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No. 847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諸經[5]要集四十二部凡菩薩行門總六十六條具列如後

[6]第一出《象腋經》(顯說三條行) 解六波羅蜜行 修行菩薩為眾生故生於六趣受諸快樂 菩薩行空喻

第二出《說妙法決定業障經》(顯說三條行) 教菩薩行表善知識退菩提因雖謗法法入耳故當成佛道 解二十四種大乘名號

第三出《維摩詰所問經》(顯[7]說二條行) 解佛種性因發起修行菩薩行 解出家因緣功[8]

第四出《方廣如來智經》(顯說二條行) 解非善知識不應同居挍量聲聞道行與修行菩薩行深淺

第五出《勝義諦品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起十種行願速成佛道解修行菩薩十種戒行成就六波羅蜜

第六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顯說四條行) 修行菩薩初修檀波羅蜜因無散亂發起菩提 解修行菩薩[9]恐散亂菩提心故攝念六波羅蜜 解釋煩惱因緣 解修行菩薩初發起菩提心專持六波羅[10]

第七出《花嚴經善財童子經》(顯說一條行) 初修行菩薩發起菩提挍量聲聞道行譬喻

第八出《寶髻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解修行菩薩清淨持戒行修六波羅蜜

第九出《演法師品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挍量聲聞法教又解於諸剎土修行菩薩行門

第十出《決定毘尼經》(顯說二條行) 解修行菩薩及聲聞行人如何住持戒行 解三毒輕重因

第十一出《遍清淨毘尼經》(顯說二條行) 挍量修行菩薩戒行[11]授聲聞戒行調伏其心

  已上一十一部入上卷

第十二出《海慧菩薩所問經》(顯說八條行) 修行菩薩縱犯六波羅蜜善巧方便而能成就不犯 佛說般若波羅蜜深義引喻挍量聲聞與菩薩輕重 修行菩薩初發菩提心[12]實能[13]忍辱不令邪魔退失菩提 解忍身意三業不動成就六波羅蜜 解觀行成就六波羅蜜念門 [14]解八種功德與煩惱和雜喻 解四種善行 解修行菩薩所修道行有十二種邪魔障道央俱[15][16]

第十三出《戲樂嚴經》(顯說一條行) 解修行菩薩善巧方便五欲因緣然則勸令發起菩提因而度脫無量眾生

第十四出《善巧方便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習學聲聞行犯重障因

第十五出《勝積品經》(顯說一條行) 喻修行菩薩退入聲聞行

第十六出《如來藏經》(顯說一條行) 觀念如來忍辱因果

第十七出《金光上勝毘尼經》(顯說一條行) 金光勝童女發十種行願放出家心開意解

第十八出《降伏魔經》(顯說一條行) 魔為菩薩說二十種魔障應當自覺不取

第十九出《富婁那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為惡知識故四種因緣退捨菩提入聲聞解脫

第二十出《寶童子[17]天人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與聲聞挍量道行——四種實語不妄諸行無厭

第二十一出《寶積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與聲聞挍量法行  右已上一十部入中卷

第二十二出《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說修行菩薩有[18]四十五種魔障若能覺悟兼能超度四魔

第二十三出《如來境界經》(顯說一條行) 有諸比丘於迦葉如來[1]問法故於今不忘當生彌勒三會

第二十四出《阿闍世品經》(顯說一條[2]行) 解三乘藏菩薩因又解上座因

第二十五出《離垢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空中有菩薩眾[3]下佛所是等現身是女人為發菩提心故轉為男子

第二十六出《文殊師利菩薩[4]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修習二種行獲十種善根利益

第二十七出《光明遍照品經》(顯說一條行) 諸有比丘隨佛在於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威神聖德——喻諸菩薩福力殊勝於聲聞

第二十八出《出生菩提經》(顯說二條行) 說三種佛地又說三乘高下因緣

第二十九出《寶聚經》(顯說一條行) 初發菩提心人功德多於恒河沙數[5]羅漢無能及可及

第三十出《那羅延品經》(顯說一條行) 說修行菩薩[6]生於四種住地

第三十一出《集一切功德品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投刀請殺願易生死救度眾生不離三界

第三十二出《密嚴經》(顯說一條行) 挍量聲聞與修行菩薩行業深淺

第三十三出《梵剎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每數發忍辱大行願速進菩提

第三十四出《一切諸佛所念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忍辱身羞恥三業不復更犯

第三十五出《法集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修持十種[7]戒行復有十種[8]戒行

第三十六出《阿差耶末菩薩經》(顯說一條行) 一切諸色行人戒力皆有盡時[9]修行菩薩戒力無盡

第三十七出《集會品經》(顯說一條行) 顯示三乘法教

第三十八出《郁伽長者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說在家菩薩應修四種行功德不出家因緣

第三十九出《殊勝具戒品經》(顯說二條行) 初修行菩薩初發起菩提心應共魔鬪堪受無[A1]床臥無障又釋阿耨達龍王以四[10]太河成

第四十出《解深密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修六波羅蜜住地行

第四十一出《勝鬘經》(顯說一條行) 勝鬘夫人以偈讚歎[11]如來如來則現夫人受十大受行願

第四十二出《出生無邊門經》(顯說三條行) 說持是經陀羅尼者臨命終時八十億諸佛親來迎接又表如來三身又說修行菩薩[12]修四事——四事無相行門——速成佛道

  右二十一部入下卷

 若欲偏尋當條請依此次第披撿經文

第一

出《象腋經》(顯說三條行)

 解修行菩薩行六波羅蜜空行 菩薩生入六道救度眾生故身受快樂 菩薩修行喻若虛空譬喻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有所疑唯願如來為眾解說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恣汝所問我當為汝解說其義令汝及眾歡喜奉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薩如何住於勝上妙法顯現一切菩薩行門而能成熟無量眾生喻如滿月現於一切佛剎

爾時世尊歎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以少問我今為汝廣解所疑汝當諦聽善思念之

時文殊師利童子言「唯然世尊[13]授教而聽

佛言「修行菩薩有六種相應法善住於一切甚深法趣何者為六所謂一者若修行菩薩樂施無悋不見慳心與身有異身與[14]慳心俱無所得二者堅持戒行不見身與非戒有異身與非戒俱無所得三者善住忍辱守護自心不見自身[15]與瞋恚異身與瞋恚俱無所得四者精勤善行不見自身與慢有異身與怠慢俱無所得五者方便淨住禪定三昧不見自身離於諸行亦不和合三昧定心一切法故俱無所得六者正智於一切諸法無所得故乃至不求涅槃不見自身與眾生身而為有異於六趣中見身無異故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以此六種法故成就一切甚深法行

「復次文殊師利修行菩薩復有六種相應法行善入一切甚深法行何者為六所謂一者修行菩薩若生地獄受天快樂二者若生畜生則受人間上妙快樂三者若生貧家則受轉輪聖王快樂四者若生六趣各現本身端嚴殊勝無能過者五者善巧方便遊歷十方諸佛剎土無去無來安然不動於一切佛剎示現其身六者以隨類音演說諸法而不雜亂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以是六種法故善得一切甚深法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得受天快樂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摩訶鉢頭摩得此三昧已為諸眾生入於地獄受天快樂是諸[1]獄人見其菩薩受地獄苦菩薩以福力故與諸罪人普為說法度脫無量百千眾生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生於地獄而受諸天快樂

復次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薩生於畜生而受人間上妙快樂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遍寂靜得此三昧已則生畜生不失其念仍受人間上妙快樂以畜生身故與諸畜生解說佛法度脫無量百千眾生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為眾生故生於畜生而受上妙人間快樂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生於貧里而受輪王快樂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離緣寂靜得此三昧已而生貧家與諸貧里眾生說法毀呰慳貪無戒讚揚布施持戒善因度脫無量百千眾生身受轉輪聖王快樂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如何修行菩薩於六趣中為眾生故各隨其類現種種形受諸快樂皆得殊勝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一切遍光明得此三昧力故遍生六趣方便示現雜類身形受諸快樂相貌殊勝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善巧方便遊於一切佛剎無去無來安然不動如水中月現於一切佛剎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三昧名攝一切語言得此三昧力故分身現於十方諸佛剎土而無去無來安然不動現於佛剎見諸如來皆聞法要如是修行菩薩善巧方便遍歷一切諸佛剎土無去無來安然不動如水中月現諸佛剎

文殊師利童子復白佛言「世尊如何修行菩薩於一切異類眾生隨其類音而為說法是諸言音而無雜亂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修行菩薩有陀羅尼名阿難哆伐多得此陀羅尼已修行菩薩則能了知無量無邊眾生心各解其言語而無雜亂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薩善巧方便甚難了知世尊修行菩薩求於甚深法者親近何等法行可知可識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若有修行菩薩樂知是法義者喻若虛空為對

文殊師利童子言「如何虛空為對

佛言「譬如虛空無貪文殊師利當知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貪不異涅槃相故

「復次譬如虛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無和合為無相故一切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所相應慧不異涅槃相故涅槃亦無和合

「復次譬如虛空無棄無別文殊師利當知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棄無別涅槃亦爾無棄無別

「復次譬如虛空無知無習文殊師利當知一切色等亦復如是無知無習涅槃亦爾無知無習

「復次譬如虛空無明無闇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明無闇涅槃亦爾無明無闇

「復次譬如虛空於一切處無所執得當知色等諸法亦復如是不可執得涅槃亦爾無所執故

「復次譬如虛空無道所得無非道所得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道所得無非道所得涅槃亦爾無道無非道故

「復次譬如虛空不學聲聞解脫緣覺解脫大乘解脫色等諸法亦復如是一切乘處無所學故涅槃亦爾無所學故

「復次譬如虛空無攀無受色等諸法亦復如是無攀無受涅槃亦爾無攀無受

「復次譬如虛空不取不捨色等諸法亦復如是不取不捨涅槃亦爾不取不捨

「復次譬如虛空無有體性無有濁亂是以一切眾生於涅槃體性皆無濁亂涅槃亦爾無濁無亂

「復次譬如虛空於一切處無著無動文殊師利當知修行菩薩亦復如是當知一切眾生於一切法無所著故涅槃亦爾無有所著若能如是悟達正智當知執想諸法則是涅槃知無常故

「文殊師利一切諸法既無實相若願見佛身者不應如是若非所見則達正位達正位者於中執相如是行施非大福田亦非利他如是施者不獲多福無所利益若有所施不求獲多福利者是名世間乞士於中所施福利無價既獲無價福利則得自無所得福智成就既獲自無所得福智成就已則能速得無生法忍

第二

出《說妙法決定業障經》(顯說三條行)

 解[1]善知識不退菩提 解邪魔[2]聞法故聞法誹謗[3]已聞法故後當成佛 解二十四種大乘名號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法界藏殿諸佛所會無邊道場與大比丘眾菩薩摩訶薩俱時此道場有一夫人名曰功德莊嚴開敷花合掌向佛退坐一面

爾時夫人白佛言「若有初修行菩薩何等之人非善知識不應共住

佛告夫人「若三界中梵釋四王沙門婆羅門皆與修行菩薩為善知識唯除聲聞非善知識恐聲聞退修行菩薩大乘道行何以故聲聞緣覺為己利故勸引初修行菩薩迴入小乘是以聲聞乘人非善知識

「夫人當知初修行菩薩不應與聲聞比丘同居房舍不同坐床不同行路若初修行菩薩智慧彌廣無二分別悟大乘法而為方便勸引聲聞令入大乘方許同住若聲聞比丘福智狹劣則修行菩薩不應為說甚深大乘恐其誹謗復次修行菩薩不應數覽小乘經論何以故為障佛道故

「夫人當知修行菩薩寧捨身命不棄菩提而入聲聞求羅漢道菩薩勸請一切眾生已爾時若捨菩提之心別起異道入於聲聞羅漢道果——因惱亂故——菩薩而退菩提二人俱墮無間地獄

佛告夫人「修行菩薩寧犯殺等五種大罪不學須陀洹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於一劫百劫乃至千劫受地獄苦不學斯陀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墮畜生不學阿那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薩寧殺害眾生墮於地獄不修阿羅漢果不退菩提羅漢獨證私入涅槃譬如小賊密入他舍修行菩薩菩提心故攝諸眾生寧同火坑不住聲聞寂滅涅槃不退菩提以是義故為攝眾生令入佛道故如是修行菩薩一切世間天阿修羅之所尊重堪任供養超越聲聞則邪魔眷屬無能嬈惱

爾時夫人白佛言「何者邪魔眷屬

佛告夫人「敷演大乘經典之處若有眾生聞說大乘心不樂聞調弄誹謗當知則是邪魔眷屬誹謗大乘經典心故死墮阿鼻受苦無量復生餓鬼食火尿無量劫中受苦畢已後生人中不具此等眾生命終之後經無量生方得值遇如來親承供養於諸佛所還復得聞大乘經典純一無雜

「爾時如來於諸毛孔普出言音一一毛孔出無量億百千法光復生無量法音偈讚時此會中若有聲聞則聞聲聞乘法若有緣覺乘人則聞緣覺乘法若有大乘行人則聞大乘妙法鳥獸之類各隨其音而聞佛法於此會中所有眾生過去未曾耳聞佛法皆見如來默然不語其餘眾生過去曾謗大乘經故雖於多劫墮在地獄餓鬼受苦由謗法時大乘入耳是故佛所親聞大乘心生歡喜而發無上菩提之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夫人白佛言「所說大乘何故名為大乘何故說為大乘

佛告夫人「善哉善哉夫人深樂大乘以是義故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乘名號所謂一者令人深樂是名大乘二者不動是名大乘三者無過是名大乘四者無量是名大乘五者如四大海是名大乘六者金翅及緊那羅摩睺羅伽雜類所敬是名大乘七者乾闥所讚是名大乘八者諸天恭敬是名大乘九者梵天歸依是名大乘十者天帝所敬是名大乘十一者四王所攝是名大乘十二者龍王供養是名大乘十三者菩薩奉持是名大乘十四者成就佛性是名大乘十五者賢聖歸依是名大乘十六者一切普堪所受是名大乘十七者如藥樹王是名大乘十八者斷諸煩惱是名大乘十九者能轉法輪是名大乘二十者無言無說是名大乘二十一者如虛空相是名大乘二十二者三寶種性無斷是名大乘二十三者鈍根眾生不信是名大乘二十四者超過一切是名大乘

爾時佛說大乘威力名號之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百千樂器不鼓自鳴則於空中諸天雨花無量百千天子皆發無上菩提之心無量百千聲聞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初戒菩薩未悟法者皆已悟解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法何名如何奉持

佛言「是經名為『大乘巨拏勝斯』受持又名『說妙法決定業障』受持

如來說此經已阿難及功德莊嚴開敷花夫人及諸天龍八部皆大歡喜持受奉行

第三

出《維摩詰所問經》(顯說二條行)

 解佛種性因緣發起菩提 解出家因緣功德

爾時維摩詰長者白文殊師利菩薩言「汝善明解如來種性於意云何何等為[1]

文殊答言「善男子是諸[2]佛性五陰種性無明生死種性貪瞋癡種性四倒妄想種性五蓋種性六入種性七識煩惱種[3]九惱滅壞身心種性十惡不善種性善男子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性

時維摩詰問言「汝何義故云一切煩惱是佛種性

文殊師利答言「善男子若執見無為已住定滅是人不應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住於煩惱住地見正位實相是人堪任發得菩提譬如陸地不生蓮花青淤泥中而生蓮[4]善男子亦復如是若聲聞緣覺住於無為滅定佛種花[5]芽無復更生煩惱淤泥池中能發菩提因煩惱故佛種芽生

「善男子譬如空中種子不生糞壤之地乃能茂盛善男子亦復如是不應無為滅定而生菩提若起我所非我所心等於須彌仍堪發生菩提而生佛種無量智慧

「善男子譬如不入四大海水無由取得無價寶珠善男子亦復如是若不入煩惱大海無由取得佛性寶珠當知菩提種性本從煩惱中來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歎文殊師利菩薩言「誠如所說真實不虛如是佛種皆是煩惱種性何以故我等聲聞無復堪任發生菩提我等為燒滅三界煩惱種子我等寧以無間五逆不應斷解世間煩惱何以故若人已造五逆惡罪受畢究竟還復發生菩提之心親聞佛法顯現佛事若阿羅漢煩惱已盡無復後有無能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有人五根總壞是人識心不堪更起羅漢亦爾煩惱總壞諸結已除既無力故不堪扶持無上菩提以是義故凡夫親近於佛聲聞辟支遠離菩提何以故凡夫數聞三寶威力無量種性則發菩提不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聲聞緣覺雖曾聞說如來聖德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亦不堪任發得菩提

佛告羅睺羅「汝詣維摩詰問疾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我念昔時鞞舍離城有諸族姓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而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時我與諸族姓如法為說出家功德因緣說此法時維摩詰而來我所稽首我足而謂我言『唯羅睺羅汝今所說出家功德不應如是所以者何夫出家者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無為法故無為法者無利無功德遠離一切諸行處於涅槃智趣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定五根施無畏不惱於他不染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離犯戒淤泥池中我所無著無我所無所受亦無擾亂調伏身心攝護他眾隨禪定離外過一切處而無所取若能如是出家名為善出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善學律儀諸佛法教所以者何人身難得佛世難逢無上菩提甚難發起

「爾時此等諸子白維摩詰言『我等聞佛所說「若父母不聽不得出家」』[6]爾時維摩詰長者告諸童子言『汝等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常修梵行是則出家功德

「爾時此三十二族姓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無言可答以是義故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第四

出《方廣如來智經》(顯說二條行)

 解善惡知識菩薩不應聲聞同居 解修行菩薩與聲聞校量道行深淺

爾時佛告摩訶目揵連「善男子當知善知識故教道諸法菩薩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初修行菩薩不應學聲聞緣覺小乘教道何以故一切破戒邪行之人是菩薩善知識若聲聞緣覺——障佛道故——則非善知識何以故犯戒之人不堪破於菩薩正行是犯戒邪行之人法無力故不能障於菩薩佛道若聲聞緣覺以世諦無我復無煩惱以是智故能令初學菩薩入於聲聞教道當知聲聞非是菩薩善知識也

「修行菩薩寧[7]與破戒邪行交通不與聲聞緣覺乘人受法何以故犯戒邪行雖共交通身相遠離若聲聞人坐不離譬如家賊不離其側以是義故菩薩不應與聲聞人習學交往

「譬如野干不堪師子同居當知聲聞與其菩薩亦復如是何以故聲聞修學唯利己故若修行菩薩專求佛道度脫眾生聲聞唯見一身趣路若菩薩善行正路導引眾生聲聞唯淨己心若菩薩能淨己心亦淨眾生聲聞唯自除煩惱若菩薩自[1]除煩惱亦能除滅眾生煩惱聲聞入邪疾路獨避世間菩薩自入正路導引眾生聲聞唯除習氣煩惱菩薩成等正覺習氣都滅煩惱悉除聲聞異道入於涅槃菩薩自證正道無餘涅槃聲聞入於寂滅涅槃其法亦滅若菩薩成等正覺已入無餘涅槃法仍不滅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四聖諦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佛事神通不滅當知聲聞及辟支佛皆無是德

第五

出《勝義諦品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起十種行願速成佛道 解修行菩薩十種戒行成就六波羅蜜

爾時普賢菩薩語普智菩薩言「佛子修行菩薩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應起十種行願何者為十所謂一者願度一切眾生二者令其遠離一切煩惱三者除滅相續習氣四者於一切佛法無所疑惑五者除救眾生一切苦聚六者願救眾生三[2]塗八難七者歸依親侍一切諸佛八者願學菩薩一切戒行九者昇於空中示現毛端無量佛事十者以大法鼓擊動一切佛剎眾生聞者隨機速入無餘涅槃當知初學菩薩如是修行若住此地不久而起如來行願

「復次佛子修行菩薩復有十種戒行何者為十所謂一者究竟不退菩提是其戒行二者遠離聲聞辟支佛地三者常為一切眾生身心利故四者令一切眾生住於佛行五者受持菩薩戒行無令缺犯六者開悟一切諸法七者所修功德迴施十方願成佛道八者不應分別如來法體九者一切世法無所貪著十者防護六根無令染著佛子是修行菩薩十種戒行若菩薩能住此地不久圓滿戒行六波羅蜜成就無上菩提

「復次修行菩薩復有十種退道迷路應當遠離每自察心何者為十所謂一者不敬師僧和尚及善知識是其迷路二者怖畏世苦是其迷路三者所修戒行忽生悔心是其迷路四者不樂住於諸佛剎土是其迷路五者不樂三摩鉢低是其迷路六者修少分功德便以為足是其迷路七者誹謗大乘是其迷路八者遠離菩薩戒行是其迷路九者樂阿羅漢辟支佛道是其迷路十者若見修行菩薩心生憎嫉是其迷路佛子如是十種菩薩迷路能遠離不久當入解脫法門

「復次修行菩薩應有十種行願何者為十所謂一者願我為諸眾生盡未來劫住於世間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二者願我最後親侍供養一切諸佛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三者願我令一切眾生住於普賢菩薩行願如是願者是普善願四者願我積集一切戒行功德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五者願我普修六波羅蜜如是願者是普善願六者願我滿足菩提戒行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七者願我莊嚴淨一切佛剎如是願者是普善願八者願我生於十方佛剎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九者願我深求一切佛法善自開解如是願者是普善願十者於諸佛剎成等正覺如是願者是普善願佛子當知是修行菩薩十種大願以願力故速獲菩薩具足行願

「復次修行菩薩復有十種魔障何者為十所謂一者忽生退心『我不成佛』是其魔障二者正起勤修忽然棄捨是其魔障三者少分功德而生厭足是其魔障四者樂住隱僻善行俱捨是其魔障五者棄捨一切善願是其魔障六者捨斷煩惱樂修滅是其魔障七者斷割世法是其魔障八者退捨菩薩道行是其魔障九者不樂勸化眾生是其魔障十者誹謗佛法是其魔障佛子當知是修行菩薩十種魔障若菩薩遠離是等不久速得如來十種記[3]別地位

第六

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顯說四條[4]行)

 初修行菩薩初學檀波羅蜜發起菩提心 [5]無散亂已菩提心散亂故攝念六波羅蜜行 解煩惱因緣 [6]菩薩初發菩提心持六波羅蜜行

爾時聖者舍利弗語聖者富[7]婁那言「復次富婁那修行菩薩應當初學檀波羅蜜何以故貪惜世業無始習氣若修行菩薩捨施之時慳心則捨因則能發菩提心若發菩提則能漸漸增長成就若漸增長成就則漸遠離二乘若漸遠離二乘則復昇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雨中安置瓦瓶是瓶所入第一雨滴及最後滴非緣前後二滴水瓶得滿要其中間雨滴漸入而得盈滿富婁那當知亦復如是若修行菩薩不應以初發菩提心故而成佛道亦不以最後菩提樹下而成佛道以是義故初發菩提心故乃至最後於其中間菩薩漸證佛道發起種種善行三阿僧祇修行利益資助佛道是以仁者富婁那修行菩薩不應散亂心無所染

爾時聖者富婁那語聖者舍利弗言「修行菩薩如何攝心而無散亂

舍利弗言「菩薩助佛道故若發邪行惡見將為善利當知我今所發惡行應是菩提利故何以故為我是邪見不斷世間生死是以我身變易世間方便利益無量眾生以是義故修行菩薩如是智慧心無散亂

爾時富婁那語舍利弗言「若菩薩菩提心亂如何相貌而得知耶

舍利弗言「此心散亂是聲聞緣覺乘人障其道故若求二乘道果當知則是散亂心也何以故二乘道行不應菩提若修行菩薩貪癡見尚不散亂何以故為此三毒見助佛道故轉易生死利益菩提以是見故生於世間善巧方便圓滿六波羅蜜修行菩薩以資助煩惱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富婁那當知若修行菩薩攝念心故而生障善當知則是散亂復有相應聲聞辟支佛攝念菩薩亦是散亂若非此等攝念不斷生死資助道故不應亂心何以故為攝念故修行菩薩在於世間以善巧方便攝念相續不斷生於世間生已則受檀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智慧波羅蜜修學如是攝念資助世間生死道故修行菩薩應當如是授學乃至成佛而無有捨

「富婁那當知修行菩薩不應厭離煩惱何以故以智識別煩惱作是思念『是等煩惱饒益我身助我成佛』若此煩惱有相可以上妙供養何以故為此煩惱故修行菩薩常所護惜煩惱以是義故應當以智識煩惱因何以故為我善巧方便不攝三界繫縛令我增長圓滿六波羅蜜故速得菩提若六波羅蜜漸漸增長我則解脫世間生死繫縛而得寬慢

「富婁那當知譬如車載重物以車重故車軸漸漸研磨載物纔入到城其軸事畢則斷當知因煩惱故三界而有生死修行菩薩若煩惱故續續生於世間六波羅蜜則得增長圓滿若六波羅蜜漸得圓滿則生死煩惱漸得微薄若生死煩惱漸薄則能決定漸近佛位若修行菩薩坐菩提樹已則起薩婆若智前後煩惱當則斷滅無復更生是諸煩惱所作已辦菩薩成正覺已煩惱無復有緣譬如車軸載重入城事畢然乃始斷修行菩薩若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亦復如是煩惱事辦無復有緣是以當知為是利故中間不斷煩惱修行菩薩縱被瞋罵返從乞求所須皆是助道善緣發起菩提心故若攝羅漢心智亦是修行菩薩助佛道故若無羅漢行門如來從何制修羅漢道果以制修故而助佛道

爾時世尊於摩訶般若伽他所說「譬如世間若樹木無芽則無樹身若無樹身果無由盛茂當知眾生若無菩提芽種諸佛不現世間若佛不出於世聲聞從何而起譬如明燈要賴炷心而是炷心不因第一火焰而能燒盡亦非不因初焰而盡復非後焰燒滅而盡亦非因後焰而盡以是義故中間焰焰相續故炷心燒盡菩提亦爾非緣初心成佛亦非後心前後中間相續心故而能成佛何以故剎那剎那菩提心故而成佛道若修行菩薩布施不著我相人相受者相心無所求無慳悋心如是布施縱施少分等施無量則是修行菩薩具足檀波羅蜜行

「復次修行菩薩若恒念如來圓滿威神顯揚聖德則是菩薩甚深戒行[1]菩薩漸減佛說戒相則虧若修行菩薩順世法故雖受五欲心念三歸『是故願我成等正覺救度眾生』此則已住持戒波羅蜜行修行菩薩如是智慧念心不犯不名犯戒若修行菩薩於億劫中雖持十善戒行若樂聲聞阿羅漢果當知則是增上纏犯虧於大乘是為修行菩薩持戒波羅蜜行

「復次若修行菩薩發廣大心見諸眾生禁閉牢獄枷鎖杻械栲楚鞭撻斬其頭項割截手身分爾時菩薩念言『願我代彼普受諸苦令一切眾生皆得安樂若有惱我難忍能忍心無惡對』當知如是修行菩薩則是慈忍波羅蜜行

「復次修行菩薩願為眾生樂住世間成熟眾生清淨佛土苦行逼惱[A2]而無疲倦當知則是菩薩精進波羅蜜行

「復次修行菩薩若色觸五欲所纏不樂聲聞羅漢道果專念菩提當知是人恒在禪波羅蜜行

「復次譬如商人[1]欲入大海船舶不[2]商人及財陷沒當盡若預修船寬廣牢固商人及財皆達彼岸修行菩薩雖有道心若無堅牢智慧不久退失菩提是以智慧波羅蜜成就菩提無所缺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剎那一念無上菩提則是修行菩薩過於無量二乘功德智慧波羅蜜行

第七

出《花嚴經入法界品》(顯說一條行)

 初修菩薩發[3]起菩提心故喻類聲聞無所能及

「善男子譬如師子獸王為諸獸故哮吼大聲以其聲故師子初生子而得肥壯勇健跳梁諸獸聞其大聲悉皆逃竄初修行菩薩喻若師子初生子息菩提發吼菩薩亦復如是是以如來薩婆若智為初修行菩薩故吼讚佛性皆以如來善教引故菩薩而得智慧勇健菩提增長若諸眾生貪著煩惱而自損減

「譬如師子身筋造作箏[4]其音若奏餘絃悉斷如來以波羅蜜成熟菩提起發心故若有讚歎五情俱斷二乘道行皆悉俱斷

「譬如以象牛雜乳[5]盛滿大池若以師子真乳一滴入池是諸雜乳悉皆流出不住同池菩提心乳亦復如是百千劫中積惡罪業以師子菩提心故罪障悉皆壞滅無餘二乘解脫與菩提種性不堪同居

「善男子譬如迦陵頻伽猶在卵中若發聲音雪山大鳥聲不能及修行菩薩亦復如是生死卵中發大菩提心故所修功德大悲勢力若聲聞緣覺無能及者

「善男子譬如金翅鳥王其子初生目則明利飛則勁捷一切諸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修行菩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為法王子智慧清淨大悲勇猛一切二乘雖已歷劫久修道行皆不能及

第八

出《寶髻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解修行菩薩一種持戒清淨行波羅蜜

爾時佛告寶髻菩薩言「善男子何者是修行菩薩持戒波羅蜜清淨行善男子修行菩薩有一種持戒清淨行何者為一所謂於無上菩提而捨心復有是心若不相應事者而能相應是心於三界中勝上為最是心超越聲聞緣覺是心能救一切度達三界眾生至於彼岸是心能類無價寶珠而為等量是心深重護念無捨使無暫忘

「善男子當知修行菩薩為十種尸波羅蜜清淨行何者為十所謂三種身淨行四種口淨行三種意淨行是為十無盡清淨戒

第九

出《演法師品經》(顯說[6]二條行)

 [7]修行菩薩挍量聲聞法教 [8]修行菩薩於諸剎土修學菩薩行[9]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舍利弗譬如有人自言『我能入大海至海底坐』是人既見海已則於牛跡渦中動搖手脚自云『我學拍浮』他人告言『汝自昔云「我入大海取海底坐」何故今日不入海中』其人答言『我先於此牛跡水中習學然後方入大海』舍利弗於意云何是人所修邪正以不所擬作者善巧方便以不——所執『我入海底先於牛跡渦中習學』」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若人願入大海必須入海習浮

佛告舍利弗「亦復如是佛入涅槃後世有法主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是大乘經典信心供養顯揚如來智慧聖德[A3]恭敬尊重既緣大乘深義智慧狹劣不達其底不解其義後時依止聲聞修習雜學阿含經論以名聞利養故與諸檀越交通若有比丘不習大乘經者隨順遞相諂曲心故[10]搆引伴侶樂學聲聞牛跡水渦習學拍浮舍利弗以是義故若修行菩薩所將大乘經典而求佛智者是修行菩薩應學如來威儀集行若如來在於無智眾中不共交通亦不所受除施法外默然不語修行菩薩亦復如是如聞諸佛剎土諸大菩薩摩訶薩見在住持百千善巧方便於諸百千剎土習學教授億百千眾生令得神通大力而得善行功德舍利弗修行菩薩應當於諸剎土隨諸菩薩習學法行復應學彼威儀行業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帝善巧方便威神五通解脫故隨其修學然於空閑[11]靜處心念十方剎土諸大菩薩隨機方便不應樂入聲聞智慧受持習學

第十

出《決定毘尼經》(顯說[12]二條行)

 解聲[13][14]及菩薩如何授教戒行律儀相應 又解[1]三毒類定輕重

爾時聖者優波離從禪定起詣於佛所稽首頂禮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今向來宴坐入定而有所思世尊先為聲聞緣覺乘人及初修大乘行菩薩為其制戒清淨律儀如來所說『寧捨身命不得犯戒』我於毘尼律藏名為上首今如來在世若復涅槃我當云何教授戒律若聲聞緣覺乘人修持禁戒不令缺犯復當云何教授初修大乘行菩薩修持護戒世尊是以為我廣說教跡我今密於佛所聽聞授記我則以佛威神力故敢當自制我若攝授禁斷律儀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云何犯戒云何無犯世尊今此會中聲聞菩薩無量眾集堪可表示

爾時優波離說此語已佛告優波離言「汝為聲聞應機別說清淨戒行復為初修大乘行菩薩故善巧方便應機別說清淨戒行何以故優波離若聲聞持戒當知戒行差別與初修大乘菩薩戒相違背則非菩薩淨戒若初修大乘菩薩持戒清淨則與聲聞戒行違背不同非是淨戒所以者何若聲聞志願力故乃至剎那不求世間生死亦無所樂亦無所願是其聲聞清淨戒行若初修大乘行菩薩志願力故『願我無量劫時於此苦海救度眾生心無疲倦』是其初修大乘行菩薩清淨戒行以是義故優波離當知各為隨機當說禁戒

「若為初修大乘行菩薩說戒順於他心無惱眾生若為聲聞說戒利己不順他心若為初修大乘菩薩說戒寬容方便若為聲聞說戒無所寬容禁戒嚴切若為初修大乘菩薩說戒可以長遠無相所說若為聲聞說戒可以嚴[2]執見有相為其所說

「優[A4]波離何故初修大乘行菩薩兼順他意而令修學何以故聲聞不順他意而令修學優波離當知初修大乘行菩薩各各隨機引化眾生順他心故無所惱故修持戒行若聲聞則非他心故修持戒行

「何故初修大乘行菩薩戒行寬容無犯何故聲聞禁戒[3]窄狹嚴切優波離當知若初修大乘行菩薩晨朝有犯應當結罪至午若菩提心無間斷戒聚成就則非所犯若當午時有犯至於黃昏菩提心無間斷戒積成就則非所犯若黃昏有犯至於初夜菩提心無間斷戒積成就則非所犯若初夜有犯至於中夜菩提心無間斷戒積成就則非所犯若中夜有犯至於後夜菩提心無間斷戒積成就則非所犯優波離當知初修大乘行菩薩戒行寬緩若有菩薩結罪有犯不應悔懼復次若聲聞犯戒戒相則滅無復更全何以故若聲聞持戒除煩惱故如救頭然燒衣心速為求寂滅涅槃堅持戒行

「云何初修大乘行菩薩長遠修行無相無著不離世間云何聲聞執相一生斷滅現前修學優波離若初修大乘行菩薩喻若恒河沙劫雖受五欲快樂菩提心無暫捨當知是菩薩戒行無缺何以故為初修大乘行菩薩後時成熟菩提心故若在睡眠五欲尚無所染況在覺悟所以者何若初修大乘行菩薩不應一生總斷煩惱若菩提成熟煩惱自滅若聲聞修習道行猶未成熟是等其心剎那不願更生世間是以一生迅速修行喻若救頭優波離當知初修大乘行菩薩長遠心無厭倦隨入修行應知聲聞一生暫時修學以是義故優波離汝若為初修大乘行菩薩教授說戒寬遮順他意故長遠深邃教其修學若為聲聞教授說戒不應順他亦無寬緩何以故初修大乘行菩薩為大因緣修法器故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不應厭懼世間『願我無量長遠劫時為眾生故[4]受生死苦』是以如來不為修行菩薩而說出離三界生死苦海悔過因緣所以者何如來為修行菩薩故喜悅歡心為說甚深清淨因緣無過無纏無障空相如是與其言說若菩薩聞是說已樂住世間無有厭倦乃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聖者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說有三種三毒重罪——或緣貪欲相應或緣瞋恚牽纏或為愚癡何者最重何者最輕願為初修大乘行菩薩說其輕重方便戒行

爾時佛告聖者優波離言「若初修大乘行菩薩以恒河沙劫常犯貪欲種類罪故若信受大乘而生一念瞋心結罪重於貪欲何以故優波離若瞋心發動則能捨棄眾生若捨瞋欲心發則攝眾生菩薩而無厄難何以故優波離佛說若犯貪欲捨離稍慢犯罪稍輕若犯瞋恚解離稍速獲罪甚重若犯愚癡解離則速得罪稍深優波離當知三毒輕重如是修行菩薩應當守護善巧方便智慧心故無令缺犯

第十一

出《遍清淨毘尼經》(顯說[1]二條行)

 解釋菩薩[2]聲聞行各各如何調伏其心 類於二乘輕重

爾時寂淨天子白文殊師利童子言「初修行菩薩云何調伏其心若聲聞比丘云何調伏其心

文殊答言「厭離三界心驚動故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攝授世間無量法故不斷生死一切眾生而施無畏利眾生故樂住世間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厭離功德資糧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集智資糧功德無厭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厭見一切煩惱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攝一切眾生煩惱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不為眾生故不念諸佛聖德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為一切眾生故顯現諸佛聖德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所修行業諸天不證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復所修業行三千大千世界諸天普證知聞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捨一切魔軍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魔軍令其發動菩薩而能摧伏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不明自身心量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明一切剎土諸佛如來聖德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唯為自身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為眾生故修習攝念一切諸佛聖德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為小乘解脫執速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以剎那智慧成熟菩提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斷滅三寶種[3]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修學三寶種性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喻瓦瓶壞破無復更全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喻金器破壞修持如舊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以善巧方便不具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善巧方便相應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十力四無所畏不具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以十力四無畏心相應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避世間如避火坑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樂住世間如遊園苑居住殿堂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不具六波羅蜜并四攝事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修六波羅蜜并四攝事堅持攝念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若不斷一切宿緣習氣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除相續一切習氣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略要言之若心著數量親近量法習學有量戒行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則是聲聞調伏其心若非量數以無量繫親近無量善巧方便所學戒行三昧智慧解脫復緣解脫所見則是修行菩薩調伏其心

爾時如來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此是修行菩薩初入調心法行以何義故文殊師利聽我所說乃至解脫此調伏義多應成就圓滿故文殊師利譬如二人同居一處一人讚歎四大海水一人讚歎牛跡渦水文殊師利於意云何牛跡渦水堪讚多不

文殊師利言「是坑微淺況堪類於四大海水讚歎輕重

佛言「若聲聞調伏現相亦復如是譬如牛跡渦水自少不濟無所讚益當知小乘輕重若是其有一人所讚大海者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是人堪任讚大海不

文殊師利言「大海功[4]德無量讚歎無量

佛言「修行菩薩亦復如是應現修行無量譬如大海不知滴量大乘功德亦復如是

爾時說此法已一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各發是言「世尊我等從今修行菩薩行處而能修學願引一切眾生令入此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校注

[0935004]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大】終南山至相寺將軍師智嚴於石鼈谷譯【宋】【宮】終南山至相寺將軍師智嚴於石龜谷譯【元】唐終南山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明】 [0935005] 要【大】〔-〕【宋】【元】【明】【宮】 [0935006] 〔第一出經文〕目錄全部-【明】 [0935007] 說【大】*〔-〕【宮】* [0935008] 德【大】德經【明】 [0935009] 恐【大】恐畏【宋】【元】【宮】 [0935010] 蜜【大】蜜行【宋】【元】【宮】 [0935011] 授【大】拔【宮】 [0935012] 實【大】寶【元】 [0935013] 忍【大】〔-〕【宮】 [0935014] (解八種喻)十一字【大】〔-〕【宋】【元】【宮】 [0935015] 餘【大】賖【宋】【元】 [0935016] 鉤【大】鉤解八種功德與煩惱和親喻【宋】【宮】鉤解八種功德與煩惱和雜喻【元】 [0935017] 天人【大】〔-〕【宋】【元】【宮】 [0935018] 四【大】三【宮】 [0936001] 問法【大】聞法【宋】【元】【宮】 [0936002] 行【大】〔-〕【宮】 [0936003] 下【大】中【宋】 [0936004] 所問【大】解義【宋】【元】【宮】 [0936005] 羅漢【大】罪【宋】【元】【宮】 [0936006] 生【大】住【宋】【元】【宮】 [0936007] 戒【大】戒戒【宮】 [0936008] 戒行【大】〔-〕【宮】 [0936009] 修行【大】除【宋】【元】【宮】 [0936010] 太【大】大【宋】【元】【宮】 [0936011] 如來【大】〔-〕【宋】【元】【宮】 [0936012] 修【大】〔-〕【宮】 [0936013] 授【大】受【宋】【元】【明】【宮】 [0936014] 慳【大】悋【宋】【元】【明】【宮】 [0936015] 與瞋恚異身與【大】〔-〕【宋】【元】【明】【宮】 [0937001] 獄【大】地獄【宋】【元】【明】【宮】 [0938001] 善【大】善惡【宋】【元】【明】【宮】 [0938002] 故聞法故【大】雖【明】 [0938003] 已【大】以【明】 [0939001] 種【大】種性【宋】【元】【明】【宮】 [0939002] 佛【大】佛種【宋】【元】【明】【宮】 [0939003] 性【大】性八邪法種性【元】【明】 [0939004] 種【大】華【宋】【元】【明】【宮】 [0939005] 芽【大】*牙【宋】*【宮】 [0939006] 爾【大】〔-〕【宋】【元】【明】【宮】 [0939007] 與【大】於【明】 [0940001] 除【大】悟【宮】 [0940002] 塗【大】途【宮】 [0940003] 別【大】莂【宋】【元】【明】【宮】 [0940004] 行【大】〔-〕【宮】 [0940005] 無散亂已菩提心散亂【大】解修行菩薩恐散亂菩提心【明】 [0940006] 菩【大】解修行菩【明】 [0940007] 婁【大】*樓【明】* [0941001] 菩薩【大】菩提【宋】【元】【明】【宮】 [0942001] 欲【大】復【元】【明】 [0942002] 修【大】預修【宋】【元】【明】【宮】 [0942003] 起【大】〔-〕【宋】【元】【明】【宮】 [0942004] 絃【大】*弦【宋】*【元】*【明】*【宮】 [0942005] 盛【大】成【宋】【元】【明】 [0942006] 二【大】一【宋】【元】【明】【宮】 [0942007] 修行菩薩挍量聲聞法教【大】〔-〕【宋】【元】【明】【宮】 [0942008] 修行【大】〔-〕【宋】【元】【明】【宮】 [0942009] 門【大】門喻類聲聞法教【宋】【元】【明】【宮】 [0942010] 搆【大】勾【元】【明】拘【宮】 [0942011] 靜【大】淨【宋】【元】【明】【宮】 [0942012] 二【大】一【宮】 [0942013] 聞【大】聞行【明】 [0942014] 及【大】及修行【明】 [0943001] 三【大】二【宮】 [0943002] 切【大】促【宋】【元】【明】【宮】 [0943003] 窄【CB】【麗-CB】【宮】笮【大】 [0943004] 受【大】易【宋】【元】【明】【宮】 [0944001] 二【大】一【宋】言【宮】 [0944002] 行【大】行及【明】 [0944003] 性【大】性則【明】 [0944004] 德【大】德海【宋】【元】【明】
[A1] [-]【CB】【麗-CB】量【大】(cf. K30n0989_p0049a30)
[A2] [-]【CB】【麗-CB】行【大】(cf. K30n0989_p0057a22)
[A3] 恭【大】【磧-CB】𠬧【麗-CB】
[A4] 波【CB】【麗-CB】婆【大】(cf. K30n0989_p0059a21)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