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六
[9]二明七聖位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脫羅漢。七不時解脫羅漢。此七位通名聖者。[10]以正為義。即練道懸鏡也。苦忍真明捨凡夫性。得入聖人性。真智見理斷於同類之[11]礙。故名為聖。此七聖人復有二種不同。謂學無學。前五種聖人悉是學人。後二種聖人是無學位也。言學人者。始從苦法忍發得真智。自爾方有聖人也。有聖諦具有漏無漏二種五陰。見聖迹故名為學人。於諦不推求故名無學人也。又無學人者。真智見理既極三界。正使已盡無惑可治。不須更學四真智也。復就七聖之位。分為三道。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一見道者。即是八正道。見理斷見諦惑。至十五心。如破石方便也。二修道者。即是七覺分隨觀一諦所斷思惟。如斷藕[12]根絲方便也。三無學道者。如前分別也。一明[13]隨信行位[14]者。即是鈍根人入見道之名也所言鈍根者。非自智[15]薰憑他生解名為鈍也。是[16]人在方便道。先雖有信[17]已未發真不名為行。行以進趣為義。從得苦忍真明十五剎那。進趣見真名隨信行。故說但有近行人無遠行人。又若在十五心中。命終無有是處。苦法忍者。欲界見斷十使對治。是法是則初無漏無礙道也。復次世間第一法。次第不作不向不行。已能捨邪業邪趣邪見也。又復世間第一法分別苦法忍。作五種定。謂地定行定緣定剎那定次第緣定。次第緣定者。世[18]間第一法後即入苦忍也。雜心偈云。謂色無色苦集滅道亦然。此法無間等是說十六心。十五心成屬見道。第十六心即屬修道也。若謂不應然者。如盡智成。亦[19]應屬無學道也。是信行人見道十五心。亦名八人地。八忍具足智少一[20]分。即是須陀洹向。[21]向亦名行中須陀洹也。二明隨法行位者。即是利根人入見道之名也。言利根者。自以智薰見理斷結。故云利也。本在方便道中。能自用觀智觀四真諦法。但未發真不名為行。因世間第一法發苦忍真明。十五剎那進趣見真。故名法行也。分別[22]法行類前[23]信行。解釋可知。但鈍根憑他生解[24]自智少觀察。利根自智多觀察為異耳。三明信解位者。即是信行人。入修道轉名信解[25]人也。鈍根憑他信進發真解。故名信解。[26]此信解人證果有三。一證須陀洹果。二證斯陀含果。三證阿那含果。一明信解證須陀洹果者。第十六道比智相應。即證須陀洹果也。須陀洹天竺之言。此翻修習無漏。若成論明猶是見道。若數人明義。證果即入修道。即用此一往釋修習無漏義便也。若見[27]所斷略說三結盡。廣說八十八使盡名須陀洹。受生[28]生死七返終不至八生。二明信解證斯陀含果。[29]有二種。一向二果。一向者從初果心後。更修十六諦觀。七菩提行現前。即此世無漏斷煩惱一品。無礙斷欲界煩惱一品二品。無礙斷二品乃至五品。皆是斯陀含向。亦名勝進須陀洹。約此說家家也。二果者若斷六品盡。證欲界第六品解脫。即是斯陀含果也。斯陀含天竺之言。此翻云薄。欲界煩惱分為九品。前六品盡餘三品在。前斷已多[30]所。未斷少。故名為薄。三明信解人證阿那含。亦有二種。一向二果。一向者若斷欲界七品乃至八品。皆是阿那含向。亦名勝進斯陀含。約此說一種子也。二明果者。九無礙斷欲界結。證第九解脫。即名阿那含果也。阿那含[31]者天竺之言。[32]此翻云不還。此人欲界五下分結盡。更不還生欲界。故言不還也。復次須陀洹有三種。一行中須陀洹。即是須陀洹向。二住果正是須陀洹果也。三勝進勝進須陀洹。亦名家家。即是斯陀含向也。斯陀含但有二種。一住果。二勝進。勝進斯陀含亦名一種子。即阿那含向也。阿那含亦[33]有二種。一住果。二勝進。勝進阿那含。進斷五上分結。所謂色染無色染等結。即阿羅漢向也。阿羅漢但有一住果問曰。此說次第得果。毘曇明超越得果。云何分別。答曰。若凡夫時。斷欲界[1]結六品乃至八品盡。[2]未入見諦道。後發苦忍真明。十五心中是斯陀含向。十六心即證斯陀含果也若凡夫時。先斷欲界第九品乃至無所有處盡後入見諦十五心。名阿那含[3]向。第十六心即證阿那含果。此是超越人不證前二果也[4]雖是信解[5]是鈍根。而有五種根性不同。所謂退思護住勝進也。若證阿那含果。復有五種般及七種般八種般。五種般者。一中般。二生般。三行般。四不行般。五上流般也。七種般者。開中般為三種也。八種般者。五種如前。[6]具足現般無色般不定般也。四明見得[7]次位者。法行人轉入修道。名為見得。是利根人。自以慧薰見法得理。故名見得。是見得人在思惟道。次第證三果。超越得二果。亦如信解中分別。但以利根。不藉聞法不假眾[8]緣具。自能見法得理為異也。見得利根。但是不動根性。若證阿那含果。亦有五種般及七種八種不同也。五明身證位者。還是信解見得二人。入思惟道。用無漏智斷五下分結。[9]五上分結故發四禪四無色定。即用共念處。修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入九次第定三[10]空事。性兩障先已斷盡。又斷非想事障滅緣理。諸心心數法入滅盡定。得此定。故名身證阿那[11]含所以者何。入滅盡定似涅槃法。安置身內息三界一切勞務。身證想受滅。故名身證也。若約初果解身證者。但以先於凡夫。用等智斷結。得四禪四無色定。後得見諦第十六心證[12]阿那含果。即修共念處。還從欲界修背捨勝處一切處入九次第定。成身證也。是阿那含有二種。一者住果但是阿那含也。二者帶果行向。即是勝進阿那含也。猶名阿那含行向故。即是阿羅漢向攝。故智度論云。那含有十一種。五種阿那含正是阿那含。六種阿那含阿羅漢向攝。當知此身證阿那含。即是勝進阿那含。阿羅漢向攝。五種般那含。七種般那含。皆但有上流般。八種般那含但有現般無色般也。如是阿毘曇。約信解見得。分別數。那含[13]乃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14]廣說大事豈煩分別也。六明時解脫羅漢者。即是信行鈍根。待時及眾緣具方得解脫。故名時解脫。所言阿羅漢者。是天竺語。此土無翻名。含三義。一殺賊。二不生。三應供也。具此三義位居無學。阿羅漢有五種。謂隨信行生五種。退法思法護法住法[15]勝進也。彼得二智。盡智無學智等見也。若用金剛三昧。於非想[16]九品惑[17]斷盡次一剎那。證非想第九解脫成盡智。次一剎那得無學等見也。彼或時退故。不說得無生智。此五種阿羅漢。是信[18]行種性根鈍。因中修道。必假衣食床具處所說法及人。隨順善根增進不能一切時[19]隨所欲進也。是五種羅漢各有二種。不得滅盡定。但是慧解脫。[20]若得滅盡定即是俱解脫。若不得滅盡定。是人因中偏修性念處觀。不修共念處觀[21]也。若得滅盡定者是人因中。修性念[22]觀。亦修共念[23]處。若證果時。三明八解[24]脫一時俱得。故名俱解脫也。七明不時解脫阿羅漢者。即是法行利根。名不動法阿羅漢也。所言不時解脫者。不動法人。一向利根因中用道。能一切時[25]中隨所欲。進修善業不待眾具。故名不時解脫也。是人[26]能不為煩惱所動。故名不動。是不退義成就三[27]智。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智等見。能用重空三昧。擊聖善法以[28]空捨空。[29]空定故言能擊。是不動法阿羅漢。亦有二種不同。一不得滅盡定。但名慧解脫。二若得滅盡定。即是俱解脫。若聞佛說三藏教門。修緣念處。即發四[30]辨名無[31]礙解脫。是名波羅蜜聲聞。能究竟具足一切阿羅漢功德也。問曰。是時不時二人。利鈍不同。云何並得俱解脫也。答曰。此簡鈍利明[32]有難易之殊。何關簡得與不得[33]也。此之七聖名真沙門。沙門有二種。一者[34]直言沙門。沙門即因也。二者沙門那。沙門那者果也。[35]或沙門有八十九。所謂見諦八忍。思惟八十一無礙也。就沙門那。亦有八十九。所謂見諦八智。思惟八十一解脫也。就沙門那復有二種。一有為果。八十九有為果也。二無為果。八十九無為果也。此約智斷[36]明約智德。明八十九有為果。約斷德明八十九無為果也。略說三藏教毘曇有門。明七賢七聖位大意竟。但賢聖義多有所關。毘曇有門雖[37]有多義無復是過。若欲分別究其支[38]流。必須讀毘婆沙也。問曰。前說乾[39]慧位。實與舊解殊途。次明性地。見思無學。此與常[40]途解釋。未覺有異。答曰。若乾慧有異。即性地見思無學皆悉異也。譬如生人死人。若一身分是生。一切身分皆悉是生。若一身分是死。一切身分俱死。死生之殊豈非一切俱異。今明乾慧。若如生人。則性地見思無學皆如生人。他明乾慧若如死人。則性地見思無學皆如死人[1]也。復次今明乾慧若如死人。[2]則性地見思無學皆如死人也。他明乾慧[3]若如生人。性地見思無學皆如生人。當用智斷合譬。始終名相如[4]身分。何曾不同。始終智斷如生死之異何得不異。其得此意者。如人有目。日[5]月光明照見種種色。其迷此意者如為盲人設[6]炬。何益無目者乎。此應次明三藏教空門入道二十七賢聖位者。信法二行即是兩賢。在方便道空門發真[7]無漏斷見惑未盡。[8]無行即須陀洹近向見惑盡名須陀洹果。空解增明斷欲界思惟一品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斷六品盡即是斯陀含果。斷七品八品盡名阿那含向。欲界九品[9]五下分盡即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有十一種。帶果行向即是阿羅漢向。進斷上二界思惟也。非想九品盡即是阿羅漢果。是阿羅漢有九種。賢人有二聖有二十五。合有二十七賢聖。具出成論。但事相[10]繁多廣說摩訶衍義。昆勒門[11]非有非空門。經不委出論不來此。豈可謬有所判。問曰。兩門不度不可懸判。空門明[12]位勝阿毘曇。何故捨勝用劣。答曰。毘曇雖劣而是佛法根本。是故佛去世後流傳利物。且又大乘經論。破小[13]乘用小多取毘曇有門。少用空門。故須略出毘曇有門。佛法根本賢聖之[14]次位也。第二明三藏教辟支佛乘位者。三藏教詮生滅十二因緣之理。明辟支佛義。亦應具有四門。今但約薩婆多宗。明[15]辟支佛乘位。即為五意。一翻譯。二分別大小。三明宿緣。四明觀法。五料簡。一翻譯者即為二意。一翻名。二解釋。一翻名者。辟支迦羅。是天竺之言。此土翻為緣覺。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二解釋者。大智論云。緣覺有二種。一獨覺。二因緣覺。一明獨覺辟支[16]佛迦羅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能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獨覺。如大智[17]度論明。有一國王出園遊戲。清旦見樹林華果。欝茂甚可愛樂。時王食已即便偃臥。王諸婇女。皆競採華毀折[18]樹林。時王覺已見[19]樹林壞。內心覺悟。一切世間無常變壞。皆亦如是。[20]且思惟是已。無漏道心朗然開發。斷諸結使。成辟支迦羅。具六神通即飛到閑靜處。山林清且曠入深禪定。受無為樂。二明因緣覺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緣而能覺[21]悟。如見林壞。因此覺悟成辟支佛。大智度論意。似用此為因緣覺也。今明因緣覺者。因聞十二因緣。覺悟成辟支佛也。十二因緣有三種不同。一者三世十二因緣。二者二世十二因緣。三者一世十二因緣。三世破斷常。二世破我。一世破性也。一明三世十二因緣者。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二果。過去二因者。謂無明行。現在五果。謂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三因者。謂愛取有。未來二果者。謂生老死憂悲苦聚。是為三世合明十二因緣。是十二因緣有三種道。一煩惱道。[22]二苦道。三業道。是三道更互為因緣。從無始已來生死不絕。至于今身。若不修觀智。未來流轉憂悲苦惱。無有邊際。若修觀智。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悉滅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燈。其室方將永闇。若置之一燈則故闇皆滅。新闇不[23]生。若聞此十二因緣發真無漏。則無明滅。乃至[24]老死憂悲苦聚皆滅。是名因緣覺也。二次明二世十二因緣者。出大集經。佛為求辟支佛人說也。此十二因緣。現在有十。未來有二[25]又解。現在有九。未來有三。現在十者。一無明[26]者大集經云。[27]云何名為觀於無明。先觀中陰[28]於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邏。是歌羅[29]邏有三事。一命二識三煖。過去世中業緣感果。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歌羅邏時氣息入出。有三種道。所謂[30]口鼻二穴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息[31]出入者。名為壽命。是名風道。不臭不爛是名為煖。是中心意名之為識。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32]果。當觀如是十二因緣。二行者。復觀三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云何為觀。隨於念心觀息出入。觀於內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是身內風亦復如是。有風能上有風能下。有風能滿有風能燋。有風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以[33]入出息從覺觀生。故名意行。和合出聲名口行也三[34]識者。三行因緣則有識生。故名為識。四名色者。著識因緣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五六入者。五陰因緣識行六處。故名六入。六觸者。眼色相對故名為觸。乃至意法皆亦如是。七受者。觸因緣故念色[1]乃至法。名之為受八愛者貪着於色乃至於法名之為愛。九取者愛因緣故四方[2]覓求。名之為取。十有者取因緣故受於後身。故名為有。此下二因緣屬未來也。十一生者。有因緣故有生。是名為生。十二老死者。生因緣故則[3]有老死種種諸苦。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之大樹也。若聞此因緣發真無漏。亦名因緣[4]覺。備說具出大集經。三次明一[5]世十二因緣者。此但約現在。隨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為辟支佛人說此因緣也。經曰。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名為無明。為愛造業名之為行。至心專念名[6]為識。識[7]共色行名為名色。六處生貪是為六入。因入求愛名之為觸。念色[8]乃至法名之為受。若心貪著名之為愛。求是等法名之為取。此等法生名之為有。次第不斷名之為生。次第斷故名之為死。生死因緣眾苦逼切。名之為惱。乃至意法生貪亦復如是。是十二因緣一[9]心一念。悉皆具足。若聞此因緣。心開意解發無漏慧。亦名因緣覺也。瓔珞經[10]文又出十種十二因緣。若隨聞一種發真無漏。皆名因緣覺也。今不備[11]出。涅槃經云。譬如老人年百二十。不堪付金意在此也。問曰。獨覺亦得悟[12]道上來所說諸因緣不。答曰。皆由前生之宿習也。問曰。若依三種因緣教。得無漏智。即是稟教緣覺。名利根聲聞。云何生聞等三慧耶。又問。何等為生得慧。何等為方便慧耶。[13]答云。二明分別大小不同者。此二種辟支迦羅。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獨覺辟支迦羅。具有二種。一者本是學人。在人[14]中生。是時無佛佛法已滅。或須陀洹七生既滿。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為佛。亦非羅漢。名曰小辟支迦羅。若論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羅漢也。二者大辟支迦羅。於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15]根勝。於諸深法總[16]想別想。能知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羅也。皆歷三種十二因緣。[17]分別[18]大小也。若因緣覺分別大小亦如是也。三明宿緣者。今此大小二種獨覺辟支迦羅。[19]宿因植不同。或於前世。若偏修性念處。觀十二因緣。善根淳熟[20]出無佛世。因於遠離自然獨覺。成小辟支迦羅也。若於宿世修性共二種念處。理事善根淳熟。獨覺自悟。具足三明八解脫。及六神通。成大辟支迦羅也。而其[21]共不發四無礙辨者。禪定是內證習因符慧而發名義。是外法故。雖有宿習而不得發。皆約三種十二因緣。十種十二因緣。分別[22]宿緣也。若生佛世聞生滅十二因緣三藏之教。即發四辨還名羅漢。在聲聞眾數。猶如迦葉舍利弗等。皆是辟支[23]佛根性人也。亦名辟支佛。若不爾者。那得[24]便為求辟支佛乘。說十二因緣。此人設不值佛亦自[25]有得道故。法華經云。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皆[26]是因緣覺也。根性三種十種。宿緣不同可知。四明觀法者。十二因緣[27]觀法有二種。一者觀屬愛十二因緣。二觀屬見十二因緣。一觀屬愛十二因緣者。即為二意。一推尋。二觀破。一推尋者。是人聞正因緣生滅之法。信解分[28]明覺一切。屬愛煩惱。皆是十二因緣。[29]入定。欲息心達本源求自然慧。樂獨善寂修習[30]停心得諸禪定。住此定中知屬愛煩惱即是無明。逆順推尋即見十二因緣。云何逆推[31]之此貪愛因何而生。即知因受。受因何生即知因觸。如是觸因何[32]生。即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識。識因於行。行因無明過去一切煩惱也。復順推此愛。愛能生取。因取[33]即成有業。因此有業則有未來二十五有之生。因生有老死憂悲苦聚。輪轉無際。若因停心觀入深禪定。如是逆推尋。或時見歌羅邏初受生。乃至見過去身起業煩惱。乃至二生百千生也。順尋取有。若因禪定之力。或見未來一[34]生乃至十百千生。若見過去未來事。其心悲感道心精[35]進。轉復增[36]盛也。二明觀破屬愛十二因緣者。即是性念處。歷別觀十二因緣也。性念處觀略如前說。所以者何。若觀愛即是污穢五陰性[37]四念處。若觀受觸六入名色識。即是[38]現在果報無記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於行。即是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若觀無明。即是過去污穢煩惱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於取。即是現在[39]污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於有。即是[40]現在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若觀未來生老死。即是[1]果報生無記性四念處。是則用四念處。逆順觀察十二因緣破四顛倒。顛倒若滅即是無明一切煩惱滅。以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是[2]名用性四念處。歷別觀屬愛煩惱十二因緣之觀[3]智也。二次明觀破屬見煩惱十二因緣者。亦為二意。一者推尋。二者觀破。一推尋者。若見神及世間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是則現在生身邊四見。因此身邊四見。生十四難六十二見。此身邊四見即是四取。逆順尋此四取。逆尋四取。四取因四愛。四愛因四受。四受因四觸。四觸因四入。四入因四名色。四名色因四識。四識因四行。四行因四種無明。復順尋四取四取能生四有。此四有即受一切二十五有生老[4]病死憂悲苦惱。若因停心觀得深禪定。或見過去未來生事。具如前說也。二明觀破。因性四念處觀。觀四取身邊四見。如是次第乃至無明。破過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身邊二見污穢五陰也。又順觀有四取。乃至未來生死。破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5]非邊非無邊。身邊二見污穢五陰。若能如是用性四念處。破三世身邊二見之四見。即破十四難六十二見一切屬見煩惱一時皆滅。是名無明滅即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若屬見煩惱滅。即還用前觀愛十二因緣性[6]四念處觀。破欲愛色愛無色愛皆滅。是則三界煩惱業道滅者。名為有餘涅槃。若[7]愛苦道滅者。[8]則是無餘涅槃。是名用性四念處智慧。觀十二因緣入涅槃也。性念處觀法略如前說。故經云。十二因緣其義甚深。難解難見意在此也。如佛說大涅槃經時。有一外道名曰富那。問世尊言。瞿曇。汝云何令我知神及世間常乃至非常非無常。佛答言。汝若能畢故不造新。即能知神及世間常。乃至非常非無常。梵志即言。我已知竟。佛問。汝云何知。梵志答言。故名無明。新名取有。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即知神及世[9]間常。乃至非常非無常。是時梵志求[10]索出家。為佛弟子也。又中論明。聲聞經入第一義[11]諦。並約觀十二因緣。破六十二見入第一義。若深得此意。不止破外[12]人也。若佛弟子學問坐禪。發種種見取著諍論。起諸煩惱[13]總二十五有生死之業。皆是屬見十二因緣也。覺知[14]此者。能用性念處。撿破即[15]能得解脫。其迷此者。十二因緣流轉生死無有邊際。故中論云。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如是則生死非有邊無邊也。共念處緣念處。助觀十二因緣。類前可知也。五明料簡者。問曰。若[16]問曰若宿習自然覺悟者。何須佛為說十二因緣。答曰。[17]間說則疾得。不說自悟少遲。如果熟雖應自墮。若須急取薄搖即落。問曰。辟支佛乘。何意不[18]判果。答曰。聲聞人鈍故判果。若辟支佛久習智慧神根利故。不須判果。譬如二人共行。其身羸者須止息處。若[19]其身強者直到所在。故佛但說辟支佛道。不立果位也。復次總想斷結。智慧麁故但除正使。名聲聞乘。別想觀因緣。智慧細故侵除習氣。名辟支佛。復次聲聞鈍。故先觀苦諦。緣覺利故先觀集諦也。問曰。聲聞念處。別想為麁總想為勝。今何故總想為麁。別想為勝。答曰。還用別[20]想總想歷別細觀十二因緣。故別為勝也。復次聲聞功德禪定力淺天眼極遠。但見小千國土。辟支佛久種善根禪定力深。若發天眼乃過三千。見他方世界。略明三藏教有門緣覺位竟。空門如成論。分別昆[21]勒非空非有門。[22]經論既不度[23]來則不可知也。
四教義卷第[24]六
校注
[0739009] 不分卷【甲】 [0739010] 以【大】,聖以【甲】 [0739011] 礙【大】,因【甲】【乙】 [0739012] 根【大】*,〔-〕【甲】*【乙】 [0739013] 隨【大】,〔-〕【甲】 [0739014] 者【大】*,〔-〕【甲】* [0739015] 薰【大】*,勳【甲】【乙】* [0739016] 人【大】,〔-〕【甲】 [0739017] 已【大】*,以【甲】【乙】* [0739018] 間【大】,〔-〕【乙】 [0739019] 應【大】,不應【甲】【乙】 [0739020] 分【大】,分也【甲】 [0739021] 向【大】,〔-〕【甲】【乙】 [0739022] 法【大】,〔-〕【甲】 [0739023] 信【大】,〔-〕【甲】 [0739024] 自【大】,〔-〕【甲】 [0739025] 人【大】,〔-〕【甲】【乙】 [0739026] 此【大】,是【乙】 [0739027] 所【大】,使【甲】 [0739028] 生【大】,〔-〕【甲】【乙】 [0739029] 有【大】,即有【甲】 [0739030] 所【大】,其所【甲】 [0739031] 者【大】,〔-〕【甲】【乙】 [0739032] 此【大】,此土【甲】 [0739033] 有【大】,〔-〕【甲】 [0740001] 結【大】,〔-〕【甲】 [0740002] 未【大】,來【甲】【乙】 [0740003] 向【大】,行【甲】【乙】 [0740004] 雖【大】,〔-〕【甲】【乙】 [0740005] 是鈍根【大】,雖是利根【甲】,人雖是鈍根【乙】 [0740006] 具【大】,〔-〕【甲】【乙】 [0740007] 次【大】,〔-〕【甲】【乙】 [0740008] 緣【大】,〔-〕【甲】 [0740009] 五上分結【大】,〔-〕【甲】 [0740010] 空【大】,空定【甲】【乙】 [0740011] 含【大】,含也【甲】 [0740012] 阿【大】*,〔-〕【甲】* [0740013] 乃【大】,乃至【甲】 [0740014] 廣【大】*,廢【甲】【乙】* [0740015] 勝【大】,必勝【甲】 [0740016] 九【大】,第九【甲】【乙】 [0740017] 斷【大】,〔-〕【甲】 [0740018] 行【大】,〔-〕【甲】 [0740019] 隨【大】,〔-〕【甲】 [0740020] 若【大】,〔-〕【甲】 [0740021] 也【大】*,〔-〕【甲】* [0740022] 觀【大】,處觀【甲】【乙】 [0740023] 處【大】,處觀【甲】【乙】 [0740024] 脫【大】,〔-〕【甲】 [0740025] 中【大】,〔-〕【乙】 [0740026] 能【大】,〔-〕【甲】【乙】 [0740027] 智【大】,智故【甲】 [0740028] 空【大】*,定【甲】【乙】* [0740029] 空定【大】,〔-〕【甲】【乙】 [0740030] 辨【大】下同,辯【甲】下同 [0740031] 礙【大】,疑【甲】 [0740032] 有【大】,得有【甲】【乙】 [0740033] 也【大】,耶【甲】【乙】 [0740034] 直【大】,真【甲】 [0740035] 或【大】,〔-〕【甲】 [0740036] 明【大】,〔-〕【甲】 [0740037] 有多【大】,〔-〕【甲】 [0740038] 流【大】,派【甲】【乙】 [0740039] 慧【大】,慧之【甲】 [0740040] 途【大】,人【甲】【乙】 [0741001] 也【大】,耶【甲】 [0741002] 則【大】,〔-〕【甲】【乙】 [0741003] 若【大】,〔-〕【甲】 [0741004] 身【大】,身身【甲】【乙】 [0741005] 月【大】,〔-〕【甲】【乙】 [0741006] 炬【大】,燭【甲】 [0741007] 無漏【大】,〔-〕【甲】 [0741008] 無【大】,〔-〕【甲】【乙】 [0741009] 五【大】,〔-〕【甲】 [0741010] 繁【大】,煩【甲】 [0741011] 非有非空【大】,非空非有【甲】 [0741012] 位【大】,義【甲】【乙】 [0741013] 乘【大】,〔-〕【甲】【乙】 [0741014] 次位【大】,位次【甲】 [0741015] 辟【大】,有門辟【甲】【乙】 [0741016] 佛【大】,〔-〕【甲】【乙】 [0741017] 度【大】*,〔-〕【甲】* [0741018] 樹林【大】,林樹【甲】【乙】 [0741019] 樹林壞【大】,林毀壞【甲】【乙】 [0741020] 且【大】*,〔-〕【甲】【乙】* [0741021] 悟【大】,悟也【甲】 [0741022] 二苦道三業道【大】,二業道三苦道【甲】【乙】 [0741023] 生【大】,生也【甲】 [0741024] 老【大】,生老【甲】【乙】 [0741025] 又【大】,有【甲】 [0741026] 者【大】*,〔-〕【甲】* [0741027] 云何名【大】,何【甲】,何名【乙】 [0741028] 於【大】,入【甲】 [0741029] 邏【大】,邏愛【甲】 [0741030] 口鼻二穴【大】,〔-〕【甲】 [0741031] 出入【大】,入出【甲】 [0741032] 果【大】,果者【甲】【乙】 [0741033] 入出【大】,出入【甲】【乙】 [0741034] 識者【大】,者識【甲】 [0742001] 乃【大】,〔-〕【甲】 [0742002] 覓求【大】,求覓【甲】 [0742003] 有【大】,〔-〕【甲】 [0742004] 覺【大】,覺也【甲】 [0742005] 世【大】,念【甲】 [0742006] 為【大】,〔-〕【甲】 [0742007] 共色【大】,色共【甲】 [0742008] 乃【大】,〔-〕【甲】 [0742009] 心【大】,人【甲】 [0742010] 文【大】,〔-〕【甲】【乙】 [0742011] 出【大】,出故【甲】 [0742012] 道【大】,〔-〕【甲】【乙】 [0742013] 答云【大】,少答【甲】【乙】 [0742014] 中【大】,間【甲】 [0742015] 根【大】,〔-〕【甲】【乙】 [0742016] 想【大】*,相【甲】【乙】* [0742017] 分【大】,十種十二因緣分【甲】【乙】 [0742018] 大小【大】*,小大【甲】【乙】* [0742019] 宿因植【大】,宿殖【乙】,宿植【甲】 [0742020] 出【大】,生【甲】 [0742021] 共【大】,〔-〕【甲】【乙】 [0742022] 宿【大】,宿習因【甲】【乙】 [0742023] 佛【大】,〔-〕【甲】 [0742024] 便【大】,次【甲】【乙】 [0742025] 有【大】,〔-〕【甲】【乙】 [0742026] 是【大】*,〔-〕【甲】* [0742027] 觀法【大】,〔-〕【甲】【乙】 [0742028] 明【大】,別【甲】 [0742029] 入【大】,觀因緣入【甲】【乙】 [0742030] 停【大】,定【甲】 [0742031] 之【大】,〔-〕【甲】【乙】 [0742032] 生即【大】,而生即知【甲】【乙】 [0742033] 即【大】,則【甲】【乙】 [0742034] 生【大】,生二生【甲】【乙】 [0742035] 進【大】,熟【甲】 [0742036] 盛【大】,感【甲】 [0742037] 四【大】,〔-〕【甲】 [0742038] 現在【大】,觀【甲】 [0742039] 污【大】,污穢【甲】【乙】 [0742040] 現在【大】,〔-〕【甲】 [0743001] 果【大】,〔-〕【甲】【乙】 [0743002] 名用【大】,明【甲】 [0743003] 智【大】,〔-〕【甲】 [0743004] 病【大】,〔-〕【甲】【乙】 [0743005] 非【大】,非有【甲】【乙】 [0743006] 四【大】*,〔-〕【甲】* [0743007] 愛【大】,〔-〕【甲】【乙】 [0743008] 則【大】*,即【甲】*【乙】 [0743009] 間【大】,間者【甲】 [0743010] 索【大】,哀【甲】 [0743011] 諦【大】,〔-〕【甲】【乙】 [0743012] 人【大】,道【甲】 [0743013] 總【大】,〔-〕【甲】【乙】 [0743014] 此【大】,〔-〕【甲】 [0743015] 能【大】,〔-〕【甲】【乙】 [0743016] 問曰若【大】,〔-〕【甲】【乙】 [0743017] 間【大】,閒【甲】【乙】 [0743018] 判【大】*,制【甲】【乙】* [0743019] 其【大】,〔-〕【甲】【乙】 [0743020] 想【大】*,〔-〕【甲】【乙】* [0743021] 勒【大】,勒門【甲】【乙】 [0743022] 經【大】,〔-〕【甲】【乙】 [0743023] 來【大】,〔-〕【甲】 [0743024] 六【大】,三終【甲】【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6 冊 No. 1929 四教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