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三國遺事

No. 2039

[1]校訂三國遺事敘

三國遺事繼金氏史記而作收錄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遺聞逸事者高麗忠烈王時僧一然所撰也書凡五卷分為九門初無序跋冠以三國年表所紀神異靈妙專主崇佛弘法論者謂荒誕不經不足取信然流風遺俗往往散見於其中矧州縣都市地勢沿革歷然有徵苟欲講三國舊事采葑采菲寧容遺之哉其書以元至元大德間成後二百餘年迨明正德七年壬申再刊慶州府尹李繼福跋其後云吾東方三國本史遺事兩本他無所刊而只在本府歲久刓缺一行可解僅四五字因欲改刊廣求完本閱數歲不得焉星州牧使權公聞余之求求得完本送余蓋再刊之舉出於繼福而所謂完本者亦非真完本恐闕損寫本已我邦所傳有二本一在尾州德川侯一藏男爵神田氏並係正德再刊文字摸稜魯魚焉馬率仍其舊甚則空紙脫葉文斷義絕殆不可讀於是原二家藏本據三國史記高麗史東京雜記東國通鑑文獻備考輿地勝覽海東金石苑暨漢土歷代史書西域求法高僧傳唐續高僧傳等參互檢覈訂其譌舛補其闕漏活字印行以公於世至元距今六百餘年元主忽必烈置征東省以高麗為導來寇於我筑紫鎮西諸軍擊殲之戰敗之餘麗主至欲驅儒生充軍伍而一然以高麗人矻矻著書於其間惜不使其筆當時曲折取信於天下後世抑三韓與我關係邈在往世此書所載有間及我者且書中插入鄉歌者多係新羅語鄉歌猶謂國風新羅古言已亡纔存鄉歌十餘首實為滄海遺珠則匪直覈新羅舊事亦足以參我古言考古之士討其源而究其委庶幾乎其有所資焉明治三十五年壬寅九月上澣

例言

一斯編本無目次今據編中標題補之又第一卷靺鞨渤海條闕二葉第三卷南月山條闕一葉伯嚴寺石塔舍利條闕二葉其他或佚標題或脫篇名共不可考者姑闕疑

一年表首闕二葉今不可補焉編中文字闕失或斷爛不能讀者縮摹以存疑倘以意擬定文字則加( )分之其屬闕失者以□□標識之

一干支數字時或有差及行文中有誤脫斷做紕繆者補正之間或辯其是非於鼇頭

一假借音通字不敢改之標出其由於鼇頭避字亦然但省畫字如建作[肂-]武作正則改之建係高麗太祖諱字武則惠宗諱字並以其難通讀也蘇軾云前輩不敢妄改古書故文字屬別體者務存其舊形供博古一端然活字印刷烏焉易訛覽者諒焉

三國遺事目次

年表

卷第一

紀異第一

古朝鮮 魏滿朝鮮

馬韓 二府

七十二國 樂浪國

北帶方 南帶方

靺鞨 渤海 □□□□

卞韓 百濟 辰韓

四節遊宅 新羅始祖 赫居世王

第二南解王 第三弩禮王

第四脫解王 金閼智 脫解王代

延烏郎 細烏女 未鄒王 竹葉軍

奈勿王 金堤上 第十八實聖王

射琴匣 智哲老王

真興王 桃花女 鼻荊郎

天賜玉帶 善德王知幾三事

真德王 金庾信

太宗春秋公 長春郎 罷郎

卷第二

□□□□

文虎王法敏 萬波息笛

孝昭王代 竹旨郎 聖德王

水路夫人 孝成王

景德王 忠談師 表訓大德

惠恭王 元聖大王

早雪 興德王 鸚鵡

神武大王 閻長 弓巴

第四十八景文大王 處容郎 望海寺

真聖女大王 居陀知

孝恭王 景明王

景哀王 金傅大王

南扶餘 前百濟 北扶餘

武王 後百濟 甄萱

駕洛國記

卷第三

興法第三

順道肇麗 難陀闢濟

阿道基羅 原宗興法 厭髑滅身

法王禁殺 寶藏奉老 普德移庵

東京興輪寺金堂十聖 迦葉佛宴座石

遼東城育王塔 金官城婆娑石塔

高麗靈塔寺 皇龍寺丈六

皇龍寺九層塔

皇龍寺鐘 芬皇寺藥師 奉德寺鐘

靈妙寺丈六

四佛山 掘佛山 万佛山

生義寺石彌勒 興輪寺壁畵普賢

三所觀音 眾生寺 柏栗寺

敏藏寺 前後所將舍利

□□□□

彌勒仙花 未尸郎 真慈師

南白月二聖 努肹夫得 怛怛朴朴

芬皇寺千手大悲 盲兒得眼

洛山二大聖 觀音 正趣 調信

魚山佛影 臺山五萬真身

溟州五臺山寶叱徒太子傳記

臺山月精寺五類聖眾 南月山

□□□□    □□□□

鍪藏寺彌陀殿 伯嚴寺石塔舍利

卷第四

義解第五

圓光西學 寶攘梨木

良志使錫 歸竺諸師

二惠同塵 慈藏定律

元曉不羈 義湘傳教

蛇福不言 真表傳簡

開東楓岳鉢淵藪石記 勝詮髑髏

心地繼祖 賢瑜珈 法華嚴

卷第五

神呪第六

密本摧邪 惠通降龍

明郎神印

感通第七

仙桃聖母隨喜佛事 郁面婢念佛西昇

廣德 嚴莊 憬興遇聖

真身受供 月明師兜卛歌

善律還生 金現感虎

融天師彗星歌 真平王代

正秀歌救氷女

避隱第八

朗智乘雲 普賢樹 緣會逃名 文殊岾

惠現求靜 信忠掛冠

包山二聖 永才遇賊

勿稽子 迎如師 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 念佛師

孝善第九

真定師孝善雙美 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王代 向得舍知割股供親 景德王代 孫順埋兒 興德王代

貧女養母 跋

三國遺事目次(終)

三國遺事王曆第一

前漢宣帝 五鳳(甲子)
新羅
第一赫居世 姓朴卵生年十三甲子即位理六十年俅娥伊英娥英國號徐羅伐又徐伐或斯羅或雞林之譌至脫解王時始置雞林之號
 甘露(戊辰)四 黃龍(壬申)元帝 初元(癸酉)五 永光(戊寅)五 建昭(癸未)
新羅
高麗
甲申築金城
第一東明王 甲申立理十九年姓高名朱蒙一作鄒蒙壇君之子
成帝 建始(己丑)四 河平(癸巳)四 陽朔(丁酉)四 鴻嘉(辛丑)四 永始(乙巳)
新羅
高麗
百濟
第二瑠璃王 一作累利又□留東明子立壬寅理三十六年姓解氏
第一溫祚王 東明第三子圭第二癸卯立在位四十五都慰禮城一云蛇川今稷山
 元延(乙酉)四哀帝二哀帝 建平(乙卯)
丙辰移都漢山今廣州
 元壽(己未)二平帝 元始(辛酉)
第二南解次次雄 父赫居世母閼英姓朴氏妃雲帝夫人甲子立理二十年此王位亦云居西干
孺子 初始(戊辰)
癸亥(移都國內城亦云不而城)
新室 建國(己巳)五 天鳳(甲戌)
第三大虎神王 名無恤一作味留姓解氏瑠璃王第三子戊寅立理二十六年
 地鳳(庚辰)
第三弩禮 一作弩尼叱今父南解母雲帝妃辭要王之女金氏甲申立理三十三年尼叱今或作尼師今
 更始(癸未)二後漢[A1]虎帝 建虎(乙酉)三十一
新羅
高麗
百濟
駕洛國一作伽耶今金州
第四閔中王 名邑朱姓解氏大虎之子甲辰立理四年 第五慕本王 閔中之兄名愛 一作憂戊申立理五年 第六國祖王 名宮亦云大祖王癸丑立理九十三年後漢傳云初生開目能視後遜位子母弟次大王
第二多婁王 溫祚第二子戊子立理四十九年
首露王 壬寅三月卵生是月即位理一百五十八年因金卵而生故姓金氏開皇曆載
 中元(丙辰)
第四脫解 一作吐解尼叱今昔氏父琓夏國含達婆王一作花夏國王母積女國王之女妃南解王之女阿老夫人丁巳立理二十三年王崩水葬末□疏井丘中塑骨安東岳今東岳大王
明帝 永年(戊午)十八章帝 建初(丙子)
第五婆娑尼叱今 姓朴氏父弩禮王母辭要王之女妃史肖夫人庚辰立理十二年
第三己婁王 多婁子丁丑立理五十五年
 元和(甲申)三 章和(丁亥)[1]和帝 永元(己丑)十七殤帝 元興(乙巳)安帝 延平(丙午) 永初(丁未)
第六祇磨尼叱今 一作祇味姓朴氏父婆[2]娑母史肖夫人妃磨帝國王之女□禮夫人一作愛禮金氏壬子立理二十[3]三年是王代滅音質國今安康及押梁國今[4]□山
 元初(甲寅)六 永寧(庚申) 建光(辛酉) 延光(壬戌)四順帝 永建(丙寅)
[5]第七逸聖尼叱今 父弩禮王之兄或云祇磨王妃□禮夫人日知葛文王之父□□禮夫人祇磨王之女母伊[6]刊生夫人或云□□王夫人朴氏甲戌立理二十年
第四蓋婁王 巳婁子戊辰立理三十八年
 陽嘉(壬申)四 永和(丙子)六 漢安(壬午)二 建康(甲申)冲帝 永嘉(乙酉)[7]帝 本初(丙戌)
第七次大王 名遂國祖王母弟丙戌立理十九年
桓帝 建和(丁亥)三 和平(庚寅) 元嘉(辛卯)二 永興(癸巳)
第八阿達羅尼叱今
 永壽(乙未)
[8]乙巳國祖王年百十九歲[9]兄二王俱見弑于新王
 延熹(戊戌)
[10]又與倭國梖嶺
第八新大王 名伯固一作伯句乙巳立理十四年
第五肖古王 一作素古蓋婁子丙午立理[11]五十年
 永康(丁未)
立峴个彌勒大院東嶺是也
靈帝 建寧(戊申)四 熹平(壬子)六 光和(戊午)
第九故國川王 名男虎或云[12]夷謨己未立理[13]廿年國川亦曰國壞乃葬地名
 中平(甲子)
第九伐休尼叱今
洪農[14]又献帝 永漢(己巳) 初平(庚午)四 興平(甲戌)二 建安(丙[15]子)
第十奈解尼叱今
第十山上王
第六仇首王 一作貴須肖[16]古之子甲午立理二十年
第二居登王 首露子母許皇后己卯立理五十五年姓金氏
曹魏文帝 黃初(庚子)七明帝 大和(丁未)
第十一助賁尼叱今
第十一東川王
 青龍(癸丑)
第七沙[17]泮王 一作沙[18]□□□□仇首之子立即廢
 景初(丁巳)三齊王 正始(庚申)
第十二[19]理解尼叱今 一作[20]詀解王昔氏助賁王之同母弟也丁卯立理十[21]五年始與高麗通聘
第八古爾王 肖故之母弟甲寅立理五十二年
 嘉平(己巳)
[22]第十二中川王
高貴鄉[23]公 正元(甲戌)二 甘露(丙子)
[24]第三麻品王 父居登王母泉府卿申輔之女[25]言今貞夫人己卯立理三十二年
陳留王 景元(庚辰)
第十三未鄒尼叱今 一作味炤又未祖又未召姓金氏始立父仇道葛文王母生乎一作述禮夫人伊非葛文王之女朴氏妃諸賁王之女光明娘壬午立理二十二年
[1]西晉[2]虎帝 泰始(乙酉)
第十三西川王 名藥盧又若友庚寅立理二[3]十年
 咸寧(乙未)五 大康(庚子)十一
第十四儒禮尼叱今 一作世里智王昔氏父諸[4]賁母□召夫人朴氏甲辰立治十五年補築月城
第九責稽王 古爾子一作責替[5]誤丙午立治十二年
惠帝 元康(辛亥)
第十[A2]四烽上王 [6]雉葛王名相夫壬子立治八年
 [7]永寧(辛酉)
[8]第十五基臨尼叱今 一作基立王昔氏諸賁王之第二子也母阿[9]爾夫人戊午立治二十年
[10]第十汾西王 責稽子戊午立治六年
[11]第四居叱彌王 一作今勿父麻品母好仇辛亥立治五十五年
 大安(壬戌)
第十五美川王 一云妙禳名乙弗又瀀弗庚申立理三十一年
 永興(甲子)
第十一比流王 仇[12]者第二子 沙泮之弟也甲子立治四十年
 光熙(丙寅)
丁卯年[13]是國號曰新羅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之民云或系智證法興之世
懷帝 永嘉(丁卯)
第十六乞解尼叱今 昔氏父于老音角干即察解王第二子也庚午立治[14]十六年是王代百濟兵始來侵
愍帝 建興(癸酉)四東晉中宗 建虎(丁丑) 大興(戊寅)四明帝 永昌(壬午) 大寧(癸未)三顯宗 咸和(丙戌)
己丑始築碧骨堤周□萬七千二十六步□□百六十六步水田一萬四千七十
第十六國原王 名釗又斯由或云岡上[15]□辛卯立理四十年甲[16]午增築平壤城壬寅八月移都安市城即丸都城
 咸康(乙未)八康帝 建元(癸卯)
第十二契王 汾西元子甲辰立理二年
孝宗 永和(乙巳)十二
第十七奈勿麻立干 一作□王金氏父仇道葛文王一作未召王之弟未仇角干母休禮夫人金氏丙辰立理四十六年陵在占星臺西南
第十三近肖古王 比流第二子丙午立理二十九年
第五伊品王 父居叱彌母阿志丙午立理六十年
 昇平(丁巳)五哀帝 隆和(壬戌) 興寧(癸亥)三廢帝 大和(丙寅)五簡文帝 咸安(辛未)
第十七小獸林王 名丘夫辛未立理十三年
辛未移都北浦山
烈宗 寧康(癸酉)
第十四近仇首王 近肖古之子也乙亥立理九年
 大元(丙子)二十一
第十八國壤王 名伊速又於只支甲申立治八年
第十五枕流王 近仇首子甲申立[17]理二年
安帝 隆安(丁酉)
[18]第十九廣[19]開王 名談德壬辰立治二十一年
[20]第十六辰斯王 枕流王弟乙酉立治七年第十七阿莘王 一作[21]河芳辰斯子壬辰立治十三年
 元興(壬寅)
第十八實聖麻立干 一作實主王又寶金王父未鄒王弟大西知角干母禮生夫人昔氏登也阿干[1]□也妃[2]阿留夫人壬寅立治十[3]五王即鵄述之父
[4]第十八腆支王 一作真支王名映阿莘子乙巳立治十五年
 義熙(乙巳)十四
第十九訥祇麻立干 一作內只王金氏父奈勿王母內禮希夫人金氏未鄒王女丁巳立治四十一年
第二十長壽王 名臣連癸丑立治七十九年
第六坐知王 一云金[5]吐王父伊品母貞信丁未立治十四年
恭帝 元熙(己未)宋武帝 永初(庚申)
第十九久爾辛王 腆支子庚申立治七年
第七吹希王 一云金喜父坐知王母[6]福辛酉立治三十年
[7]小帝 景平(癸亥)文帝 元嘉(甲子)二十九
丁卯移都平壤城
世祖 大初(癸巳)
[8]第二十毘有王 久爾辛子丁卯立治二十八年
[9]第八銍知王 一云金銍[10]□□希母仁德辛卯立治三十六年
 孝建(甲午)三 大明(丁酉)
第二十慈悲麻立干 金氏父訥祇母阿老夫人一作次老夫人實聖王之女戊戌立治二十一年妃巴胡葛文王女一作[11]□叱希角干一作[12]□□角干女
[13]第二十一蓋鹵王 一云近蓋鹵王名慶司乙未立治二十年
大宗 泰始(乙巳)八後廢帝 元徽(癸丑)
[14]始與吳國通己未年倭國兵來侵始築明活城入避來圍梁州城不克而還
順帝 昇明(丁巳)
[15]第二十二文周王 一作文明蓋鹵子乙卯立移都熊川理二年 第二十三三斤王 一作三乞王文周子丁巳立理二年
齊太祖 建元(己未)
第二十一毘處麻立干 一[16]作知王金氏慈悲王第三子母未欣角干之女己未立理二十一年妃期寶葛文王之女
第二十四東城王 名牟大一云麻帝又餘大三斤王之堂弟己未立理二十[17]六年
[18]武帝 永明(癸亥)十一[19]廢帝
第二十一文咨明王 名明理好又个雲又高雲壬申立理二十七年
第九鉗知王 父銍知王母邦媛壬申立理二十九年
高宗 建虎(甲戌)四 永泰(戊寅) 永元(己卯)
第二十二智訂麻立干 一作智哲[20]名又智度路王金氏父訥祇王弟期寶葛文王母烏生夫人訥祇王之女妃迎帝夫人儉攬代漢只登許作角干之女庚辰立理十四年
和帝 中興(辛巳)
已上為上古 已下為中古
第二十五虎寧王 名斯摩即東城第二子辛巳立理二十二年南史云名扶餘隆誤矣隆乃[21]寶藏王之太子詳見唐史
梁高祖 天監(壬午)十八
第二十三法興王 名原宗金氏冊府元龜云姓募名[22]秦父智訂母迎帝夫人法興諡諡始乎此甲午立理二十六年陵在哀公寺北妃巴[23]丑夫人出家名法流住永興寺始行律令始行十行日禁殺度為僧尼
第二十二安藏王 名興安己亥立理十二年
[24]第二十六聖王 名明穠虎寧子癸[25]巳立理三十一年
 普通(庚子)
第十仇衝王 鉗知子母[26]□女辛丑立理[27]十二年中大通四年壬子納土投羅自首露王國除壬寅至壬子合四百九十年[28]國除
 大通(丁未)
[29]第二十三安原王 名寶迎辛亥立理十四年
 中大通(己酉)
建元(丙[30]辰) 是年始置年號始此
 大同(乙卯)十一
第二十四真興王 名彡麥宗一作[1]深金氏父即法興之弟立宋葛文王母只召夫人一作息道夫人[2]朴氏[3]妃忠刁夫人英失角干之女剃髮為尼庚申立理三十六年
第二十四陽原王 一云陽崗王名平成乙丑立理十四年
戊午移都泗泚稱南扶餘
 中大同(丙寅) 大清(丁卯)三簡文帝 大寶(庚午)侯景 大始(辛未) 開國(辛未)十七 承聖(壬申)三敬帝 紹泰(乙亥)
[4]第二十七威德王 名[5]高又明甲戌立理四十四年
 大平(丙子)陳高祖 永定(丁丑)三文帝 天嘉(庚辰)
[6]第二十五平原王 一作平岡名陽城動之云高[7]□己卯立理三十一年
 天康(丙戌) 光大(丁亥)二 大昌(戊子)四宣帝 大建(己丑)十四 鴻濟(壬辰)十二
第二十五真智王 名金輪一作舍輪金氏父真興母[8]未氏尼[9]干之[10]女一作色刁夫人朴氏妃如刁夫人起烏公之女朴[11]氏立治四年治衰[12]善北 第二十六真平王 名白淨[13]□□東語父太子母立宗葛文王之女萬呼一云萬寧夫人名行[14]□尼妃摩耶夫人金氏[15]名福肹[16]□後妃僧滿夫人孫氏己亥[17]
 至德(癸卯)四 建福(甲[18]辰) 禎明(丁未)三隋文帝 開皇(庚戌)十一
第二十六嬰陽王 一云平陽名元一云大元庚戌立治[19]三十八年
第二十八惠王 名季一云献王威德子戊午立
 仁壽(辛酉)四煬帝 大業(乙丑)十二
[20]第二十九法王 名孝順又宣惠王子己未立
恭帝 義寧(丁丑)
[21]第三十武王 或云武康献丙[22]或小名一耆篩德庚申立治四十一年
唐太祖 武德(戊寅)
第二十七榮留王 [23]名又建成戊寅立治二十四年
太宗 貞觀(丁亥)廿三
第二十七善德女王 名德曼父真平王母麻耶[24]美人金氏聖骨男盡故女王立王之匹飲葛文[25]王壬辰立治十六年仁平(甲午)[26]立治十四
第二十八寶[27]藏王 壬寅立治二十七年
第三十一義慈王 武王子辛丑立治二十年
高宗 永徽(庚戌)
[28]第二十八真德[A3]女王 名勝曼金氏父真平王之弟國其安葛文王母阿尼夫人朴氏奴追□□□葛文王之女也或云月明非也丁未立治七年大和(戊申)[29](已上中古聖骨已[30]上下古真骨) 第二十九太宗武烈王 名春秋金氏真智王子龍春卓文興葛文王之子也龍春一作龍樹母天明夫人諡文貞太后真平王之女也妃訓帝夫人諡文明王后庾立之妹小名文[31]熙也甲寅立治七年
 現慶(丙辰)
庚申國除自溫祚癸卯至庚申六百七十八年
 龍朔(辛酉)三 麟德(甲子)
[32]第三十文武王 名法敏太宗之子也母訓帝夫人妃慈義一作[33]訥王后善品海于之女辛酉立治二十年陵在感恩幸東海中
 乾封(丙寅)二 總章(戊辰)
戊辰國除 自東明甲申至戊辰合七百五年
 咸亨(庚午)四 上元(甲戌)二 儀鳳(丙子)三 調露(己卯) 永隆(庚辰) 開耀(辛巳)
第三十一神文王 金氏名政明字日炤父文虎王母慈訥王后妃神穆王后金運公之女辛巳立理十一年
 永淳(壬午)虎后 洪道(癸未) 文明(甲申) 垂拱(乙酉)四 永昌(己丑)周 天授(庚寅)二 長壽(壬辰)
第三十二孝昭王 名理恭一作洪[1]金氏父神文王母神穆王后[2]壬辰立理十年陵在望德寺東
 延載(甲午) 天冊(乙未) 通天(丙申) 神功(丁酉) 聖曆(戊戌)二 久視(庚子) 長安(辛丑)
第三十三聖德王 名興光本名隆基孝昭之母弟也先妃陪昭王后諡嚴貞元大阿干之女也後妃占勿王后諡炤德順元角干之女壬寅立理三十五年陵在東村南一云楊長谷
中宗 神龍(乙巳)二 景龍(丁未)三睿宗 景雲(庚戌)二玄宗 先天(壬子) 開元(癸丑)廿九
第三十四孝成王 金氏名承慶父聖德王母炤德大后妃惠明王后真宗角干之女丁丑立理五年法流寺火葬骨散東海
 天寶(壬午)十四
第三十五景德王 金氏名憲英父聖[3]德母炤德大后先妃三毛夫人出宮無後後妃滿月夫人諡景垂王后垂一作穆依忠角干之女壬午立理二十三年初葬頃只寺西岑鍊石為陵後移葬楊長谷中
肅宗 至德(丙申)二 乾元(戊戌)二 上元(庚子)二 寶應(壬寅)代宗 廣德(癸卯)二 永泰(乙巳)
第三十六惠恭王 金氏名乾運父景德母滿月王后先妃神巴夫人魏正角干之女妃昌昌夫人金將角干之女乙巳立理十五年
 大曆(丙午)十四德宗 建中(庚申)
第三十七宣德王 金氏名亮相父孝方海干追封開聖大王即元訓角干之子母四召夫人諡貞懿大后聖德王之女妃具足王后狼品角干之女庚申立理五年
 興元(甲子) 貞元(乙丑)二十
第三十八元聖王 金氏名敬慎一作敬信唐書云敬則父孝讓大阿干追封明德大王母[4][5]□□一云知鳥夫人諡昭文王后昌近伊已之女妃淑貞夫人神述角干之女乙丑立理十四年陵在鵠寺今崇福寺有也或遠所立碑
順宗 永貞(乙酉)
[6]第三十九昭聖王 一作昭成王金氏名俊邕父惠忠大子母聖穆大后妃桂花王后夙明公女己卯立而崩 第四十哀莊王 金氏名重熙一云清明父昭[7]聖母桂花王后[8]辛卯立理[9]十年元和四年己丑七月十九日王之叔父憲德興德兩伊干所害而崩
憲宗 元和(丙戌)十五
第四十一憲德王 金氏名[10]彥升昭聖之母弟妃貴勝娘諡皇娥王后忠恭角干之女己丑立理十[11]九年陵在泉林村北
穆宗 長慶(辛丑)四敬宗 寶曆(乙巳)
第四十二興德王 金氏名景暉憲德母弟妃昌花夫人諡定穆王后昭聖之女丙午立理十年陵在安康北比火壤與妃昌花合葬
文宗 大和(丁未)九 開成(丙辰)
第四十三僖康王 金氏名愷隆一作悌顒父憲貞角干諡興聖大王一作[12]□成禮英匝于子也母美道夫人一作深乃夫人一云巴利夫人諡順成大后忠行大阿干之女也妃文穆王后忠孝角干之女一云重恭角干丙辰年立理二年 第四十四閔(一作敏)哀王 金氏名明父忠恭角干追封宣康大王母追封惠忠王之女貴巴夫人諡宣懿王后妃[13]無容皇后永公角干之女戊午立至己未正月二十二日崩 第四十五神虎王 金氏名佑徵父均貞角干追封成德大王母貞[14]□夫人追[15]封祖禮[16]英惠康大王妃貞從一作[17]繼大后明海[18]□□之女己未四月立至[19]十一月[20]一十三日崩 第四十六文聖王 金氏名慶膺父神虎王母貞從大后妃炤明王后己未十一月立理十九年
虎宗 會昌(辛酉)六宣宗 大中(丁卯)十三
第四十七憲安王 金氏名誼靖神虎王之弟母昕明夫人戊寅立理三年
懿宗 咸通(庚辰)十四
第四十八景文王 金氏名膺廉父啟明角干追封義(一作懿)恭大王即僖康王之子也母神虎王之女光和夫人妃文資皇后憲安王之女辛巳立理十四年
僖宗 乾符(甲午)
第四十九憲康王 金氏名晸父景文王母文資皇[21]后一云義明王后乙未立理十一年
 廣明(庚子) 中和(辛丑)
[22]第五十定康王 金氏名晃[23]閔哀王之母弟丙午立而崩
 光啟(乙巳)
第五十一真聖女王 金氏名曼憲即定康王之同母妹也王之匹魏弘大角干追封惠成大王丁未立理十年丁巳遜位于[24]小子孝恭王十二月崩火葬散骨于牟梁西卉一作未黃山
昭宗 文德(戊申) 龍紀(己酉) 大順(庚戌)
後高麗
後百濟
弓裔 大順庚戌始投北原賊良吉屯丙辰都鐵圓城(今東州也)丁巳移都松岳郡
 景福(壬子)
甄萱 壬子始都光州
 乾寧(甲寅)
第五十二孝恭王 金氏名嶢父憲康王母[1]文資王后丁巳立理十五年火葬師子寺北骨藏于仇知堤東山脇
 光化(戊午)三 天復(辛酉)
辛酉稱高麗
景宗 天祐(甲子)
甲子改國號摩震置元虎泰
朱梁 開平(丁卯)
[2]第五十三神德王 朴氏名景徽本名秀宗母貞花夫人夫人之父[3]順弘角干追諡成虎大王祖元隣角干乃阿[4]達王之遠孫父文元伊干追封興廉大王祖文官海干義父銳謙角干追封宣成大王妃資成王后一云懿成又孝資壬申立理五年火葬藏骨于箴峴南
 乾化(辛未)四末帝 貞明(乙亥)
第五十四景明王 朴氏名昇英父神[5]德母資[6]成妃長砂他大尊角干追封聖僖大王之子大尊即水宗伊干之子丁丑立理七年火葬皇福寺散骨于省等仍山西
[7]甲戌還鐵原太祖 戊寅六月裔死太祖即位于鐵原京己卯移都松岳郡是年創法王慈雲王輪內帝釋舍那又創天禪院(即普[8]膺)新興文殊[9]通地藏□□□□前十大寺皆是年所創庚辰乳岩下立油市故今俗利市云乳下十月創大興寺或系壬午壬午又創日月寺或系辛巳甲申創外帝釋神眾院興國寺丁亥創[10]妙寺己丑創龜山庚寅[11]
 龍德(辛巳)二後唐 同光(癸未)
第五十五景哀王 朴氏名魏膺景[12]明之母弟也母資[13]成甲申立理三年
明宗 天成(丙戌)
第五十六敬順王 金[14]氏傅父孝宗伊干追封神興大王祖官□角汗[15]封懿興大王母桂[16]娥康王[17]之乙未納土歸[18]于陵在□□東向洞
 長興(庚寅)四閔帝末帝 清泰(甲午)
自五鳳甲子至乙未合九百九十二年
石晉 天福(丙申)
丙申統三[19]
[20]乙未萱子神釰篡父自立是年國除自壬子至此四十四年而亡

前漢高惠小文景虎昭宣元成哀平孺

後漢光明[21]章和殤安順冲質桓靈農獻

魏晉宋齊梁陳隋

[22]唐大高則中睿玄肅代德順憲穆敬文虎宣懿僖昭景

朱梁後唐石晉劉漢郭周

大宋

紀異[23]卷第一

敘曰大抵古之聖人方其禮樂興邦仁義設教則怪力亂神在所不語然而帝王之將興也膺符命受圖籙必有以異於人者然後能乘大變握大器成大業也故河出圖洛出書而聖人作以至虹繞神母而誕羲龍感女登而[24]注炎皇娥遊窮桑之野有神童自稱白帝子交通而生小昊[25]犾吞卵而生契姜嫄履跡而生棄胎孕十四月而生堯龍交大澤而生沛公自此而降豈可殫記然則三國之始祖皆發乎神異何足怪哉此紀異之所以[26]𠌲諸篇也意在斯焉

古朝鮮(王儉朝鮮)

魏書云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立都阿斯達(經云無葉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開城東今白岳宮是)開國號朝鮮與高同時古記云昔有桓因(謂帝釋也)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27]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箇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頂(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壇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穀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炷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與為婚故每於壇樹下呪願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壇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堯即位元年戊辰則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實)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稱朝鮮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達又名[1](一作方)忽山又今彌達御國一千五百年[2]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壇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唐裴矩傳云高麗本孤竹國(今海州)周以封箕子為朝鮮漢分置三郡謂玄菟樂浪帶方(北帶方)通典亦同此說(漢書則真臨樂玄四郡今云三郡名又不同何耶)

魏滿朝鮮

前漢朝鮮傳云自始燕時常略得真番朝鮮(師古曰戰國時[3]□國始略得此地也)為置吏築障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師古曰浿在樂浪郡)屬燕燕王盧綰反入[4]凶奴燕人[5]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儉(李曰地名臣讚曰王儉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以兵威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里傳子至孫右渠(師古曰孫名右渠)真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雍閼不通(師古曰辰謂辰韓[6]也)元封二年漢使涉何諭右渠終不肯奉詔何去至界臨浿水使[7]馭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師古曰送何者名也)即渡水馭入塞遂歸報天子拜何為遼東[8]之部都尉朝鮮怨何襲攻殺何天子遣樓舡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兵五萬左將軍荀彘出遼討右渠右渠發兵距嶮樓舡將軍將齊七千人先到王儉右渠城[9]規知樓舡軍小即出擊樓舡樓舡敗走僕失眾遁山中獲免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天子為兩將未有利乃使衛山因兵威往諭右渠右渠請降遣太子獻馬人眾萬餘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宜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詐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10]報天子誅山左將軍破浿水上軍迺前至城下圍其西北樓舡亦往會居城南右渠堅守數月未能下天子以久不能決使故濟南太守公孫遂往正之有便宜[11]將以從事遂至縛樓舡將軍并其軍與左將軍急擊朝鮮朝鮮相路人相韓[12]尼谿相參將軍王唊(師古曰尼谿地名四人也)相與謀欲降王不肯之陶唊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參使人殺王右渠來降王儉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左將軍使右渠子長路人子最告諭其民謀殺成已故遂定朝鮮為真番 臨屯 樂浪 玄菟四郡

馬韓

魏志云魏滿擊朝鮮朝鮮王準率宮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韓地開國號馬韓甄萱上大祖書云昔馬韓先起赫世勃興於是百濟開國於金馬山崔致遠云馬韓麗也辰韓羅也(據本紀則羅先起甲子麗後起甲申而此云者以王準言之耳以此知東明之起已并馬韓而因之矣故稱麗為馬韓今人或認金馬山以馬韓為百濟者蓋誤濫也麗地自有邑山故名馬韓也)四夷 九夷 九韓 穢貊周禮職方氏掌四夷九貊者東夷之種即九夷也三國史云溟州古穢國野人耕田得穢王印獻之 又春州古牛首州古貊國又或云今朔州是貊國或平壤城為貊國淮南子注云東方之夷九種 論語正義云九夷者 一玄菟 二樂浪 三高麗 四滿飾 五鳧[13]臾 六素家 七東屠 八倭人 九天鄙 海東安弘記云九韓者 一日本 二中華 三吳越 四[14][尤-尢+乇]羅 五鷹遊 六靺鞨 七丹國 八女真 九穢貊

二府

前漢書昭帝始元五年己亥置二外府謂朝鮮舊地平那及玄菟郡等為平州都督府臨屯樂浪等兩郡之地置東部都尉府(私曰朝鮮傳則真番玄菟臨屯樂浪等四今有平無真番蓋一地二名也)

七十二國

通典云朝鮮之遺民分為七十餘國皆地方百里後漢書云西漢以朝鮮舊地初置為四郡後置二府法令漸煩分為七十八國各萬戶(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小邑皆稱國辰韓在東有十二小邑稱國卞韓在南有十二小邑各稱國)

樂浪國

前漢時始置樂浪郡應邵曰故朝鮮國也 新唐書注云平壤城古漢之樂浪郡也 國史云赫居世三十年樂浪人來[15]投 又第三弩禮王四年高麗第三無恤王伐樂浪滅之其國人與帶方(北帶方)投于羅又無恤王二十七年光虎帝遣使伐樂浪取其地為郡縣薩水已南屬漢(據上諸文樂浪即平壞城宜矣或云樂浪中頭山下靺鞨之界薩水今大同江也未詳孰是)又百濟溫祚之言曰東有樂浪北有靺鞨則殆古漢時樂浪郡之屬縣之地也新羅人亦以稱樂浪故今本朝亦因之而稱樂浪郡夫人[1]太祖降女於金[2]亦曰樂浪公主

北帶方

北帶方本竹[3]覃城新羅弩禮王[4]四年帶方人與樂浪人投于羅(此皆前漠所置二郡名其後僭稱國今來降)

南帶方

曹魏時始置南帶方郡(今南原府)故云帶方之南海水千里曰瀚海(後漢建安中以馬韓南荒地為帶方郡倭韓遂屬是也)

靺鞨(一作勿吉)  渤海

通典云渤海本栗[5]未靺鞨至其酋柞榮立國自號震[6]先天中(玄宗王子)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開元七年(己未)柞榮死[A4]諡為高王世子襲立明皇賜典冊襲王私改年號遂為海東盛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後唐天成初契丹攻破之其後為丹所制(三國史云儀鳳三年高宗戊寅高麗殘孽類聚北依太伯山下國號渤海開元二十年間明皇遣將討之又聖德王三十二年玄宗甲戌渤海靺鞨越海侵唐之登州玄宗討之又新羅古記云高麗舊將柞榮姓大氏聚殘兵立國於大伯山南國號渤海按上諸文渤海乃靺鞨之別種但開合不同而已按指掌圖渤海在長城東北角外) 賈耽郡國志云渤海國之鴨淥南海扶餘[7]橻城四府並是高麗舊地也自新羅泉井郡(地理志朔州領縣有泉井郡今湧州)至橻城府三十九驛 又三國史云百濟末年渤海靺鞨新羅分百濟地(據此則鞨海又分為二國也)羅人云北有靺鞨南有倭人西有百濟是國之害也 又靺鞨地接阿瑟羅州 又東明記云卒本城地連靺鞨(或云今東真)羅第六祇[8]麻王十四年(乙丑)靺鞨兵大入北境襲大嶺柵過泥河 後魏書靺鞨作勿吉 指掌圖云挹屢與勿吉皆肅慎也 黑水 沃沮 按東坡指掌圖辰韓之北有南北黑水 按東明帝立十年滅 [9]北沃沮溫柞王四十二年南沃沮二十餘家來投新羅又赫居世五十二年東沃沮來獻良馬則又有東沃沮矣指掌圖黑水在長城北 沃沮在長城南

伊西國

弩禮王十四年伊西國人來攻金城 按雲門寺古傳諸寺納田記云貞觀六年壬辰伊西郡今郡村零味寺納田則今郡村今清道地即清道郡古伊西郡一

五伽耶(按駕洛記贊云垂一紫纓下六圓卵五歸各邑一在茲城則一為首露王餘五各為五伽耶之主金官不入五數當矣而本朝史略並數金官而濫記昌寧誤)

阿羅(一作耶)伽耶(今咸安)古寧伽耶(今咸寧)大伽耶(今高靈)星山伽耶(今京山玄)碧珍小伽耶(今固城)又本朝史略云太祖天福五年庚子改五伽耶名一金官(為金海府)二古寧(為加利縣)三非大(今昌寧恐高靈之訛)餘二阿羅星山(同前星山或作碧珍伽耶)

北扶餘

古記云前漢書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日天帝降于訖升骨城(在大遼醫州界)乘五龍車立都稱王國號北扶餘自稱名解慕漱生子名扶婁以解為氏焉王後因上帝之命移都于東扶餘東明帝繼北扶餘而興立都于卒本州為卒本扶餘即高句麗之始祖

東扶餘

北扶餘王解夫婁之相阿蘭弗夢天帝降而謂曰將使吾子孫立國於此汝其避之(謂東明將興之兆也)東海之濱有地名迦葉原土壤膏腴宜立王都阿蘭弗勸王移都於彼國號東扶餘夫婁老無子一日祭山川求嗣所乘馬至鯤淵見大石相對俠流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王喜曰此乃天賚我令胤乎乃收而養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為太子夫婁薨金蛙嗣位為王次傳位于太子帶素至地皇三年壬午高麗王無恤伐之殺王帶素國除

高句麗

高句麗即卒本扶餘也或云今和州又成州等皆誤矣卒本州在遼東界國史高麗本記云始祖東明聖帝姓言氏諱朱蒙先是北扶餘王解夫婁既避地于東扶餘及夫婁薨金蛙嗣位于時得一女子於太伯山南優渤水問之云我是河柏之女名柳花與諸弟出遊時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誘我於熊神山下鴨綠邊室中知之而往不返(壇君記云君與西河河伯之女要親有產子名曰夫婁今按此記則解慕漱私河伯之女而後產朱蒙壇君記云產子名曰夫婁夫婁與朱蒙異母兄弟也) 父母責我無媒而從人遂謫居于此金蛙異之幽閉於室中為日光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照之因而有孕生一卵大五升許王棄之與犬猪皆不食又棄之路牛馬避之棄之野鳥獸覆之王欲剖之而不能破乃還其母母以物裹之置於暖處有一兒破殼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歲𡹉嶷異常自作弓矢百發百中國俗謂善射為朱蒙故以名焉金蛙有七子常與朱蒙遊戲技能莫及長子帶素言於王曰朱蒙非人所生若不早圖恐有後患王不聽使之養馬朱蒙知其駿者減食令瘦駑者善養令肥王自乘肥瘦者給蒙王之諸子與諸臣將謀害之蒙母知之告曰國人將害汝以汝才略何往不可宜速圖之於是蒙與烏伊等三人為友行至淹水(今未詳)告水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孫今日逃遁追者垂及奈何於是魚鼈成橋得渡而橋解追騎不得渡至卒本州(玄莬郡之界)遂都焉未遑作宮室但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為氏(本姓解也今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為氏)[1]年十二歲漢孝元帝建昭二年甲申歲即位稱王 高麗全盛之日二十一萬五百八戶珠琳傳第二十一卷載昔寧稟離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曰貴而當王王曰非我之胤也當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產謂為不祥捐圈則猪噓棄欄則馬乳而得不死卒為扶餘之王(即東明帝為卒本扶餘王之謂也此卒本扶餘亦是北扶餘之別都故云扶餘王也寧稟離乃夫婁王之異稱也)

卞韓  百濟(亦云南扶餘即泗泚城也)

新羅始祖赫居世即位十九年壬午卞韓人以國來降新舊唐書云卞韓苗裔在樂浪之地 後漢書云卞韓在南馬韓在西辰韓在東 致遠云卞韓百濟也 按本記溫祚之起在鴻嘉四年甲辰則後於赫世東明之世四十餘年而唐書云卞韓苗裔在樂浪之地云者謂溫祚之系出自東明故云耳或有人出樂浪之地立國於卞韓與馬韓等並峙者在溫祚之前爾非所都在樂浪之北也或者濫九龍山亦名卞那山故以高句麗為卞韓者蓋謬當以古賢之說為是百濟地自有卞山故云卞韓百濟全盛之時十五萬二千三百戶

辰韓(亦作秦韓)

後漢書云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來適韓國而馬韓割東界地以與之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為秦韓有十二小國各萬戶稱國又崔致遠云辰韓本燕人避之者故取涿水之名稱所居之邑里云沙涿漸涿等(羅人方言讀𣵠音為道故今或作沙梁梁亦讀道)新羅全盛之時京中十七萬八千九百三十六戶 一千三百六十坊 五十五里 三十五金入宅(言富潤大宅也) 南宅 北宅 亐比所宅 本彼宅 梁宅 池上宅(本彼部) 財買井宅(庾信公祖宗) 北維宅 南維宅(反香寺下坊) 隊宅 賓支宅([2]反香寺犯) 長沙宅 上櫻宅 下櫻宅 水望宅 泉宅 楊上宅(梁南) 漢岐宅(法流寺南) 鼻穴宅(上同) 板積宅(芬皇寺上坊) 別教宅(川北) 衙南宅 金楊宗宅(梁官寺南) 曲水宅(川北) 柳也宅 寺下宅 沙梁宅 井上宅 里南宅(亐所宅) 思內曲宅 池宅 寺上宅(大宿宅)林上宅(青龍之寺東方有池) 橋南宅 巷叱宅(本彼部) 樓上宅 里上宅 椧南宅 井下宅

又四節遊宅

東野宅 夏谷良宅 秋仇知宅 冬加伊宅 第四十九憲康大王代城中無一草屋接角連牆歌吹滿路晝夜不絕

新羅始祖  赫居世王

辰韓之地古有六村一曰閼川楊山村南今曇嚴寺長曰謁平初降于瓢嵓峯是為及梁部李氏祖([3]奴禮王九年置名及梁部本朝[4]太祖天福五年庚子改名中興部波替東山彼上東村屬焉)二曰突山高墟村長曰蘇伐都利初降于兄山是為沙梁部(梁讀云道或作涿亦音道)鄭氏祖今曰南山部仇良伐麻等烏道北迴德等南村屬焉(稱今曰者大祖所置也下例知)三曰茂山大樹村長曰俱(一作仇)禮馬初降于伊山(一作皆比山)是為漸梁(一作涿)又牟梁部孫氏之祖今云長[5]福部朴谷村等西村屬焉四曰觜山珍支村(一作賓之又賓子又[6]氺之)長曰智伯虎初降于花山是為本彼部崔氏祖今曰通仙部柴巴等東南村屬焉致遠乃本彼部人也今皇龍寺南味吞寺南有古墟云是崔侯古宅也殆明矣五曰金山加利村(今金剛山柏栗寺之北山也)長曰祇沱(一作只他)初降于明活山是為[7]漢岐部又作韓岐部斐氏祖今云加德部上下西知乃貌等東村屬焉六曰明[8]佸山高耶村長曰虎珍初降于金剛山是為習比部薛氏祖今臨川部勿伊村仍仇[9]㫆村闕谷(一作葛谷)等東北村屬焉按上文此六部之祖似皆從天而降[10]弩禮王九年始改六部名又賜六姓[11]令俗中興部為母長福部為父臨川部為子加德部為女其實未詳前漢地節元年壬子(古本云建虎元年又云建元三年等皆誤)三月朔六部祖各率子弟俱會於閼川岸上議曰我輩上無君主臨理蒸民民皆放逸自從所欲蓋覓有德人為之君主立邦設都乎於是乘高南望楊山下蘿井傍異氣如電光垂地有一白馬跪拜之狀尋撿之有一紫卵(一云青大卵)馬見人長嘶上天剖其卵得童男形儀端美驚異之[12]俗於東泉(東泉寺在詞腦野北)身生光彩鳥獸率舞天地振動日月清明因名赫居世王(蓋鄉言也或作弗矩內王言光明理世也說者云是西述聖母之所誕也故中華人讚仚桃聖母有娠賢肇邦之語是也乃至雞龍現瑞[1]產閼英又焉知非西述聖母之所現耶)位號曰居瑟邯(或作居西干[2]開□之時自稱云閼智居西干一起因其言稱之自後為王者之尊稱)時人爭賀曰今天子已降宜覓有德女君配之是日沙梁里閼英井(一作娥利英井)邊有雞龍現而左脇誕生童女(一云龍現死而剖其腹得之)姿容殊麗然而唇似雞觜將浴於月城北川其觜撥落因名其川曰撥川營宮室於南山西麓(今昌林寺)奉養二聖兒男以卵生卵如瓠鄉人以[3]瓠為朴故因姓朴女以所出井名名之二聖年至十三歲以五鳳元年甲子男立為王仍以女為后國號徐羅伐又徐伐(今俗訓京字云徐伐以此故也)或云斯羅又斯盧初王生於雞井故或云雞林國以其雞龍現瑞也一說脫解王時得金閼智而雞鳴於林中乃改國號為雞林後世遂定新羅之號理國六十一年王升于天七日後遺體散落于地后亦云亡國人欲合而葬之有大蛇逐禁各葬五體為五陵亦名蛇陵曇嚴寺北陵是也太子南解王繼位

第二南解王

南解居西干亦云次次雄是尊長之稱唯此王稱之父赫居世母閼英夫人妃雲帝夫人(一作雲梯今迎日縣西有雲梯山聖母祈旱有應)前漢平帝元始四年甲子即位御理二十一年以地皇四年甲申崩此王乃三皇之弟一云按三國史云新羅稱王曰居西干辰言王也或云呼貴人之稱或曰次次雄或作慈充 金大問云次次雄方言謂巫也世人以巫事鬼神尚祭祀故畏敬之遂稱尊長者為慈充或云尼師今言謂齒理也初南解王薨子弩禮讓位於脫解解云吾聞聖智人多齒乃試以餅噬之古傳如此或曰麻立干(立一作袖)金大問云麻立者方言謂橛也橛標准位而置則王橛為主臣橛列於下因以名之史論曰新羅稱居西干次次雄者一尼師今者十六麻立干者四羅末名儒崔致遠作帝王年代曆皆稱某王不言居西干等豈以其言鄙野不足稱之也今記新羅事具存方言亦宜矣羅人凡追封者稱葛文王未詳此王代樂浪國人來侵金城不克而還又天鳳五年戊寅高麗之裨屬七國來投

第三弩禮王

朴弩禮尼叱今(一作儒禮王)初王與妹夫脫解讓位脫解云凡有德者多齒宜以齒理試之乃咬餅驗之王齒多故先立因名尼叱今尼叱今之稱自此王始劉聖公更始元年癸未即位(年表云甲申即位)改定六部號仍賜六姓 始作兜率歌有嗟辭詞腦格 始製黎耜及藏氷庫作車乘建虎十八年伐伊西國滅之是年高麗兵來侵

第四脫解王

脫解齒叱今(一作吐解尼師今)南解王時(古本云壬寅年至者[4]謬矣近則後於弩禮即位之初無爭讓之事前則在於赫居之世故知壬寅非也)駕洛國海中有船來泊其國首露王與臣民鼓譟而迎將欲留之而舡乃飛走至於雞林東下西知村阿珍浦(今有上西知下西知村名)時浦邊有一嫗名阿珍義先乃赫居王之海尺之母望之謂曰此海中元無石嵓何因鵲集而鳴孥舡尋之鵲集一舡上舡中有一[5]樻子長二十尺廣十三尺曳其船置於一樹林下而未知凶乎吉乎向天而誓爾俄而乃開見有端正男子并七寶奴婢滿載其中供給七日廼言曰我本龍城國人(亦云正明國或云琓夏國琓夏或作花廈國龍城在倭東北一千里)我國甞有二十八龍王從人胎而生自五歲六歲繼登王位教萬民修正性命而有八品姓骨然無[6]棟擇皆登大位時我父王含達婆娉積女國王女為妃久無子胤禱祀求息七年後產一大卵於是大王會問群臣人而生卵古今未有殆非吉祥乃造樻置我并七寶奴婢載於舡中浮海而祝曰任到有[7]緣之地立國成家便有赤龍護舡而至此矣言訖其童子曳杖率二奴登吐含山上作石塚留七日望城中可居之地見一峯如三日月勢可久之地乃下尋之即瓠公宅也乃設詭計潛埋礪炭於其側詰朝至門云此是吾祖代家屋瓠公云否爭訟不決乃告于官官曰以何驗是汝家童曰我本[8]治匠乍出隣鄉而人取居之請堀地檢看從之果得礪炭乃取而居[9]時南解王知脫解是智人以長公主妻之是為阿尼夫人一日吐解登東岳迴程次令白衣索水飲之白衣汲水中路先甞而進其角盃貼於口不解因而嘖之白衣誓曰爾後若近遙不敢先甞然後乃解自此白衣讋服不敢欺罔今東岳中有一井俗云遙乃井是也及弩禮王崩以光虎帝中元[10]六年丁巳六月乃登王位以昔是吾家取他人家故因姓昔氏或云因鵲開樻故去鳥字姓昔氏解樻脫卵而生故因名脫解在位二十三年建初四年己卯崩葬疏川丘中後有神詔慎埋葬我骨其髑髏周三尺二寸身骨長九尺七寸齒凝如一骨節皆連瑣所謂天下無敵力士之骨碎為塑像安闕內神又報云我骨置於東岳故令安之(一云崩後二十七世文虎王代調露二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辛酉夜見夢於[1]太宗有老人貌甚威猛曰我是脫解也拔我骨於疏川丘塑像安於[2]工含山王從其言故至今國祀不絕即東岳神也云)

金閼智  脫解王代

永平三年庚申(一云中元六年誤矣中元盡二年而已)八月四日瓠公夜行月城西里見大光明於始林中(一作鳩林)有紫雲從天垂地雲中有黃金樻掛於樹枝光自樻出亦有白雞鳴於樹下以狀聞於王駕幸其林開樻有童男臥而即起如赫居世之故事故因其言以閼智名之閼智即鄉言小兒之稱也抱載還闕鳥獸相隨喜躍蹌蹌[3]土擇吉日冊位太子後讓故婆娑不即王位因金樻而出乃姓金氏閼智生熱漢漢生阿都都生首留留生郁部部生俱道(一作仇刀)道生未鄒鄒即王位新羅金氏自閼智始

延烏郎  細烏女

第八阿達羅王即位四年丁酉東海濱有延烏郎細烏女夫婦[4]同居一日延烏歸海採藻忽有一巖(一云一魚)負歸日本國人見之曰此非常人也乃立為王(按日本帝記前後無新羅人為王者此乃邊邑小王而非真王也)細烏怪夫不來歸尋之見夫脫鞋亦上其巖巖亦負歸如前其國人驚訝奏獻於王夫婦相會立為貴妃是時新羅日月無光日者奏云日月之精降在我國今去日本故致斯怪王遣使求二人延烏曰我到此國天使然也今何歸乎雖然朕之妃有所織細綃以此祭天可矣仍賜其綃使人來奏依其言而祭之然後日月如舊藏其綃於御庫為國寶名其庫為貴妃庫祭天所名迎日縣又都祈野

[5]末鄒王  竹葉軍

第十三末鄒尼叱今(一作末祖又末[6]古)金閼智七世孫赫世紫纓仍有聖德受禪于理解始登王位(今[7]始稱王之陵為始祖堂蓋以金始[8]始登王位故後代金氏諸王皆以末鄒為始祖宜矣)在位二十三年而崩陵在興輪寺東第十四儒理王代伊西國人來攻金城我大舉防禦久不能抗忽有異兵來助皆珥竹葉與我軍并力擊賊破之軍退後不知所歸但見竹葉積於末鄒陵前乃知先王陰隲有功因呼竹現陵越三十[9]六世惠恭王代大曆十四年己未四月忽有旋風從廋信公塚起中有一人乘駿馬如將軍儀狀亦有衣甲器仗者四十許人隨從而來入於竹現陵俄而陵中似有振動哭泣聲或如告訴之音其言曰臣平生有輔時救難匡合之功今為魂魄鎮護邦國攘災救患之心暫無渝改往者庚戌年臣之子孫無罪被誅君臣不念我之功烈臣欲遠移他所不復勞勤願王允之王答曰惟我與公不護此邦其如民庶何公復努力如前三請三不許旋風乃還王聞之懼乃遣工臣金敬信就金公陵謝過焉為公立功德寶田三十結于鷲仙寺以資冥福寺乃金公討平壤後植福所置故也非末鄒之靈無以遏金公之怒王之護國不為不大矣是以邦人懷德與三山同祀而不墜躋秩于五陵之上稱大廟云

奈勿王(一作那密王)  [10]金堤上

第十七那密王即位三十六年庚寅倭王遣使來朝曰寡君聞大王之神聖使臣等以告百濟之罪於大王也願大王遣一王子表誠心於寡君也於是王使第三子美海(一作末[11]吐喜)以聘於倭美海年十歲言辭動止猶未備具故以內臣朴娑覽為副使而遣之倭王留而不送三十年至訥祗王即位三年己未句麗長壽王遣使來朝云寡君聞大王之弟寶海秀智才藝願與相親特遣小臣懇請[12]門之幸甚因此和通命其弟寶海道於句麗以內臣金[13]謁為輔而送之長壽王又留而不送至十年乙丑王召集群臣及國中豪俠親賜御宴進酒三行眾樂初作王垂涕而謂群臣曰昔我聖考誠心民事故使愛子東聘於倭不見而崩又朕即位已來隣兵甚熾戰爭不息句麗獨有結親之言朕信其言以其親弟聘於句麗句麗亦留而不送朕雖處富貴而未甞一日暫忘而不哭若得見二弟共謝於先[14]主之廟則能報恩於國人誰能成其謀策時百官咸奏曰此事固非易也必有智勇方可臣等以為歃羅郡[15]守堤上可也於是王召問焉堤上再拜對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若論難易而後行謂之不忠圖死生而後動謂之無勇臣雖不肖願受命行矣王甚嘉之分觴而飲握手而別堤上簾前受命徑趨北海之路變服入句麗進於寶海所共謀逸期先以五月十五日歸泊於高城水口而待期日將至寶海稱病數日不朝乃夜中[1]逃出行到高城海濱王知之使數十人追之至高城而及之然寶海在句麗常施恩於左右故其軍士憫傷之皆拔箭鏃而射之遂免而歸王既見寶海益思美海一欣一悲垂淚而謂左右曰如一身有一臂一面一眼雖得一而亡一何敢不痛乎時堤上聞此言再拜辭朝而騎馬不入家而行直至於[2]栗浦之濱其妻聞之赤馬追至栗浦見其夫已在舡上矣妻呼之切懇堤上但搖手而不駐行至倭國詐言曰雞林王以不罪殺我父兄故逃來至此矣倭王信之賜室家而安之時堤上常陪美海遊海濱逐捕魚鳥以其所獲每獻於倭王王甚喜之而無疑焉適曉霧濛晦堤上曰可行矣美海曰然則偕行堤上曰臣若行恐倭人覺而追之願臣留而止其追也美海曰今我與汝如父兄焉何得棄汝而獨歸堤上曰臣能救公之命而慰大王之情則[3]之矣何願生乎取酒獻美海時雞林人康仇麗在倭國以其人從而逸之堤上入美海房至於明旦左右欲入見之堤上出止之曰昨日馳走於捕獵病甚未起及乎日𣅳左右怪之而更問焉對曰美海行已久矣左右奔告於王王使騎兵逐之不及於是囚堤上問曰汝何竊遣汝國王子耶對曰臣是雞林之臣非倭國之臣今欲成吾君之志耳何敢言於君乎倭王怒曰今汝已為我臣而言雞林之臣則必具五刑若言倭國之臣者必賞重祿對曰寧為雞林之犬㹠不為倭國之臣子寧受雞林之箠楚不受倭國之爵祿王怒命屠剝堤上脚下之皮刈蒹葭使趨其上(今蒹葭上有血[4]痛俗云提上之血)更問曰汝何國臣乎曰雞林之臣也又使立於熱鐵上問何國之臣乎曰雞林之臣也倭王知不可屈燒殺於木島中美海渡海而來使康仇麗先告於國中王驚喜命百官迎於屈歇驛王與親弟寶海迎於南郊入闕設宴大赦國內冊其妻為國大夫人以其女子為美海公夫人議者曰昔漢臣周苛在[5]滎陽為楚兵所虜項羽謂周苛曰汝為我臣封為萬祿侯周苛罵而不屈為楚王所殺堤上之忠烈無怪於周苛矣初堤上之發去也夫人聞之追不及及至望德寺門南沙上放臥長號因名其沙曰長沙親戚二人扶腋將還夫人舒脚坐不起名其地曰伐知旨久後夫人不勝其慕率三娘子上鵄述嶺望倭國痛哭而終仍為鵄述神母今祠堂存焉

第十八實聖王

義熙九年癸丑平壤州大橋成(恐南平壤也今楊州)王忌憚前王太子訥祗有德望將害之請高麗兵而詐迎訥祗高麗人見訥祗有賢行乃倒戈而殺王乃立訥祗為王而去

射琴匣

第二十一毘處王(一作炤智王)即位十年戊辰幸於天泉亭時有烏與鼠來鳴鼠作人語云此烏去處尋之(或云神德王欲行香興輪寺路見眾鼠含尾怪之而还占之明日先鳴烏尋之云云此說非也)王命騎士追之南至避村(今壤避寺村在南山東麓)兩猪相鬪留連見之忽失烏所在徘徊路旁時有老翁自池中出奉書外面題云開見二人死不開一人死使來獻之王曰與其二人死莫若不開但一人死[6]日官奏云二人者庶民也一人者王也王然之開見書中云射琴匣王入宮見琴匣射之乃內殿焚修僧與宮主潛通而[7]所姧也二人伏誅自爾國俗每正月上亥上子上午等日忌慎百事不敢動作以十[8]五日為烏忌之日以糯飯祭之至今行之俚言怛忉言悲愁而禁忌百事也命其池曰書出池

智哲老王

第二十二智哲老王姓金氏名智大路又智度路諡曰智澄諡號始于此又鄉稱王為麻立干者自此王始王以永元二年庚辰即位(或云辛巳則三年也)王陰長一尺五寸難於嘉耦發使三道求之使至牟梁部冬老樹下見二狗嚙一屎塊如鼓大爭嚙其兩端訪於里人有一小女告云此部相公之女子洗澣于此隱林而所遺也尋其家檢之身長七尺五寸具事奏聞王遣車邀入宮中封為皇后群臣皆賀

又阿瑟羅州[9](今溟州)東海中便風二日程有亐陵島(今作羽陵)周迴二萬六千七百三十步島夷恃其水深憍傲不臣王命伊[10][11]朴伊宗將兵討之宗作木偶師子載於大艦之上威之云不降則放此獸島夷畏而降賞伊宗為州伯

真興王

第二十四真興王即位時年十五歲太后攝政太后乃法興王之女子立宗葛文王之妃終時削髮被法衣而逝承聖三年九月百濟兵來侵於珍城掠取人男女三萬九千馬八千匹而去先是百濟欲與新羅合兵謀伐高麗真興曰國之興亡在天若天未厭高麗則我何敢望焉乃以此言通高麗高麗感其言與羅通好而百濟怨之故來爾

桃花女  鼻荊郎

第二十五舍輪王諡真智大王姓金氏妃起烏公之女知刀夫人大建八年丙申即位(古本云十一年己亥誤矣)御國四年政亂荒婬國人廢之前此沙梁部之庶女姿容艶美時號桃花娘王聞而召致宮中欲幸之女曰女之所守不事二夫有夫而適他雖萬乘之威終不奪也王曰殺之何女曰寧斬于市有願靡他王戲曰無夫則可乎曰可王放而遣之是年王見廢而崩後二年其夫亦死浹旬忽夜中王如平昔來於女房曰汝昔有諾今無汝夫可乎女不輕諾告於父母父母曰君王之教何以避之以其女入於房留御七日常有五色雲覆屋香氣滿室七日後忽然無蹤女因而有娠月滿將產天地振動產得一男名曰鼻荊真平大王聞其殊異收養宮中年至十五授差執事每夜逃去遠遊王使勇士五十人守之每飛過月城西去荒川岸上(在京城西)率鬼眾遊勇士伏林中窺伺鬼眾聞諸寺曉[1]鍾各散郎亦歸矣軍士以事來奏王召鼻荊曰汝領鬼遊信乎郎曰然王曰然則汝使鬼眾成橋於神元寺北渠(一作神眾寺誤一云荒川東深渠)荊奉勅使其徒鍊石成大橋於一夜故名鬼橋王又問鬼眾之中有出現人間輔朝政者乎曰有吉達者可輔國政王曰與來翌日荊與俱見賜爵執事果忠直無雙時角干林宗無子王勅為嗣子林宗命吉達創樓門於興輪寺南每夜去宿其門上故名吉達門一日吉達變狐而遁去荊使鬼捉而殺之故其眾聞鼻荊之名怖畏而走時人作詞曰

聖帝魂生子  鼻荊郎室亭
飛馳諸鬼眾  此處莫留停

鄉俗帖此詞以辟鬼

天賜玉帶(清泰四年丁酉五月正承金傅獻鐫金粧玉排方腰帶一條長十圍鐫銙六十二是真平王天賜帶也太祖受之藏之內庫)

第二十六白淨王諡真平大王金氏大建十一年己亥八月即位身長十一尺駕幸內帝釋宮(亦名天柱寺王之所創)踏石梯[2]□石並折王謂左右曰不動此石以示後來即城中五不動石之一也即位元年有天使降於殿庭謂王曰上皇命我傳賜玉帶王親奉跪受然後其使上天凡郊廟大祀皆服之後高麗王將謀伐羅乃曰新羅有三寶不可犯何謂也皇龍寺丈六尊像一其寺九層塔二真平王天賜玉帶三也乃止其謀讚曰

雲外天頒玉帶圍  辟雍龍袞雅相宜
吾君自此身彌重  准擬明朝鐵作墀

善德王知幾三事

第二十七德曼(一作万)[A5]諡善德女大王姓金氏父真平王以貞觀六年壬辰即位御國十六年凡知幾有三事初唐太宗送畫牧丹三色紅紫白以其實三升王見畫花曰此花定無香仍命種於庭待其開落果如其言二於靈廟寺玉門池冬月眾蛙集鳴三四日國人怪之問於王王急命角干閼川弼吞等鍊精兵二千人速去西郊問女根谷必有賊兵掩取殺之二角干既受命各率千人問西郊富山下果有女根谷百濟兵五百人來藏於彼並取殺之百濟將軍亐召者藏於南山嶺石上又圍而射之殪又有後兵一千二百人來亦擊而殺之一無孑遺三王無恙時謂群臣曰朕死於某年某月日葬我於忉利天中群臣罔知其處奏云何所王曰狼山南也至其月日王果崩群臣葬於狼山之陽後十餘年文虎大王創四天王寺於王墳之下佛經云四天王天之上有忉利天乃知大王之靈聖也當時群臣啟於王曰何知花蛙二事之然乎王曰畫花而無蝶知其無香斯乃唐帝欺寡人之無耦也蛙有怒形兵士之像玉門者女根也女為陰也其色白白西方也故知兵在西方男根入於女根則必死矣以是知其易捉於是群臣皆服其聖智送花三色者蓋知新羅有三女王而然耶謂善德真德真聖是也唐帝以有懸解之明善德之創靈廟寺具載良志師傳詳之 別記云是王代鍊石築瞻星臺

真德王

第二十八真德女王即位自製[3]太平歌織錦為紋命使往唐獻之(一本命春秋公為使往仍請兵太宗嘉之許蘇廷方云云者皆謬矣現慶前春秋已登位現慶庚申非太宗乃高宗之世定方之來在現慶庚申故知織錦為紋非請兵時也在真德之世當矣蓋請放金欽之時也)唐帝嘉賞之改封為雞林國王其詞曰

大唐開洪業  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威定  修文契百王
統天崇雨施  理物體含章
深仁諧日月  [1]𢪑[2]軍邁虞唐
幡旗何赫赫  錚鼓何鍠鍠
外夷違命者  剪覆被天殃
淳風凝幽現  遐邇競呈祥
四時和玉燭  七曜巡[3]方方
維嶽降輔宰  維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  昭我唐家皇

王之代有閼川公林宗公述宗公虎林公(慈藏之父)廉長公庾信公會于南山亐知巖議國事時有大虎走入座間諸公驚起而閼川公略不移動談笑自若捉虎尾撲於地而殺之閼川公膂力如此處於席首然諸公皆服庾信之威新羅有四靈地將議大事則大臣必會其地謀之則其事必成[4]東曰青松山二曰南亐知山三曰西皮田四曰北金剛山是王代始行正旦禮始行侍郎號

金庾信

虎力伊干之子舒玄角干金氏之長子曰庾信弟曰欽鈍姊妹曰寶姬小名阿海妹曰文姬小名阿之庾信公以真平王十七年乙卯生稟精七曜故背有七星文又多神異年至十八壬申[5]釰得術為國仚時有白石者不知其所自來屬於徒中有年郎以伐麗齊之事日夜深謀白石知其謀告於郎曰僕請與公密先探於彼然後圖之何如郎喜親率白石夜出行方憩於峴上有二女隨郎而行至骨火川留宿又有一女忽然而至公與三娘子喜話之時娘等以美果餽之郎受而啖之心諾相許乃說其情娘等告云公之所言已聞命矣願公謝白石而共入林中更陳情實乃與俱入娘等便現神形曰我等奈林穴禮骨火等三所護國之神今敵國之人誘郎引之郎不知而進途我欲留郎而至此矣言訖而隱公聞之驚仆再拜而出宿於骨火館謂白石曰今歸他國忘其要文請與爾還家取來遂與還至家拷縛白石而問其情我本高麗人(古本云百濟誤矣楸南乃高麗之又逆行陰陽亦是寶藏王事)我國群臣曰新羅庾信是我國卜筮之士楸南也(古本作春南誤矣)國界有逆流之水(或云雄雌尤反覆之事)使其卜之奏曰大王夫人逆行陰陽之道其瑞如此大王驚怪而王妃大怒謂是妖狐之語告於王更以他事驗問之失言則加重刑乃以一鼠藏於合中問是何物其人奏曰是必鼠其命有八乃以謂失言將加斬罪其人誓曰吾死之後願為大將必滅高麗矣即斬之剖鼠腹而視之其命有七於是知前言有中其日夜大王夢楸南入于新羅舒玄公夫人之懷以告於群臣皆曰楸南誓心而死是其果然故遣我至此謀之爾公乃刑白石備百味祀三神皆現身受奠金氏宗財買夫人死葬於青淵上谷因名財買谷每年春月一宗士女會宴於其谷之南㵎于時百卉敷榮松花滿洞府林谷口架築為庵因名松花房傳為願剎[6]至五十四景明王追封公為興虎大王陵在西山毛只寺之北東向走峯

[7]大宗春秋公

第二十九大宗大王名春秋姓金氏龍樹(一作龍春)角干追封文興大王之子也妣真平大王之女天明夫人妃文明皇后文姬即庾信公之季妹也初文姬之姊寶姬夢登西岳捨溺瀰滿京城旦與妹說夢文姬聞之謂曰我買此夢姊曰與何物乎鬻錦裙可乎姊曰諾妹開襟受之姊曰疇昔之夢傳付於汝妹以錦裙酬之後旬日庾信與春秋公正月午忌日(見上射琴匣事乃崔致遠之說)蹴鞠于庾信宅前(羅人謂蹴鞠為弄珠之戲)故踏春秋之裙裂其襟紐曰請入吾家縫之公從之庾信命阿海奉針海曰豈以細事輕近貴公子乎[8]因辭(古本云因病不進)乃命阿之公知庾信之意遂幸之自後數數來往庾信知其有娠乃嘖之曰爾不告父母而有娠何也乃宣言於國中欲焚其妹一日[9]侯善德王遊幸南山積薪於庭中焚火烟起王望之問何烟左右奏曰殆庾信之焚妹也王問其故曰為其妹無夫有娠王曰是誰所為時公昵侍在前顏色大變王曰是汝所為也速往救之公受命馳馬傳宣沮之自後現行婚禮真德王薨以永徽五年甲寅即位御國八年龍朔元年辛酉崩壽五十九歲葬於哀公寺東有碑王與庾信神謀戮力一統三韓有大功於社稷故廟號太宗太子法敏角干仁問角干文王角干老旦角干智鏡角干愷元等皆文姬之所出也當時買夢之徵現於此矣庶子曰皆知文級干車得令公馬得阿干并女五人王膳一日飯米三斗雄雉九首自庚申年滅百濟後除晝饍但朝暮而已然計一日米六斗酒六斗雉十首城中市價布一疋租三十碩或五十碩民謂之聖代在東宮時欲征高麗因請兵入唐唐帝賞其風彩謂為神聖之人固留侍衛力請乃還時百濟末王義慈乃虎王之元子也雄猛有膽氣事親以孝友于兄弟時號海東曾子以貞觀十五年辛丑即位耽婬酒色政荒國危佐平(百濟爵名)成忠極諫不聽囚於獄中瘦困濱死書曰忠臣死不忘君願一言而死臣甞觀時變必有兵革之事凡用兵審擇其地處上流而迎敵可以保全若異國兵來陸路不使過炭峴(一云沈峴百濟要害之地)水軍不使入伎伐浦(即長嵓又孫梁一作只火浦又白江)據其險隘以禦之然後可也王不省現慶四年己未百濟烏會寺(亦云烏合寺)有大赤馬晝夜六時遶寺行道二月眾狐入義慈宮中一白狐坐佐平書案上四月太子宮雌雞與小雀交婚五月泗泚(扶餘江名)岸大魚出死長三丈人食之者皆死九月宮中槐樹鳴如人哭夜鬼哭宮南路上五年庚申春[1]二月王都井水血色西海邊小魚出死百姓食之不盡泗泚水血色四月蝦蟇數萬集於樹上王都市人無故驚走如有捕捉驚仆死者百餘亡失財物者無數六月王興寺僧皆見如舡楫隨大水入寺門有大犬如野鹿自西至泗泚岸向王宮吠之俄不知所之城中群犬集於路上或吠或哭移時而散有一鬼入宮中大呼曰百濟亡百濟亡即入地王怪之使人掘地深三尺許有一龜其背有[2]百濟圓月輪新羅如新月問之巫者云圓月輪者滿也滿則虧如新月者未滿也未滿則漸盈王怒殺之或曰圓月輪盛也如新月者微也意者國家盛而新羅浸微乎王喜太宗聞百濟國中多怪變五年庚申遣使仁問請兵唐高宗詔左虎衛大將軍荊國公蘇定方為神丘道行策總管率左衛將軍劉伯英字仁遠左虎衛將軍𠗦士貴左驍衛將軍龐孝公等統十三萬兵來征(鄉記云軍十二萬二千七百十一人舡一千九百隻而唐史不詳言之)以新羅王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將其國兵與之合勢定方引兵自城山濟海至國西德勿島[3]羅王遣將軍金庾信領精兵五萬以赴之義慈王聞之會群臣問戰守之計佐平義直進曰唐兵遠涉溟海不習水羅人恃大國之援有輕敵之心若見唐人失利必疑懼而不敢銳進故知先與唐人決戰可也達率常永等曰不然唐兵遠來意欲速戰其鋒不可當也羅人屢見敗於我軍今望我兵勢不得不恐今日之計宜塞唐人之路以待師老先使偏師擊羅折其銳氣然後伺其便而合戰則可得全軍而保國矣王猶預不知所從時佐平興首得罪流竄于古馬祚知之縣遣人問之曰事急矣[4]如何首曰大概如佐平成忠之說大臣等不信曰興首在縲絏之中怨君而不愛國矣其言不可用也莫若使唐兵入白江(即伎伐浦)[5]沿流而不得方舟羅軍升炭峴由徑而不得並馬當此之時縱兵擊之如在籠之雞罹網之魚也王曰然又聞唐羅兵已過白江炭峴遣將軍偕伯帥死士五千出黃山與羅兵戰四合皆勝之然兵寡力盡竟敗而偕伯死之進軍合兵[6]津口瀕江屯兵忽有鳥迴翔於定方營上使人卜之曰必傷元帥定方懼欲引兵而止庾信謂定方曰豈可以飛鳥之怪違天時也應天順人伐至不仁何不祥之有乃拔神釰擬其鳥割裂而墜於座前於是定方出左涯[7]垂山而陣與之戰百濟軍大敗王師乘潮軸轤含尾鼓譟而進定方將步騎直趨都城一舍止城中悉軍拒之又敗死者萬餘唐人乘勝薄城王知不免嘆曰悔不用成忠之言以至於此遂與太子隆(或作孝誤也)走北鄙定方圍其城[8]㳄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太子之子文思謂王泰曰王與太子出而叔擅為王若唐兵解去我等安得全率左右縋而出民皆從之泰不能止定方令士[9]起𡍕立唐旗幟泰窘迫乃開門請命於是王及太子隆王子泰大臣貞福與諸城皆降定方以王義慈及太子隆王子泰王子演及大臣將士八十八人百姓一萬二千八百七人送京師其國本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至是析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等五都督府擢渠長為都督[10]剌史以[11]𭮔命郎將劉仁願守都城又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餘眾定方以所俘見上責而宥之王病死贈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許舊臣赴臨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側并為竪碑七年壬戌命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俄[12]改平壤道破高麗之眾於浿江奪馬邑山為營遂圍平壤城會大雪解圍還拜涼州安集大使以定吐蕃乾封二年卒唐帝悼之贈左驍騎大將軍幽州都督[A6]諡曰莊(已上唐史文)新羅別記云文虎王即位五年乙丑秋八月庚子王親統大兵幸熊津城會假王扶餘隆作壇刑白馬而盟先祀天神及山川之靈然後歃血為文而盟曰往者百濟先王迷於逆順不敦隣好不睦親姻結托句麗文通倭國共為殘暴侵削新羅破邑屠城略無寧歲天子憫一物之失所憐百姓之被毒頻命行人諭其和好負險恃遠侮慢天經皇赫斯怒恭行弔伐旌旗所指一戎大定固可瀦宮污宅作誡來裔塞源拔本垂訓後昆懷柔伐叛先王之令典興亡繼絕往哲之通規事心師古傳諸曩冊故立前百濟王司[1]農正卿扶餘隆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羅長為與國名除宿憾結好和親恭承詔命永為藩服仍遣使人右威衛將軍魯城縣公劉仁願親臨勸諭具宣成旨約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刑牲歃血共敦終始分災恤患恩若兄弟祗奉綸言不敢墜失既盟之後共保歲寒若有乖背二三其德興兵動眾侵犯邊陲神明鑒之百殃是降子孫不育社稷無[2]禋祀磨滅罔有遺餘故作金書鐵契藏之宗廟子孫萬代無或敢犯神之聽之是享是福歃訖埋弊帛於壇之壬地藏盟文於大廟盟文乃帶方都督劉仁軌作(按上唐史之文定方以義慈王及太子隆等送京師今云會扶餘王隆則知唐帝宥隆而遣之立為熊津都督也故盟文明言以此為驗)又古記云總章元年戊辰(若總章戊辰則李勣之事而下文蘇定方誤矣若定方則年號當龍朔二年壬戌來圍平壤之時也)國人之所請唐兵屯于平壤郊而通書曰[3]急輸軍資王會群臣問曰入於敵國至唐兵屯所其勢危矣所請王師糧匱而不輪其料亦不宜也如何庾信奏曰臣等能輸其軍資請大王無慮於是庾信仁問等率數萬人入句麗境輸料二萬斛乃還王大喜又欲興師會唐兵庾信先遣然起兵川等一人問其會期唐帥蘇定方紙畫鸞犢二物迴之國人未解其意使問於元曉法師解之曰速還其兵謂畫犢畫鸞二切也[4]於是庾信迴軍欲渡浿江今日後渡者斬之軍士爭先半渡句麗兵來掠殺其未渡者翌日信返追句麗兵捕殺數萬級百濟古記云扶餘城北角有大岩下臨江水相傳云義慈王與諸後宮知其[5]未免相謂曰寧自盡不死於他人手相率至此投江而死故俗云墮死岩斯乃俚諺之訛也但宮人之墮死義慈卒於唐唐史有明文又新羅古傳云定方既討麗濟二國又謀伐新羅而留連於是庾信知其謀饗唐兵鴆之皆死坑之今尚州界有唐橋是其坑地(按唐史不言其所以死但書云卒何耶為復諱之耶鄉諺之無據耶若壬戌年高麗之役羅人殺定方之師則後總章戊辰何有請兵滅高麗之事以此知鄉傳無據但戊辰滅麗之後有不臣之事擅有其地而已非至殺蘇李二公也)王師定百濟既還之後羅王命諸將追捕百濟殘[6]賤屯次于漢山城高麗靺鞨二國兵來圍之相擊未解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二十二日我兵危甚王聞之議群臣曰計將何出猶豫未決庾信馳奏曰事急矣人力不可及唯神術可救乃於星浮山設壇修神術忽有光耀如大瓮從壇上而出乃星飛[7]南北去(因此名星浮山山名或有別說云山在都林之南秀出一峯是也京城有一人謀求官命其子作高炬夜登此山舉之其夜京師人[8]望人皆謂怪星現於其地王聞之憂惧募人禳之其父將應之[9]曰官奏曰此非大怪也但一家子死父泣之兆耳遂不行禳法是夜其子下山虎傷而死)漢山城中士卒怨救兵不至相視哭泣而已賊欲[10]改急忽有光耀從南天際來成霹靂擊碎砲石三十餘所賊軍弓箭矛戟籌碎皆仆地良久乃蘇奔潰而歸我軍乃還太宗初即位有獻猪一頭二身八足者議者曰是必并吞六合瑞也是王代始服中國衣冠牙笏乃法師慈藏請唐帝而來傳也神文王時唐高宗遣使新羅曰朕之聖考得賢臣魏徵李淳風等協心同德一統天下故為太宗皇帝汝新羅海外小國有太宗之號[A7]僭天子之名義在不忠速改其號新羅王上表曰新羅雖小國得聖臣金庾信一統三國故封為太宗帝見表乃思儲貳時有天唱空云三十三天之一人降於新羅為庾信紀在於書出撿視之驚懼不已更遣使許無改太宗之號

長春郎  罷郎(一作羆)

初與百濟兵戰於黃山之役長春郎罷郎死於陣中後討百濟時見夢於太宗曰臣等昔者為國亡身至於白骨庶欲完護邦國故隨從軍行無怠而已然迫於唐帥定方之威逐於人後爾願王加我以小勢大王驚怪之為二魂說經一日於牟山亭又為創壯義寺於漢山州以資冥援

三國遺事卷第一


校注

[0953001] 【原】大正十年刊景印正德本三國遺事【甲】大日本續藏經敘例言目次依甲本載之 [0956001] 和帝已上甲本闕 [0956002] 娑【大】娑王【甲】 [0956003] 三【大】二【甲】 [0956004] □【大】章【甲】 [0956005] 第七乃至十年六十二字甲本在陽嘉之下 [0956006] 刊【大】利【考偽-甲】 [0956007] 帝【大】質帝【甲】 [0956008] 乙巳乃至王十九字甲本在延熹下 [0956009] 兄【大】兄弟【甲】 [0956010] 甲本冠註曰又等六字文意不通疑王與倭國通聘開竹嶺之意歟 [0956011] 五十年【大】四十八年【甲】 [0956012] 夷【大】伊【考偽-原】 [0956013] 廿【大】十八【甲】 [0956014] 又【大】王【甲】 [0956015] 子【大】子二十四【甲】 [0956016] 古【大】古王【甲】 [0956017] 泮【大】伴【甲】 [0956018] □□□□【大】佛又沙伊【甲】 [0956019] 理【大】沾【考偽-原】 [0956020] 詀【大】沾【考偽-原】 [0956021] 五【大】四【甲】 [0956022] 第十二中川王六字甲本在世始下 [0956023] 公【大】〔-〕【甲】 [0956024] 第三乃至年三十字甲本在嘉平下 [0956025] 言今【大】慕【甲】 [0957001] 西【大】咸熙甲申西【甲】 [0957002] 虎【大】*武【考偽-大】* [0957003] 十【大】十二【甲】 [0957004] 賁【大】賁王【甲】 [0957005] 誤【大】該【甲】 [0957006] 雉【大】一云雉【甲】 [0957007] 永【大】永康庚申永【甲】 [0957008] 第十乃至二年三十五字甲本在元康下 [0957009] 爾【大】爾兮【甲】 [0957010] 第十乃至年十四字甲本在元康下 [0957011] 第四乃至年二十四字甲本在元康下 [0957012] 者【大】首【考偽-甲】 [0957013] 是【大】改【考偽-原】 [0957014] 十【大】四十【甲】 [0957015] □【大】王【甲】 [0957016] 午【大】午八月【甲】 [0957017] 理二年【大】〔-〕【甲】 [0957018] 第十乃至年十七字甲本在大元下 [0957019] 開【大】開土【甲】 [0957020] 第十六乃至三年三十六字甲本在大元下 [0957021] 河【大】阿【甲】 [0958001] □【大】女【甲】 [0958002] 阿【大】向【甲】 [0958003] 五【大】五年【甲】 [0958004] 第十乃至年二十三字甲本在義熙下 [0958005] 吐【大】叱【甲】 [0958006] 福【大】福壽【甲】 [0958007] 小【大】少【甲】 [0958008] 第二乃至年十八字甲本在元嘉下 [0958009] 第八乃至年二十三字甲本在元嘉下 [0958010] □□【大】父吹【甲】 [0958011] □【大】未【考偽-甲】 [0958012] □□【大】未欣【甲】 [0958013] 第二乃至年二十三字甲本在孝建下 [0958014] 始與乃至還二十九字甲本在大明下 [0958015] 第二乃至年二十四字甲本在元徽下 [0958016] 作【大】作炤【甲】 [0958017] 六【大】二【甲】 [0958018] 武帝【大】〔-〕【甲】 [0958019] 廢帝二字甲本在高宗前行 [0958020] 名【大】老【甲】 [0958021] 寶藏【大】*義滋【考偽-原】寶臧【甲】* [0958022] 秦【大】恭【校異-甲】 [0958023] 丑【大】刀【甲】 [0958024] 第二乃至年二十一字甲本在普通下 [0958025] 巳【大】卯【甲】 [0958026] □女【大】淑【甲】 [0958027] 十【大】四十【甲】 [0958028] 國除【大】〔-〕【甲】 [0958029] 第二乃至年十七字甲本在中大通下 [0958030] 辰【大】辰十五【甲】 [0959001] 深【大】深麥宗【甲】 [0959002] 朴氏【大】〔-〕【甲】 [0959003] 妃已下原本不明依甲本補 [0959004] 第二乃至年十九字甲本在承聖下 [0959005] 高【大】昌【考偽-原】 [0959006] 第二乃至年二十七字甲本在永定下 [0959007] □【大】陽【考偽-甲】 [0959008] 未氏【大】未丘【考偽-甲】 [0959009] 干【大】英失角干【甲】 [0959010] 女【大】女思刀【甲】 [0959011] 氏【大】氏丙申【甲】 [0959012] 甲本冠註曰善北二字難讀疑一善北破百濟兵七字殘闕僅存其二字者歟 [0959013] □□【大】輪雲【考偽-甲】 [0959014] □【大】盡【考偽-甲】 [0959015] 名【大】名葛文王【甲】 [0959016] □【大】女【甲】 [0959017] 立【大】立理五十三年【甲】 [0959018] 辰【大】辰五十【甲】 [0959019] 三【大】二【甲】 [0959020] 第二乃至立十七字甲本在開皇下 [0959021] 第三乃至年二十六字甲本在開皇下 [0959022] 或【大】庚【甲】 [0959023] 名【大】名建武【甲】 [0959024] 美【大】夫【甲】 [0959025] 王【大】王壬辰立治十六年【甲】 [0959026] 立治【大】〔-〕【甲】 [0959027] 藏【大】臧【甲】 [0959028] 第二乃至真骨七十二字甲本在貞觀下 [0959029] 六【大】二【甲】 [0959030] 上【大】下【甲】 [0959031] 熙【大】姬【甲】 [0959032] 第三乃至中四十八字甲本在龍朔下 [0959033] 訥【大】慈訥【甲】 [0960001] 金氏【大】〔-〕【甲】 [0960002] (壬辰東)十二字【大】〔-〕【甲】 [0960003] 德【大】*德王【甲】* [0960004] 仁【大】〔-〕【甲】 [0960005] □□【大】朴氏【考偽-甲】 [0960006] 第三乃至而崩九十六字甲本在貞元下 [0960007] 聖【大】*聖王【甲】* [0960008] 辛卯【大】庚辰【甲】 [0960009] 十【大】九【甲】 [0960010] 彥【大】多【甲】 [0960011] 九【大】七【甲】 [0960012] □【大】翌【甲】 [0960013] 無【大】允【甲】 [0960014] □【大】矯【甲】 [0960015] 封【大】封憲穇大后【甲】 [0960016] 英【大】英追封【甲】 [0960017] 繼【大】貞繼【甲】 [0960018] □□【大】角干【考偽-甲】 [0960019] 十一【大】*七【甲】* [0960020] 一【大】二【甲】 [0960021] 后【大】后妃懿明夫人【甲】 [0960022] 第五乃至崩二十一字甲本在光啟下 [0960023] 閔哀【大】憲康【考偽-甲】 [0960024] 小【大】太【考偽-甲】 [0961001] 文資【大】義則【考偽-甲】 [0961002] 第五乃至南百一字甲本在乾化下 [0961003] 順【大】頃【甲】 [0961004] 達【大】達羅【甲】 [0961005] 德【大】德王【甲】 [0961006] 成【大】成王后【甲】 [0961007] 甲戌還鐵原甲本在乾化下 [0961008] 甲本冠註曰膺疑濟誤普濟即演福寺古名 [0961009] 甲本冠註曰通上下疑說字 [0961010] 妙上下疑脫字 [0961011] 甲本冠註曰安下闕佚 [0961012] 明【大】明王【甲】 [0961013] 成【大】成王后【甲】 [0961014] 氏【大】氏名【甲】 [0961015] 封【大】追封【甲】 [0961016] 娥【大】娥大后憲【甲】 [0961017] 之【大】之女也丁亥立理八年【甲】 [0961018] 于【大】于大祖大平興國三年戊寅薨【甲】 [0961019] 韓【大】〔-〕【甲】 [0961020] 乙未乃至立十字甲本在清泰下 [0961021] 章【大】〔-〕【甲】 [0961022] 唐【大】唐高【甲】 [0961023] 卷【大】〔-〕【甲】 [0961024] 注【大】生【考偽-原】【考偽-甲】 [0961025] 犾【大】狄【甲】 [0961026] 𠌲【大】漸【甲】 [0961027] 太【大】大【甲】 [0962001] 弓【大】亐【甲】 [0962002] 甲本冠註曰避武作虎以下傚此 [0962003] □【大】燕【甲】 [0962004] 凶【大】匈【甲】 [0962005] 衛【大】魏【甲】 [0962006] 也【大】〔-〕【甲】 [0962007] 馭【大】*馳【考偽-原】* [0962008] 之【大】東【考偽-原】甲本冠註曰遼東之部漢書本傳作遼東東部 [0962009] 守【大】寺【甲】 [0962010] 甲本冠註日報上漢書本傳有山字 [0962011] 甲本冠註曰將漢書本傳作得 [0962012] 陶【大】*陰【考偽-原】* [0962013] 臾【大】*更【考偽-原】* [0962014] [尤-尢+乇]【大】乇【甲】甲本冠註曰卷第三皇龍寺九層塔條引東都成立記乇羅作托羅 [0962015] 甲本冠註曰投羅紀作侵 [0963001] 太【大】大【甲】 [0963002] 傅【CB】【甲】傳【大】 [0963003] 覃【大】軍【甲】 [0963004] 四【大】十四【考偽-甲】 [0963005] 未【大】末【甲】 [0963006] 旦【大】國【考偽-原】 [0963007] 橻【大】*櫑【甲】* [0963008] 麻【大】摩【考偽-原】 [0963009] 〔北沃卵大〕八百數字-【甲】 [0964001] 甲本冠註曰年下疑脫二字 [0964002] 反【大】坂【甲】 [0964003] 奴【大】弩【甲】 [0964004] 太【大】*大【甲】* [0964005] 甲本冠註曰福東國輿地勝覽作德 [0964006] 氺【大】氷【考偽-甲】 [0964007] 甲本冠註曰漢岐勝覽作漢祇 [0964008] 佸【大】活【甲】 [0964009] 甲本冠註曰㫆勝覽作於 [0964010] 原本傍註曰史云仗理王 [0964011] 令【大】今【甲】 [0964012] 俗【大】浴【甲】 [0965001] 產【大】用【甲】 [0965002] 甲本冠註日開下疑口字 [0965003] 瓠【大】瓢【甲】 [0965004] 謬【大】膠【甲】 [0965005] 甲本冠註曰樻羅紀作櫝以下倣此 [0965006] 棟【大】揀【考偽-甲】 [0965007] 緣【大】終【甲】 [0965008] 甲本冠註曰治勝覽作冶 [0965009] 為【大】焉【考偽-甲】 [0965010] 六【大】二【甲】 [0966001] 太【大】大【甲】 [0966002] 工【大】吐【考偽-甲】 [0966003] 土【大】王【考偽-甲】 [0966004] 同【大】而【甲】 [0966005] 末【大】*未【甲】* [0966006] 古【大】召【考偽-甲】 [0966007] 始【大】俗【甲】 [0966008] 始【大】〔-〕【考偽-甲】 [0966009] 六【大】七【甲】 [0966010] 甲本冠註曰金本傳作朴 [0966011] 吐【大】叱【考偽-甲】 [0966012] 門【大】聞【考偽-甲】 [0966013] 正【大】武【考偽-甲】 [0966014] 主【大】王【考偽-甲】 [0966015] 太【大】大【甲】 [0967001] 逃【大】𨑑【甲】 [0967002] 甲本冠註曰栗浦乃蔚州之地蔚州今慶尚道蔚山府栗浦故地今未詳蓋蔚山府沿海之地 [0967003] 之【大】足【考偽-甲】 [0967004] 痛【大】痕【考偽-甲】 [0967005] 滎【CB】【甲】榮【大】 [0967006] 耳【大】耶【甲】 [0967007] 所【大】為【甲】 [0967008] 五【大】六【甲】 [0967009] 甲本冠註曰今溟州當作今江陵府本高句麗州新羅景德王十六年改溟州高麗太祖十九年號東京成宗二年稱河西府後改溟州為府又牧元宗元年為慶興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江陵府今江原道府以下傚之 [0967010] 喰【大】湌【考偽-甲】 [0967011] 甲本冠註曰朴伊宗本傳作姓金氏 [0968001] 鍾【大】鐘【甲】 [0968002] □【大】三【甲】 [0968003] 太【大】大【甲】 [0969001] 𢪑【大】撫【考偽-原】 [0969002] 軍【大】運【甲】 [0969003] 方【大】万【甲】 [0969004] 東曰【大】曰東【甲】 [0969005] 釰【大】劍【甲】 [0969006] 至【大】至第【考偽-甲】 [0969007] 大【大】*太【甲】* [0969008] 因【大】固【考偽-甲】 [0969009] 侯【大】候【考偽-甲】 [0970001] 二【大】一【甲】 [0970002] 文【大】文曰【甲】 [0970003] 羅【大】新羅【甲】 [0970004] 如何【大】如之何興【甲】 [0970005] 沿【大】㳂【甲】 [0970006] 甲本冠註曰津口濟紀作熊津熊津本百濟熊川新羅置熊津府神文王為熊川州景德王改熊州高麗太祖二十三年稱公州今忠清道州 [0970007] 垂【大】乘【甲】 [0970008] 㳄【大】次【甲】 [0970009] 起【大】超【甲】 [0970010] 剌【大】刺【甲】 [0970011] 𭮔【大】理【甲】 [0970012] 改【大】攻【甲】 [0971001] 農【大】稼【甲】 [0971002] 宗【大】守【甲】 [0971003] 急【大】愈【甲】 [0971004] 於【大】如【甲】 [0971005] 未【大】不【考偽-甲】 [0971006] 賤【大】賊【考偽-甲】 [0971007] 南【大】于【甲】 [0971008] 望人【大】望之【考偽-甲】 [0971009] 曰【大】日【考偽-甲】 [0971010] 改【大】攻【甲】
[A1] [-]【CB】[01]【大】
[A2] 四【CB】匹【大】
[A3] 女【CB】【大】(cf. TW49n2039_p0959c02)
[A4] 諡【CB】謚【大】
[A5] 諡【CB】謚【大】
[A6] 諡【CB】謚【大】
[A7] 僭【CB】僣【大】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