛。云何得為性體真明。是故復明義。興後際法界等用用備眾能故名世間。無相可得謂之為離。非是有法可離名為離也。故名離世間品。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此品所以興者。上辨法界等用義興後際。若不在已雖妙何益。是故次明入法界。義理相統目名為法界。解融真寂謂之為入。契用無礙名之為行。是佛真子紹三寶種。即成流通不絕之義故名入法界品。
四弘誓文 菩提難入以願邀期。是以初發心菩薩。將欲逝惡修善廣化眾生遠求佛果。要以弘誓為本。弘誓既立。則願無不從。如佛所讚。如來大智遵演說功德證忍慧福業力誓願力。最勝菩薩一誓過於聲聞百千劫行。菩薩行願乃有無量。略舉此四。總收都盡。何等為四。一者我弟子某甲。誓斷一切煩惱。佛法甚深願盡其源底。常住二帝理相幽玄稱為甚深。願窮理源斷惑斯盡。雖不則斷弘誓力強。生生之處一切煩惱自然衰微。是以經言修心二。常雖有煩惱如無煩惱。是第一願。
二者誓修一切功德。生死可畏願常樂處中。如世人不入臣海則不能得如意寶珠。菩薩若不入生死臣海。則不能得佛果無假寶珠。是以大士至崇勝果願。出生入死廣修萬行。不計眾苦願為種子總攝萬行。於所生處一切善根自然收蔬稱願增長。是第二願。
三者誓度一切眾生。眾生無邊願誓令度盡。於怨捨怨。於親捨親。怨親平等。廣行四攝願。與法界眾生一時成佛。既捨怨親普行大慈。一切怨毒惡心自滅。內善勳修生在佛家種性尊貴無可譏慊。是第三願。
四者誓度一切種智。佛道長遠。其必獲得。終不以天勝果二乘涅槃而生足想。三世善根悉皆迴向。無上菩提不計劫數。願以成佛為期。既志願高遠。不期世報。隨所生處常處。豪尊雖極世榮不生深著。但願勝中勝道。更無餘念。是第四願。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753 華嚴經章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蔡寧君大德輸入,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