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涅槃經遊意

No. 1768 [cf. No. 375]

[1]涅槃經遊意

就此經有南北二本廣略不同北方舊本[A1]卷或有三十三或三十者品唯有十三南土文卷有三十六有二十五品

其間文義浩博豈可詳寫故經云「一恒二恒始髣髴見之三恒四恒乃能知一分之義」梁武皇帝云「涅槃者義高萬善事絕百非空空不能測其真際玄玄不能究其妙門自非德均平等心會無生金壚玉室豈易入哉

余昔經注錄之疏零[2]今之憶者十不存一因茲講以聊復疏之

就攝山大師唯講《三論》及《摩訶般若》不開《涅槃》《法華》諸學士請講《涅槃經》大師云「諸人今解《般若》那復令[A2]再講」復重請乃為道「本有今無偈」而遂不講文至興皇以來始大弘斯典

但開此經初形勢非一或明開路義如國家[A3]域有梗礙偏隅未賓開疆祐出先須斫伐然後方得行師今亦爾為從來舊執擁塞正道故須破洗然後乃得講經開路義別有科目待餘暇矣又或明舍那釋迦二佛教門差別不同或辨因果人法十雙相對並置而不論

今於此經初且為六段一大意二宗旨三釋名四辨體五明用六料簡

第一說經大意者

此經之意復何窮河西五門波藪七分興皇八章迦葉三十解問如來次第解釋則三十解意今直舉其樞要陳其綱領可然

正道平等本自清淨豈有生死異於涅槃特由眾生虛妄執文求實聞名仍不見其真或云涅槃是有或意是無或言二諦所攝或意出二諦之外或意出生死無常或意涅槃常住因此謬造種種異計便成繫縛致有生死

前諸佛菩薩為引此妄情假說涅槃為出處方便空假立名名無得物物無應名名物既爾萬法安立所以生死涅槃本無二相但為化此虛妄如度虛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此了悟名得涅槃實無涅槃可得

但約此迷悟說凡說聖假名生死強稱涅槃令改凡成聖捨生死得涅槃既悟此本來不二亦復不一若於凡聖生死涅槃作一異解者則障正道名為「據語」今破此一異等見名為「開道」

約智開復有何道可開耶從來云如來之身非凡[A4]是聖是聖涅槃之法是常非無常今為對此故明如來之身非凡非聖凡聖悉是如來善巧涅槃非常無常常無常皆涅槃方便

何者[A5]病耶常病重故設無常之藥眾生執有為涅槃故設無身心皆盡乃為妙極物情不了便謂佛身無涅槃斷滅故經云其復不久王復得病須服乳藥故今教為對無常故設常住則左右除病迭代破執執病若盡在藥皆除

涅槃之法竟何所有雖無所有而無所不有雖無所不有而無所有有無既爾常無常亦然非常非無常常無常具足也

大師於此明四雙八隻義一凡聖二常無常三隱顯四半滿

言凡聖者涅槃實不開凡聖但住大涅槃能建大義或時為凡或時化聖

故佛初出世間同凡夫事雖同凡而異解凡初生則行諸方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為尊」又云「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既自得解脫復度眾生」此言已障是聖但說此言已更為嬰兒乃至槃馬捔力等具同凡事此則以凡覆聖今日教起明久已聖人方便便現為此事則是以聖開凡

開覆之義具通今昔昔開凡覆聖今開聖覆凡[A6]昔覆名今開稱所以爾者初為緣未堪不得說是聖但得說是凡則凡覆聖今始得說道我本是聖人以聖開凡故前覆今道開也

人聞此開覆便作二解聞昔覆謂言別有一聖為凡所覆聞今開則謂却除於凡別有聖出今明不爾昔本來是聖為緣未堪不得說為聖唯得說為凡隱聖道不得說名之為覆豈別有一聖可覆今只道昔凡則是聖詺之為開豈別有凡可除聖可開耶

故經云「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故昔隱不說為密也今日顯說為開密也

凡聖既然常無常亦爾昔說「無常」隱「常」為「覆」今日顯說於「常」為「開」然昔說「無常」只說「常」為「無常」詺「無常」覆「常」今日只說向「無常」者「常」名為「開」也且昔日名「覆」今復名「開」何者昔說「無常」不為「無常」昔說「無常」為開今日「常」若無昔「無常」[A7]能顯今日「常」是則昔「無常」為今「常」化方便故昔「無常」今得是「開」也此是片到明未是好開

至下文明常無常為顯非常非無常常無常無常常具足乃是「開密」也如此凡聖常無常開無常常[A8]常無常無常常具足乃是「開密」也如此凡聖常無常開覆並是大涅槃方便如用若真明凡覆聖聖開凡無常開覆未足為奇亦非妙用只為畢竟無如此凡聖常無常而能在中為凡為聖能常能無常開覆等事乃是不可思議方便妙用耳

然此可有三道開覆以凡覆聖以聖開凡二者凡聖是實覆涅槃凡聖方便今明凡聖[A9]有無並是涅槃妙用名之為開三者凡聖覆非凡聖方便今始得顯涅槃非聖非凡凡聖具足名之為開

凡聖既爾常無常亦然也但凡聖中復有凡始凡終聖始聖終凡終聖始聖始凡終

何者昔託王宮而生為凡始道場樹下成道為凡終成佛為聖始雙林入滅為聖終只聖始則凡終凡終則聖始也

開凡終為聖始聖始則凡終者可得聖終為凡始凡始則聖終不解云若通就實凡實聖則可例何者只起一有得斷常之心無得正觀便斷則凡始為聖終若無得正觀不觀有得虛妄便起則聖終為凡始也但此中如來一期凡聖方便只得凡終為聖始聖始為凡終不得聖終為凡始凡始為聖終

若進論此間感息他方現生則此土聖終他國凡始也

凡有始終聖亦始終者無常有始終常亦有始終不常無常相對無常有始終常無始終亦應凡聖相對凡有始終聖無始終

解云小乘明凡聖皆是無常故皆有始終大乘凡聖有二種一者方便則凡聖皆無常二者實義則無此凡聖者無始終也問者說無常覆常為覆邪常[A10]不覆正常耶若昔無常但覆邪常不覆正常者昔說是凡但覆[A11]邪聖不覆今正聖昔正覆今日聖亦昔無常正覆今常

又難若昔無常覆今常不覆[A12]昔常者昔無常除今常不除[A13]昔常昔宜禁乳則昔通除常若無常覆今常者未說今常云何覆今常前說無常[A14]時可[A15]以今常覆[A16]昔無常昔無常未有今常何得言昔無常覆今耶

解此已如上諸佛本是常昔隱不得說常但說無常故言無常覆常也

然此開覆則是如來藏義

何故名如來藏為當眾生藏如來名「如來藏」為當如來自藏名「如來藏」耶然只此間則是解竟然具此二義一者眾生性顛倒隱覆如來性故名「如來藏」二者眾生不堪聞如來之性隱而不說亦名「如來藏」

今教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義眾生依方等大教臨度斷除顛倒則顯如來藏藏顯則名法身顯眾生有佛性則顯眾生是佛性根本眾生是佛故有佛性非佛則不得有佛性如人姓張郎則有張姓非張則不得有張姓佛性亦爾

故論云非眾生身內有佛非密身外有亦非密四並非密眾生則是佛為密也

有時難此義何故有佛性非密則是佛為密耶

有解云有義則疎是義則密釋難眾生則是佛為密有性不密者眾生則佛性義深眾生有佛性不深經云眾生有佛性甚深既有性為深何意有佛性非密不見好解(扶解孝奉落疎密之語不[A17]言深不深者如人二人相近即言密不得言深若向何得言深淺是亦如此眾生即佛性即相密若單論佛性即深經云眾生有佛性甚深是約佛性為言眾生即佛者是約眾生為論所以眾生外更無佛性故即是佛性與眾生不疎為密是密義甚深故有佛性甚深者乎云)

地論亦隱顯義與今何異

解云語雖同其意大異彼有如來藏體為妄所覆名之為隱復則現出此體名之為顯如貧女寶藏暗室瓶瓫則用此譬為義

今則不爾此譬為破始有故言本有豈可守斯為定耶今明只迷故名隱名藏豈尚別有此體可隱只悟故名顯名法身無體可顯迷故名隱隱無所隱悟故名顯顯無所顯只迷因緣故隱悟因緣故名顯如箜喉之喻無乎無棍等因緣則無聲為隱無別聲可隱在內若因緣具足聲則便出無別聲可顯如來藏隱顯亦爾不了因緣故隱顯又如此隱顯並出於緣緣未堪如此說故為隱今皆聞之故不隱乃出於緣法身更何隱顯也

次半滿義

他云昔無常為「半」今常為「滿」

此有種種計不同或云《般若》已上《法華》已來是無常「半教」唯《涅槃》常住乃為「滿」字(云云)

彼明常無常云斷明義生死「無常」不通「常」涅槃「常」不通「無常」乃至金剛心無常不通「常」佛果常不通「無常」

如此一握「無常」一握是「常」無常一握既「半」常是一握亦「半」今一家有時對此牽生死無常至佛果「常」牽佛果常至生死「無常」令彼兩處互通無常邊亦「滿」常邊亦「滿」

一家云半邊滿滿邊半此非互語「半三斗三斗[A18]半」亦如「山在南在山南」豈可為一

今滿半半滿亦有異義但此有為意

一者「滿半」圓偏語「半滿」積足語

「滿半」圓偏語者明涅槃本來具足緣未巧具聞圓旨故說「無常」一邊名為「半」字故經問「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亦得道云何解『半』字及與『滿』字義但今得意明涅槃具足圓滿」為緣說「半」故言「滿半」也「半滿」是積足者「無常」是「半」「常」足為「滿」「常」亦爾故定知「半滿」大師戲言耳

「滿半」是圓偏語如前「半滿」是對治語何者汝言「常」是「滿」者此「半邊滿」耳有時明「常無常」名「半邊滿」「常無常」雙用名「滿邊半」也

但一家釋「半滿」復有展轉明義無常為「半」常為「半」無常為「半」常為「滿」常無常皆「半」是常無常所病皆洗除盡名之為「滿」三者常無常用「半」非常非無常體「滿」體用異故此體用用體具足始為「滿」

無常為「半」常為「滿」別二邊高下若非常非無常常無常具足別二邊雙遊也

大師明無常復有四種一病藥二開覆三半滿四二邊此四句無常云何不別

解云病藥無常者以無常治常常病既去無常之藥亦除如三修耶常雖去猶存無常故成尤疾所以文云王今病重故也此一向須寫寫矣

開覆無常如前以無常覆常復是道無常者常不除無常也

半滿無常昔說無常為半今還明無常為滿又昔說無常不了故為半今明無常顯了生死無常佛果常住字義具足為滿也

二邊無常者此二恒俱豈得除無常明常但二邊有前後尤有高下充竝充等義

第二明經宗旨

古來明宗體異以常住為宗文言為體

今一家明只宗是體豈異體別有宗大師云今解釋此茲國所無汝何處得此義耶云稟關河傳於攝領攝領得大乘之正意者若是諸師皆[A19]悉推片不熟看經論妄引候文失於圓旨

[A20]聞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便種種解釋或云從境為名或云即於真諦彼云佛性是智第一義空是境但智即境故云佛性名第一義空又云佛性是俗諦但俗即真故云佛性名第一義空也今明此語未足佛性者名第一義空智者見空及以不空此始成一句耳是故發初與他異

他明此經以常為宗今初辨常者乃倒寫之用未是正意常是藥用豈會開正宗前藥治前病後藥治後病常是藥用常為宗者無常是藥亦應以無常為宗

彼云後藥治後病後藥為後經宗前藥治前病前藥為前經宗今明前藥為前經宗前經有無量種豈得併以無常為經前宗既不可無常為宗後經寧得以常為宗今對彼故以無得為宗汝以常為宗文何所出

我今依經文自云「無得者名大涅槃」故無所得此經宗也又亦汝言涅槃定常不得無常斯則常故常名有所得有所得者乃名生死何謂涅槃

彼云我亦有得無得義至忘為無得彌存為有得今責汝妄不可為存存不可為妄真絕不可待俗待不可絕還成有所得何謂無得耶

彼義真諦中不得有樂不得有一乘也一乘並是世諦於汝證言生死無常涅槃是常大眾聞之何[A21]所悟故云涅槃不可定常不可定無常非待非不待不可思議聞者[A22]悟也

只無所得故不可思議無所得為經宗也

他難云汝以無得釋經宗為是者我亦以常釋經宗亦是

解云常無常雖經說而有病[A23]則無所得義[A24]經云「雖不常住非念念滅」此已常無常兩除

次復明涅槃非常無常常無常俱洗如〈德王〉中說何偏得以常為宗耶無得之義始終無行故以為宗也

有得名生死無得名涅槃則有得名無常無得名為常得無得還是常無常云何捨常無常而用得無得耶

解云若定用無得為是還成有得不名無所得一無所依乃名無得無得通常無常何者彼云生死無常涅槃常如此常無常並有所得今明常明無常因緣假名字說無有無常可有亦無有常之可得一無所住故名無所得也

他常無常智斷明義生死無常涅槃常前心無常後心常故是有所得今明諸法未曾常無常或說常或說無常諸法實相行常無常也

然無所得非但是此經宗通是一切大乘之正意也

第三釋名此中復為三第一明異名第二翻名第三絕名

初明異名者或云泥洹或云泥曰肇師云「彼國楚夏不同耳」大亮云「涅槃者異俗之音音有楚夏涅槃正中天竺之音也」或云「此三名目於三本《泥曰》此是中本《泥洹》是六卷經《涅槃》則此大本」今謂未必然也大本亦得名大泥洹經也

次翻名且明摩訶義此是外國音此雖有三義正翻為大《金光明》云「摩訶提婆此云大天」又今既標大意何須更[1]但大有多義依此經凡有六義

一常故大所言大者名之為常然無常二得名大而終不及常大薪大火大薪不及火常無常亦爾也

二者廣故大所以然者經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廣博故大也

三者高故名大經云譬如大山一切世人所不能上故名大山涅槃亦爾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上是故名大

深故大經云大名不可思議一切世人所不能測是故名大也

五者多故名大經云譬如大城多諸珍寶故名大城涅槃亦爾多諸法寶故名為大

六者勝故名大譬如有人於人中勝故名大涅槃亦爾勝於一切故名為大也

雖有六大名不出二種一體大二用大體大者則是法性也涅槃者則諸佛之法性也用大者八自在我故名用大也

又有二大一待大二絕大然此無二只待則絕因緣則空故也

次明涅槃義前摩訶題既標大更無異釋翻涅槃則眾解不同或言無翻言有翻

今略出無翻四師有翻[2]六師

無翻四師者

第一大亮師明涅槃無翻彼云涅槃是如來神通之極號常樂八味之都名涅槃是異俗之名名有楚夏前後互出乃有三名涅槃正是中天竺之音名含眾義此方無一名以譯之存其胡本焉此遠述河西乃至大濟皆同此說也

第二[A25]瑤師亦云無翻彼師序云稱包眾理名冠眾義一名之中有無量名[A26]楚音無以譯其稱晉言無以代其號者故不可翻

第三寶亮師亦云不可翻彼序云涅槃是出世法總名貫眾法之通號然此之語乃方土之音聖既出彼國此亦無名以正翻但文詶況指義釋而已

第四知秀師亦云不可翻彼師序云涅槃是圓極至住之總名也然因迹見[3]見名知本名迹之興肇自天竺我大梁亦應有稱但弘道之近既發軫西域於未測此方以「伊」譯翻是以前賢後哲皆順舊本述而不作故題之經道

此四師並云涅槃不可翻彼明不可翻有文有義義者涅槃是圓德圓德立圓名故不可一名翻二者有文者三點成涅槃故不可一名翻也

今作五難難云

作大[A27]悲不等難彼國有總名此間無圓稱如來但念彼土眾生不受此方今殘彼有圓名解義此無圓名則不解圓義故悲不爾涅槃來於此土便成無益也

第二就今昔相決難今昔皆涅槃應皆可翻然今不可翻可是涅槃昔可翻昔應非涅槃昔不具足涅槃今具足不可翻昔不具足則可翻者則難今具足可是涅槃昔不具足應非涅槃

第三約摩訶難涅槃涅槃是摩訶涅槃涅槃既不可翻摩訶是涅槃摩訶涅槃亦不可翻摩訶含三義翻摩訶者涅槃含三德亦一解說翻涅槃也若言摩訶非圓名涅槃是圓名者此摩訶非涅槃摩訶涅槃非摩訶涅槃也涅槃含三德名既圓摩訶含三義摩訶亦是圓名皆不可翻也皆可翻也

第四難涅槃不可翻[A28]則涅槃一部並壞涅槃發初晨朝唱告般涅槃一切大眾皆悉悲惱純陀云「雖知如來方便涅槃而我等不能不懷悲惱」既是眾德大眾及純陀何事悲苦又《現病品》云「倚臥鶴樹間下愚凡夫見尚言必涅槃」若是眾德下愚豈能得見若見眾德乃是上智何故名下愚故不可

第五總別難彼有圓偏名彼有總別此但偏名無圓名此但有別無總此彼皆有總別名彼此皆有圓偏名也

次出有翻六師翻者無量略明六師

第一道生法師翻為滅其義訓乃自多方正名為滅經論皆爾也

第二肇師翻之以「滅度」秦言「無為」亦言「滅度」以虛無寂漠妙絕有為名曰無為以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故云滅度

他家不同滅則語法度則目人法本有今無人從此到彼又云[A29][A30]實法皆滅假名人法悉度也滅者凡聖皆滅度則簡異凡夫凡夫滅已後生不得稱度大聖一滅永不復生故稱之曰度

第三太原宗師翻解脫彼云涅槃者累盡之通名萬善之號涅槃是天竺之音此正言解脫如經說也乃至開善等翻為無累也

第四宣武竉師翻為大寂定經云涅槃名大寂定也

第五仙師翻不生梁武用對煩惱不名涅槃煩惱不生乃名涅槃也

第六影師翻安樂不安則名生死安樂則是涅槃北人云般涅槃那翻入息入有三種一實論謂息妄歸真從因趣果故名入二者真應相對息化歸真名入三但就應為言謂捨有為入無為名入也

涅槃正翻為滅若隨義翻不生解脫等

若正翻滅何故下文云滅諸結火名滅度離覺觀故名涅槃

外國滅名不同諸結火滅名「彌留陀」離覺觀名「涅槃那也」言息究竟解脫永蘇息

息有三一息因果患二息諸事業諸事業者文云「雖得禪定智慧解脫不名畢竟若能斷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乃名畢竟涅槃也」前諸師定言不可翻具如前難今復定言可翻亦彼研覈叡師《大品序》云秦言謬者定之以字義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不可變者則而出今既出以涅槃則是不可翻云何言可翻耶

今更別難為兩意來生肇等翻為滅為一難來宗師等翻解脫無累為一難若言涅槃翻為解脫栖神無累何事憂悲耶又云滅諸結火名為滅度離覺觀故名為涅槃既涅槃滅度兩出別知不以滅度翻涅槃然生肇等師親承什師[1]並共翻譯豈當有謬而釋彈片耶

今明不破生肇今古人彈其定翻者耳若定言翻滅度則過之甚也

汝今云何作此問者且反彼汝言涅槃為有名為無名而問翻無翻耶而未知有名無名而更問翻無翻如未知兔頭有角無角而問菟角若為長短耶

翻無翻亦爾無名是本翻無翻是末也然此義有齊不齊定其齊者涅槃未曾名未曾無名未曾翻未曾無翻則非名非無名非翻非無翻故經云「大涅槃者不可得聞何以故非有為故非無為故非音聲故不可說故」故知非名亦可得聞以聞故故知非無名所以涅槃非名所以涅槃非無名強立名非但強立名亦強言無名則非名非無名施名施無名亦非翻非無翻強翻強無翻也

言不齊者明涅槃非名無名強為涅槃立名就強名中論翻不翻何者涅槃別總故翻而無翻涅槃總別故無翻而翻不翻而翻亦名為滅度亦名無累解脫等翻而不翻則三德圓滿無所不含豈可以一義翻耶故涅槃具總別義故具有翻不翻也

又就今昔論總別有四句義自有總是別非合曰三德涅槃也自有別是而總非如昔日涅槃唯是斷無為涅槃也總別俱是者昔別是今總是俱非者昔總非今別非也

次明今□涅槃目論總別是非四句義何者為其相一往就因緣為論明總是別非是是非也言總則得別道是則得非若言總不得別則別非總別道是不得非此是非非今總是別總總是別[A31]則是即也今別是總別別非總即非也若論以意者此言已是而人心有得不能云悟[A32]教之徒好依字今復須示其文處

總是別非者如《哀歎品》三德縱橫皆非三德圓其乃是也

別是總非者如下文佛名覺涅槃名解脫又涅槃名果果取斷不取智也

次總別無定一切皆總皆別若當涅槃總三德別有時三德總涅槃別一切皆是般若皆是解脫有涅槃成祕藏如《四相品》說涅槃為別也《大品》云攝一切善法入般若是般若為總也然今因涅槃總別則議涅槃別總必具此二義若偏取一義則未識涅槃通意也

第三明絕名

古來明真諦與涅槃絕不絕凡有三說不同

一云二皆不絕真諦有真如實際之名涅槃有常樂我淨之稱而言絕者乃絕生死世俗患累之名若見美妙之名則不絕

第二明二種皆絕真如本自寂絕布微非名所及涅槃亦爾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

第三師云真諦絕涅槃不絕是俗諦乃有則真義尚論涅槃終是俗諦是續待二假莊嚴明涅槃二諦攝開善明是俗諦攝故不絕

今次第難之

難第一家真諦涅槃皆不絕則[2]違經文經云「涅槃非名強為之名」又云「非名非相非待非不待」云何言不絕耶若言涅槃無生死之名為絕者亦應生死無涅槃名生死亦絕若互無為互絕者亦應互無應互妙不可互妙耶互絕耶又肇師依《涅槃論》明涅槃無名云何涅槃不絕斯則乖關河舊說復違涅槃正文也

難第二解明涅槃斷言語絕心行無名無相所以是絕者亦不然若涅槃絕同真諦絕者亦應涅槃同真諦頑涅槃不可同[3]真諦頑者則涅槃不可同真諦絕

第三師云真諦絕涅槃不絕者亦不然若真諦絕涅槃不絕者真諦妙涅槃不妙真諦空涅槃不空二種皆空則二皆絕也彼云真諦妙無涅槃妙有二種有無雖異而是妙既皆妙則應皆絕一絕[4]一不絕則一妙一不妙也

今意云何耶

解云若更有解還同足載耳只除前來諸解注意自現何煩別說耶而今為障學者未能體道[A33]今因指識月藉教知理而心無所存又云「無離文字說解脫相」又經云「乃知解脫無言未知言則解脫

二云乃知涅槃無名未知名則涅槃也又此經下文云「如來涅槃非有為非無為非名不名非待不待」則是非絕非不絕何得而絕不絕耶又涅槃之體有是不是有非不非是是不能是非是亦不是非非不能非是非亦不非故非是非非能是能非非絕非不絕能絕能不絕也

有人言三論所釋但得真諦一支義我真諦離四句絕百非今明不爾經既云非物非不物則非真非不真非俗非不俗何關真諦

涅槃既非名非不名是何物而能名能無名耶

解云涅槃非物非不物相得更問道何物耶無物而物而物所謂正道故肇師云「涅槃者名為道也涅槃無名強為立名名為涅槃」但下文明名有二種一因緣名二無因緣名因緣[1]名如舍利弗也無因緣者如坻羅婆夷實不食油強名食油涅槃亦爾無有因緣強名涅槃也

強為涅槃[A34]立名為對生死不對生死

解云涅槃豈不對生死故肇師云出處異號應物假名也

難云若爾則是因緣名何謂無因緣名

解云涅槃未曾名無名未曾對不對道因緣亦是強言因緣一切強立名也

次舉五類一況釋涅槃

五類者一法界二法性三法身四般若五佛性一況即是虛空虛空具教不絕義及總別義

言法界者如《華嚴》云佛子法界者界非故則不絕絕名無名義而名法界則絕不絕義無名名義

法性者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一切趣非趣悉寂滅相則不絕絕義名無名而名為法性則絕不絕無名名義也

法身如《金剛身品》

般若如〈歎般若偈〉「念相[2]觀已除語言亦滅也

佛性者如《師子吼》明佛性第一義空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之不空也

舉虛空況者如《六種品》云「是故知虛空非有亦非無非相非可相」也

次明人法義

涅槃是人名是法稱為具足名為不具名耶

他云涅槃是法名既稱云涅槃涅槃是至極之名窮原盡性之說所以是具足也今明涅槃非有為非無為則非具足非不具足非人非法亦具足[A35]不具足亦人名亦法[A36]

何者三點[A37]圓伊金剛寶瓶滿足無缺故是具足而涅槃是果果斷德故不具足涅槃是法不可解言人者四德為涅槃我則是人也涅槃非但法亦得是譬云「如實非有非無王罪亦爾也」(是闍王作逆佛慰喻之言是)《中論》云「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也舊云「佛方廣華嚴具足人法涅槃」但是法非人者[A38]明「法長人短」義(明釋迦出穢土為破我人之病故明「法長人短」舍那出於淨土界「人法俱長」)

然釋迦人法具有四句法長人短人長法短俱短俱長

釋迦為破我人病故明無人我而有法故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累不[A39]忘也又法通生死涅槃故法長人短者生死無人唯涅槃有人生死無我唯涅槃有我也此則具破眾生斷常二見生死無人故不常而有法故不斷眾生若聞生死中有人則起常見破常見故明生死一向無人眾生若聞無法則言無因果罪福等則起斷見為破此見故云有法雖無有人善惡之法不失故明人短法長也

法短人長者此少難見且一往明三我人同斷結惑同入灰斷未辨法有終極今曰涅槃及前人法明人壽等同太虛正法終竟滅盡故法短也

[A40]短者生死既有虛妄人亦有虛妄

人法皆長[A41]又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故長

如此長短為顯不長不短也

第四明涅槃體

前明經宗通明一經之宗今明體涅槃一法體也[A42]即為四就一法明體二法明體三法明體就四法明體

言一法明體者人法言是有故下云「涅槃名為善有」舊云「妙有」也有復為二義一者本有二者始有義雖本始不同並是常本有此常始有此常也

今難此義若涅槃有本有始亦應有曾有今若有曾有今則成三世三世無常常法無曾無今者常法無本如既有本有始則應有曾今便成三世無常

次二法明體者則是二諦義

莊嚴云涅槃出二諦外明惑因所感果是浮虛之故是世諦假體則空故是真諦今佛果非惑因所感故非世諦非世諦故不可則空故非真諦所以《仁王經》云「薩雲若覺超度世諦第一義也

開善解云果涅槃具足二諦涅槃是續待二假故是世諦非但則真亦復冥真故是二諦

第三冶城師云佛果非世諦則是真諦明真諦是諸法之本但眾生顛倒起惑構造生死遂成世諦今還修道斷惑生死盡世諦則滅世諦既滅還歸本真譬如清水本性[A43]寂靜假外風漸鼓擊致有波浪風若息還收本性

今皆不同此說具如《二諦義》中廣破今述但今明佛果非內非外非有為非無為非待非不待非攝非不攝豈可定言攝不攝耶

故肇師云「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廣不可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有心知言之者[A44]違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而以有無題𮤂標其方域而語神通者不亦邈哉」涅槃之體乃其如此豈可以凡心推度或言在二諦內或言在二諦外耶

次明三德者明三法有三種一者三聚二者三性三者三德也

三聚者色無作今不釋此名但佛果為具此三不

成論師解此有三例若是「心」則定有「無作」定無「色」一種則有多解

一云佛果乃盡麁色則有妙色故經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又六卷云「妙色湛然常安穩」又經云「解脫有二體一色二無色」無色者聲聞解脫色者諸佛解脫也第二云佛果無色色是頑礙之法不可研磨增進佛果之時靈智獨存無有「色」與「無作」也——而經中道「妙色」者有二義一能應為無窮之色二者妙果顯然故故為色耳——故《六經》云「願諸眾生滅一切色入於無色大般涅槃也

「地論」明三佛皆有色作身色可知釋身色者如經一一相海無量諸相雖有此色而不可見《地經》說佛相好為實報身也法身色者如來藏中色性法門顯現成佛體體雖是色而無色相如比丘無作雖是色性而無色相又云法身出生法則無盡色像又云無礙之色如無像之[A45]不同下地因中也

論心者雖捨無常識獲得常識涅槃以為體但心為體(但心有三「六識心」緣外境「七識心」緣內法此二皆滅唯第三「八識」唯真識覺知也

論「非色心」者無生死色亦名非色心也

又常釋「色」至處者成論師凡有四說

色兩界有色無色界無色

第二云三界並有色三界外乃無色何者六地已還身土分段有色土七地已上出三界外無復色而是四空無色者無麁色耳

第三解云六地穢國土地二國中間猶有如影知光色八地已上則無復色

第四解金剛心則有色唯佛無色而言界外意生身者爾時無復一期壽命但有念念生滅名為變易故云意生身耳無作一法窮至金剛也

今明皆不然若言佛果定有色者則應長短質像則有處所若定無色亦應無心何者色是心依因既無有色心何所依若言色是頑礙故須離者心是無常亦應須離又心是取相之法亦應須除若轉取相心為無相心者亦應轉頑礙之色為無礙色又歎如來無色應為色者亦無心應為心

解云心為體汝何心為體汝捨麁心以妙心為體應捨麁色妙色為體也

今明若言[1]一切皆無是無不待於有是故性無有亦然也故今有[A46]不乖無無不妨有有無自立色心無礙也

第二顯三性明體

三性無記釋此三亦三例

一向定有一向定無

無記復有二解

第一光宅明佛果有二種無記知解無記果報無記知解者如基射馭闡提亦有故非善佛地亦有故非惡故有無記性也果報者如生死中苦無常釋既非惡但是無記涅槃之地淨亦非是善並是無記也

第二開善莊嚴並云是善非復無記次通彼二種無記之善莊嚴明知解應是善開善通三性闡提是惡佛則是善也果報者生死之中多有異具故果報可是無記佛果唯有習果無復報法寧可類此是無記耶

今所明涅槃之體非善非不善非記非不記無一定相善巧方便無所不是善不善有時為對不善如復道是善故云諸惡已斷眾善普會

第三明三德者涅槃乃具萬德而經文略言三德耳

但從來教三德凡有三師

第一莊嚴云法身語其體般若解脫明其用勝難多不出智般若智解脫斷體具智故言三也

第二[2]善云[3]付昔日二種涅槃故言三德昔日有餘身智雖在解脫未具今日身知在時解脫已具則是斥彼有餘昔日無餘子果累盡解脫乃具而無復身智今明解脫具時而有身智則斥彼無常

第三合二解合用兩義直論今教如莊嚴若對今昔則如開善也

今明若無所得因緣假說無法不得但此三釋無文證據[A47]直是義推今謂此等各有妨難所以不可具論

初家凡有兩難一者明三德本共為涅槃體云何但以法身為體又且法身亦得為用豈謂智斷偏為用耶若云身是體異名故以法身當體者下文云「涅槃名解脫」應以解脫當名而今不以解脫者當那忽以法身當解二者文中自道縱亦不成別異亦不成三法曾無縱橫之異豈有體用之殊若有體用有本末若有本末則有劣[A48]

次難復解若言斥昔涅槃故言三德者此名數殊不相[A49]組對如破邪三寶則言正三寶今破二涅槃明二德又以法身般若斥無餘者亦應以解脫常住斥彼有餘何者昔日有餘何但解脫未足亦非常住今若正言解脫不言常住者亦應無餘正言法身不言般若

第三既具用兩釋具招二難也

今明[A50]直是教門不同故偏具為昔日不堪具說方便偏說一解脫今大心發故說三德圓伊涅槃興皇師云「無感不應故云法身無境不照名為般若無累不盡故云解脫

明三德為開如來三密故迦葉問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也如此三密並《四相品》是也亦是對凡夫三業凡夫三業不密故

為對生死三障明涅槃三德對報障明法身對業障明解脫對煩惱障明般若──生死只三障故涅槃唯有三德也

次約四法明亦體即是「四德」此德亦無定或一圓是「妙有」也有時明二即「妙有」及「我」有時明「三德」隣「三修法」也可解「五德」對彼五門有時「八德」則八味也

一德有二行二德有四行三德有六行四德有八行五德有十行八德有十六行也

行有三雙生死涅槃明行解生死在無常為行解涅槃樂為行此八行解乃得涅槃四德也

二明因果因在[1]無常果常樂我

三約本迹迹在無常本身常我也

八味者開善四德為八味一常二恒三安四無垢五不老六不死七快樂八清涼

開善為恒河西云常「常」「恒」者名異義一不從緣生為「常」始終真實為「恒」開「樂」為「安」內無惱為「樂」外不危曰「安」也不老不死是「我」(我故不老我故不死也)清涼無垢並是「淨」義也

涅槃復有八相如文云好體對五門應明五德但不淨觀在初聖人不為但有四倒四德對四倒故明四行四德也

又對四人明四因四德四人者則闡提外道聲聞緣覺也四因者謂信心般若虛空三昧大悲破闡提不信明信信故得淨德也般若對外道外道著我人一異般若正慧破一異我心故明般若故得真我德虛空三昧破聲聞厭苦無常在可厭故得三昧三昧故得樂德也大悲對緣覺緣覺著無常果永入滅無大悲故大悲破無常得常德也為對四人明四因故釋四德也

但此四德《大經》辨其名數不同

「常」不見別名數直明常[A51]而恒耳——但無常有二種一生滅二流動——對生滅故言常流動故言恒也

「樂」名數不同經云有佛[A52]二樂謂覺知樂及寂滅樂實相樂[A53]之三樂無愛樂佛性一樂謂菩提樂也復有四樂[2]斷樂若不斷樂還成有斷在復斷樂故名大樂[3]寂滅樂一切智樂若不知則若一切智故樂身不壞故樂

「我」有八自在義如經也

「淨」有四種有淨離二十五有[A54]樂淨凡夫一樂不淨也身淨身無常不淨心淨心有[4]漏則不淨無漏故淨也

第五明涅槃用就此亦有[A55]三義[A56]明本有用二者明照境用[A57]三者明發智用

今第一明本有用但前已略明本有義此義未顯今更廣明之也然古來有三解

第一靈味[A58]寶亮生死之中已有真神之法但未顯現如蔽黃金《如來藏》經云如人弊帛裹黃金像墮泥中無人知者有得天眼者提淨洗則金像宛然真神亦爾本來已有常住佛體萬德宛然但為煩惱所覆若斷煩惱佛體則現也

次有[A59]新安瑤師云眾生有成佛之道理此理是常故說此眾生為正因佛性此理附於眾生故說為本有也

第三開善具有二義一者本有二者始有更無二體但將兩義成定之耳欲明不有神明定若有神明則本來有當果之理此本有義但約萬行圓滿金剛心謝種覺起時名為始有《大經》具有二文如貧女寶藏力士額珠闇室瓶瓫井中七寶本自有此證本有之文下《師子吼》及《迦葉品》中皆以乳酪為譬明乳中無酪但酪從乳生故言有酪又云佛性非三世攝但眾生未聚莊嚴清淨之身故說佛性在於未來此則證始有之文故知佛性具有兩義若定木石之流無成之理此眾生必應作佛則本有義若於佛則今利是因中因中未有果則始有義也

今並不同

且破第一義若定本有真神則同僧[A60]又若因中已有則同賣乳索酪價貨草馬索駒直也又真神力大何意住煩惱中而不能排煩惱出而待修道斷惑乃得出耶

破第二義解若得佛之理[A61]已自是常則眾生身中已有常住之法還成常見之執非真神之法若此理無常則不成本有之義

次破第三[A62]開善解具二義汝言常住之法常有始有者亦應常住之法有曾有今若有曾有今則墮三世成無常

[A63]詰云(又難)若常住之法復有始有之義者亦應無常之法應無本有之義若無常法但有始有無本有者則常住法但是本有無始有也

常住之法具二義者何因所[A64]本有之義須[A65]了因[A66]而出始有之義復為何所感若無別因則應無別有既有二有則便兩因若從生因則無常也

今明涅槃未曾本亦不曾始為破本故[A67]道始亦為洗故云本到則顯道非本始非本始並是方便也

第二照境用又二初照俗境次明真境

今先明俗境

明俗中有流動□法去來今佛智作若為照若逐境有去來則佛知無常若不逐境境去來則不與境攝(弟子決解孝云境有去來是□誰心若約因緣去來境智亦因緣去來既因緣何因果去來與不去來去則靜來則動因緣則智智則無相但覺者去來是相無常若知無常境智亦無常是來有得為疑且去來相則顛倒顛倒之境本來所無何智所知)

故彭城法師為此難故明果乃無大期生滅猶有念念流動逐境去來此解不可故經云若言如來無常舌則墮落此師現世舌爛口中也彼師尋改悔作懸高堂譬如鏡在高堂萬像現鏡中矣像有去來鏡無生滅雖作此解猶在不免難鏡是無情知是靈識又且鏡是無常云何得譬常住之智

[A68]安師云知體是常用則無常用無常故逐境去來也此亦不可豈得分如來體是無為用是有為經云「正見者應說如來定[1]是無為」故也

[A69]光宅師作例解如今以無常之智照常住之法[A70]而不逐境之智是常此亦不可智既不同境常者亦以常住之智照無常之境豈應逐境無常耶

第四復有一解作「九照境」義此智雖照未來復有當現在當過去義我皆照竟所以不生不滅也此解不可明向在未來時是「當現在」未正現在今遂成正「現在」則作「正現在」照當知息不[A71]息耶若息便為生滅不息何有[A72]此理當知不息只有「當知」無現在知也

第五作「逆照」義明如來道成正覺時一念併逆照竟後境自去來知不新知如天子初登極時併作制[A73]後人犯者[A74]隨輕重治之不復更制佛智照境亦爾也此義亦不可佛智照境何曾暫息而言成道時照後時不照──縱如此終不與境相拔也

第六明「橫竪照」義明佛在因之月道初心已能橫照[A75]竪照次入初地則能一念之中橫照百法竪照百時乃至二地于時至佛地萬法萬時

又作虛空譬物在空中物有生滅空無去來此亦不可虛空無智佛果靈智豈得喻耶

今明如來智慧寂絕凝遠非常無常能常無常非生滅非[A76]非生滅能生滅能無生滅無照而照照無所照也

次明真義但古來有二解

第一開善明知照真即與冥一無復境智異所以爾者智體既妙湛然常寂與境不殊但約德而辨自有三句一凡夫不冥不會二因中聖人會而不冥三者佛果亦冥亦會也

第二解不同此說明佛知是靈智之智真諦是無智之境兩體既殊豈可研此有智之法同無知之境但會之既極詺為冥耳豈得有冥異會耶

然經中亦有冥會之言故《慧印三昧經》云「冥[A77]不冥[A78]不寂」《肇[A79]論》[A80]亦有「用冥[A81]體寂」[A82]之語真體寂滅言境相定異豈得言冥言會

今明境智未曾一亦復不異故影師云「內外並冥緣智俱寂」也

次明佛果涅槃發智用

佛果涅槃為當漸知為當頓知古來解不同舉真諦對明凡有三說

一云二種皆頓[A83]不可漸見何者理既在萬惑之外雖除一兩分終不見理要須除或盡理方可見也十重紙裹物除九重終不見除盡方見

第二解云二種皆可漸知故《漸備經》明一切智慧皆漸漸滿足豈可一朝併悟耶

第三解云佛果[A84]可頓[A85]真諦可得漸知所以爾者真諦[A86]即俗之空更非遠物所以得智慧即可分知佛果智出生死之外所以不可漸知

今謂此之解皆不可初云皆頓知不可者汝既都未見理亦應都未斷惑若少分斷惑則應少分見理又且不見理則無智慧無智慧以[A87]何除惑耶

次皆漸知不可者[2]明理若有分可得分知理既通同無分那可分知又責初地見真[A88][A89]已稱理為不稱理若已稱理與二地何異若未稱理何謂見理

第三家具招二難又且二語自相反故不可

今明至理尚無頓漸豈有頓漸之知雖無頓漸亦頓亦漸故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華嚴》云初心菩薩與三世佛等而復有漸漸知義有五十二地不同初地百法二地[3]千法[A90]故也

第六總問答料簡

此涅槃有三本雙卷大千本及六卷說者不同有雙卷是小乘經二是大乘或云同座異聞故廣略差別也有云翻有廣略多應爾法顯得大本上帙翻為六卷故也

涅槃經遊意(終)

道融先於江南會稽遊學聞彼大德等云其吉藏法師《涅槃疏記》等百濟僧並將歸鄉所以此間無本留行道融 《京感亭》曰年過見百濟賢者持此吉藏法師《涅槃玄意》行故鄉寫之二有疏而未得讀乃寫其賢者在彼訓


校注

[0230001] 【原】大日本續藏經 [0230002] 失【CB】【考偽-原】=失吉【大】 [0233001] 標【CB】樹【大】標【考偽-原】 [0233002] 六師【CB】六【大】六師【考偽-原】 [0233003] 名見【CB】名【大】名見【考偽-原】 [0234001] 並【CB】血【大】並【考偽-原】 [0234002] 違【CB】□【大】 [0234003] 〔-〕【CB】涅槃【大】〔-〕【考偽-原】 [0234004] 〔-〕【CB】絕【大】〔-〕【考偽-原】 [0235001] 〔-〕【CB】緣【大】〔-〕【考偽-原】 [0235002] 觀【CB】離【大】觀【考偽-原】 [0236001] 〔-〕【CB】無【大】〔-〕【考偽-原】 [0236002] 善【CB】書【大】善【考偽-原】 [0236003] 付【CB】行【大】付【考偽-原】 [0237001] 無【CB】我【大】無【考偽-原】 [0237002] 斷【CB】師【大】斷【考偽-原】 [0237003] 寂滅【CB】家□【大】寂滅【考偽-原】 [0237004] 漏【CB】*陋【大】*漏【考偽-原】* [0238001] 是無【CB】是【大】是無【考偽-原】 [0238002] 〔-〕【CB】不可者【大】〔-〕【考偽-原】 [0238003] 千【CB】十【大】千【考偽-原】
[A1] 卷【CB】[-]【大】
[A2] 再【CB】農【大】
[A3] 域【CB】語【大】
[A4] 是【CB】[-]【大】
[A5] 病【CB】共【大】
[A6] 昔【CB】者【大】
[A7] 能【CB】同【大】
[A8] 常【CB】[-]【大】
[A9] 有【CB】[-]【大】
[A10] 不【CB】之【大】(cf. T38n1768_p0231b12)
[A11] 邪【CB】耶【大】
[A12] 昔【CB】邪【大】
[A13] 昔【CB】邪【大】
[A14] 時【CB】[-]【大】
[A15] 以今【CB】[-]【大】
[A16] 昔【CB】[-]【大】
[A17] 言【CB】圓【大】
[A18] 半【CB】米【大】
[A19] 悉【CB】息【大】
[A20] 聞【CB】文【大】
[A21] 所悟【CB】事怪【大】
[A22] 悟【CB】怪【大】
[A23] 故則【CB】財【大】
[A24] [-]【CB】則無過【大】
[A25] 瑤【CB】𨺄【大】(cf. T37n1763_p0377c13)
[A26] 楚【CB】處【大】
[A27] 悲【CB】非【大】
[A28] 則【CB】別【大】
[A29] [-]【CB】法【大】
[A30] 實【CB】[-]【大】
[A31] 則【CB】即【大】
[A32] 教【CB】孝【大】
[A33] [-]【CB】無【大】
[A34] 立【CB】直【大】
[A35] 不具足亦【CB】[-]【大】
[A36] 稱【CB】[-]【大】
[A37] 圓【CB】員【大】
[A38] [-]【CB】無【大】
[A39] 忘【CB】忌【大】
[A40] 短【CB】長【大】
[A41] 者【CB】[-]【大】
[A42] 即【CB】既【大】
[A43] 寂【CB】際【大】
[A44] 違【CB】告【大】
[A45] 形【CB】並【大】
[A46] 不【CB】[-]【大】
[A47] 直【CB】真【大】
[A48] 勝【CB】及結【大】
[A49] 組【CB】主【大】
[A50] 直【CB】真【大】
[A51] 而【CB】二【大】
[A52] 二【CB】三【大】
[A53] 之【CB】[-]【大】
[A54] [-]【CB】門【大】
[A55] 三【CB】二【大】
[A56] 者明本有用二【CB】[-]【大】
[A57] 三【CB】二【大】
[A58] 寶亮【CB】高高【大】
[A59] 新【CB】障【大】
[A60] 佉【CB】法【大】(cf. T54n2128_p0624b01)
[A61] 已【CB】巳【大】
[A62] [-]【CB】三【大】
[A63] 詰【CB】結【大】
[A64] 出【CB】耳【大】
[A65] 了【CB】耳【大】
[A66] 而【CB】了【大】
[A67] 始【CB】[-]【大】
[A68] 二安【CB】一京【大】
[A69] 三【CB】二【大】
[A70] 而不逐境之智是常此亦不可【CB】[-]【大】
[A71] 息【CB】意【大】
[A72] 此【CB】比【大】
[A73] 法後【CB】在中復【大】
[A74] 隨輕【CB】墮種【大】
[A75] 竪【CB】數【大】
[A76] 非生滅能【CB】[-]【大】
[A77] [-]【CB】寂【大】
[A78] 不寂【CB】[-]【大】
[A79] [-]【CB】師【大】
[A80] 亦有用【CB】中多云【大】
[A81] [-]【CB】真【大】
[A82] 之語真體寂滅【CB】利成【大】
[A83] 知【CB】智【大】
[A84] 可【CB】[-]【大】
[A85] 得【CB】知【大】
[A86] 即【CB】則【大】
[A87] 何【CB】可【大】
[A88] [-]【CB】以【大】
[A89] 已【CB】[-]【大】
[A90] [-]【CB】門【大】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