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
出金剛頂經成就一切義品
爾時薄伽梵。入諸波羅[3]蜜平等性三摩地。從定起已即說此能滿諸願虛空藏菩薩最勝心陀羅尼曰。
南[4]牟(一)阿迦([5]去引)捨(舒可[6]反二)揭(魚羯反)婆(去引)耶(余可反三)唵(四)阿唎(五)迦[7](入)麼唎(六)慕唎(七)莎[8]嚩訶[9](八)
薄伽梵言。此陀羅尼。是過去現在一切諸佛之所同說。若能常誦此陀羅尼者。從無始來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悉皆[10]銷滅。常得一切諸佛菩薩共所護念。乃至未成佛來。所生之處。虛空藏菩薩恒隨守護。令諸有情常所樂見。諸有善願無不滿足。一切苦患皆悉銷除。常生人天不墮惡趣。生生之處常憶宿命。設不[11]加法但能常誦獲福如是。若欲加法持此陀羅尼求聞持者。當於絹[12]素白㲲或淨板上。先畫滿月。於中畫虛空藏菩薩像。其量下至不減一肘。或復過此任其力辦。菩薩滿月增減相稱。身作金色。寶蓮華上半[1]加而坐。以右[2]壓左。容顏殊妙作熙怡喜悅之相。於寶冠上有五佛像。結加趺坐。菩薩左手執白蓮華。微作紅色。於華臺上有如意寶珠。吠琉璃色黃光發焰。右手復作與諸願印。五指垂下現掌向外。是與願印相。畫像了已。當於空閑寂靜之處。或在淨室塔廟山頂樹下。隨在一處安置其像。面正向西或容向北。淨物覆之。別作一方木曼茶羅下。至一肘過此亦任。[3]其壇下安四足。或以編附。上面去地恰須四指。其[4]板若用檀沈作者最為殊勝。不爾或以柏等有香之木為之亦得。如法作已置於像前。次應嚴辦五種供具。所謂塗香諸華燒香飲食燈明。塗香者磨[5]白檀為之。華以隨[6]時藥草所生者充。若無時華當以粳米。或燒蕎麥或取橘柏等葉。或用丁香以充華用。燒香但以沈檀龍腦隨應用之。食除[7]薰穢每須新淨。燈用牛[8]酥油亦通許。當欲具辦此物之時。必須晨朝盥洗手面護淨如法。具辦[9]足已。置在壇邊。然後出外。復以淨水重洗手已。即作手印掌承淨水。誦陀羅尼三遍[10]便即飲之。其手印相。先仰舒右手五指。[11]屈其頭指與大[12]母指相捻。狀如捻香。此是虛空藏菩薩如意寶珠成辦一切事印。復以此印如前承水。誦陀羅尼三遍竟已。灑頂及身。即令內外一切清淨。次應往詣像所。[13]至心禮拜面向菩薩半跏而坐。舉去像上所覆之物。次即須作護身手印。其手印相。先[14]舉右手。然後以頭指與大[15]母指相捻。[16]狀若捻香。其頭指屈第二節。其第一節極令端直。方始印相。如法作此印已。置於頂上誦陀羅尼一遍。次置右肩復誦一遍。左肩心喉亦[17]皆如是。作此護身法已。一切諸佛及虛空藏菩薩。攝受此人。一切罪障即皆[18]銷滅。身心清淨福慧增長。一切諸魔及毘那夜迦皆不得便。復作前印掌承淨水。誦陀羅尼一遍。灑塗香等諸供養物并壇及近壇之地。復如前作護身手印。置塗香上誦陀羅尼一遍。餘華香等乃至木壇。各皆如是作此法已。華香等物即便清淨。復作護身手印右轉三匝。兼指上下。但運其印身不動搖誦陀羅尼七遍。隨其自心遠近分[19]劑。結十方界。次應閉目思惟。虛空藏菩薩真身即與此像等無有異。復用護身印作意。請虛空藏菩薩。誦陀羅尼二十五遍已。即舉大母指向裏招一度。頭指如舊。復作此印誦陀羅尼三遍。[20]㡧上蓮華以之為座。復想菩薩來坐此華。即便開目見菩薩已。生希有心作真身解。又誦三遍手印如前作是念言。今者菩薩來至於此。是陀羅尼力非我所[21]能。[22]唯願尊者暫住於此。次取塗香誦陀羅尼一遍。用塗其壇。次復取華亦誦一遍布散壇上。燒香飲食燈明次第取之。皆誦一遍手持供養。置在壇邊復作念言。一切諸佛菩薩福慧熏修所生。幡蓋清淨香華眾寶之具。悉皆嚴好。復作手印誦陀羅尼一遍。如前想念。諸供養物悉得成辦。即持供養一切如來及諸菩薩。如是運心供養中[23]最。如其不能辦塗香等供養之物。但作第二運心供養。法亦成就。即以手印[A1]掐珠。誦陀羅尼明記遍數。誦時閉目。想菩薩心上有一滿月。然所誦陀羅尼字。現滿月中皆作金色。其字復從滿月流出。[24]澍行人頂。復從口出入菩薩[25]足[26]如自發言諮啟菩薩足下。誦陀羅尼未止息來。所想之字巡[27]環往來。相續不絕如輪而轉。身心若惓即須止息。至誠瞻仰便坐禮拜。閉目復觀滿月菩薩。極明了已。應更運心令漸增長周遍法界。復漸略觀。於最後時量如本已。方始出觀。又作前手印誦陀羅尼三[28]遍已。舉大母指發遣菩薩。作是念言唯願慈悲布施歡喜。後會法事復垂降赴。如是誦陀羅尼。隨其力能或一日一上。或一日兩上。從始至終每[29]如初日。遍數多少亦如初上。不得增減。前後通計滿百萬遍。其數[30]乃終亦無時限。然於中間不容間闕。[31]後於日蝕或月蝕時。隨力捨施飲食財物。供養三寶。即移菩薩及壇露地淨處。安置。復取牛酥一兩。[32]盛貯熟銅器中。并取有乳樹葉七枚及枝一條。置在壇邊。華香等物加常數倍。供養之法一一同前。供養畢已。[33]取前樹葉重布壇中。復於葉上安置酥器。還作手印誦陀羅尼三遍。護持此酥。又以樹枝攪酥。勿停其手。目觀日月兼亦看酥。誦陀羅尼無限遍數。初蝕後退未圓已來。其酥即有三種相現。一者氣。二者煙。三者火。此下中上三品相中。隨得一種法即成就。得此相已便成神藥。若食此藥即獲聞持。一經耳目文義俱解。記之於心永無遺忘。諸餘福利無量無邊。今且略說少分功德。[34]如至却退圓滿已來。三相若無法不成就。復應更從初首而作。乃至七遍。縱有五逆等極重罪障。亦皆銷滅法定成就。
校注
[0601001] 虛【大】,佛說虛【明】【乙】,【原】麗本,【甲】東寺三蜜藏古寫本,【乙】黃檗版淨嚴等校訂加筆本,【丙】高山寺藏古寫本,【丁】仁和寺藏古寫本 [0601002] (大唐…譯)十三字【大】,唐三藏法師輸波迦羅譯【宋】【元】【明】【乙】,〔-〕【甲】【丙】【丁】 [0601003] 蜜【大】,密【甲】【丙】【丁】 [0601004] 牟【大】,無【甲】 [0601005] 去【大】,去聲【明】【乙】 [0601006] 反【大】*,切【明】【乙】* [0601007] 入=叭【明】【乙】此字明本乙本俱作本文 [0601008] 嚩【大】,縛【宋】【元】【明】【乙】【丙】 [0601009] 八【大】,〔-〕【丙】 [0601010] 銷【大】*,消【甲】【乙】【丁】* [0601011] 加【大】*,如【甲】【丙】*,如加【丁】 [0601012] 素【大】,索【甲】【丁】 [0602001] 加【大】*,跏【甲】【丙】【丁】* [0602002] 壓【大】,押【甲】【丙】【丁】 [0602003] 其【大】,其心【甲】,意其【丁】 [0602004] 板【大】,材【甲】【丙】【丁】 [0602005] 白【大】,白栴【宋】【元】【明】【乙】 [0602006] 時【大】,時檀【甲】 [0602007] 薰【大】,葷【宋】【元】【明】【乙】 [0602008] 酥【大】下同,蘇【宋】【元】【明】【甲】【丙】【丁】下同 [0602009] 足【大】,之【甲】 [0602010] 便即【大】,即便【甲】【丁】 [0602011] 屈其【大】,其屈【宋】【甲】 [0602012] 母【大】,拇【元】【明】【乙】 [0602013] 至【大】,志【宋】 [0602014] 舉【大】,拳【甲】【丙】 [0602015] 母【大】*,拇【宋】【元】【明】【乙】* [0602016] 狀若【大】,若狀【丙】 [0602017] 皆【大】,復【宋】【元】【明】【乙】 [0602018] 銷【大】,消【宋】【元】【明】【乙】 [0602019] 劑【大】,齊【宋】【元】【明】【甲】【乙】【丙】【丁】 [0602020] 㡧【大】,楨【宋】【甲】【丙】【丁】 [0602021] 能【大】,說【甲】 [0602022] 唯【大】,惟【宋】【元】【明】【甲】【乙】 [0602023] 最【大】,最勝【甲】 [0602024] 澍【大】,樹【甲】 [0602025] 足【大】,足如是【甲】 [0602026] 如【大】,始【丙】【丁】 [0602027] 環【大】,還【宋】【元】【明】【乙】 [0602028] 遍【大】*,返【丙】* [0602029] 如【大】,始如【丁】 [0602030] 乃【大】,及【甲】【丁】 [0602031] 後【大】,復【甲】【丙】 [0602032] 盛【大】,咸【丙】 [0602033] 取【大】,收【宋】【元】【明】【乙】 [0602034] 如【大】,始【丁】 [0603001]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大】,能滿聞持虛空藏菩薩儀軌【丙】,能滿虛空藏菩薩求聞持法【丁】,佛說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明】【乙】 [0603002] (能滿…尼)十字【大】,〔-〕【甲】 [0603003] 丙本丁本俱有右大唐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唐言善無畏開元五年於西明寺菩提院譯無着法師轉文三十五字,尚丁本之異本三藏之下有沙門二字,無着法師轉文六字作沙門悉達譯語沙門無着綴文筆受十四字,丁本奧書曰寬治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快禪阿闍梨受了【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0 冊 No. 1145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