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四供養章
[24]第五和眾章
「大德尼僧聽!今十五日布薩說波羅提木叉,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一心作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如是白。」
[25]第六淨眾章
「諸大德!今共作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僧一心善聽!有罪者發露,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諸大德清淨。如一一比丘尼問答,是比丘尼眾中三唱亦如是。若有比丘尼,如是比丘尼眾中第三唱,憶有罪不發露,得故妄語罪。諸大德!故妄語罪,佛說遮道法。比丘尼於此中欲求清淨,憶有罪應發露,發露則安隱,不發露[26]罪益深。」
「諸大德!已說波羅提木叉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27]第二、第三亦如是問:「[28]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八波羅夷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若比丘尼,同入比丘尼學法,不捨戒、戒羸不出,行婬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29]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30]若聚落、若空地,不與[31]取,[32]名盜物。如不與[33]物取故,若王、[34]若王等,若捉、若殺、若縛、若擯、若輸金罪、若言:『汝小兒![35]汝賊!汝癡!』[36]如是相,不與[37]物取,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若人、若[38]似人,故自[39]手奪命、若持刀與,[40]若[41]教死、若讚死,作是言:『人用惡活為?[42]死勝生。』隨彼心[43]樂死,種種因緣教死、讚死,[44]是人因是事[45]死,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不知不見,空無過人法,自言:『我如是知、如是見。』[46]是比丘尼後時若問、若不問,[47]貪利養故,不知言知、不見言見,空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有漏心,聽漏心男子,髮際[48]已下至[49]膝腕[50]已上,却衣順摩、逆摩、牽推、按[A1]掐、抱上、抱下,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51]有漏心,聽漏心男子,捉手、捉衣,共立、共語、共期入屏覆處,待男子來,與身如白衣女。以此八事示貪著相,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1]重罪,覆藏乃至一夜,是比丘尼,知彼比丘尼若退、若住、若滅、若[2]去,後作是言:『我亦先知是比丘尼犯如是如是[3]罪,但不欲自舉、不欲向僧說。或有人言:「云何妹自污其姊?」』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尼,知是[4]比丘,一心和合僧,如法作不見擯,獨一無二、無伴無侶,不休不息,便[5]往隨順。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是比丘尼:『是比丘,一心和合僧,如法作不見擯,獨一無二、無伴無侶,不休不息,汝莫隨順是比丘。』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應第二、第三諫,令捨是事故。第二、第三諫時,若捨是事善;若不捨者,是比丘尼,犯[6]波羅夷,不應共住。」
「諸大德!已說八波羅夷法,若比丘尼犯一一法,是比丘尼不得共住、不得共事。如前,後亦如是,是比丘尼犯波羅夷,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7]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若比丘尼,行媒[8]法,若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為婦事、若私通事,乃至一會時,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惡瞋故,以無根波羅夷法,謗無波羅夷比丘尼,欲破彼梵行。是比丘尼後時[9]若問、[10]若不問,知是[11]事無根,是比丘尼住[12]瞋故作是語者,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惡瞋故,異分中取片[13]若似片事,以波羅夷法謗,[14]欲破彼比丘尼梵行。是比丘尼後時若問、若不問,知是片似片事,是比丘尼住瞋故作是語者,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有漏心,從漏心男子自手取食,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語比丘尼言:『若汝[15]無漏心,從漏心男子自手取食噉,若隨意用,於汝何所能?』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若夜、若晝,若異聚落、若異界、若度[16]水彼岸一身獨宿,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17]尼,恃勢言人者,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知賊女決斷[18]應死,眾人皆知王及[19]主不聽,[20]便作弟子,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21]和合僧如法作不見擯,不問比丘尼僧亦不取欲,便出界外與解擯者,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欲破和合僧,懃方便受持破僧事。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莫破和合僧[22]懃方便受持破僧事,當與[23]僧和合,僧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得安樂住。汝當捨是求破僧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24]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是法至三,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求破和合僧,有餘同意相助比丘尼,若一、若二、若[25]多,語諸比丘尼言:『汝是事中莫說是比丘尼。何以故?是比丘尼說法、說律,不說非法、不說非律。是比丘尼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是知說非不知說。是比丘尼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樂忍。』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是相助比丘尼:『汝莫作是語:「是比丘尼說法、說律,不說非法、不說非律。是比丘尼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是知說非不知說。是比丘尼所說,皆是我等所欲樂忍。」汝莫相助求破僧事,當助和合僧。僧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得安樂住。』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是法至三,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隨所依止聚落,作惡行、污他家,皆見、皆聞、皆知。諸比丘尼應如是言:『汝等作惡行、污他家,皆見、[26]皆聞、皆知,汝等出去,不應住此。』是比丘尼語諸比丘尼言:『諸比丘尼隨愛、[27]隨瞋、隨怖、隨癡行。何以故?有如是同罪比丘尼,有驅者有不驅者。』諸比丘尼語是比丘尼:『汝莫作是語:「諸比丘尼隨愛、隨瞋、隨怖、隨癡行。」何以故?諸比丘尼不隨愛、瞋、怖、癡行。汝等作惡行、污他家,皆見聞知,汝當捨是隨愛、[28]瞋、怖、癡語。汝等出去,不應[29]住此。』如是諫時,不捨是事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30]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1]有比丘尼惡性戾語,諸比丘尼說如法、如律、如戒經中事,是比丘尼戾語不受,語諸比丘尼言:『汝莫語我好惡,我亦不語汝好惡。』諸比丘尼應如是言:『諸比丘尼說如法、如律、如戒經中事,汝莫戾語[2]當隨順語。諸比丘尼當為汝說如法如律,汝亦當為諸比丘尼說如法如律。何以故?如是者,諸如來眾得增長利益,以共語相教共[3]罪中出故。汝當捨是戾語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者,我當從彼修梵行。』諸比丘尼應諫是比丘尼言:『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非但沙門釋子知道,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有慚愧善好樂持戒者,我當從[4]彼修梵行。」汝應佛法中樂修梵行,當捨離自不樂心。』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5]事不捨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莫共諸比丘尼鬪諍時作是言:「比丘尼僧隨愛行、隨瞋行、隨怖行、隨癡行。」何以故?比丘尼僧不隨愛、瞋、怖、癡行。汝當捨是隨愛、瞋、怖、癡語。』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諸比丘尼應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二比丘尼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等莫同心共作惡業有惡名聲、惱比丘尼僧、互相覆罪。汝等各別離行,別離行者增長佛法。汝等捨是隨順惡行。』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應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若比丘尼,教二比丘尼言:『[6]汝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若同心行者便得增長。比丘尼僧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諸比丘尼應[7]如是諫:『汝莫教二比丘尼作是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佛法,同心行者便得增長。眾中亦有如汝等者,僧以瞋故教汝別離行。」汝當捨是勸邪行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是事不捨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故。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可悔過。」
「諸大德!已說十七僧伽婆尸沙法,九初罪、八乃至三諫。若比丘尼隨犯一一罪,應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可二部僧意。二部僧各二十眾,應出是比丘尼罪。若二部眾中若少一人,是比丘尼罪不名為出,二部僧可呵,是法應爾。」「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若比丘尼,衣竟已捨迦絺那衣,畜長衣得至十日。過是畜者,尼薩耆波[8]夜提。
「若比丘尼,衣竟已捨迦絺那衣,五衣中若離一一衣,乃至一宿,尼薩耆波夜提;除僧羯磨。
「若比丘尼,衣竟已捨迦絺那衣,若得非時衣,是比丘尼須者當自手取,速作受持。若足者善;若不足者,更望得衣令具足故,[9]停是衣乃至一月。過是停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從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10]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11]除因緣。因緣者,奪衣、失衣、燒衣、漂衣,是[12]名因緣。
「若比丘尼,奪衣、失衣、燒衣、漂衣時,從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自恣多與衣,是比丘尼應取上下衣。過是取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故,非親里居士、居士婦辦衣直作是言:『我以是衣直,買如是衣,與某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自恣請,便往居士、居士婦所,作同意言:『汝為我辦如是衣直,買如是如是衣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二非親里居士、居士婦,各辦衣直作是言:『我以是衣直,各買如是衣,與某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自恣請,便往居士、居士婦所,作同意言:『汝等各辦衣直,合作一衣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故,若王、王臣、若婆羅門居士,遣使送衣直。是使到比丘尼所言:『大德![13]某送此衣直,汝當受取。』比丘尼應言:『[14]我比丘尼法,不應受衣直。若須衣時得淨衣者,當自手受速作衣持。』使語比丘尼言:『大德!有執事人能為比丘尼執事不?』是比丘尼應示執事人、若僧園民、若優婆塞,此人能為比丘尼執事。是使往執事人所[1]言:『汝取是衣直,作如[2]是衣,與某比丘尼,是比丘尼須衣時來,汝當與衣。』是使語已還報比丘尼:『我已語竟。大德!須衣時便往取,當與汝衣。』是比丘尼往執事所索衣,作[3]是言:『我須衣。』至再三反亦如是索。得衣者善;不得者,四反乃至六反,往執事人前默然立。若四反乃至六反默然立,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若不得衣,隨送衣直來處,若自往、若遣使語:『汝所送衣直,我不得,汝自知物莫使失,是事應[4]爾。』
「若比丘尼,自手取寶、若使人取,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種種用寶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種種[5]販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所用鉢破減五綴,更乞新鉢,為好故,尼薩耆波夜提。是鉢應比丘尼僧中捨,[6]眾中最下鉢,應與是比丘尼,如是教言:『汝比丘尼!畜是鉢乃至破,是事應爾。』
「若比丘尼,自[7]乞縷,使非親里織師織,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故,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使織師為織衣,是比丘尼先不請,便往語織師言:『汝知不?是衣為我故織,汝好織、[8]極好織、廣織、淨潔織,我當多少益汝。』是比丘尼,若自語、若使人語,後時若與食,若與食直,為好故。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比丘尼衣,後瞋恚嫌恨,若自奪、若使人奪:『還我衣來不與汝。』得衣者,尼薩耆波夜[9]提。
「若比丘尼,十日未至自恣,有急施衣應受,比丘尼須是衣者,當自手取乃至衣時畜。過是畜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知物向僧,自求向己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病,聽服四種含消藥:[10]酥、油、蜜、石蜜,共宿至七日得服。過是服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長鉢乃至一夜。過是畜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時衣作非時衣分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非時衣作時衣分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比丘[11]尼貿衣,後到比丘尼所,作是言:『我還汝衣,汝還我衣。』得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為比丘尼故,眾多非親里居士、居士婦,各各辦衣直作是言:『我等以是衣直,[12]各買如是衣,與某比丘尼。』是比丘尼先不請,後到眾多居士、居士婦所,作是言:『汝等以是衣直,共買如是一衣與我,為好故。』得[13]是衣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為乞金[14]銀,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乞是已,更索餘者,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為僧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為多人是事乞,作餘事用,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乞重衣,應[15]乞四錢[16]直衣。過是乞,[17]尼薩耆波夜提。
「若比丘尼,乞輕衣,應乞二錢半[18]直衣。過是乞,尼薩耆波夜提。」
「諸大德!已說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百七十八波夜提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若比丘尼,故妄語,波夜提。
「若比丘尼,形相[19]比丘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兩舌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如法斷諍竟,還更發起,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句法教未受具戒人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實有過人法,向未受具戒人說,波夜提。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有惡罪,向未受具[20]戒人說,[21]波夜提;[22]除僧羯磨。
「若比丘尼先自勸與,後作是言:『諸比丘尼隨親厚迴僧物與。』波夜提。
「若比丘尼,說戒時作是言:『何用是雜碎戒為?半月說時令諸比丘尼疑悔惱熱愁憂不樂生反戒心。』作是輕呵戒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斫伐鬼村種子村,波夜提。[23](一十)
「若比丘尼,瞋譏僧[1]所差人,波夜提。
「若比丘尼,用異事[2]默然惱他,波夜提。
「若比丘尼,[3]露地敷僧臥具,[4]麁細繩床、[5]被褥,若使人敷,是中坐臥,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波夜提。
「若比丘尼,比丘尼房中敷僧臥具、若使人敷。是中坐臥,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波夜提。
「若比丘尼,比丘尼房中瞋恨不喜,便自牽出、若使人牽:『癡人遠去!不應住此。』[6]波夜提;[7]除[8]因緣。
「若比丘尼,[9]比丘尼房中[10]知他先敷臥具,後來強敷、若使人敷:『不樂者自當出去。』波夜提;除[11]因緣。
「若比丘尼,比丘尼房閣中,尖脚[12]坐床、若臥床,用力坐臥,波夜提。
「若比丘尼,知水有蟲,自用澆草和泥、若使人用,波夜提。
「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屏覆處坐,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病住福德舍過一食者,波夜提。[13](二十)
「若比丘尼,往白衣家,自恣請多與餅麨,諸比丘尼須者,應二、三鉢取。過是取者,波夜提。二、三鉢取已出外,[14]與[15]餘比丘尼[16]共分,是法應爾。
「若比丘尼,別眾食,波夜提;除因緣。因緣者,病時、作衣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集時、沙門請時。
「若比丘尼,非時噉食,波夜提。
「若比丘尼,舉殘宿食食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受食著口中,波夜提;除水及楊枝。
「若比丘尼,知水有蟲取用,波夜提。
「若比丘尼,有食家中強坐,波夜提。
「若比丘尼,食家中獨與一男子舍內強坐,波夜提。
「若比丘尼,裸形外道、[17]若[18]出家男、出家女,自手與食,波夜提。
「若比丘尼,故往看軍發行,波夜提;除因緣。(三十)
「若比丘尼,有因緣往軍中宿過二夜,波夜提。
「若比丘尼,二夜軍中宿時,往看軍陣[19]器仗、牙旗[20]幡幢、兩陣合戰,波夜提。
「若比丘尼,[21]瞋打比丘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瞋舉[22]手向比丘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僧殘罪,覆藏乃至一夜,波夜提。
「若比丘尼,語餘比丘尼:『來共到諸家。』是比丘尼不教與食,便作是言:『汝去!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欲惱彼故,以是因緣無異,波夜提。
「若比丘尼,無病露地燃[23]火,若草木、牛糞、木皮、糞掃,若自燃、若使人燃,波夜提。
「若比丘尼,如法僧事與欲竟,後悔言:『我不應與。』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未受具戒人同室宿過二夜,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是語:『我如是知佛法義,行障道法不能障道。』諸比丘尼應如是諫:『汝莫作是語:「[24]我知佛法義,行障道法不能障道。」汝莫謗佛、謗佛者不善。佛不作是語,佛種種因緣說障道法能障道。汝當捨是惡邪見。』諸比丘尼如是諫時,堅持不捨[25]者,當再三諫,令捨是事。再三諫時捨者善;不捨者,波夜提。(四十)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作如是語,不如法悔、不捨惡[26]邪。如法擯出,便與共事、共住、共同室宿,波夜提。
「若[27]有沙彌尼作是語:『我知佛法義,行婬欲不能障道。』諸比丘尼應如是教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法義,行婬欲不能障道。」汝莫謗佛、謗佛者不善。佛不作是語,佛種種因緣說婬欲能障道[A2]。汝當捨是惡邪見。』諸比丘尼如是教時,堅持是事不捨者,當再三教,令捨是事。再三教時捨者善;不捨者,諸比丘尼應如是語:『汝沙彌尼,從今不應言:「佛是我師。」亦不應隨諸比丘尼後行。餘沙彌尼,得共比丘尼同房再宿,汝今不得。癡人滅去!不應住此。』若比丘尼,知是滅擯沙彌尼,便畜經恤共事共宿,波夜提。
「若比丘尼,若寶、[28]似寶,自捉、教[29]人捉,波夜提;除因緣。因緣者,若寶、似寶,在僧坊內、若住處內,[30]如是心取:『[31]主來當還。』是事應爾。
「若比丘尼,得新衣,應三種色中隨用一一種壞是衣色:若青、若泥、若[32]木蘭。若比丘尼,不以三種壞色著新[33]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減半月浴,波夜提;除因緣。因緣者,春殘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大熱時、病時、風時、雨時、作時、行時,是名因緣。
「若比丘尼,故奪畜生命,波夜提。
「若比丘尼,故令比丘尼疑悔,使須臾時心不安隱,以是因緣無異,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指擊[1]攊他,波夜提。
「若比丘尼,水中戲,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男子同室宿,波夜提。(五十)
「若比丘尼,自恐怖比丘尼,若使他恐怖,乃至戲笑,波夜提。
「若比丘尼,[2]自藏比丘尼衣鉢、戶鉤、革屣、鍼筒,種種隨法[3]物,若[4]使他藏,乃至戲笑,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衣,他不還便強[5]脫取,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無根僧伽婆尸沙法謗比丘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男子共期同道行,[6]至一聚落,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賊共期同道行,乃至一聚落,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手掘地、若教他掘,作是言:『汝掘是處。』波夜提。
「若比丘尼,受四月自恣請,過[7]是受者,波夜提;除常請、數數請、別[8]請。
「若比丘尼,說戒時作是言:『我不受學是戒,先當問餘[9]比丘持修多羅持[10]毘尼持摩多羅伽者。』波夜提。若比丘尼欲知[11]是法者,應從此戒中學,當問餘比丘,持修多羅持[12]毘尼持摩多羅伽者,應如是問:『是語云何?』是事應爾。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已,盜往立聽,『彼比丘尼所說我當憶持。』波夜提。(六十)
「若比丘尼,僧斷事時默然起去,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恭敬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飲酒[13]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非時入聚落,不白餘比丘尼,波夜提;除急因緣。
「若比丘尼,許他請僧,中前中後行至餘家,波夜提。
「若比丘尼,入灌頂剎利王家,夜未過未藏寶,若過門[14]闑及闑處,波夜提;除急因緣。
「若比丘尼,說戒時作是言:『我今始知是事[15]入戒經中半月次來所說。』諸比丘尼知是比丘尼先曾再三聞說此戒,何況復過!是比丘尼非以不知故得脫,隨所犯事應令如法悔過,應[16]呵令厭:『汝失無利,是惡不善。汝說戒時不尊重戒、不一心聽。』以是事故,波夜提。
「若比丘尼,用骨牙齒角作鍼筒,波夜提。
「若比丘尼,欲作床者,當應量作,足高八指,除[17]入[18]梐。過是作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以兜羅貯臥具、若使人貯,波夜提。(七十)
「若比丘尼,[19]如佛衣量作衣、若過作,波夜提。佛衣量者,長佛九[20]磔手,廣六磔手,是佛衣量。
「若比丘尼,噉生熟蒜,波夜提。
「若比丘尼,剃大小便處毛,波夜提。
「若比丘尼,[21]洗時以指刺女根中,過二指節,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掌拍女根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煮生物作食,波夜提。
「若比丘尼,比丘食時在前立[22]待,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屎尿擲牆外,波夜提。
「若比丘尼,棄屎尿著生草上,波夜提。
「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屏處共立共語,波夜提。[23](八十)
「若比丘尼,獨與一比丘露地共立共語,波夜提。
「若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屏處共立共語,波夜提。
「若比丘尼,獨與一白衣男子露地共立共語,波夜[24]提。
「若比丘尼,闇中無燈與男子共立共坐,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男根著女根中,波夜提。
「若比丘尼,語比丘尼言:『善女來!共我房住。』後瞋不喜,若自牽出、若使人牽出,作是言:『汝[25]遠滅去!莫此中住。』以是因緣無異,波夜提。
「若二比丘尼共一床臥,波夜提。
「若二比丘尼共一敷具臥,波夜提。
「若二比丘尼共一衣覆臥,波夜提。
「若比丘尼,入白衣舍,獨與一比丘共立、共語、竊語,遣共行比丘[26]尼,求閑便故,波夜提。[27](九十)
「若比丘尼,入白衣舍,獨與一白衣男子共立共語竊語,遣共行比丘尼,[28]欲獨[29]語,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相瞋,自打身啼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時,作法[30]呪、泥梨呪,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審諦看物便嫌恨,波夜提。
「若比丘尼,夏中無因緣遊行他國,波夜提。
「若比丘尼,自恣竟不遊行餘處一宿,波夜提。
「若比丘尼,國內疑處畏處遊行,波夜提。
「若比丘尼,國外疑處畏處遊行,波夜提。
「若比丘尼,故[A3]往看畫舍,波夜提。
「若比丘尼,先住惱後住者,波夜提。[1](一百)
「若比丘尼,後住惱先住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活比丘尼[2]病不供給,波夜提。
「若比丘尼,見比丘來不起,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問比丘[3]輒坐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問主人便敷臥具、若使人敷,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滿十二歲畜眾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滿十二歲,未作畜眾羯磨,畜眾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未滿十二歲已嫁女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滿十二歲已嫁女,不作屬[4]和上尼羯磨,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與止羯磨復畜眾者,波夜提。[5](一百一十)
「若比丘尼,弟子不二歲學六法,畜為眾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弟子二歲學六法,未作屬和上尼羯磨,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6]受大戒已不二歲隨和上尼,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弟子不與財法,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婬女為眾,不遠本處五六由旬,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未滿二十歲[7]童女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滿二十歲童女,未作屬和上尼羯磨,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孝女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畜將男女自隨女人為眾,波夜提。[8](四十即不共中第四十)
「若比丘尼,畜惡性女人為眾,波夜提。[9](一百二十)
「若比丘尼,滿二十歲童女,不二歲學六法,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滿二十歲童女、[10]二歲學六法,不作屬和上尼羯磨,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是言:『汝與我衣鉢戶鉤、時藥、時分藥、七日藥、盡形藥,我當度汝。』波夜提。
「若比丘尼,女人夫主不聽,畜為眾,波夜提。
「若比丘尼,語他言:『汝二歲學六法,後當畜汝。』若不畜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歲歲度弟子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宿作[11]乞屬和上尼羯磨,畜為眾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浴衣者當應量作。量者:長[12]五修伽陀[13]磔手、廣二磔手半。過是作者,波夜提。[14](五十)
「若比丘尼,數數易衣服,波夜提。
「若比丘尼,作衣極久乃至五夜。過是成者,波夜提。[15](一百三十)
「若比丘尼,五夜不[16]看五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衣與白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月病休止,浣病衣已淨不起去,波夜提。
「若比丘尼,遮與僧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所望得衣弱,而受迦絺那衣,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捨迦絺那衣時不隨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分衣時不隨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僧斷事時不隨順者,波夜提。[17](六十)
「若比丘尼,[18]不以房舍囑他,至聚落中,波夜提。
「若比丘尼,讀誦種種[19]呪術,波夜提。[20](一百四十)
「若比丘尼,教白衣讀誦種種呪術,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白衣作,波夜提。
「若比丘尼,坐白衣床,不還付主便去,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問主人坐他床上,波夜提。
「若比丘尼,無病乘乘,波夜提。
「若比丘尼,紡績,波夜提。
「若比丘尼,著腰絡,波夜提。
「若比丘尼,捉蓋入白衣舍,波夜提。
「若比丘尼,離有比丘住處安居,波夜提。
「若比丘尼,安居竟,不二部僧中求三事自恣說見聞[21]疑,波夜提。[22](一百五十)
「若比丘尼,半月不往僧中求教[23]誡,波夜提。
「若比丘尼,無病不[24]往受教誡,波夜提。
「若比丘尼,有比丘住處外門,不問便入,波夜提。
「若比丘尼,喑[25]嗌向比丘,波夜提。
「若比丘尼,共比丘尼鬪諍惡口,恐怖他[26]言:『某王大臣鬪將,是我知識,當[27]以彼力治[28]汝。』波夜提。
「若比丘尼,護惜他家,波夜提。
「若比丘尼,受請都不食者,波夜提。
「若比丘尼,比丘不聽,便問經、律、阿毘[29]曇,波夜提。
「若比丘尼,裸形露地洗浴,波夜提。
「若比丘尼,著白衣嚴身具,波夜提。[1](一百六十)
「若比丘尼,故往觀聽歌舞[2]伎樂莊嚴妓兒,波夜提。
「若比丘尼,有瘡,使男子解繫,波夜提。
「若比丘尼,與男子共行說俗事,波夜提。
「若比丘尼,使[5]他以塗香胡麻滓屑揩身,波夜提。
「若比丘尼,著頭光,波夜提。
「若比丘尼,不語餘比丘尼出[6]遠門去,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刷刷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使他刷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以梳梳頭,波夜提。[7](一百七十)
「若比丘尼,使他梳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編[8]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使他編頭,波夜提。
「若比丘尼,生草上大小便,波夜提。
「若比丘尼,故出精,除夢中,波夜提。
「若比丘尼,飲精,波夜提。
「若比丘尼,男子洗處浴,波夜提。
「若比丘尼,在門中立,波夜提。」[9](一百七十八)
「諸大德!已說百七十八波夜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八波羅提提舍尼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10]中說。
「若比丘尼無病,自為索乳,是比丘尼應向餘比丘尼說罪:『我墮可呵法不是,是說罪法。我今說罪悔過。』是初波羅提提舍尼法。
「若比丘尼無病,自為索酪、生[11]酥、熟酥、油、魚、肉、脯,是比丘尼應向餘比丘尼說罪:『我墮可呵法不是,是說罪法。我今說罪悔過。』是名八波羅提提舍尼法。」
「諸大德!已說八波羅提提舍尼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眾學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不高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下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參差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如[12]釘頭著泥洹僧,應當學。
「[13]不如象鼻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如麨團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細襵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著耳泥洹僧,應當學。
「不[16]併襵兩邊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著細縷泥洹僧,應當學。
「周齊著泥洹僧,應當學。
「不高[17]披衣,應當學。
「不下披衣,應當學。
「不參差披衣,應當學。
「周齊披衣,應當學。
「好覆身入[18]白衣舍,應當學。
「好覆身[19]白衣舍坐,應當學。
「善攝身入白衣舍,應當學。
「善攝身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高視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高視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呵供養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呵供養白衣[20]舍坐,應當學。
「靜默入白衣舍,應當學。
「靜默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蹲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蹲[21]行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覆頭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覆頭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22]襆頭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襆頭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肘隱人肩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肘隱人肩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23]叉腰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叉腰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左右反抄衣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左右反抄衣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24]偏抄衣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偏抄衣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以衣覆右肩全舉左肩上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以衣覆右肩全舉左肩上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25]掉臂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掉臂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搖肩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搖肩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搖頭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搖頭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搖身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搖身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携手入白衣舍,[1]應當學。
「不携手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翹一脚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翹一脚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累脚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掌扶頰白衣舍坐,為白衣笑故,應當學。
「一心受飯,應當學。
「一心受羹,應當學。
「不溢鉢受[4]飯食,應當學。
「羹飯等食,應當學。
「不刳飯如井[5]食,應當學
「不[6]摶飯食,應當學。
「不大[7]摶飯食,應當學。
「不手把食,應當學。
「[8]不張口待飯食,應當學。
「不[9]含食語,應當學。
「不齧半食,應當學。
「不吸食作聲食,應當學。
「不嚼食作聲食,應當學。
「不[10]味咽食食,應當學。
「不吐舌食,應當學。
「不縮鼻食,應當學。
「不舐手食,應當學。
「[11]不膩手受食器,應當學。
「不振手食,應當學。
「不指捫鉢食,應當學。
「不病不[12]得為身索若飯若羹,應當學。
「不[13]得以飯覆羹更望得,應當學。
「不呵相[14]看比坐鉢,應當學。
「端視鉢食,應當學。
「次第[15]食盡,應當學。
「[16]不應洗食鉢水棄白衣舍內,除語檀越,應當學。
「[19]人在[20]前、比丘尼[21]在後,[22]不應為說法,[23]除病,應當學。
「人[24]在道[25]中、比丘尼在道[26]外,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27]坐、比丘尼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高處、比丘尼在下處,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比丘尼坐,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30]襆頭,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31]肘隱人,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叉腰,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左右反抄衣,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偏抄衣,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32]以衣覆右肩全舉左肩上,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著革屣,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著屐,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捉杖,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捉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捉刀,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捉弓箭種種器[33]仗,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應生草上[34]涕唾,除病,應當學。
「不應淨用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應當學。
「不應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樹過人不應上,除[35]大因緣,應當學。」
「諸大德!已說眾學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七滅諍法,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
「應與現前毘尼人,當與現前毘尼。
「應與憶念毘尼人,當與憶念毘尼。
「應與不癡毘尼人,當與不癡毘尼。
「應與自言治人,當與自言治。
「應與覓罪相人,當與覓罪相。
「應與多覓[36]罪人,當與多覓罪。
「種種僧中諍事生,如草布地除滅,應當學。」
「諸大德!已說七滅諍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第二、第三亦如是問:「是中清淨不?」「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已說戒序、已說八波羅夷法、已說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已說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已說百七十八波夜提法、已說八波羅提提舍尼法、已說眾學法、已說七滅諍法,是事入佛[1]經中[2]半月半月戒經中,說及餘隨道戒法,是中諸大德一心歡喜不諍,一學一道和合,如水乳合安樂行,如是應當學。」
毘婆尸佛如來、無所著、等正[3]覺,為六百二十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式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八十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隨葉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十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4]拘樓孫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四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拘那含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三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迦葉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二萬比丘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釋迦牟尼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千二百五十[7]未曾有僧前後圍繞,說是戒經:
「諸大德!已說波羅提木叉[A5]竟,僧一心得布薩。」
校注
[0479004] 十誦【大】,十誦律【宋】【元】【明】【宮】 [0479005] 波羅提木叉【大】,〔-〕【宋】【元】【明】【宮】 [0479006] 一卷【大】,〔-〕【聖】 [0479007] (宋長…出)十一字【大】,〔-〕【聖】 [0479008] 釋【大】,〔-〕【宋】【元】【明】【宮】 [0479009] 顯【大】,穎【元】【明】【宮】 [0479010] 說法章【大】,〔-〕【宋】【元】【明】【宮】【聖】 [0479011] 冬【大】,久【聖】 [0479012] 月【大】,月已【宋】【元】【明】【宮】 [0479013] 第二…章【大】,〔-〕【宋】【元】【明】【宮】【聖】 [0479014] 諸【大】,詣【聖】 [0479015] 第三…章【大】,〔-〕【宋】【元】【明】【宮】【聖】 [0479016] 先【大】,欲【聖】 [0479017] 答【大】,應答【宋】【元】【明】【宮】 [0479018] 波羅提木叉【大】,戒【宋】【元】【明】【宮】 [0479019] 不【大】,為不【宋】【元】【明】【宮】 [0479020] 第四…章【大】,〔-〕【宋】【元】【明】【宮】【聖】 [0479021] 掌【大】,事【聖】 [0479022] 誡【大】,戒【宋】【元】【明】【宮】【聖】 [0479023] 猴【大】,獲【聖】 [0479024] 第五…章【大】,〔-〕【宋】【元】【明】【宮】【聖】 [0479025] 第六…章【大】,〔-〕【宋】【元】【明】【宮】【聖】 [0479026] 罪【大】,〔-〕【聖】 [0479027] 第二第三亦如是問【大】*,(第二第三亦如是問)【宋】【元】【明】【宮】【聖】* [0479028] 是中清淨不【大】*,〔-〕【宋】【元】【明】【宮】【聖】* [0479029] 犯【大】*,得【宋】【元】【明】【宮】* [0479030] 若【大】,或在【宮】 [0479031] 取【大】,偷取【宮】 [0479032] (名盜…與)六字【大】,〔-〕【宮】 [0479033] 物取【大】,取物【宋】【元】【明】,以偷取物【宮】 [0479034] (若王…若言)十七字【大】,王臣或捉繫縛或殺或擯或偷金罪或作是言【宋】【元】【明】【宮】 [0479035] 汝賊汝癡【大】,汝癡汝賊【宋】【元】【明】【宮】 [0479036] (如是相…尼犯)十二字【大】,如是不與取者【宮】 [0479037] 物取【大】,取物者【宋】【元】【明】【宮】 [0479038] 似人【大】,人類【宋】【元】【明】【宮】 [0479039] 手【大】,〔-〕【宮】 [0479040] 若【大】*,〔-〕【宋】【元】【明】【宮】* [0479041] 教【大】,殺【宮】 [0479042] 死【大】,寧死【宋】【元】【明】【宮】 [0479043] 樂【大】,所樂【宋】【元】【明】【宮】 [0479044] 是人因是事死【大】,死者是【宮】 [0479045] 死【大】,死者【宋】【元】【明】【宮】 [0479046] 是比丘尼【大】,〔-〕【宋】【元】【明】【宮】 [0479047] 貪利養【大】,欲出罪【宋】【元】【明】【宮】 [0479048] 已【大】,以【聖】 [0479049] 膝腕【大】,腕膝【宋】【元】【明】【宮】【聖】 [0479050] 已上【大】,〔-〕【聖】 [0479051] 有漏【大】,前有漏【聖】 [0480001] 重【大】,麁【宋】【元】【明】【宮】 [0480002] 去【大】,〔-〕【聖】 [0480003] 罪【大】,不淨行【宋】【元】【明】【宮】 [0480004] 比丘【大】下同,比丘尼【宋】【元】【明】【宮】下同 [0480005] 往【大】,〔-〕【宋】【元】【明】【宮】,位【聖】 [0480006] 波羅夷【大】*,波羅夷罪【宋】【元】【明】【宮】【聖】* [0480007] 問【大】,說【宋】【元】【明】【宮】 [0480008] 法若【大】,嫁法【宋】【元】【明】【宮】 [0480009] 若【大】*,或【宋】【元】【明】【宮】* [0480010] 若【大】,〔-〕【宋】【元】【明】【宮】 [0480011] 事無根【大】,無根事【宋】【元】【明】【宮】 [0480012] 瞋【大】*,惡瞋【宋】【元】【明】【宮】* [0480013] 若【大】,〔-〕【宮】 [0480014] 欲破彼比丘尼【大】,無波羅夷比丘尼故破彼【宋】【元】【明】【宮】 [0480015] 無【大】,有【宋】【元】【明】【宮】 [0480016] 水【大】,河【宋】【元】【明】【宮】 [0480017] 尼【大】,尼詣王若官人若婆羅門若居士所【宋】【元】【明】【宮】 [0480018] 應【大】,墮【宋】【元】【明】【宮】 [0480019] 主【大】,剎利眾【宋】【元】【明】【宮】 [0480020] 便【大】,便度【宋】【元】【明】【宮】 [0480021] 和合【大】,一心和合【宋】【元】【明】【宮】 [0480022] 懃【大】,莫懃【宋】【元】【明】【宮】 [0480023] 僧【大】,〔-〕【聖】 [0480024] 者【大】*,者諸比丘尼【宋】【元】【明】【宮】* [0480025] 多【大】,眾多【宋】【元】【明】【宮】 [0480026] 皆【大】*,〔-〕【宋】【元】【明】【宮】* [0480027] 隨瞋隨怖隨【大】*,行瞋行怖行【宮】* [0480028] 瞋怖癡【大】,隨瞋隨怖隨癡【宋】【元】【明】【宮】 [0480029] 住【大】,作【聖】 [0480030] 者【大】*,者是法至三犯【宋】【元】【明】【宮】* [0481001] 有【大】,若【宋】【元】【明】【宮】 [0481002] 當【大】,汝當【宋】【元】【明】【宮】 [0481003] 罪中出【大】,出罪【宋】【元】【明】【宮】 [0481004] 彼【大】,彼諸【聖】 [0481005] 事不捨者【大】*,事不捨者諸比丘尼【宋】【元】【明】【宮】* [0481006] 汝【大】,汝等【宋】【元】【明】【宮】 [0481007] 如是諫【大】,諫是比丘尼【宋】【元】【明】【宮】 [0481008] 夜【大】,衣【聖】 [0481009] 停【大】下同,亭【聖】下同 [0481010] 得衣者【大】,除餘時【宮】 [0481011] 除因緣【大】,除餘時【宋】【元】【明】,〔-〕【宮】 [0481012] 名因緣【大】,為時【宋】【元】【宮】,餘時【明】 [0481013] 某【大】,某王王臣若婆羅門居士【宋】【元】【明】【宮】 [0481014] 我【大】,我以【聖】 [0482001] 言【大】,言善哉執事【宋】【元】【明】【宮】 [0482002] 是【大】*,是如是【宋】【元】【明】【宮】* [0482003] 是【大】,如是【宋】【元】【明】【宮】 [0482004] 爾【大】,示【聖】 [0482005] 販【大】,買【宋】【元】【明】【宮】 [0482006] 眾【大】,此眾【宋】【元】【明】【宮】 [0482007] 乞【大】,毛【聖】 [0482008] 極好織廣織【大】,廣織極好織【宋】【元】【明】【宮】 [0482009] 提【大】,提是比丘尼應諸比丘尼前捨是衣【聖】 [0482010] 酥【大】,蘇【宋】【聖】 [0482011] 尼【大】*,〔-〕【宋】【元】【明】【宮】* [0482012] 各【大】,各各【宋】【元】【明】【宮】 [0482013] 是【大】,〔-〕【宋】【元】【明】【宮】 [0482014] 銀【大】,銀者【宋】【元】【明】【宮】 [0482015] 乞【大】*,乃至直【宋】【元】【明】【宮】* [0482016] 直衣【大】,應乞若【宋】【元】【明】【宮】 [0482017] 尼【大】*,者尼【宋】【元】【明】【宮】* [0482018] 直衣【大】,〔-〕【宋】【元】【明】【宮】 [0482019] 比丘尼【大】,他者【宋】【元】【明】【宮】 [0482020] 戒【大】,〔-〕【聖】 [0482021] 波夜提【大】∞除僧羯磨【宋】【元】【明】【宮】 [0482022] 除僧羯磨【大】∞波夜提【宋】【元】【明】【宮】 [0482023] 一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3001] 所差【大】,差會【宮】 [0483002] 默然【大】,〔-〕【宮】 [0483003] 露【大】*,路【聖】* [0483004] 麁【大】,〔-〕【宋】【元】【明】【宮】 [0483005] 被褥【大】,麁繩床褥被【宋】【元】【明】【宮】,被蓐【聖】 [0483006] 波夜提【大】*∞除因緣【宋】【元】【明】【宮】* [0483007] 除因緣【大】*∞波夜提【宋】【元】【明】【宮】* [0483008] 因緣【大】,彼因緣【宋】【元】【明】【宮】 [0483009] 比丘尼【大】,知比丘尼【宋】【元】【明】【宮】 [0483010] 知他【大】,〔-〕【宋】【元】【明】【宮】 [0483011] 因緣【大】,餘因緣【宋】【元】【明】【宮】 [0483012] 坐床若臥【大】,〔-〕【宮】 [0483013] 二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3014] 與【大】,語【宮】 [0483015] 餘【大】,餘善【宋】【元】【明】 [0483016] 共分【大】,令知【宮】 [0483017] 若【大】,〔-〕【宋】【元】【明】【宮】 [0483018] 出家男出家女【大】,外道女【宮】 [0483019] 器仗【大】,著器杖【宋】【元】【明】【宮】,著器仗【聖】 [0483020] 幡幢【大】,幢幡【宋】【元】【明】【宮】【聖】 [0483021] 瞋【大】*,瞋恚發不喜心【宋】【元】【明】【宮】* [0483022] 手向【大】,掌向他【宋】【元】【明】【宮】 [0483023] 火【大】,火向【宋】【元】【明】【宮】 [0483024] 我【大】,我如是【宋】【元】【明】【宮】 [0483025] 者【大】*,者諸比丘尼【宋】【元】【明】【宮】* [0483026] 邪【大】,邪見【宋】【元】【明】【宮】 [0483027] 有【大】,〔-〕【宋】【元】【明】【宮】 [0483028] 似【大】*,若似【宋】【元】【明】【宮】* [0483029] 人捉【大】,提【聖】,捉【宮】 [0483030] 如是【大】,以如是【宋】【元】【明】【宮】 [0483031] 主【大】,有主【宋】【元】【明】【宮】 [0483032] 木蘭【大】,箋【宋】【宮】,蒨【元】【明】 [0483033] 衣【大】,衣者【宋】【元】【明】【宮】 [0484001] 攊【大】,歷【宋】【宮】,櫪【明】,擽【聖】 [0484002] 自藏【大】,藏他【宋】【元】【明】【宮】 [0484003] 物【大】,所須物【宋】【元】【明】【宮】 [0484004] 使【大】,自藏教【宋】【元】【明】【宮】 [0484005] 脫【大】,奪【宋】【元】【明】【宮】 [0484006] 至【大】,乃至【宋】【元】【明】【宮】 [0484007] 是受者波夜提【大】,〔-〕【宋】【元】【明】【宮】 [0484008] 請【大】,請後更索者波夜提【宋】【元】【明】【宮】 [0484009] 比丘【大】*,比丘尼【明】【宮】* [0484010] 毘【大】,比【聖】 [0484011] 是【大】,〔-〕【宋】【元】【明】【宮】 [0484012] 毘尼【大】,比丘【聖】 [0484013] 者【大】,〔-〕【聖】 [0484014] 闑【大】*,𨵚【聖】* [0484015] 入【大】,人【聖】 [0484016] 呵令厭【大】,更令折伏【宋】【元】【明】【宮】 [0484017] 入【大】,人【明】 [0484018] 梐【大】,陛【聖】 [0484019] 如佛衣【大】,與佛衣等【宋】【元】【明】【宮】 [0484020] 磔【大】下同,搩【宋】【元】【宮】【聖】下同 [0484021] 洗【大】*,洒【宮】* [0484022] 待【大】,侍【宋】【元】【明】【宮】 [0484023] 八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4024] 提【大】,提八十【宋】【元】【明】【宮】 [0484025] 遠【大】,速【宋】【元】【明】【宮】 [0484026] 尼【大】,尼去【宋】【元】【明】【宮】 [0484027] 九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4028] 欲獨語【大】,求閑便故【宮】 [0484029] 語【大】,語便故【宋】【元】【明】【宮】 [0484030] 呪【大】,祝【宋】【元】【明】【宮】 [0485001] 一百【大】,〔-〕【宋】【元】【明】【宮】【聖】 [0485002] 病【大】,病苦【宋】【元】,病若【明】 [0485003] 輒【大】,便【宮】 [0485004] 和上【大】下同,和尚【宋】【元】【明】【宮】下同 [0485005] 一百一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5006] 受【大】,眾【聖】 [0485007] 童【大】*,畜【聖】* [0485008] 四十即不共中第四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5009] 一百二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5010] 二【大】,一【宮】 [0485011] 乞【大】,〔-〕【宋】【元】【明】【宮】【聖】 [0485012] 五【大】,五者【宋】【元】,六【宮】 [0485013] 磔【大】*,𨃥【聖】* [0485014] 五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5015] 一百三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5016] 看【大】,著【明】 [0485017] 六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5018] 不以房舍囑他【大】,不囑他房舍【宮】 [0485019] 呪【大】,祝【聖】 [0485020] 一百四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5021] 疑【大】,疑罪【宋】【元】【明】【宮】 [0485022] 一百五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5023] 誡【大】*,戒【宋】【宮】【聖】* [0485024] 往【大】,往僧中【宋】【元】【明】【宮】,〔-〕【聖】 [0485025] 嗌【大】,噫【宋】【元】【明】 [0485026] (言某…汝)十七字【大】,〔-〕【宮】 [0485027] 以【大】,必【宋】【元】【明】 [0485028] 汝【大】,政【宋】【元】【明】 [0485029] 曇【大】,曇事【宋】【元】【明】【宮】 [0486001] 一百六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6002] 伎【大】,妓【聖】 [0486003] 胡【大】,胡麻屑胡【宋】【元】【明】【宮】 [0486004] 屑【大】,〔-〕【宋】【元】【明】【宮】 [0486005] 他以塗香【大】,人以香塗身復以香揩身胡麻屑【宋】【元】【明】【宮】 [0486006] 遠門【大】,門遠【宋】【元】【明】【宮】 [0486007] 一百七十【CB】,一七十【大】,〔-〕【宋】【元】【明】【宮】【聖】 [0486008] 頭【大】*,頭髮【宋】【元】【明】【宮】* [0486009] 一百七十八【大】,〔-〕【宋】【元】【明】【宮】【聖】 [0486010] 中【大】,經中【宋】【元】【明】【宮】 [0486011] 酥【大】*,蘇【聖】* [0486012] 釘【大】,釿【宋】【元】【明】【宮】【聖】 [0486013] 不如象鼻著泥洹僧應當學【大】∞不如多羅葉著泥洹僧應當學【宋】【元】【明】【宮】 [0486014] 不如多羅葉著泥洹僧應當學【大】∞不如象鼻著泥洹僧應當學【宋】【元】【明】【宮】 [0486015] 當【大】,〔-〕【聖】 [0486016] 併襵【大】,并攝【聖】 [0486017] 披【大】*,被【聖】* [0486018] 白衣舍【大】下同,家內【宮】下同 [0486019] 白衣舍坐【大】下同,坐家內【宮】下同 [0486020] 舍【大】,舍內【聖】 [0486021] 行【大】,〔-〕【宋】【元】【宮】【聖】 [0486022] 襆【大】*,幞【宋】【元】【明】【宮】*,[袖-由+業]【聖】* [0486023] 叉【大】*,扠【宋】【元】【明】【宮】*,杈【聖】* [0486024] 偏【大】*,肩【聖】* [0486025] 掉【大】*,跳【宋】【宮】*,挑【聖】* [0487001] 應【大】*,坐應【宋】【元】【宮】* [0487002] 脚入【大】,䏶【宋】【元】【明】【宮】,陛【聖】 [0487003] 舍【大】,舍坐【聖】 [0487004] 飯【大】,〔-〕【宋】【元】【明】【宮】 [0487005] 食【大】*,〔-〕【宋】【元】【明】【宮】* [0487006] 摶【大】,團【聖】 [0487007] 摶【大】,團【宋】【元】【明】【宮】【聖】 [0487008] 不【大】,不預【宋】【元】【明】【宮】 [0487009] 含【大】,舍【明】 [0487010] 味【大】,未【宋】【元】【明】【宮】 [0487011] (不膩…學)二十四字【大】,不指抆鉢食應當學不振手食應當學不棄著手飯應當學不膩手捉飲器應當學【宋】【元】【明】【宮】【聖】,但著手飯三字聖本作飯食,捉聖本作受 [0487012] 得為身索若飯若【大】,自為索飯【宋】【元】【明】【宮】 [0487013] 得以【大】,〔-〕【宮】 [0487014] 看【大】,著【聖】 [0487015] 食【大】,噉食【宋】【元】【明】【宮】 [0487016] (不應…學)十八字【大】,洗鉢水不問主人不應棄家內應當學【宋】【元】【明】【宮】 [0487017] 騎乘人【大】,人無病乘乘【宋】【元】【明】【宮】 [0487018] 除病【大】,〔-〕【宋】【元】【明】【宮】 [0487019] (人在…不應)十字【大】,人無病在前行不隨後【宮】 [0487020] 前【大】,前行【宋】【元】【明】 [0487021] 在【大】,〔-〕【宋】【元】【明】 [0487022] 不應【大】,〔-〕【宋】【元】【明】 [0487023] 除病【大】*,〔-〕【宮】* [0487024] 在【大】,不病在【宮】 [0487025] 中【大】,中行【宋】【元】【明】【宮】 [0487026] 外【大】,外行【宋】【元】【明】【宮】 [0487027] 坐【大】,無病坐【宮】 [0487028] 人【大】*,不應【宋】*【元】*【明】*,不為【宮】* [0487029] 不應為【大】*,人【宋】【元】【明】【宮】* [0487030] 襆【大】,裏【宋】【元】【明】【宮】,[袖-由+業]【聖】 [0487031] 肘【大】,不為肘【宋】【元】【明】【宮】 [0487032] 以【大】,不為以【宋】【元】【明】【宮】 [0487033] 仗【大】,杖【聖】 [0487034] 涕【大】,洟【宋】【元】【明】【宮】 [0487035] 大【大】,急【宋】【元】【明】【宮】 [0487036] 罪【大】*,罪相【宋】【元】【明】【宮】* [0488001] 經【大】,戒經【宋】【元】【明】【宮】 [0488002] (半月…經中)七字【大】,〔-〕【聖】 [0488003] 覺【大】*,學【聖】* [0488004] 拘【大】*,鉤【聖】* [0488005] 入【大】,出【宮】【聖】 [0488006] 知【大】,智【宋】【元】【明】【宮】【聖】 [0488007] 未曾有【大】,比丘【聖】 [0488008] 苦【大】,惡【宋】【元】【明】【宮】 [0488009] 世間【大】,一切【聖】 [0488010] 足【大】,忍【宋】【元】【明】【宮】 [0488011]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一卷【大】,十誦尼戒本【聖】,十誦+(律)【明】 [0488012] 波羅提木叉【大】,〔-〕【宋】【元】【明】【宮】 [0488013] 一卷【大】,〔-〕【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3 冊 No. 1437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本禪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