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

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

Bodhyāpattideśanāvṛtti.

བྱང་ཆུབ་ཀྱི་ལྟུང་བ་བཤགས་པའི་འགྲེལ་པ

題解

此論講解依對三十五佛發露悔除以淨化菩提薩埵之墮犯的方法。其所註釋佛經本典即《大寶積經》中之優波離會(後單行稱為《聖三蘊經》)。此論標題,譯者認為應當譯作《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東北目錄中作《菩提過犯懺悔註》(D4005),其「懺悔」一詞係延續對梵文deśanā(藏文bshags pa)的常見譯法,譯者已作有專文討論其歷史謬誤,並主張沿用玄奘的「發露悔除」這一標準譯例。其「過犯」一詞,雖非屬錯誤譯法,但經題中梵文āpatti及其藏文對譯ltung ba皆有「墮」之含義,因此譯作「墮犯」應為更佳,並符合玄奘譯例。關於作者,如藏文本跋中所記,此論作者歸屬「大軌範師聖龍猛」、由印度親教師寂護(Śāntarakṣita)與西藏譯師尼瓦天音(rnyi-ba Devaghoṣa)翻譯校勘。這裡的「大阿遮利耶聖龍猛」是否與古印度著名中觀宗師龍猛(龍樹)菩薩為同一人,尚可觀察。西藏著名覺囊派祖師多羅那他(Tāranātha)在其《墮犯發露悔除釋義》(ltung bshags kyi ’grel pa)中,對此論作者歸屬龍猛甚至印度著述皆持存疑態度。考慮到寂護尊者來西藏之後的傳譯活動(如開啟藥師七佛法門等),我們至少可說此論為寂護尊者傳譯之作。考西藏大藏經丹珠爾中亦有另一部作者歸屬勝敵(Jetāri),由尼泊爾班智達(bal po'i paṇḍita,具體名稱不詳)與西藏譯恰譯師(chags lo tsā ba chos rje dpal])翻譯的《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 – 菩提薩埵學次第》(byang chub kyi ltung ba bshags pa'i ’grel pa byang chub sems dpa'i bslab pa'i rim pa/bodhyāpattideśanāvṛttibodhisattvaśikṣākrama)。這兩部註疏為此後西藏本土關於三十五佛法門的著述開闢了先河,並因具有印度傳譯的佛教經典釋義傳統,提供了對理解三十五佛名稱含義及其修習義理有助益的信息,正為漢傳佛教中所缺如,故將此二部翻譯為漢文非僅必須,且為理解寂護尊者中觀宗見及其對於佛法修行中的實際貫徹,當有極大價值。

正文

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

༄༅༅། །རྒྱ་གར་སྐད་དུ། བོ་དྷི་པཏྟི་དེ་ཤ་ན་བྲྀཏྟི།

梵語:bodhyāpattideśanāvṛtti.

བོད་སྐད་དུ། བྱང་ཆུབ་ཀྱི་ལྟུང་བ་བཤགས་པའི་འགྲེལ་པ།

藏語:byang chub kyi ltung ba bshags pa'i 'grel pa/

漢語: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


敬禮聖妙吉祥。敬禮薄伽梵釋迦牟尼。

善逝孰證無分別離分別一切智

大悲饒益眾生者喬達摩前敬禮

為利一切有情依教及教授講說

淨菩薩墮犯菩提墮犯發露悔除

一切智之佛薄伽梵具三身之釋迦牟尼佛為一切有情利益所宣說眾多正法,一切總集皆可攝入十二分教之中。其中此處[所講者]為契經。十二分亦可攝為三藏,在[三藏]中此仍稱為契經,而主要是大乘毗奈耶,因為開示本事與支分二者的緣故。

於此往事因由,有初業菩提薩埵娛樂者等三十五人往王舍城乞食,致使鬻酒女之子死亡,為發露悔除此等墮犯而請聖者優波離請佛為說[此經]。隨後成為具菩提薩埵種姓者道之支分。

又復有人說此係王舍城婆羅門名為界生者,因對三十五漁夫開示邪道而生三十五魚頭因緣。此非《寶積經》正典所載。

應知此中所說有所需等等四。何為其四?所需之義者有五:所詮者即菩提薩埵之墮犯及其淨化之方便;能詮者即彼經文等;所需者即淨化彼等墮犯;所需之所需者,即由此而證得佛位;相屬者即方便及方便所生,引轉開示。

攝義者,三或七蘊淨化,亦或唯是四力。隨應有反駁回答等三亦應了知。

教授者,即現觀[修習],若[犯]無間等重大者,應無間斷以極大追悔依此四力,經月或經年,以五支觸地(行大禮拜)而作發露悔除,至淨相出現而得淨化。中等者,經一月[每日]六分。最下者,七日[每日]三分。若顧慮有所墮犯者,「應[每日]行此法支分一次」,此乃教授之義。

若有疑問:無「如是我聞」等起首及結束之語,應非佛說?[回答]並非如此,由於此經出於聖寶積十萬法門,其因緣等中皆已有說此等語,此經乃引自其中之一段,因此沒有這些文句無任何相違。

若問:無墮犯實事則不知所發露悔除為何者?[回答]該事於此論起首已講。

確定僅有三十五尊佛是為往昔三十五所化(弟子)的利益而開示與其[各自]相近的佛,並非是說其他未出現則不作敬禮。因此[三十五佛名]之後便有「如是等(一切十方世界中)」之語。

無限定方位,化身長壽如是安住而作利益,為此故說「十方」。過去及未來之佛不立為證,因與世俗相違之故。不是所有[而只在個別佛名上]加「如來」[稱謂],意在已知[如來之稱謂],為心所緣,因為假若添加,則將違教言,是由簡略語開示的緣故。

唯以四力悔除諸惡者,即開示四佛法,及於《除未生怨之悔經》中以「此四是極可讚」之語而教誡二菩提薩埵者。

若問此法為何?即〈聖優波離請問品〉,彼時薄伽梵策發近住弟子中集結毗奈耶教者,阿羅漢所作請求。決定毗奈耶者,即以此決定大乘者之墮犯事等。

彼是差別,總者即謂《寶積經》。於此亦說三蘊,謂敬禮、悔除等積集無量諸福德蘊等,三蘊是小而非大。

謂「菩提墮犯發露悔除」,其中「菩提」者即大菩提之因,對此「薩埵」即是其餘[所未明說];又復,因為是從菩提退減,故稱「菩提墮犯」,結合於三者。此復應知此[墮犯者]為初業菩提薩埵及住於勝解行者,非初地等菩提薩埵。此之[稱為]墮犯[之因],即此若發生,則往險惡之處(惡趣)。此復關於墮犯、粗犯、他勝、惡作、無過失,微細次第,當於此經上部及其它處獲知。悔除方便之詳細內容,當從此經最後獲知。此論僅述墮犯淨化。即若此等發生,作悔除即能淨化。

此復分二:(一)勝義悔除者,如《除悔經》開示:作意一切法無自性為大悔除,如說:

住於正直觀真實
真實觀見真實義
若見真實則解脫
此即說為大悔除

(二)世俗悔除者,當以四力具追悔意而作一切頂禮等,即具足如幻之心而作發露悔除,此為小[悔除]。

如是初請求時,薄伽梵為彼諸菩薩利益,放光從觀待此地而言之十方召請三十四佛等,於此虛空安住。對此諸尊,諸菩薩以具悔心,供養發心而趣歸依,由作頂禮並發露悔除等[僅修]一次,即得淨除一切惡,位登初地等。

此之隨修行者,依於僻靜地、曼荼羅、諸供養具,及彼諸尊繪像,依尊重教授,謂修發心等而作發露悔除,亦能令一切諸惡清淨,其果即獲圓滿正等覺。[今此所述]即此之法。

[實際發露悔除之法]

實際發露悔除之方便中,

[依止力]

初、由依止門悔除諸惡者,由「我如是名」等而說。

已供養所依三十五佛等,發二種菩提心,此處了知。然後,歸依有二。

此處「我如是名」,即通常所說我之庸常如是某名,比如在怖畏眾中謂「大怖畏者」。

此外,非僅我,彼善知識是對我作利益者;父母是利益之田;無邊有情即遍虛空之有情,彼是我利益之境。與彼等俱而歸依。

若問向誰?即向佛等。若問以何?即以口、意,乃為歸依之本質等,亦當了知。

此中佛者即大師及其果位,向具三身體性者我歸依,即將心投向於彼。

此處敬禮者,即以身、語、意如是確定趣向。

同樣,法即聖教與道。亦即教、證以及勝義,因與果之體性。

僧伽即修習者與所依[身]。不分壞故謂之僧伽。此復有菩提薩埵、聲聞及自佛(獨覺)之分;應知此處[所歸依者]乃是菩提薩埵不退轉之僧伽。

[破壞力]

如是已開示依止力,今由以破壞現行力之門發露諸惡者,說即[稱念]「如來」[名號]等。

如是發露悔除諸惡之實事支分,即以敬禮三十五佛令諸惡得以淨化。

故未來者,觀緣此等諸佛於自面前蓮華、獅子、珍寶及月座上,現出家化身,具相好光明,[種種]身色、剎土、方、隅、法衣等及手識,結金剛跏趺,與眾眷屬俱,皆如下所述,從中央開始,十方依次安住。[觀想自己]變化眾多身,以語聲及意勝解,在其足前而作敬禮。

若是心力微劣者,可思惟[彼等諸佛]一切皆一面二臂,作說法、行乞食(托缽)、或按地等手印,[身色]白等任如信解,同等思惟而作敬禮。

此等[諸佛],以我等大師為首,應知除彼之外[諸佛]皆是多劫安住。

此中初者即娑婆世界之主,於中央安住之佛。其功德,說謂「如來」,由聲之力[顯示]其宣說並通達如實性,及如實已往、復次再來,因此較一切特為尊聖。「阿羅漢」意為殺煩惱與所知障之敵。以此較菩提薩埵尤為尊聖。「正」即不顛倒,以此[較]輪迴與劣乘[尤為尊聖]。「等」即[圓滿]二資糧與自他義之二身。「覺」即斷與智差別為二。以此二者顯明較流轉生死與涅槃的一切補特伽羅尤為尊聖。

彼之性相[1]即釋迦牟尼,此即[詮表]智慧、能力與功德[三個方面]。此中智慧:「釋」是無餘;「迦」是通達;「牟尼」是無二守護。[又,「牟尼」藏文意譯為]「能」者,是釋迦王種,彼義利成就;並由此能克服士夫之惡者,即是事業。功德即「釋迦」,尤為尊聖。彼之不共身、語、心守護即是「能」。向彼敬禮,即以清淨信心[身語意]三門而申敬禮。此尊佛於中央座上安住,[身色]金色,作說法印,如是觀想。

應知如上所述[具備]五種特勝及[智慧、功德、事業]三分解說,以下[諸佛]也都如是。智慧等,當由喻與義以聲之力,或整體,或二分,或同一而解說。

安住上方虛空藏剎土中,藍色、執二金剛杵者,即金剛藏極摧滅[如來]。此中,「金剛」即如金剛無分別智。「藏」即一切之生處,亦即功德。其事業,即悉皆(極)「摧滅」一切煩惱等。

寶光焰[如來],於東方具珍寶剎土中,白色、持金剛杵與日而安住。此中「寶」,是說如同[如意]珍寶出生一切力等功德,因此即是功德。智慧即「光」,表自性明了,因此沒有無知黑暗。「焰」即事業,彼能摧滅一切有情的無知。

東南龍所遍剎土中,龍自在王[如來],藍色、持龍華樹枝與藍色蛇。此中智慧即「龍」,能為清涼,如毒,智慧亦能離煩惱及殺相(滅除相執)。「自在」即事業,彼能自在統攝一切。「王」即功德,如王者於一切中熾然端嚴,離諸怖畏。

勇軍[如來],於南方具勇剎土中,黃色、持經函與劍安住。此中,「勇」即智慧,無有匹敵且不能侵損。又復「勇」即事業,能摧滅有情輪迴之一切敵軍。功德即「軍」,謂具備眾多功德之聚。

勇喜[如來],於西南具足歡喜剎土中,紅色、持日與紅蓮華[而安住]。如是「勇」即智慧與事業,同上應知。功德即「喜」,以大悲成辦有情利益而住其心。

西方具光明剎土中,紅色、持珍寶與火曼荼羅,即寶火[如來],此中,「寶」即智慧,無分別而義出生。又復,功德即「寶」,三摩地與出世間圓滿一切皆出生。「火」即事業,以智慧及大精進成辦有情利益及焚燒煩惱等。

寶月光[如來],於西北善光剎土,白色、持珍寶與月。此中,「寶」如上即功德。「月」即智慧,智慧圓滿且明淨極清涼。「光」即事業,消除業與煩惱等,能顯明義之法性。

北方鼓聲剎土中,見不空[如來],綠色,持二佛目。彼之智慧,即「見」,智慧無覆蔽。又復,「見」是功德,般若與大悲眼顯了法性及有情利益。事業,即「不空」,以此能令一切有情增上生及決定善之果必定成就。

寶月[如來]即於東北具光明剎土中,淺綠色,持珍寶及月之佛。彼之功德即「寶」。「月」即智慧及事業,如上應知。

此下方,灰遍剎土中無垢[如來],煙或灰之顏色,持無垢明鏡,安住攝持。此中,「無垢」即智慧,斷除障礙。能力(事業)即能令他無垢。以其力等由離客塵之垢而極明了,即是功德。

於此如上而作敬禮。此諸佛為初組十尊。

第二組十尊,即勇健施[如來]等。此組之中,

上方具吉祥剎土中即勇健施如來,白色,持帶葉與果之吉祥果木莖,安住作有情利益。於此觀想於座上安住,我由作敬禮而諸惡得以淨化。此中,「勇健」即以無二智摧滅一切分別故。又復,功德即「勇健」,謂無礙成辦其他[有情]一切圓滿及一切安樂。「施」即顯示事業,向三界一切有情布施其所欲成或所需。向彼以[身語意]三門以淨信而作敬禮。

東方離障剎土中吉祥清淨[如來],紅黃色,持蓮華及日。此中,離一切障之智即「清淨(梵)」。又復,如同「梵」,能將一切有情從輪迴淨化者即梵,即是事業。更者,所謂「梵」,即具備能淨化自他之無量功德者,因此「梵(清淨)」即功德。

清淨授(梵授)[如來],於東南無憂剎土中,黃色,持月與蓮華。如是「清淨(梵)」即智慧與功德,同上[所述]。因此向一切有情「施授」清淨安樂即其事業。

水天[如來]於南方無垢剎土中,藍色,於水曼荼羅中作說法印。如是「水」即智,無垢澄淨。又復事業,即由大悲以正法濕潤一切有情相續,故[名為]水。「天」即功德,具備力能與神力[2]等。

西南明了剎土中,白色,持水曼荼羅與鏡者,即水天中天[如來]。此中,「水」即智慧,如前[所述]。事業即「天」,以神力等作一切有情利益。此[天]中之「天」即是功德[如上已述]。

賢吉祥[如來]於西方具樂剎土中安住,紅色,持蓮華與如意木。「吉祥」即功德,圓滿自他利益。「賢」即智慧與事業,為極善最勝智,及能以涅槃之賢妙道引導他人至涅槃。

西北妙香遍滿剎土中佛栴檀吉祥[如來],紅黃,持栴檀樹與吉祥果而安住。其智即「栴檀」,無明等熱惱得清涼淨化。又復「栴檀」即功德,彼為力等大功德悉皆周遍。「吉祥」即事業,如前而知[3]

無邊威光[如來],於北方具威光剎土中,紅色,持二日,與眾多眷屬俱而安住。其智即「威光」,具有以明了智顯明且映蔽其他之能力者。「無邊」即事業與功德,作無量有情利益,並具足無量有色及無色功德。

東北具足義利剎土中,光吉祥[如來],白色,持白光曼荼羅安住存護。此中「光」即智慧,如日之智消除自他煩惱與所知障之黑暗。「吉祥」即功德與事業,如前而知為二[詮釋]。

無憂吉祥[如來],下方離障剎土,身色淺藍,持無憂樹[莖]而安住。如是「無憂」即智慧,已離輪迴且離一切障。又復,事業,能令離一切有情之憂或曰苦及輪迴故無有彼等[憂苦輪迴]。「吉祥」即功德。

對此如前以三門敬禮。此等即第二組之十尊。

第三組十尊。

復次,上方離貪愛剎土中那羅延(無貪愛之子)[如來],藍色,作妙高山及蓮華手印,正為眷屬說法,於諸有情中存護。如是「那羅(無貪愛)」即智慧,謂離分別。事業,亦是「那羅(無貪愛)」,能令有情遠離貪著輪迴。「彼之子」即佛,從彼出生且具足慈等功德故稱為「子」。

東方稱為華廣大圓滿剎土中安住,黃色,持黃色華及吉祥果之華吉祥佛。彼之功德,即[三十二]相等圓滿端嚴,及彼智慧如「華」圓滿開敷。「吉祥」即事業,如是能令圓滿具足。

東南梵遍剎土中清淨光遊戲神通如來,白色,持蓮華與光蘊。如來者,如前,於此阿羅漢等亦如前而見。至此,已有兩處明示「如來」,於下亦應知。如是「清淨」即智慧。「光」即能力,具足極為明了與大能力。「遊戲」即事業,以神力等作有情之利益。以心之智慧明了通達所為義之方便等,即是「神通」。

南方具蓮華剎土中,蓮華光遊戲神通如來,紅色,具蓮華與日手印。此中「蓮華」即智慧,蓮華不為過失所染而無貪著,且圓滿開敷。「光」即功德。「遊戲」等即事業。

西南有財剎土中,財吉祥[如來],紅色,具白光澤,具二摩尼手印。此中,「財」即智慧,而以無盡大智及具足等同財功德之大功德滿足一切欲求即事業。功德即「吉祥」,[如上述即圓滿自他利益]二者。

西方具明了剎土中,念吉祥[如來],黃色,持經函與劍。此中,「念」即智慧,具大智不忘陀羅尼;功德亦即「念」,乃是不可思議解脫周遍之功德。事業即「吉祥」[4]

西北無相剎土中,綠色,二手加於如來頂髻上者,即善遍稱名相吉祥[5] [如來]。此中,「相」即智慧,持無盡智。「吉祥」即事業。「善遍稱」即功德,美稱遍於三世間之大名稱。

北方根明了剎土中自在頂勝幢王[如來],黃色,具珍寶頂及勝利幢。此中,「自在頂」即智慧,如根[6]通達對境,彼智通達法性,且莊嚴自身,故為「頂」。「勝幢」即功德,即一切勝出輪迴之功德。事業即「王」,能成辦一切事業。

東北具遊戲剎土中,善制伏吉祥[如來],白色,作按地印。此中,「善」即智慧,是正智。事業即「制伏」,悉皆摧滅一切有情之魔與煩惱等。「吉祥」即功德,如前[而知]為二[詮釋]。

下方無煩惱剎土中,善普勝戰[如來],黑色,持劍。彼之事業即「勝戰」,回遮一切有情之業與煩惱之戰陣。「善」即智慧。功德即「普勝[戰]」,具備戰勝自他輪迴之能力。

復次,此諸尊外部,

東方具吉祥剎土中制伏行吉祥[如來],白色,作按地與無畏印。彼之事業即「制伏」,如前。「行」即智慧,通達已到究竟。功德即「吉祥」,如前。

南方顯現莊嚴剎土中普現莊嚴吉祥[如來],黃色,持日與珍寶樹莖。此中,事業即「普現」,以智除遣有情之無明。「莊嚴」即智慧,即無量智。「吉祥」即功德。

西方具吉祥剎土中寶蓮華制伏[如來],紅色,持珍寶與蓮華。此中,「寶」即功德。「蓮華」即智慧,遠離垢染。事業即「制伏」,如前。

北方珍寶剎土中,善住寶蓮華山主之王[7]如來阿羅漢正等覺安住存護。彼之座為蓮華、獅子、珍寶及月[所成]。如天空藍色,二手舉妙高山,迎請而作發露悔除,行者如是觀想而作發露悔除。「如來」等[釋義]如前應知。此中「寶蓮華」,以此說座墊之功德及事業、智慧,其他諸尊之座準此應知。一些有說事業為「月」,故應知彼(月)即為事業,此於一切應知。「山主」即智慧與功德,如山之王,不可撼動之智與功德,如同妙高山。「王」即事業。

於此三門清淨而「敬禮」,即[那謨]一詞之義。

此等[諸佛]皆過去出現,菩薩尚無墮犯故為虛構,但為教示未來者,思惟而作發露悔除。

如是由說「那謨(敬禮)」而在彼等面前悔除諸惡。此復對彼等諸佛,係心專注而作祈請,說即「如是等」等。

此時,自己雙膝著地,二手合掌於頂,恭敬誦念此等[佛號]作自根而思惟。

此中「彼如是」即彼等三十五尊。「彼」字即對[此時]所化而言;復次「等」字也指彼等。觀想東[方]等「一切十方世界中」,乃至虛空邊際,一切諸佛。「如來」[以下]等文易於理解。「盡所有」乃謂超越計量。「攝持」即以大悲眼目觀視有情而作守護。「存行」即安住,乃至輪迴窮盡。「薄伽梵」即具薄伽且摧滅四魔。「彼等一切」即三十五尊等。「我」即起初說自名者。心不轉變(一心)而作祈請即「請顧念」。

[由時間方面開示]

第二、發露悔除自性中由時間方面作開示者,即「我於此生」等語。

由思惟「我」迄此世所作惡業,思已而生追悔。此中,「此生」,即謂[先]當憶念此世所作諸惡。由此所代表「無有初始邊際」以來往昔過去無量「生中」,即謂輪迴有無始之時間性。「無有初始邊際」,通常是指輪迴中的有情如虛空無邊。在此等中「流轉」(輪迴),是說就像水車之輪,反復產生反復壞滅。此復如同過去諸生世等,此及以後[仍將發生]。「於諸餘生」即指如傍生等六種中胎[生]等類。

[由自性方面發露悔除]

第三、由自性方面發露悔除諸惡,即「諸惡」等語。

如是以說「我所[作]如許諸惡」等乃起追悔,心起厭患而當「發露悔除」,即[此等文句]之義。諸所作惡又基於無明之因、欲貪等緣分為三類,由身等三[門]所作。此復有三:已作未積集、未作但積集、已作積集之惡三種,此等如契經[所講]應知。此中,「惡」即往險惡處(趣惡趣)之預兆。因為結果生於險惡,並為正士之所呵責,所以[說]是惡。業,即染污且粘黏者,由身等所作殺生等十種。輕重等據他處應知。

此復有三:自己實際所作、教他作、隨喜[他]作三種,異熟相同。特別教他作,因為是大乘者之故。此等為總(概說)。

差別者(具體說),不與取等之內,佔五項重者之三:為利有情[建]八大制多(塔)之金等財物。「僧伽」即不分壞,有菩薩與聲聞之分。如是初者(菩薩僧)二人等,第二(聲聞僧)苾芻四人等。較此更重者,盜竊或實際奪取四方僧伽等賓客等之財物。最極重者即「五無間」。此復是苦並且不經中有,此惡之結果無量。[以此]亦應知無有或微小過失。又復於殺他性命等「受取十[不善業]」與彼之伴隨亦應知無疑我皆曾趣入。

由此等之過患門而開示,即「由彼等業障覆蔽」等語。

如是思惟如此異熟即是燒熱,令自心發起厭患,由極追悔而當「發露悔除」,即此文句之義。此復,「由彼等業障覆蔽」即令智慧不明了[之義]。若問:此等異熟為何?[答曰:]即「有情地獄」等八無暇,無[值遇]正法之機會,一些如是苦俱,一些後後亦成無暇,故無暇滿。此中,「地獄」即極苦厄,眾多與分散。此中,初者為燒熱與寒冷十八[地獄]。第二,以處分為二,此等應從《大正法念住經》中得知。此即極大惡業之果報。「傍生」即無知,彼生處有從胎所生等。此復有二,以形狀分為四,此處指最後者。中等業即「餓鬼」,於飲食等有食等欲求而不得。彼之境域即所在處,即「琰魔」世間。此復應知為二[8]

又復,應知此三種險惡處之因[分別]為多分殺生、慳吝、愚癡。此三即險惡處(惡趣)。

惡業極小者[其果]即「邊地」,即人天之中諸無暇者。此等諸惡即為惡趣。所謂「邊」即任何無正法之境(地域),地域之邊際。「彌戾車」即愚鈍癡暗自性,語言不雅等無知者。又復,一些[於此處]糾正為「邊地之彌戾車」[9]。由此等因而作惡故往險惡之處(惡趣)。

「長壽天」即福德大且我慢大者,於色界中,住無量劫,[未捨]邪見。也有說此類即是因習於惡斷滅法而[入]滅想[定]者。彼死後即轉為地獄。

設生於人中,則於色等為根之眼等五根或六根出現過失,因而無[能修習]正法之分。會有一、二、三、四、五或六「根不全」各種可能。極度[嚴重的]則在意根上出現過失,為極惡劣。離失正見,思惟「佛等無有」之顛倒見,即斷見,較一切不善為重。其他常見等亦然。

如是有八種。

「佛出現」為總說,對於[諸佛]出現世間,不作敬禮等,反作毀謗。復次,由此所代表生於無佛之處,共有八種。

如是由自性門開示之後,對何境而作發露悔除?即謂「佛」等,唯此為諸根善妙而非其他。

此中,「佛薄伽梵」即釋迦牟尼的等彼諸尊。彼等為一切智故「為智」;明了通達善惡之業等故「為眼」;「為證」即證知善妙與過失差別者;言詞等無誤失故,「為量」,即無欺誑。心知一切故,為「知者」。慧眼見一切故,為「見者」。「前」即今對面。

如何發露悔除,即「陳說」等文句,真實而非綺語等。

此中,以語言說出即「陳說」。「發露」即以意各各[表露]。由承認過失而得止息,故而「不覆」。「不藏」即實際,若如實發露則得清淨。

[遮止惡行力]

如是已開示二力,今以從一切過失遮止之力而作發露悔除者,即所說「從今斷除,並作防護」等語。

此復前之追悔,今之發露,後之不作,方為堅固;因為雖作悔除而後成增長,所以如害病時於飲食等而作限制。從此斷除十不善等諸過失,且後不更作而防護,由此諸惡得以淨化。

[對治現行力]

如是已開示第三力,今對治現行力者,即「彼等一切諸佛」等語。

此中,為令彼諸惡等後不增長,且積集資糧之故,於相續中開顯諸善,即如同藥物而應了知。此中,迴向等一切皆與菩薩六度相應,需由彼攝持,因此即與六度相同。此復有二。其中,有上者,即一切與[六度]隨順者,應知此即取得善妙生。此於三界生處中,即天與人等。

與布施[度]隨順者即「下至施予」,亦應以此而知殊勝者。「傍生生處」,即犬等。彼對境雖小而所持甚大。「一口」即微小實物,亦應[以此]知其大者。「尸羅」即與尸羅[度]隨順,即律儀之尸羅等。因出生白淨,故謂「善根」。

與安忍[度]隨順者,即「梵行」,彼離諸惡、安住慈等,故雖遭罵詈而不反罵等具足沙門法;[此處]非指離欲貪[之梵行]。

與精進[度]隨順者,即「成熟有情」,應知即「我」以大精進,由五神通之門,令一切有情從顛倒之見與道上捨離,令入正[見與道],而成熟[彼等]相續,[令獲]解脫及至究竟。

與靜慮[度]隨順者,即「發」願與行暨世俗與勝義「菩提心」,以於此等專注一趣,不顛倒之道。

「無上智」者,即與般若波羅蜜多隨順而迴向,此中「無上智」即通達無二法性,謂智慧資糧。

此[六度]中,四者作為福德資糧,第五是[福德與智慧]二者,第六唯一[是智慧資糧],但合計所有則為二者。

若問「彼等」六者「悉皆」以如何之法[而作迴向]?即「合集」等語。各各善及實事合一而「摶聚」,即作雜糅。不分即「總計」,以無自性。

迴向何者?即「無上」等語[所表之]成佛。彼較聲聞更聖,即「無上」。「無勝」者,即佛也。[「勝之勝」一語中]「勝」謂世間之二勝處,彼之勝者(勝之勝),乃菩提薩埵。[「無上之無上」一語中]「無上」即諸菩提薩埵,彼之「無上」者即佛,彼之上更無其他。此即摩訶菩提薩埵,亦即一切智者也。「圓滿迴向」者,即三輪清淨無所緣也。此即菩提薩埵之共通迴向。

迴向「阿耨多羅」(無上)佛(正等覺)本身,乃善巧方便,如是迴向者,即如所說之語等。因我自己不知迴向,故如是言「圓滿迴向」者,乃以上妙[言詞]等而申恭敬。如三世諸佛所作迴向,我亦恭敬「圓滿迴向」者,乃大教授。

隨順三蘊而迴向者,即「一切諸惡悉皆各各發露悔除」等語。此中,(1)將諸惡發露悔除之蘊、(2)淨與不淨(世間與出世間)善之隨喜,即以彼等為對境歡喜之蘊、(3)勸請一切諸佛不般涅槃及轉法輪之祈請蘊,以此三者積集無量福德。隨應此等而發願者,即發願獲證正等覺故而說「惟願獲得無上智」等語。

一切惡之對治即最勝歸依,因此於此再次歸依,即「勝者人中尊」等語。此中「過去」者如共通而說,「現在」者為歸依之究竟,唯是佛故,此處不說為二者。此中「人中尊」即謂生為人中之化身。「功德」者即佛之[十]力等。「稱揚」者即特別讚歎。三十五尊等諸尊無邊者,即喻作「無邊之海」,以言其量。「合掌」謂以身;「歸依」即以語與心。

如是具足四力故

一切諸惡得淨化

資糧圓滿得成佛

是故皆於此應知

此處僅略作解說

廣如契經中應知

如是知已應勵力

盡力發露悔除惡

由獲此一珍寶身

懶惰懈怠切莫有

以自心而自通達

心無懊惱甚希奇

我由悲愍勢力為饒益有情

作此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

所生無垢諸善惟願諸有情

成就等同龍自在王正等覺

清除一切諸妄見

開示清淨正道者

如同獅子摧諸魔

喬達摩前稽首禮

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大軌範師聖龍猛(龍樹)所作圓滿。印度親教師寂護、吐蕃(藏地)譯師尼瓦天音翻譯並校定。

註釋

[1] 「性相」:藏文མཚན་ཉིད་,但此處應指佛名號,及據該名號各部分的名義,來闡釋該佛各方面的特勝。

[2] 「神力」:藏文རྫུ་འཕྲུལ་,梵文ṛddhi,玄奘譯作「神力」、「神通」、「神通力」等。

[3] 在前面賢吉祥如來名號釋義處,將「吉祥」釋為彼佛功德即「圓滿自他利益」。此處說「『吉祥』即事業,如前而知」,應指在此佛名中,「圓滿自他利益」為其事業。

[4] 見前栴檀吉祥如來名號釋義之註。

[5] 「善遍稱名相吉祥」係按梵文名稱形式,即suparikīrti-nāmadheya-śrī而譯,與藏文對譯名稱中各部分次序不同。藏文名稱形式為:མཚན་དཔལ་ཤིན་ཏུ་ཡོངས་གྲགས་(相-吉祥-善遍稱)。因此下文是按此次序逐一闡釋。

[6] 此佛名中「自在」對譯藏文དབང་པོ་,對應(存世)梵文本佛名中的indra。此字兼可譯作「自在」或「根」。為傳達此處釋文中དབང་པོ་所含有的自在之義,在譯佛名時處理為「自在」。詳細分析請見拙作新譯《聖三蘊經》該處註釋。

[7] 此處有異文「善住寶蓮華座山主之王」。

[8] 存世梵文本此處並未實際出現「餓鬼」一詞,僅作yamaviṣayaṃ(琰魔之境),因此可知本釋論此句意在說明此指二種,即餓鬼與地獄(琰魔之境)。古漢譯如不空譯文此處亦僅對「鬼趣」,可為佐證。

[9] 藏文文本(包括一些古典漢譯,如不空譯文等)均將「邊地」與「彌戾車」分開列舉,即:「或生邊地,或生彌戾車」。但存世梵文本此處作pratyanta-janapadeṣu mleccheṣu vā pratyājāyeyaṃ,可釋為「生於邊地彌戾車」,意謂邊地與彌戾車為一處。故此釋論有此句糾正之語,亦可反證存世梵文本。

【藏文文本校訂說明】

本譯藏文對照部分使用的是圓滿法藏佛典漢譯計畫建議採用的Esukhia-Barom德格版大藏經電子文本({D4005}178a.4-187b.3,下載時間為20199月),翻譯過程中與《中華大藏經丹珠爾對勘本》བསྟན་འགྱུར་དཔེ་བསྡུར་མ།(以下簡稱《對勘本》)進行了校對,發現不少電子化過程中出現的文字錯誤;同時,對於藏文文本自身存在的異文也依據《對勘本》校對結果進行了優化。對於個別據《對勘本》亦無法釐定之處,覆核BDRC提供的納塘版丹珠爾སྣར་ཐང་བསྟན་འགྱུར་中該論文本以抉擇。這些具體都在註釋中予以說明。(本論藏文底本之校勘註解,請參照《圓滿法藏·佛典漢譯計畫》藏漢對照本。)

  • བྱང་ཆུབ་ཀྱི་ལྟུང་བ་བཤགས་པའི་འགྲེལ་པ། བསྟན་འགྱུར་དཔེ་བསྡུར་མ།《中華大藏經丹珠爾對勘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大藏經》對勘局,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 བྱང་ཆུབ་ཀྱི་ལྟུང་བ་བཤགས་པའི་འགྲེལ་པ། སྣར་ཐང་བསྟན་འགྱུར་納塘版丹珠爾BDRC W22704-3376-422-446

【聖三蘊經本經文句漢譯說明】

凡此論所引《聖三蘊經》本經中文句的漢譯,均採用譯者本人所作新譯(《聖三蘊經》三語對照新譯附《總發露悔除文》新譯/Sherab Chen,2019),為便於對照,譯文附錄於後。

編譯團隊

譯者:陳智音(Sherab Chen

審查:圓滿法藏編輯委員會

設計排版:朱元華、張春靜

欽哲基金會.圓滿法藏佛典漢譯計畫工作團隊與義工小組

下載 PDF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