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聖果寺位於浙江杭州鳳凰山,鳳凰山位於西湖東南。自昌化竹嶺起,過西天目,直至鳳凰山,形勢飛鳳。聖果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五八二),時稱「勝果」。寺山景勝,梵宇僧集,故名勝果。唐昭宗乾寧間(八九四~八九七),無著文喜禪師復興開法,寺廢頓興,即名「聖果」。吳越王錢鏐於梁開平四年(九一〇),鐫三佛及羅漢像於寺左石壁。宋仁宗景祐間(一〇三四~一〇三七),僧惠然建塔。慶曆五年(一〇四五),賜額「崇聖」。高宗南渡,廢為禁苑。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重建,德祐末(一二七五)毁。元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復興,至正間(一三四一~一三六八)燬。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重建,永樂十五年(一四一七)立為叢林。正德九年(一五一四)僧子敬力任鼎新。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倭禍被焚。三十七年(一五五八)僧正因復建,所毁者四而重興者六。寺自茲以後,歷經更變。清順治年間,釋超乾居寺二載。因寺無記錄,乃修寺志一卷。首為序與圖,無目錄;以次記山,即鳳凰山也;再次記寺山舊蹟,其目有峰、巖、石、洞、塢、嶺、徑、松、澗、井、泉、池、潭、場、石像、衕等;再次記寺,即聖果寺;再次記寺舊蹟,其目有殿、堂、房、樓、閣、堂、門、亭、庵、橋、塔、碑、記、疏等。再次記歷代禪師,載唐無著文喜禪師,宋希最法師、淨梵法師,元珠明禪師,明子敬禪師;再次記歷來住持,僅載無際禪師;再次載祖塔,有無著文喜禪師塔、馬僧摩居士塔。是志體例,以山寺舊蹟為綱,採取各家題詠為之目。其歷代禪祖,敍述禪門宗派。超乾為詩僧,性慕風雅,故有此輯。雖篇幅無多,然靈光片羽,亦可珍寶。茲據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錢塘丁氏刋本景印。
鳳凰山聖果寺志序
宗風提唱,九日花新。大事因緣,初機直接。高老追踪古德,聖果開門見山。坐聽海濤,水月在指。而南山石公復為輯志,巖洞泉澗之幽奇,殿閣橋榭之縈帶,楮毫靈賚,元要胥融,師子鐵牛,轉身親切。無著師開山燈,安貼一塵,承天布地矣。老僧闍黎,是同是別?壁立萬仞,傳諸耳孫。雄鳴雌鳴,不煩更索轉解。
時康熙元年,歲次壬寅,小春望後一日,關西慕天顏題於聖湖公署
曩履學地時,熟聞禪侶云:「武林城南鳳山聖果寺,唐無著文喜禪師法席。其山靈怪異,巖壑奇踪,過者頓忘物我,而胸中不存些子滯氣。遇玲瓏怪石處,則全身渾是玲瓏怪石;厯覽左江右湖,則全身渾然是江、是湖、巖石;誦諸感慨題咏,則全身渾是興廢心腸;登嶟望諸遠峰疉嶂,則全身渾是百億諸山環遶。浙中名山勝剎,而山巧變幻秀麗,未牟有若是者也。」即聞其說,知其所遇不在山,而以本分事隨類應諸所遇矣。丁酉年閒,余為扶人,居寺兩載,落成禪舍、僧寮十餘所。日與二三禪侶履諸舊蹟,惟見左右峰頭如光拳竪舉於空中。及其樓基佛閣,祗存斷碪堆磚,欲覓株樹條枝,不復得見也。嗚呼!自古迄今,千百年來,興興廢廢,其間事蹟存亡,屬知于兒童野老之所指耳。吁!何繇否變之遇,而山林亦有此難歟!嗚呼!人難無惜乎衣食,山難剝脫乎叢木。如暴露之山,而嶙層之骨,若立若臥,若顛若圮,壅壅塞塞,凹凹凸凸,頃然而見也。或有過者遇之,總有滿眼悲淚涕泣之狀,莫不以自感情傷而痛哉。是年霜後,寺主高林老㝛與九賓、徹平二孫,向余嘆云:「雖寺廢山荒,然有不廢者,懷浸久矣,徒增歲月,未適所願。葢自隋文帝開皇二年時寺建,唐無著喜禪師復興開法。高宗南渡,竟改為苑。至於我祖懶耕禪師,力任鼎新。嘉靖丙辰年被焚。戊午中,僧正因復建。其所毀者四,而復建者六。自茲以來,又經更更變變,反反復復,不至於寺埋僧冷者,賴合郡護法暨諸檀越護持之力也。良以歷來數輩古錐主持法緣。夫古今名賢遺剩墨蹟,深苦于亡羊,以是為不息之病遠矣。」由是屬余脩輯寺志。茲因叨忝同衣,難囘斯命;不揣識淺,妄伸管見。而使千百年後,若行雲無嫌於寺冷山貧,猶戀乎荒基殿角,而廢有不廢之意是矣。是知寺主高林老師脩志之願,亦屬是矣。
南山石屋隱佛巖上,釋超乾石堂撰
聖果寺圖
鳳皇山聖果寺志
山
鳳皇山
按輿圖,自昌化竹嶺起,過西天目,直至鳳皇山,形勢飛鳳,杭城王氣盡屬于是矣。隋文帝開皇二年間,寺建勝果者,寺山景勝、梵宇僧集,故名。唐昭宗乾𡩬間,無著文喜禪師枯坐巖下,寂定放光,寺廢頓興,即名聖果。(府志載此聖字。詳覽諸志,亦此聖字。後有不稽者,二字不一。今依府志定。)一音兩字,意有所重。前以景勝,後以果聖。二者因世所慕而名也。
鳳皇山詩
白居易(寄周判官)
張潮
蘇軾(詞)
黃溍
趙孟頫
藍澗
高應冕
屠隆
沈捷(觀潮)
沈調元
宗泐
大壑
寺山舊蹟
峯
中峯
即寺坐山。絕頂平夷,透起石峯如屏。前有亭,名中峯亭。(依府志)
巖
月巖
在寺右肩,去御教場中路。羣玉瓣瓣攢立,宛然如削。青芙蕖中擁規峯,有隙如鏡,徑二尺餘。惟中秋子夜與隙相映,若合璧然,故名。壁鐫題咏,漶滅過半。如「高大光明」、「光影中天」、「本來面目」;蔡襄題「石門月巖無影相」;楊思孔題「垂蓮石」;陳天瑞詩旁有「月榭」,廢;「夕照通明」,方九思題石坊,存。
陳天瑞詩(石刻)
沈捷詩
放光巖
在石門內。昔無著禪師始此結茆寂定,晦夜放光,故名。又名三三室。師初往五臺,親見文殊,有「前三三,後三三」之機,因名。
侯大功詩
垂雲巖
在躍雲石上,嶄然壁立,如百堵靈霳垂垂欲下,名垂雲。
虞湻熙詩
桂巖
在將軍池上。昔有桂在傍,其大過羣木,因名。石刻「桂巖」二字。
石
臥醉石
在寺右郭公泉下。石如掌平,長江浮面,其形若醉若臥。上鐫「臥醉」二字。
蘇軾詩
隊石
在御教場平頂。羣石竦奇,行列如班仗。吳越王初命為「排衙石」。最小一支,形如芝,高丈許,鐫「湧地雲」三字。郡志又名「石筍林」。
圓志詩
躍雲石
在寺右竹塢間。堅方嶻𡺼,翹立于古藤竹樹陰中,環以奇矗,其巧難名。「躍雲」篆書,字大徑尺,奇大。
圓志詩
洞
通明洞
在中峯亭下。巨石削拔,玲瓏中空如堂。戶壁鐫「石門」,字楷;「飛龍」,字隸。
歸雲洞
在寺右、臥醉石西。舊名仙姑洞,縣令樊良樞易名歸雲洞。門多古篆文,蘚蝕不可辨,內劖「萬厤乙酉九月虞湻熙開公結茅于此」。旁有隱豹岩、白玉宮牆、鼐獅、香象諸勝。
塢
竹塢
在躍雲石下。翠竹漪漪,宛如畫中。即塔院也。
項士昌詩
嶺
八盤嶺
自外山門至御蓮橋。
陳元章詩
徑
薜蘿徑
自鍾公巷外山門,紆迴至寺二里許。松竹藤蘿,四季黯然幽異,故名。
吳之鯨詩
松
羅漢松
在崇聖塔側,鳳山第二峯頂。大百圍,高數十丈。上接紫霄,恍若虬龍,帡覆成蔭,廣闊數畝。並三株,俗呼三株松。今廢。
德祥詩
邵棠詩
澗
宮澗
半山亭下起,至苕箒灣。水勢騰湧,晝夜滔滔,若奔馳聲。慕蘭亭例,故有「流觴曲水鳳山窩」句。今水閘存。
井
宮井
在水塢口。宋南渡,廢寺為宮,蓋所遺也。銀牀玉甃,碧乳猶寒。井左下有潛龍潭、山腰泉。
徐渼詩
德祥詩
泉
郭公泉
明秀詩(嘗茶)
山腰泉
在半山亭側。泉味甘美,如巨甕許,涓涓不竭。
池
將軍池
在桂巖下,清隱房側。其深丈餘,石上鐫將軍形像,故名。
鹿池
在隊石西南。石間鐫三鹿,故名。
潭
潛龍潭
在宮井左下方數丈。恆有潛龍居之,俗呼潛龍潭。
場
御教場
在寺右絕頂,四平長廣約三十餘畝。南有將臺,雄峙數仞,周遭皆壁壘,宋殿前司營為親軍護衞之所也。誌載孝宗嘗閱江操,能執鐵棒六十觔許,馳馬上下,以志恢復云。一名女教場,相傳南渡,山屬大內,嬪妃演武于此。登茲則江湖俱在指掌,而龕赭對峙,海門一線,盡入覽觀。舊有介亭,廢,惟隊石存。
劉思唐詩
王守仁詩
李衷駿詩
朱里詩
石像
三石佛
在寺之中峯左偏。梁開平四年,吳越王鐫彌陀、觀音、勢至三佛像于石,約高三丈,今千佛閣遺影是。下有將軍池,有「桂巖」二字大書鐫壁。下即「對月房」,今廢。
陶望齡詩
蔣公胤詩
石羅漢
在寺左,吳越王錢氏鐫。五代晉開運元年,南山僧彌洪遇神人指云:「此山有聖跡,何不顯之?」洪尋至巖石,有石刻羅漢像六尊。洪未舉而物故矣。後錢氏夢一釋告云:「吾兄弟十八人,今有六,請為聚之。」因訪聖果巖洞,鐫天台賢聖像,以符所夢。
石觀音
在忠實亭上
衕
石門
在寺右通明洞上。兩山中斷,穹窿扉開,表裏深窩,可容精舍,又稱天門。正德嘉靖間,姑蘇陸鏊、鹽官僧明秀相繼結茅于此。僧因為號,有《石門集》行世。旁石鐫觀微、聽講、逅仙窩諸勝。由絕壁升窩,歷階級,名「上天梯」。
白玉蟾詩
明秀詩
又(感事)
石衕
在千佛閣頂,佛祖亭左。上即崇聖塔,小逕石壁夾道,通人往來,又名石巷。巷鐫字徑尺許,衕中有巨石橫其上,名石梁,今廢。登此,南望長江帶繞,北眺西湖鑑開,宋諸名公題刻其間,近采毀殆盡。郡志云:鳳山第二峯石衕,鐫「吳越王錢鏐撰」。
寺
聖果禪寺
隋文帝開皇二年始建。唐昭宗乾寧間,無著喜禪師重興。吳越王錢鏐于梁開平四年鐫三佛及羅漢像于寺左石壁。宋仁宗景祐間,內僧惠然建塔。慶曆五年,郡守鄭戩請賜額曰「崇聖」。高宗南渡,廢為禁苑。孝宗淳熙十三年四月甲子重建,帝[A3]㬎德祐末毀。元至元二十年五月戊寅日復興,至正間燬。洪武四年重建,永樂十五年立為叢林。正德九年甲子二月十九日己亥,僧子敬鼎新。嘉靖丙辰年,倭寇至,被焚。戊午年,僧正因復建焉。凡所毀者四,而重興者六。寺當鳳皇山之右翅,臨江兀突,翩然欲飛。南與秦望、東與吳山諸剎相輝映,而聖果秀麗過之。加以江濤澎湃,松徑盤紆,磵淙潺灂,竹木蔭翳,蓋昭代之竺祇園而叢林之魯靈光也。
寺正基舊坐忠實亭左,背倚中峯,辛山乙向,坐辛朝乙。今移禪堂左者,非正向。舊址東至苕箒灣大街,今為侵賣殆盡,惟路存焉。南至月巖山岡、錢塘縣界。西自慈雲嶺上錢塘山界,直至北一帶山碪。北至本隅四圖、孔子書院及官山界。寺產方圓二里許,今十有七存耳。
聖果寺詩
釋處默(師,越州人,住安和。與休公比院,相酬酢。寶曆間住聖果,講演般若諸部,雲衲討究者萬指。留韻一章,為古今絕唱。)
章孝標
王安石
王守仁
樊良樞
張儲
王人鑑
傅巖
陳紹英
沈捷
大壑
如曉(居天目,寄聖果心海)
寺舊蹟
殿
大雄殿
七楹。嘉靖三十七年戊午九月,僧正因狹為三楹,去重𥴻,以板密之,蓋避嵐霾,易朽也。以左輔一楹,祀伽藍神;右弻一楹,供諸祖師。又二楹為兩廡式固方焉。中奉三世佛,刻木范金,唐遺古製。旁列十地菩薩、十八羅漢、二十諸天神從,悉準常儀。
觀音殿
五楹,在彌勒殿右,內奉千手觀音像。
西方殿
五楹,在正殿右,今改禪堂,正殿古基是此。
地藏殿
在彌勒殿左,中奉地藏,左右十王聖像。
彌勒殿
三楹,宣德元年,僧懶耕重建,中奉慈氏并左右金剛神。
堂
法堂
五楹,在正殿左。
禪堂
五楹,在正殿右。
懺堂
五楹,在十方殿右。
觀堂
在懺堂右。
十方堂
在彌勒殿右。
房(六房,起于嘉靖二十二年,俱懶耕法系。)
塔院房
在寺右竹塢中,後即懶耕骨塔,云塔院。孝廉吳之鯨額云「乘鷖山房」,榜曰「疎徑曲穿藏異石,紫蘿深護吸天花」,蓋竹石交勝云。僧洪恩書扁云「檀欒齋」,榜云「繞屋松千個,臨牕竹數竿」。僧傳燈額曰「翠筠樓」。
沈捷詩
松濤房
在臥醉石下,今廢。
清隱房
在正殿左,今廢。
對月房
在將軍池前,今廢。
雲岫房
在禪堂右,今廢。
真如房
在千佛閣左,今廢。
樓
鐘樓
在彌勒殿左。鐘本宋景陽舊物,每晨自鳴,其聲若鳳,響聞數十里。嘉靖間,胡中丞取去,樓即隨毀。萬曆壬子年,僧真印重鑄,樓未起而印卒矣。
望海樓
唐武德中建,一名東樓,在崇聖塔畔。元初廢。
蘇軾詩
米芾詩
閣
千佛閣
在中峯亭左㘭,即吳越王所鐫三石佛也。庋閣上與像稱,環列千佛于上。閣廢,聖像存。
鮑子壽詩
松濤閣
在臥醉石下。王守仁題:「庭前修竹春啼鳥,屋畔長松晝宿雲」。明天啟間廢。
張儲詩
妙智閣
在忠實亭上。明萬曆初廢,觀音石像存。
堂
有美堂
在鳳山之頂,宋郡守梅摯建。仁宗賜詩「地有吳山美」句,因名「有美堂」。歐陽修記云:「有美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蓋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兼得錢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愛而難忘也。」今郡守新建柳洲公館,亦扁其堂曰「有美」,今廢。
蘇軾詩
中和堂
宋郡守宋沔建,今廢。
宋高宗詩
門
寺門
在彌勒殿左。前宋沈伯成書額「松風海濤」,項毓楨題榜「遠岫明烟樹,澄江吐日華」,今廢。
法聚詩
山門
在宋洗馬池頭,薜蘿徑口。蔣公暉書扁「江山勝槩」,榜云「入深松徑開名剎,上盡雲峯見大江」。天順二年四月十五日,僧蓮萼建。明末廢,二石柱存。
孫永思詩
外山門
在苕箒彎鍾公巷,對義井。天順八年,僧宏霈建。臬司曹公給扁「聖果名山」。今廢。
亭
佛祖堂
在千佛閣後平頂,今廢。
白玉蟾詩
致中詩
湻朴詩
中峯亭
在妙智閣後上平頂,石壁如屏。夏少師題額「天峯孤嘯」,蔣公暉書額「中峯」。今廢。
祖福詩
介亭
在御教場平頂北,今名北將臺。宋郡守祖無擇建,今廢。
蘇軾詩
忠實亭
在妙智閣下,石壁鐫「忠實」二字。郡志云:「『忠實』,宋高宗御書,以裦命臣者。」旁有金玉圖書款,今存空隙亭。宋郡守邱岳建,今廢。
錢兆元詩(聖果仗諸大護,得復如故,故以不變句,以表深心檀護之力云。)
朱天璧詩
陳錫章詩
半山亭
在薜蘿徑中,為寺龍虎關口,以鎖一山秀氣者,今廢。
鳳山亭
在禪堂後,碪兩石鐫「鳳山」二字,旁鐫「宋洛王大通書」,山旁篆「淳熙丁未春」,今廢。
庵
默吼居
在忠實前。
月榭
五楹,在月巖前。萬曆初,廢。
蕭一中詩
橋
御蓮橋
在山門前五步餘。順治辛丑年間,僧自愚重建。俗呼遇蓮橋。
塔
崇聖塔
在三石佛左頂峯畔,高七級,約二十餘丈。宋景祐間,內僧惠然建。慶曆五年郡守鄭戩請賜「崇聖」額。南渡毀,入行宮。
張伯雨詩
白塔
在鳳皇山岡盡。元端宗景炎二年十二月,西僧楊璉真伽建。名鎮南,又名慶喜,又名最勝。高二百丈,內藏佛菩薩萬軀,經數十萬卷。其形似壺,俗稱一瓶塔。以堊飾如雪,又名白塔。至順辛未正月十四震崩。至正末,張士誠毀。
張光弻詩
圓志詩
楊仲宏詩
碑
重建聖果寺碑記
聖果寺在武林城南,枕鳳皇山之右翼。隋文帝開皇二年始建,至唐無着文喜禪師重興。宋慶曆中,郡守鄭戩奏賜額曰「崇聖」。宋南渡後,寺改為苑。逮德祐末,鞠為荒墟。聖朝洪武間,海昌盥初敬公永慶退席,卓錫于茲,慨寺廢三百祀,而古蹟猶存,力以鼎建為任。惟師戒珠智炬,足以聳動四眾,故倡而和者風靡焉。不數寒暑,殿閣、堂宇、諸佛塑像煥然一新,如化人之宮幻出于層巒之麓、濤江之濆。禪誦于斯者,僉為剎興久廢之餘,鑄辭硺石以揭之;則後者無以知敬公之善倡、眾檀之善和也,屬筆于予焉。嗟夫!予齠年誦諸賢之作,慕聖果之景,意其得于天巧。然欲布襪青鞵往遊其間以寓目,限以官守而不可得。乃得鑄辭託名于貞珉之末,何幸如之!遂論次其鼎建之顛末,而繫之以銘。銘曰:
正統九年,歲次甲子二月十九,重開山沙門懶耕子敬,同徒文廣、文恆、文憲、文雅、文厚、德良立石
宋淳熙十三年,夏四月甲子重建。右紀大元至元二十年,五月戊寅復新建,立伽藍。下紀三十三僧為懶耕法系。嘉靖二十二年,僧繼禎以寺役為艱,列為六室,曰塔院、松濤、對月、清隱、雲岫、真如。
記
鐘樓記
鳳皇山,志稱「鍾一郡王氣,而聖果寺居其翠微」,釋處默詩云:「路自中峯上,盤回出薜蘿」,遂為千古名勝。上方鐘磬,與下方笙歌,齊鳴答響,抑何盛歟!自昔唐迄宋明,歷千劫矣。舊有巨鐘,每晨鳴,如鳳應朝陽。歲久,鐘徙樓圮,寸莛不發,道場岑寂,郡城風會,若或缺焉。萬曆庚戌之夏,樊子宰是邑,會壑上人登猊座講《楞嚴經》,予數過從,因笑謂壑公:「淵明過虎谿乃不聞鐘,故應不攢眉去耳。」于是吳伯霖為南郊檀越,與壑公謀興道場。首議三亟,而鳧氏之鐘為最。虞長孺先生感而疏之,謂予喜聞桐魚之扣,必能以七寶杵發此鯨音也。夫引七寶杵者,予則安能?壑公高座,撾鐘說法,令三千人眾開聾[A5]聵,予亦能扣者耳。若夫長孺以大覺證菩提,伯霖以大乘觀聲聞,予尚不能闇解;庶幾聞此霹靂聲,醒我睡夢中人也。華鐘既鏗,鳳皇其鳴;郊雉既雊,蒲牢震吼。政于是和,地于是靈,人文于是興,鐘可綦重矣。鐘樓成,而後開薜蘿之徑,起松濤之閣,舉中峯歸雲洞三三室,次第振飾。此伯霖所謂「素朴略施點綴,而曇林蓮社共證聖果」者也。
許泉記
許泉,故郭公泉也。石門山人[1]更為之名。浙山水勝天下,泉值江回谷邃處,涓涓出,傾崖嵌竇中,俗遠境絕為[A6]尤勝。山人過而樂之,亭其右,卓錫焉。[A7]已而喟然嘆曰:「有天地則有茲山,有茲山則有茲泉。臨茲泉,挹且玩者,前公而往,後公而來,可十百數耶?公專而名之者何?尚其志,不二于物而托之泉,泉由以傳。然則非公名泉,泉以公名爾。夫天下之物,名可以榮,利可以富;珍麗之物,把玩之可以怡情。交乎吾前,日紛如也。世固當畢力營之,忘死趨之。志溺分渝,造物者莫之許而有也。或有之,弗久;或久之,得咎,猶無許耳,況名以傳耶?秀自分[A8]槁寂淪放,世無可撓吾志者。茲泉冽寒孤迥,委藏于奧阻荒間之區,用可資于世,莫便于用也。秀適遭之,泠然而𣂏,沸然而瀹,暢然而飲,嗒焉樂以終老。人莫吾競,造物者莫吾禁也。公去我來,泉將不許我乎?」故更之曰「許泉」,持以告予。予憮然,莞爾曰:「有我哉!」山人以正德十有四年八月九日亭,予以嘉靖元年正月三日記。
疏
重復鐘樓疏
聖果寺在鳳皇山巔,曠爽清,傲江湖。供几席間,收武林諸峯之勝。多幽壑奇踪,名賢奇跡,訪古之士無不流連忘返。第歲久蕪廢,巋然僅存一殿。山門、亭臺俱為町畦榛荊矣。僧朴且貧,不能達于司禮左右,以故紺碧徧南北山,茲幸不為其所賞識。古貌蕭森,似亦有天全之者歟!然荒亭半欹,松閣漸圮,無一席琪龕、數竿文篆,以備曇林禪習、蓮社夷猶。高賢過者,咸為惋惜。頃樊明府見而喜之,許築亭建碑,山靈大有起色。而元津法師開席講德,遠近爭赴,則興其期乎!不佞謂興宜有次第。寺原有巨鐘,聞數十里,為胡大中丞取去。鳴鳳不聞,大為郡治缺典。今未能辦五色,或以鐵為之,取其易就鳳皇高岡之鳴,以此助宣文運、振起風會,功力非尠,亟宜圖者一。寺勢左逼右虛,識者謂當復鐘樓舊基。則龍尊虎伏,奧區增勝,亟宜圖者二。小橋、石亭,稱薜蘿徑,是山行嚮道,不可不新。因為飾松濤閣、仙姑洞、中峯亭諸勝。恍惚點綴,使素朴沖淡,不染丹被翠;而韻士勝流,所至如歸,亦快事也,亟宜圖者三。但集資非易,倡和有因,不佞請先其一,而俟緣至以漸及之,庶成勝緣,不為唐語也。
重建法華懺堂疏
武林聖果寺形勝,自天目飛來,盤踞于鳳皇山之中峯。而晉宋間,郭公、子瞻皆有栖賞之跡,迄今芳躅儼然,故唐人有「路自中峯上,盤回出薜蘿」之句。吁!山靈地勝具在,其寺之殿宇之存,十僅一二爾。僧大材常念,既為寺僧,奚不為寺慮?一旦,持瓢錫,孤遊箕子國,國人競瞻上國沙門能獨遊戲我朝鮮者,非道德為天人護持,而曷能至海外哉?大材住彼五百日,獲國人供金三百餘。感大總戎李公,以鄉曲誼,乃為囊金歸寺,重建法華懺堂。左右廊廡、齋廚等室,工十七而金竭矣。且聖果,無論證果最勝,文喜勝于文殊,亦果勝于諸寺矣;予與馮開之祭酒所建懺堂,勝之勝也。蓋西來諸經,《法華》獨勝,而天台懺法尤為勝。因大材梓公航海入高麗,其國方慶全勝,施以多金。李總戎緹致之,集諸勝流,成此勝事。生勝蓮華、證上品果者,勝幢來迎,象駕遙駐,非創琳宮金剎,尊勝安依?兩廡勝軍,亦須庇以宏宇;因名乞士,求結勝緣。豈有勝地勝士,而不思所以勝高麗者?務勝遠夷,勝景由之彌勝矣。果位絕勝,將無意乎?惟較勝負之數,作者此無能勝殊勝功德,當勝我與開之百千億倍。大材師乞高麗錢搆宮修懺,堂堂天朝,獨不思箕子國人善求五福乎?倘云罪福無相,不須懺亦不必求,則金錢粟帛,五福中一福耳,當作何相而執不忍捨耶?守之稱鹵,施之證聖;鹵思作聖,聖世之人定不甘為鹵。請問:捨錢營當懺事及不可懺事,捨錢修懺事及助人修懺事,二人何地往生淨土?中華泥犂邊地,雖各無相,未得慧者,苦樂條然。中國君子,多已得慧者,不妨為諸眾生,作三輪體空施。
重建山門疏
鳳山山勝萃于聖果,登巔而湖海諸峯盡如聚米縈帶矣。舊有山門,在平坡石橋。到此幽寂微翠,所稱徘徊薜蘿,游子無不曠怡心賞;今僅存四石柱耳。邑侯樊公議欲重建山門,會以擢去。頃喬侯遂欲成之,然喬侯之擢期亦近矣。因語誌公,速搆木採瓦,計功以旬;乞[A9]喬侯題扁,為不朽盛事。我輩各助榆錢,見聞歡喜,幸甚。
歷代
唐
無著文喜禪師
師,嘉興語溪人朱氏子,憲宗元和十五年三月初三日寅時生。七歲出家聖果寺,國清剃染。開成二年初受具,習律聽教。屬會昌澄汰,反服韜晦。大中初,重例懺度于鹽官齊峯寺,後謁大慈山性空禪師。空曰:「子何不徧參乎?」師直往五臺山華嚴寺,至金剛窟禮謁。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牀,指繡墩命坐。翁曰:「近自何來?」師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邱,少奉戒律。」翁曰:「多少眾?」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師曰:「多少眾?」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翁拈起玻瓈盞,問曰:「南方還有這個否?」師曰:「無。」翁曰:「尋常將甚麼吃茶?」師無對。師覩日色稍晚,遂問翁:「擬欲一宿,得否?」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師曰:「某甲無執心。」翁曰:「汝曾受戒否?」師曰:「受戒久矣。」翁曰:「汝若無執心,何用受戒?」師辭別,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師應:「諾。」童子曰:「是多少?」師曰:「此為何處?」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師恍然悟,彼翁者,文殊也。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童子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言訖,均提與寺俱隱。懿宗咸通三年,師至洪州龍興觀音院,參仰山寂禪師,頓悟心法,令為典座。有異僧就求齋食,師減己饋之。仰山預知,問曰:「適來果位人,汝給食否?」師曰:「輟己迴施。」仰山曰:「汝大利益。」又一日,見文殊跨獅子,緣鼐側,師呵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文殊湧空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為老僧嫌。」因去不復見。咸通七年,旋浙右,築室千頃山居之。會巢寇之亂,避地湖州仁王院。光啟三年,錢武肅王請住餘杭龍泉寺廨署,令慈光院僧問:「如何是涅槃相?」師曰:「香烟盡處驗。」「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喚院主來,這師僧患顛。」問:「如何是自己?」師默然,僧罔措。再問,師曰:「青天蒙昧,不向月邊飛。」大順元年,錢王奏賜紫衣,請師住聖果。乾寧四年,又奏賜「無著」徽號。光化己未,又移居無著院。于十月廿七日夜子時,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言訖,跏趺而逝。時方丈發白光,林木同色。世壽八十,臘六十。十一月二十二日,奉全身塔于靈鷲山之無垢院。哀帝天祐二年,宣城帥田頵應杭將許思叛,將縱兵大掠。發師塔,肉身不壞,髮爪俱長。錢王鏐聞,奇之,遣裨將邵志重加封瘞。至宋慶元中,韓𠈁胄取為壽地,遷院靈石山下,止存其塔。及楊郡王,復取為壽地,遂啟塔,乃陶龕也。容色如生,髮垂至肩,指爪繞身,留三日不壞。茶毘,舍利無數。寧宗嘉定十三年,遷瘞大慈山智覺壽禪師塔左。
宋
希最法師
師霅川施氏子。四歲出家,覃恩得度。年十五,傳教觀于雷峯廣慈,同門畏愛,號為義虎。治平中,敷講于嘉禾隆平。已而徙居聖果。空室有怪祟所棲,師呪土擲之,得片紙,書云:「今被法來遣,若法力沒,當復來此。」數日,擊物揚火,變怪百出。師呵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七分?」乃為廣說輪轉因緣,眾僧聲呪,助其破障。忽空中轟然擲朱書云:「漢朝烈士沈光大,略陳悔過之詞。」且云:「蒙師說法之力,當生他化天。」自此絕跡。師因淨覺背宗,上十諫書。法智作解謗,淨覺復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答。淨覺在靈芝,對眾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師不甘,乃作評謗以辨。淨覺見曰:「四明之說,其遂行乎!」哲宗元祐庚午秋,集眾,書偈,坐化。闍維,舍利數百。賜號「妙悟大師」。
淨梵法師
師,嘉禾人,姓笪氏。母夢光明滿室,見神人似佛;懷娠,生師,名佛護。十歲,投聖果永懺主出家,常念阿彌陀佛。有問:「年少念佛何為?」答曰:「我欲參訪去。」十八受具戒,投湛、謙二法師習教,得其傳。謁神悟,親講說如夙習。初住無量院,講《法華》十餘會。哲宗元祐初,主姑蘇大慈,講三大部,受業徒徧踵吳地。嘗率二十七僧修法華懺,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會。精恪上通,感普賢受羯摩法,至稱「淨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鐘。三昧將圓,有來二僧曰:「春至石梁禮聖跡,忽見空中飛花,異香非常。遇一僧云:『姑蘇梵法主散花至此。』語畢,輒不見。某因得禮座下。」長洲令王公度親時目其事,記刻于石。元符中,有黃衣使者請至冥府,時王者迎就坐,令吏檢祥靄簿。吏云:「淨梵比丘多劫講演《法華》。」王即起頂禮,遣使引還。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闍維時有五色光,塔擇橫塘之般若。
元
珠明禪師
師,杭人。幼投聖果出家。謁石屋和尚,領參「狗子無佛性話」。每入室,石屋云:「汝不如狗子。」師纔擬問,屋即搖手云:「須似狗子去。」師體究有年,一日飯罷,至廚下,見狗子盆內喫食,頓省不如狗子話。即以手招狗笑云:「得如似爾,堪作甚麼?」遂有偈云:
是以所得謁石屋,屋云:「原來汝是個畜生。」師云:「學人與和尚同胞。」屋即怒色拈棒,師作狗吠聲。屋退身喚行者云:「好妨獵犬。」師便禮拜,即歸聖果,涵養自適。意無他願,惟以補路栽松是為活計。有留三偈以記所願:
師一日對徒眾云:「汝等隨侍,總不知我心事。」徒云:「師有甚麼心事?請示!」師云:「與汝說得,豈是我心事?」即微笑示寂。
明
子敬禪師
師,海昌淩氏子。洪武十七年,出家海鹽碧雲院,禮懷忠師。二十受具,通內外典,為世所宗。永樂元年,永慶退席,卓錫聖果。慨寺廢行宮經三百祀,力任其事,而恢宏之緒未備。至正統九年落成殿閣、堂宇、庖湢,像設莊嚴,煥然如故。正統七年三月十六日,南京僧錄司因孝陵久罷講席,奏請召師住持。天順元年,告疾歸寺。八月十五日申時坐逝,壽九十有三,法臘六十三。塔擇躍雲石右,諡號「懶耕」。
歷來住持
無際禪師(懶耕嗣。此起住持。)
師開法桐鄉戒壇院。正統五年,為師塔事,退歸聖果。送師靈骨事畢,慨寺祖席。然興廢多端,守住不可乏人,顧左右徒云:「今雖地廢山荒,幸有一椽可寄。汝輩能荷願力者,接續不斷,綿遠住持。正如深心奉塵剎,是名報佛恩。」因是,芥庵禪師不違師囑。自此住持,歷來不冷。稽詳枝譜,自無際屬于芥庵,至雪峯、參雲、高林,五十三代矣。
祖塔
無著文喜禪師塔
順治八年十月十一日,塔院房僧智津、邊鴻等,集眾至大慈山,請師靈骨歸寺,建塔月巖之前。
蘇軾詩(昔往大慈禮塔,今收。)
原肇詩
懶耕禪師塔
在躍雲石右,塔院房後。
正因禪師塔
在郭公泉下,臥醉石左。
附 馬僧摩居士塔
僧摩曩問空隱和尚云:「不落迷悟時,請師分付。」空云:「向不落迷悟時薦取。」摩云:「此正是學人放身舍命處。」空展手云:「更須吸盡長江萬道波。」摩即禮拜。僧摩自謂半世苦心,所有碍物自此盡矣。後于聖果往返有年,紳衿士庶究心者日驟。每云:「吾幻軀當歸此地。」崇禎丁丑卒,塔擇忠實下左。
林增志詩(禮塔)
鳳皇山聖果寺志終
校注
[b009001] 崇聖塔、三松頂、天門、放光岩、躍雲石、獅子岩、卞巽亭、五雲山、千佛閣、勝果寺、孔聖祠、忠實、仙姑洞、臥醉石、塔院、月岩、嬾耕塔、龍華寺、天真寺、虎跑、六和塔、五丈、天華寺、會龍寺、尼龍庵、報先庵、地藏殿、山門、潛龍潭、八卦田、普福庵、廣福庵、資福庵、奉聖寺、伏龍、毘尼庵、淨因寺、龍樹庵、包山寺、初地庵、道林寺、三一庵、正宗、般若庵、山川壇、洪庵、梵天寺、聖殿、御選橋、淨心庵、慈明庵、慧月庵、江塘人家、聖果外山門、圓通庵、總持庵、涼日亭、柳翠橋、法華庵、映碧、報國寺、鳳山門、淩庵、烏龍庵、天真寺。 [b026001] 按《武林梵志》載:「勝果禪寺……許僧泉,泉不盈握,大旱如注。」(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古蹟之屬,武林梵志,卷二,頁七) [b026002] 方豪,字思道。 [b063001] 明秀。【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0 冊 No. GA020n0018 鳳凰山聖果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