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十
[21]五明十地者。此是聖種性位。從此[22]位見佛性。發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波若海。證無作四諦。一實平等法界圓融。從初地至佛地。皆斷無明。但以[23]位約分為三道。初地名見諦道。二地至六地名為修道。從七地已去。名無學道。十地者。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明[24]慧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此十通[25]名地者。一能生成佛智[26]慧住持不動。二能[27]以無緣大悲荷負一切。故[28]名地也。初歡喜地名見道者。初發真中道見佛性理。斷無明見惑。顯真應二身。緣感即應百佛世界。現十法界身。入三世佛智地。能自利利他真實大慶。故名歡喜[29]地。大涅槃[30]經云。菩薩聖行滿。即是住於無所畏地。即是初地。初地菩薩離五怖畏。無死畏。無不活畏。無惡道畏。無惡名畏。無大眾威德畏。涅槃經雖不作此名。義推孱同。若言不畏貪欲恚癡。內無三毒。外離八風。無惡名畏也。若言不畏地獄等。即無惡道畏。若言不畏沙門婆羅門即無大眾畏。今既入無畏地。見中道則無二死。故言無死畏也。法身常命[31]以顯無不活畏[32]也。以得入此地故。則具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顯二十五有之我性。我性即是實性。是名慧行成就。得[1]五三昧即五行成[2]就。住於無畏之地。即得初地之名也。就此即為五意。一明得二十五三昧聖行成。二明梵行。三明天行。四[3]明嬰兒行。五明病行。一明得二十五三昧聖行成者。即為三意。一釋二十五三昧名。二正[4]修明二十五三昧成。三外用利物。一釋二十五三昧名者。略為四意。即是約四悉檀而立名也。一者隨時趣立名。二隨便立名。三隨[5]對治立名。四隨理立名。一隨時立名者。譬如人有二十五子。隨時名作一字。大者初生為作一字。次者後生。又作一字。不可見大兒名。此亦令第二者名此。如是則[6]不濫。此二十五名亦如是。各舉一名令世諦不亂。世間名字皆爾。不可求定實也。二者隨二十五有便[7]而立名。若作餘名事義[8]非不便。是故隨便立名也。三者隨對治立二十五三昧名。各治一有[9]用是故對治[10]立名。四[11]者隨理立名者。此二十五[12]三昧不出法性理。理[13]合於義。從義而立名。名義雖[14]異理實無[15]別。約此四意故。得立二十五三昧名也。詳經文意。多[16]有對治約理兩義。以立二十五三昧名。二正釋[17]二十五三昧修成者。一一三昧中皆有四意。一出諸有行業惑障。二用三昧治破。三結成三昧。四慈悲破有。一一悉具此四意也。初[18]明無垢三昧破地獄有。即為四意。一明業結者。罪之尤重莫若地獄。惡業垢重見思垢塵沙垢無明垢。二明用三昧破[19]無明者。菩薩為破[20]是諸垢故。修前根本戒破惡業垢。修前八背捨等定伏見思垢。修有作無生等慧斷見思垢。修無量慧破塵沙垢。修無作慧破無明垢。三明結成三昧者。破見思垢故真諦三昧成。破惡業垢及塵沙垢故。俗諦三昧成。破無明垢故。中道第一義三昧成。四明慈悲利[21]物。菩薩已自破地獄[22]垢故得三諦三昧。有大慈悲冥薰法界。眾生有機關於慈悲。以王三昧力。法性不動而能應之。如[23]婆藪調達。應入地獄。隨其所宜。而為說法破地獄有。如聖行[24]品所明。自修戒定慧等諸行。故自證三諦三昧成。於聖行中有慈悲誓願。故破他三諦上垢。亦破他三諦上惡業煩惱垢。自既無垢。令他無垢。故此三昧名無垢三昧也。[25]因此下具此四意類前可知。次[26]明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者。畜生無慚無愧。起惡業故退失善道。見思故退[27]失。塵沙故退。無明故退。菩薩為破諸退故。修戒忍破惡業退。修定伏見思退。修生滅無生慧。破見思退。修無量慧破塵沙退。修無作慧破無明退。見思破故位不退三昧成。塵沙破故行不退三昧成。無明破故念不退三昧成。自以修行力破三種退。[28]成三不退。自得三諦三昧。慈悲之力冥薰法界。隨畜生有機感。或為象王啄鳥大鷲之身。隨其所宜而生其中。[29]現為說法破畜生有。自既不退令他不退。故此三昧名不退三昧也。次心樂三昧破餓鬼有者。餓鬼[30]有常為慳[31]惡業纏[32]繞貪愛飢餓苦。見思煩惱苦。塵沙無知苦。無明闇[33]弊苦。菩薩為破是諸苦。修戒施破慳惡業苦。修定伏見思苦。修生滅等慧破見思苦。修無量慧破塵沙苦。修無作慧破無明苦。破見思[34]苦真諦無為心樂三昧成。破慳惡業塵沙苦。俗諦分別多[35]門心樂三昧成。破無明苦中道常樂三昧成。以自修行證得三樂三諦三昧。以諸行中慈悲之力薰。現諸鬼形聲。施令得飽滿而為說法。令破三種苦得三種樂。菩薩自得此樂。又令他得樂。是故三昧名心樂三昧也。次歡喜三昧。破[36]修羅。有修羅多忿恚惡業怖。見思怖塵沙怖無明怖。菩薩為破是諸怖故。持戒精進而修[37]習諸行。不破[38]歡喜破惡業怖。修禪悅喜伏見思怖。修生滅[39]無生滅等慧得喜覺喜破見思怖。修照鏡喜及無量[40]惠破塵沙怖。修無作慧破無明怖。見思破故真空喜悅三昧成。惡業塵沙破故。一切眾生喜見三昧成。無明破故喜王三昧成。以[41]自修行力。得如此三諦歡喜三昧。以諸行中慈悲之力。薰修羅有而生其中。軟[42]語調伏而為說法。破修羅有令得無怖。自無三怖自證三喜。令他無怖。令他得歡喜。[43]是故三昧名為歡喜[44]三昧也。次日光三昧破弗[45]婆提有者。日初出於東隨便為名。日譬智光能照迷[46]闇。破惡業迷闇。見思塵沙迷闇。無明迷闇。菩薩為[47]照此[48]諸迷闇故修善業戒光。修禪定流光。修生滅無生滅一切智光。修道種智光。修一切種智光。明生闇滅。以善戒光破惡業闇。[49]以禪定光伏見思闇。以生滅無生滅[50]光破見思闇。修無量道種智光。破塵沙闇。修無作一切種智光破無明闇。破見思闇故。一切智日光三昧成。破塵沙闇故。道種智日光三昧成。破無明闇故。一切種智日光三昧成。以修行力自證如是三諦三昧。以慈悲力薰弗婆提有。應現說法破其三迷。顯三諦智[1]日故。此三昧名為日光三昧也。次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者。月之初生光現於西。此隨便立名也。月光亦譬破闇。釋三昧四意。類日光三昧可知。[2]次熱焰三昧破欝單越有者。北方是陰地氷結難消。自非熱焰終不消也。欝單越人。氷執無我我所。難可化度。非智火熱焰。無我[3]我所心終不可消。[4]破無我我所。乃是妄計無我我所理。實[5]猶有性。人我之惑。有法我惑真如我惑。氷[6]蟄未融也。菩薩為破此諸我惑氷執。修生[7]滅等真無我慧。破性人我惑。修無量四諦[8]慧破法我惑。修無作四諦慧。破真如我惑。若得真人空智焰。破性人我惑。真諦三昧成。得真法空智焰。破法我惑。得俗諦三昧成。故能如空種[9]欝樹。[10]空順俗以化物也。得真如無我智焰。破真如我惑。知非我非無我。是真我義。無我法中有真我。即見欝單越之我性。即有三昧成。心心寂滅也。菩薩自證三諦三昧。慈悲力故現欝單越形聲。破北方無我我所。令成真我三昧。故此三昧名為熱焰三昧[11]也。次如幻三昧破閻浮提有者。南方果報雜[12]雜。壽命短促不定。猶如幻化。此是[13]心幻出[14]生惡業果。幻出煩惱幻出無知。幻出無明。一切眾生不知如幻。今菩薩為破是諸幻故修三種三昧。修真諦三昧幻出無漏。破見思之幻。修俗諦三昧幻出道種智。破無知之幻。修中道三昧幻出一切種智。破無明之幻。修行力故自證三諦三昧。成慈[15]悲力故破他力成。是故名為如幻三昧也。次不動三[16]昧。破四天王有[17]者。此天守護國土。遊行世界身報流動。此則是果報動。見思動無[18]智動無明動。一心修善不動。及修背捨等不動業。破果報動。真慧不動破見思動。出假慧不動破無知動。中道[19]慧不動如須彌頂。破無明動。修行力故自證三種不動。慈悲力。[20]故破他三動。故此三昧名為不動[21]三昧。次難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者。此天居四天之頂。即是果報難伏。見思難伏無知難伏。無明難伏。菩薩為破其高心。是故修戒定[22]智。破果報難伏。修生滅無生滅。故破見思難[23]伏。自行力故成三難伏。慈悲力故破他三難伏。故此三昧名為難伏。[24]三昧次悅意三昧破炎摩天[25]有者。此天[26]虛空無刀杖畏。以之為悅。實非是悅。未有不動業悅。未有無漏悅。未有道種智悅。未有中道悅。菩薩為破此故。修四諦觀八背捨中禪悅。破其動散不悅。生滅無生[27]滅慧破其有漏不悅。無量慧破[28]其沈空不悅。無作慧破其二邊不悅。以無生悅故真諦三昧成。出假稱機之悅故俗諦三昧成。中道悅意故中道三昧成。自行力故自證三昧成。以慈悲力故破他三昧成。故名悅意三昧也。次青色三昧破兜率天有者。此天果報樂青[29]眼翫皆青。菩薩為破此有。故修第一義。非青真見青真。非青假見青假。故得中道。見青中道破其青有。義推可知。次黃色三昧破化樂天有。次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類前青色三昧可[30]解。次白色三昧破初禪有者。初禪離欲界五蓋不善。即是定心善白。但未離見思塵沙無明等黑。菩薩為破是諸黑行故。修三諦白法。破[31]戒之義推之可知。次種種三昧破梵王有者。梵王主三千大千。大千品類既多。故有種種之號。為破其種種故修種種空。入種種假。見種種中道。如來藏多所含藏。名種種三昧也。義推可[32]知。次雙[33]照三昧破二禪有者。二禪獨有內淨喜兩支故。受雙名。菩薩為破此雙故。修雙空雙假雙中。雙照二[34]帝。義推可知。次雷音三昧破三禪有者。此禪受樂最為第一。著樂深入如氷魚蟄蟲。菩薩為破此樂故。用三諦雷音以驚駭。推之可[35]解。次[36]霔雨三昧破四禪有者。四禪如大地具種種芽。若不得雨芽則不生。一切善根。在四禪中。[37]若三諦雨三智善發生也。義推可[38]解知。次如虛空三昧破無想天有者。此是外道天實非無想。而計為無想涅槃。如小兒夢尿。菩薩為破是有故。以三諦空破無想故言[39]如虛空三昧次照鏡三昧破那含有者。修薰禪隨禪生此。雖得淨色不能知。色如鏡像。菩薩知色如鏡像即空。分別無量像依鏡。即見本性中道。成三諦三昧破那含有也。次無礙三昧破空處有者。此處得出色籠飄颺無礙。未是三諦三昧之無礙[40]礙。見思礙塵沙礙無明[41]等礙。菩薩為修三諦三昧破是諸礙。故名無礙三昧次常昧三破識處。有識相續不斷即無常。菩薩為破此無常。故修數緣常。化用相續常佛性常湛然常破[1]之。次樂三昧破不用處有者。此不用處如癡。癡故是苦。菩薩用三諦[2]三觀三昧。破得三諦三昧樂。是為樂三[3]昧次我三昧破非想天有者。此天最頂計為涅槃真我。菩薩見此。猶有細煩惱不自在。即是見思不自在。塵沙不自在。無明不自在。何得是我。為破此我故。修三諦三昧破之。令得無我。隨俗我八自在我。是故名我三[4]昧。二十五[5]有[6]三昧用自[7]除二十五[8]三昧。一有之中悉有三諦。三昧菩薩自修三諦三昧。自除二十五有三諦[9]之惑。以慈悲力。除他二十五有三諦之惑。由是得二十五三昧之名。或從無住之本。用四悉檀立二十五[10]有名。如[11]說。通言三昧名調直定也。真諦三昧以離愛見而為調直。俗諦三昧以稱機為調直。中道三昧以無二邊之曲為調直。是故皆名三昧。若但入空之直[12]不為直。聲聞人得入空非王三昧。若入假亦非究竟。菩薩雖得道種智。亦不名王三昧。以得中道三昧故稱之為王。以二十五三昧。一一皆有中道三昧[13]故。故稱二十五三昧。悉是王三昧。涅槃經云。是二十五三昧名諸三昧王。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故菩薩住不動地。具得此二十五三昧種種力用。須彌高廣內於芥[14]子。吞吐出沒變通自在。能入地獄不受碎[15]身等苦。[16]若[17]聖行成能有是[18]事。具如涅槃經說。三明外用利物者。所謂能隱顯二[19]種利益者。入王三昧。一切三昧[20]王悉入其中。是故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一心歸依稱名求乞救護。菩薩[21]住三昧中即觀三業皆得解脫。解脫有八種。一破二十五有[22]果報之苦。二破二十五有因苦。三破聲聞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四破緣覺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五破三藏菩薩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六破通教三乘人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七破別教菩薩二十五有恒沙無知別惑苦。八破圓教菩薩二十五有三諦無明之惑苦。一心稱名皆得解脫。意在此也。故說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也。二顯利益者。即是住二十五三昧。十法界眾生機緣來感。普現色身八番與眾生樂。如觀音普門示現神通之相也。若有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能八相成道現身說法。[23]即是此經明住不思議解脫。種種示現也。此菩薩初地聖行滿足。[24]具無緣大慈大悲。如磁石吸鐵也。二明梵行者。即是無緣慈悲喜捨。菩薩以大涅槃心。修於聖行得無畏地。有二十五三昧無方大用。爾時慈悲是真梵行。非餘梵天所修。四無量心。亦非三藏教通教等眾生緣法緣之慈[25]悲也。菩薩爾時。以此慈悲無緣無念。薰修眾[26]生行無不成[27]辨。此之梵行即是一切法故。涅槃[28]經云。慈即如來[29]悲即佛性。慈若不具足。佛十力三十二相四無[30]畏者。非如來慈故。[31]智力弘深能具足一切福德。以自莊嚴名梵行也。[32]
[33]三明天行者。即是中道第一義天。天然之理。[34]籍行顯理因理成行。故名理為天行。菩薩雖入[35]初地。初地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又應修上地智慧。十重發真修慧[36]契理顯理成行。名為天行。天行即[37]是智慧莊嚴。梵行即福德莊嚴。上求佛道。是故有聖行天行。下化眾生即有梵行病行嬰兒行[38]也。四嬰兒行者。若菩薩福德智慧轉增。是則實相彌顯。雖不作意利益眾生。任運能有冥顯兩益。以天行之力則有冥益。以梵行之力則有顯益。眾生應有小善之機。無菩薩開發不能生長。以慈善根力。如磁石吸鐵。和光利行能令眾生得見。菩薩同其始學。漸[39]修五戒十善人天果報。三十三天楊葉之行。又示二百五十戒觀練薰修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同二乘嬰兒行。又示同[40]修六度。百劫種相[41]好柔伏煩惱。六度菩薩小善之行。又示同即色是空無生無滅。通教小善之行。又示同別教歷別次第相似中道。小善之行。皆是慈心之力。俯同群品提接成就。從[42]心與樂起嬰兒行。如涅槃[43]經言。嬰[44]兒者。能說大字。所謂婆和。此[45]即同六度也。六度是小行而求作佛故言大字。所謂婆和。又云。不見晝夜親疎等相此即同通教菩薩。即色是空第一義諦意也。又云。不能造作大小諸事。大事即五逆小事即[46]二乘心。此[47]則同別教[48]別教非生死故。[49]無五逆非涅槃故無小乘心。[1]又云楊樹黃葉。即同人天五戒十善之嬰兒。又云。非道為道。以能生道微因緣故。說非道為道。即是同二乘嬰兒。故知大慈善根之力。能出假化物。同其小善方便。引之令趣佛慧。故名嬰兒行也。五病行者。此行從無緣大悲起。若[2]生小善必有病行。今當分別同生善邊。名嬰兒行。同煩惱邊名為病行。病行從大悲生眾生病。是故我病大悲熏心遊戲地獄。同眾生惡業之病。如調達在地獄。如三禪樂。乃至畜生餓鬼脩羅亦如是。又同人天有結業生老病死之病。又同二乘有見思之病。方便附近語令勤作。三藏[3]教通教菩薩亦如是。又同別教塵沙無明之病。是故菩薩還同彼病。遍於法界利益眾生。是為五行之相也。病行即是此[4]維摩經問疾品。室內六品之所明也。初地菩薩五行具足。或是初功德也。餘九種功德。或可對九地。所言破無明見惑者。涅槃經云。自此[5]以前。皆名邪見人也。是則兩教三乘之人。皆未見此理。故名邪見人也。是以大士[6]呵須菩提。六師是汝[7]之師。天魔外道[8]一手作諸勞侶意在此也。乃至別教十信。三十心雖伏此或。既未能斷。猶是成就無明別見。呵諸菩薩[9]或意在此也。[10]此二從二地至六地名修[11]道。斷別惑三界愛。如智[12]度論明。迦葉聞[13]㼼迦[14]羅琴聲不能自安。云三界五欲我已斷竟。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故於是事不能安忍。例[15]色無色愛亦復如是。[16]此經。大士呵須菩提云。同於煩惱不到彼岸。入於八難不得無難。意在此也。故從二地至六地。通名修道斷此別惑也。今以義推。二離垢地。即[17]假斷別教欲愛名斯陀含向。三明地。即是別教斯陀含果。四焰地。即是別教阿那含向。五難勝地。即是別教阿那含果。斷別惑[18]欲愛盡也。六現前地。即是別教阿羅漢向。斷別[19]色愛也。七遠行地。即是別教阿羅漢果。斷別無色愛盡。故從此名無學道也。問曰此對四果出何經論。答曰別教明斷伏對四果。經論多不同也。諸大乘法師所用。亦異地論師。通教判位云。初地斷見。二地斷欲愛。三地斷色愛。四地斷無色愛。地論師通宗判位。有用三地斷見名須陀洹。從四地至六地名斯陀含。第二依法師。七地名阿那含。第三依法師。十地等覺名阿羅漢。是第四依法師。有三地斷見。四地名斯陀含。五地名阿那含。六地名阿羅漢。有用仁王經。四地斷見五地名斯陀含。六地名阿那含。七地名阿羅漢。如是等異說不同。難可定依。今以義推作[20]此對四果也。一往似[21]解便。既無的文佛意難[22]知。不須[23]苟執[24]也。問曰何故解釋不定。答。曰已如前釋。八不動地即是別教辟支佛地。地論師云。從此明無學道。未知的出經論。不但八地得無生忍寂而常用。用而無相無功用心。自然斷法界無明[25]惑色習盡也。九善慧地。無明稍薄斷心習盡。慧轉分明善入實相也。十法雲地。慈悲智慧猶若大雲。慈悲普洽一切。皆雨慧雲。能持十方諸佛所說法雨。斷[26]無明也。六等覺地者。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三魔已盡餘有一品死魔。在斷無明習也。問曰前通教何意不[27]辨等覺佛耶。答曰界內習氣易盡。故不須開法雲出等覺也。問曰別教經論。何故[28]有處處明法雲之後。更有金剛等覺。自有經論止明十地行滿。便成佛果。南北法師抑[29]諍此義。答[30]曰更立等覺未足為[31]礙。所以然者。華嚴經。明法雲[32]十地功德智慧。用[33]此比於佛。如爪上土方於大地。若爾雖說一品無明而實不可說品。何以[34]得後心菩薩無功用道。其疾甚風。一日之間。能破無量品無明障惑。何況瓔珞經明等覺地。於百千萬劫入重玄門。[35]倒修凡夫事。是故開法雲[36]地。更立金剛心等覺佛於理無失。若知一品有無量品無明。[37]因法雲地無礙之智即盡。復何須開出等覺地[38]也。[39]七妙覺地者。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真解脫。[40]肅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四德涅槃名為果果。問曰。為定用金剛智斷無明。為用妙覺[41]智斷無明耶。答曰。涅槃[42]經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問曰。勝鬘經云。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答曰。若用別[43]教通十地等覺。即是佛菩提智。所以者何。涅槃經云。九住菩薩名為聞見。十住菩薩名為眼見。雖見佛性而不了了。以無礙道[44]與惑共住。故不了了。諸佛如來了了見者即真解脫。肅然累外故了了也。若別教明義。從初歡喜地。即用佛菩提智。斷初品無明。乃至等覺後心方乃斷盡。若圓教明義。即是初發心住。得用佛菩提智。斷初品無明。乃至等覺後心方斷盡也。[1]第四約別教位釋淨無垢稱位者。維摩既是一生補處大士即是法身。居等覺金剛心無垢菩薩之位也。佛性理顯故名為淨。別惑正習俱盡。無明餘習。譬若微煙雖有如無。故名無垢。邊際智滿內稱深理外用無方。法界平等赴緣行化。故名為稱。故云淨無垢稱也。豈可同彼三藏通教。辨淨無垢稱義。所以教迹現同補處位者。為[2]呵通教三乘。別教大乘接義也。
四教義卷第十
校注
[0755019] 天【大】*,隋天【乙】* [0755020] 智顗禪師【大】*,沙門智顗【乙】* [0755021] 不分卷【甲】 [0755022] 位【大】,〔-〕【甲】【乙】 [0755023] 位約【大】,約位【甲】【乙】 [0755024] 慧【大】*,〔-〕【甲】【乙】* [0755025] 名【大】,言【甲】 [0755026] 慧【大】,〔-〕【甲】 [0755027] 以【大】,與【甲】 [0755028] 名【大】,名為【甲】 [0755029] 地【大】,地也【甲】 [0755030] 經【大】,〔-〕【甲】 [0755031] 以【大】,已【甲】【乙】 [0755032] 也【大】,〔-〕【甲】 [0756001] 五【大】,王【甲】【乙】 [0756002] 就【大】,〔-〕【甲】 [0756003] 明【大】,〔-〕【甲】 [0756004] 修明【大】,明修【甲】【乙】 [0756005] 對【大】,〔-〕【甲】【乙】 [0756006] 不【大】,〔-〕【甲】 [0756007] 而【大】,〔-〕【甲】 [0756008] 非【大】,〔-〕【甲】【乙】 [0756009] 用【大】,因【甲】 [0756010] 立【大】,得【甲】 [0756011] 者【大】,〔-〕【甲】 [0756012] 三昧【大】,〔-〕【甲】 [0756013] 合【大】,含【甲】 [0756014] 異【大】,別【甲】 [0756015] 別【大】,異【甲】 [0756016] 有【大】,用【甲】【乙】 [0756017] 二十五三昧修成【大】,修成二十五三昧【甲】【乙】 [0756018] 明【大】,約【甲】 [0756019] 無明【大】,〔-〕【甲】【乙】 [0756020] 是【大】,此【甲】 [0756021] 物【大】,他【甲】 [0756022] 垢【大】,〔-〕【甲】 [0756023] 婆【大】,薩婆【甲】 [0756024] 品【大】,〔-〕【甲】 [0756025] 因此【大】,自【甲】,自此【乙】 [0756026] 明【大】,〔-〕【甲】【乙】 [0756027] 失【大】,〔-〕【甲】【乙】 [0756028] 成【大】,滅【甲】 [0756029] 現【大】,而【甲】【乙】 [0756030] 有【大】,〔-〕【甲】【乙】 [0756031] 惡【大】,〔-〕【甲】【乙】 [0756032] 繞【大】,繫【甲】 [0756033] 弊【大】,蔽【乙】 [0756034] 苦【大】,苦故【甲】【乙】 [0756035] 門【大】,聞【甲】【乙】 [0756036] 修【大】,阿修【甲】 [0756037] 習【大】,〔-〕【甲】 [0756038] 歡【大】,戒【甲】【乙】 [0756039] 無生滅【大】,〔-〕【甲】【乙】 [0756040] 惠【大】,喜【甲】 [0756041] 自【大】,己【甲】【乙】 [0756042] 語【大】,言【甲】 [0756043] 是【大】,〔-〕【甲】【乙】 [0756044] 三昧【大】,〔-〕【甲】【乙】 [0756045] 婆提【大】,提婆【甲】 [0756046] 闇【大】下同,暗【甲】下同 [0756047] 照【大】,破【甲】 [0756048] 諸【大】,之【甲】 [0756049] 以【大】,〔-〕【甲】 [0756050] 光【大】,慧光【甲】【乙】 [0757001] 日【大】,日光【甲】【乙】 [0757002] 次【大】,次釋【甲】 [0757003] 我【大】*,〔-〕【甲】* [0757004] 破【大】,彼【甲】【乙】 [0757005] 猶【大】*,由【甲】* [0757006] 蟄【大】,執【甲】【乙】 [0757007] 滅【大】,滅無生滅【甲】 [0757008] 慧【大】,〔-〕【甲】 [0757009] 欝【大】,〔-〕【甲】【乙】 [0757010] 空【大】,〔-〕【甲】【乙】 [0757011] 也【大】,〔-〕【乙】 [0757012] 雜【大】,〔-〕【甲】【乙】 [0757013] 心【大】,〔-〕【甲】 [0757014] 生【大】,〔-〕【甲】【乙】 [0757015] 悲【大】,悲之【甲】 [0757016] 昧【大】,昧者【甲】 [0757017] 者【大】,〔-〕【甲】 [0757018] 智【大】,知【甲】【乙】 [0757019] 慧【大】,〔-〕【甲】【乙】 [0757020] 故【大】,〔-〕【甲】 [0757021] 三昧【大】*,也【甲】* [0757022] 智【大】,慧【甲】 [0757023] 伏【大】,伏修無量慧故破無知難伏修中道故破無明難伏【甲】【乙】 [0757024] 三昧次【大】,〔-〕【甲】 [0757025] 有【大】*,〔-〕【甲】* [0757026] 虛【大】,處【甲】【乙】 [0757027] 滅慧【大】,〔-〕【甲】 [0757028] 其【大】*,〔-〕【甲】* [0757029] 眼【大】,服【甲】【乙】 [0757030] 解【大】,解也【甲】 [0757031] 戒【大】,惑【甲】【乙】 [0757032] 知【大】,知也【甲】 [0757033] 照【大】,〔-〕【甲】【乙】 [0757034] 帝【大】,諦【甲】【乙】 [0757035] 解【大】,知【甲】 [0757036] 霔【大】,注【甲】【乙】 [0757037] 若【大】,若得【甲】【乙】 [0757038] 解【大】,〔-〕【甲】【乙】 [0757039] 如虛空三昧【大】,之也【甲】 [0757040] 礙【大】,〔-〕【甲】【乙】 [0757041] 等【大】,〔-〕【甲】【乙】 [0758001] 之【大】,之也【甲】 [0758002] 三觀【大】,〔-〕【甲】【乙】 [0758003] 昧【大】,昧也【甲】 [0758004] 昧【大】,昧(云云)【甲】 [0758005] 有【大】,〔-〕【乙】 [0758006] 三昧【大】*,〔-〕【甲】* [0758007] 除【大】,修【甲】 [0758008] 三昧【大】,有【乙】 [0758009] 之【大】,〔-〕【甲】 [0758010] 有【大】,〔-〕【甲】【乙】 [0758011] 說【大】,前說【甲】【乙】 [0758012] 不【大】,不名【甲】【乙】 [0758013] 故【大】,是【甲】 [0758014] 子【大】,子中【甲】 [0758015] 身【大】,身相【甲】 [0758016] 若【大】,〔-〕【乙】 [0758017] 聖【大】,慧聖【甲】【乙】 [0758018] 事【大】,方【甲】,力【乙】 [0758019] 種【大】,種利一隱【甲】,種利益一隱【乙】 [0758020] 王【大】,〔-〕【甲】【乙】 [0758021] 住【大】,於【甲】 [0758022] 果【大】,事【甲】【乙】 [0758023] 即【大】,亦【甲】 [0758024] 具【大】,具足【甲】【乙】 [0758025] 悲【大】,〔-〕【甲】【乙】 [0758026] 生【大】,〔-〕【甲】【乙】 [0758027] 辨【大】,辦【甲】【乙】 [0758028] 經【大】,〔-〕【甲】 [0758029] 悲【大】,慈【甲】【乙】 [0758030] 畏【大】,所畏【甲】【乙】 [0758031] 智【大】,慈【甲】【乙】 [0758032] 卷第五終【甲】 [0758033] 卷第六首【甲】,撰號同異如首卷 [0758034] 籍【大】,猶【甲】 [0758035] 初地初地【大】,〔-〕【甲】 [0758036] 契理【大】,破蔽【甲】【乙】 [0758037] 是【大】,〔-〕【甲】 [0758038] 也【大】,〔-〕【甲】 [0758039] 修【大】,從【甲】 [0758040] 修【大】,修習【甲】【乙】 [0758041] 好【大】,〔-〕【甲】【乙】 [0758042] 心【大】,慈心【甲】【乙】 [0758043] 經【大】,〔-〕【甲】 [0758044] 兒【大】,兒行【甲】【乙】 [0758045] 即【大】,即是【甲】 [0758046] 二【大】,一【甲】 [0758047] 則【大】,即【甲】 [0758048] 別教【大】,〔-〕【甲】 [0758049] 無【大】,〔-〕【甲】 [0759001] 又【大】,〔-〕【甲】 [0759002] 生【大】,爾【甲】 [0759003] 教【大】,〔-〕【甲】 [0759004] 維摩【大】,〔-〕【甲】【乙】 [0759005] 以【大】,已【甲】【乙】 [0759006] 呵【大】*,訶【甲】【乙】* [0759007] 之【大】,〔-〕【甲】【乙】 [0759008] 一【大】,共一【甲】【乙】 [0759009] 或【大】,惑【乙】 [0759010] 此【大】,〔-〕【甲】【乙】 [0759011] 道【大】,道者【甲】【乙】 [0759012] 度【大】,〔-〕【甲】 [0759013] 㼼【大】,甄【甲】【乙】 [0759014] 羅【大】,〔-〕【甲】 [0759015] 色【大】,色愛【甲】 [0759016] 此【大】,此是此【甲】 [0759017] 假【大】,侵【甲】【乙】 [0759018] 欲愛【大】,愛欲【甲】 [0759019] 色【大】,色無色【甲】【乙】 [0759020] 此【大】,四【甲】 [0759021] 解【大】,〔-〕【甲】【乙】 [0759022] 知【大】,解【甲】 [0759023] 苟【大】,局【甲】【乙】 [0759024] 也【大】,〔-〕【甲】 [0759025] 惑【大】,〔-〕【甲】【乙】 [0759026] 無【大】,無量品無【甲】 [0759027] 辨【大】,辯【甲】 [0759028] 有【大】,〔-〕【甲】【乙】 [0759029] 諍【大】,諍論【甲】 [0759030] 曰【大】,〔-〕【甲】 [0759031] 礙【大】,疑【甲】【乙】 [0759032] 十【大】,〔-〕【甲】【乙】 [0759033] 此【大】,〔-〕【甲】【乙】 [0759034] 得【大】,得知【甲】【乙】 [0759035] 倒【大】,報【甲】 [0759036] 地【大】*,〔-〕【甲】* [0759037] 因【大】,用【甲】【乙】 [0759038] 也【大】,耶【甲】 [0759039] 七【大】,〔-〕【甲】 [0759040] 肅【大】*,蕭【甲】【乙】* [0759041] 智【大】,〔-〕【甲】【乙】 [0759042] 經【大】,〔-〕【甲】 [0759043] 教【大】,接【甲】【乙】 [0759044] 與【大】,〔-〕【甲】 [0760001] (第四…師撰)百六十二字【大】,〔-〕【甲】 [0760002] 呵【大】,訶【乙】【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6 冊 No. 1929 四教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