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陀出家經

難陀出家經

Nandapravrajyāsūtra.

དགའ་བོ་རབ་ཏུ་བྱུང་བའི་མདོ།

題解

難陀(梵 Nanda/藏དགའ་བོ)是佛陀同父異母的胞弟,為淨飯王與大愛道(佛陀姨母,梵名摩訶波闍波提[Mahāprajāpati])所生。漢譯《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六的〈佛說入胎藏會〉、《雜寶藏經》卷第八中的〈佛弟難陀為佛所逼出家得道緣〉,皆詳述了佛在迦毘羅衛國以種種教示化導,令其出家,並勸勉難陀斷捨愛著、堅志出離輪迴的因緣。至於本經所述情節,則為佛在難陀出家之前所給予的教授。若將本經與前述二經併讀,可看出佛陀引導難陀成辦解脫道的次第。

在本經中,佛陀首先開示難陀出家的意義及諸般功德。而後,再以「盲龜穿牛軛」及「芥子入針眼」二種比喻,顯示人身難得與及時出家的重要性。最後,難陀剔除鬚髮,捨俗出家,信受奉行佛陀正法。(圓滿法藏.佛典漢譯 編輯部)

佛經語文體版

頂禮一切智。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迦毘羅衛國尼拘律樹園。爾時午前,世尊身著法衣、下裙,執鉢,與侍者沙門具壽阿難,共入迦毘羅衛國乞食。

爾時,世尊至善男子難陀宅。難陀見世尊自遠而來,旋為世尊設座,而白佛言:「世尊,請入。世尊,善來。世尊,願於此坐。」佛即就坐。

爾時,難陀禮世尊雙足,坐世尊前。世尊告善男子難陀曰:「難陀!云何不出家?」難陀白言:「世尊!言出家者,其義云何?」

世尊告曰:「出家者,能斷諸罪,盡除三毒[1];擊打鬥諍,爭競訐露[2],欺誑諂曲,所集冥闇,皆悉能除。

其如大地,是眾德本;為眾珍寶生源之地,是諸安樂如意寶珠,眾功德果所依止處。

[3]能施與有情安慰,諸有情眾之所委信,能予[4]一切生靈無畏,是貧困者如意寶瓶[5]

無歸依者,為作所趣[6]。遍求無著,為斯苦惱[7],所逼迫者,令得蘇息[8]

其為諸佛不共聖法,一切有情所應供養,諸有智者之所稱歎,趣解脫眾之所經行[9],清淨眾生之所親近,堪成法器所應依止。

能閉惡趣之戶,能開善趣、解脫之門,諸天遍滿[10];一切諸苦,皆得斷盡;愛索纏縛,能令開解。

難陀!此謂出家。」

「其為正見依處[11],解脫正戒[12],親近涅槃,截斷續流,焚諸煩惱,盡諸隨眠;能壞惡見網罟,傾倒魔羅邪幢,樹說忍[13]教,止流轉[14]輪,轉動法輪,竭母乳海,壞骨鎖山,臻至生老病死之邊際也。

五蘊重袱,於是卸除;陷惑泥眾[15],令得救拔;俗家樊籠,永得解脫;怨害諸受,令得盡除;諸有疑者,惑垢[16]深固,悉令斷除;於生死法,生怖懼者,令得安慰。

其能永盡愛別離苦;輪迴苦痛所逼惱者,為作涯岸,施與安樂無畏。能出過欲界,真實超色界,盡踰無色界,究竟能得最上涅槃。難陀!此謂出家。」

「其如一切世間眼目,除癡闇燈,能淨相續,畢竟止息煩惱諸疾;為迷途者,示一切道。

其能示顯諸法真實,開解諸結;無明沉闇,悉皆能除;無知翳障,一切闇蔽,亦悉能除。

諸懈怠者,令發精進;戒犯墮者,令生厭離;戒圓滿者,令生極喜;發精進者,生最上喜;欣樂內正住者,令生勝喜;瑜伽行者[17],令具最上知足。

其為兵器,破煩惱敵[18];諸不還者[19],最上勝利;予無依[20]者,為作依處;予無救者,為作救護;諸惶怖者,能令無畏;予無歸[21]者,為作歸趣;於諸苦痛者,為作安樂具;繫縛輪迴者,令其得解縛。難陀!此謂出家。」

「其為人天大眾之所承事,人間諸王之所供養,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盡却家宅依處;示涅槃道[22],卸鬚髮袱。

云袈裟者,乃離欲相,勤正理者之精進田,諸僊勝幢,能壞具惡諸魔羅名稱[23],能令人天極為歡喜。難陀!出家若爾,云何不出家?」

「難陀!轉輪聖王掌政雖樂,出家安樂尤更勝之。復次,難陀!能得有暇,百千萬劫,亦難值遇,佛陀出世,倍更難得。」

「難陀!國王諸仙,及畢具七寶諸轉輪王,諸求解脫,皆悉棄捨后妃、眷屬、國土[24]而出家。如是餘諸長者,眾婆羅門,亦捨家宅而出家。」

爾時,善男子難陀白佛言:「大德!我今在家,亦行布施,造種種福,承事世尊及聲聞僧伽,置辦法衣、飲食、臥具、醫藥、資具等。」

佛曰:「若有具信善男子、善女人,於百年中,如是以諸法衣、飲食、臥具、醫藥、資具等,恭敬承事遍滿三界諸世間如來.應供.正等覺,難陀!是則較諸具出離心而出家者,十六分不及一。

難陀汝今應出家,有暇難得極難得。

難陀汝師正現前,切莫令我不生喜。」

「難陀!譬如今此大地,悉成大海,其中有一盲龜,復有一牛軛,軛具一孔,漂流海中。盲龜作念,欲令其頸,入於軛孔,然軛復隨風,四處漂動。難陀!一時因緣,盲龜之頸,得入軛孔。難陀!然則,得人身者,非能如是。圓滿有暇,更復如是。難陀!汝之人身,甚難獲得,今圓滿有暇,已如是獲得。

難陀汝今應出家,有暇難得極難得。

難陀汝師正現前,切莫令我不生喜。」

「譬如有人,令針孔朝天,復以芥子,拋散其上。難陀!一時因緣,隨一芥子,能入其孔。難陀!然則得人身者,非能如是,圓滿有暇,亦復如是。難陀!汝之人身,甚難獲得,圓滿有暇已獲得。

難陀汝今應出家,有暇極甚難獲得。

難陀汝師正現前,切莫令我不生喜。」

「何以故? 

縱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中,尚不聞佛名,云何能見佛?

優曇鉢羅花,樹中極難得。如是佛難得,今汝已遇我。

難陀汝今應出家,有暇難得極難得。

難陀汝師正現前,切莫令我不生喜。」

爾時,善男子難陀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唯正信於佛[25]法教,捨俗出家。

世尊作是語已,具壽阿難共善男子難陀,於世尊所說,稱揚讚歎。

難陀出家經。

臧(rTsangs).天主護(Devendra-rakṣita)主校。

現代語體版

頂禮一切智。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迦毘羅衛國的尼拘律樹園。時值午前,世尊身著法衣與下裙,手持缽器,與侍者沙門長老阿難,同入迦毘羅衛國乞食。

世尊來到善男子難陀的住家。難陀遠遠看見世尊前來,立即為世尊設座,向佛說道:「世尊!請進。世尊!您能光臨,真好。世尊!請上座。」佛於是安座。

難陀恭敬地頂禮世尊的雙足,接著便於世尊面前坐下。世尊問善男子難陀:「難陀!為何不出家呢?」難陀問道:「世尊!請問所謂出家,這話有何含義?」

世尊教誡道:「所謂出家,能斷一切罪,徹底消除貪、瞋、癡;出家能去除由鬥毆、諍釁、訐發陰私、爭論、詭詐、奸滑所匯聚而成的幽暗。

正如大地之於一切莊稼,出家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一切珍寶的始源、一切安樂的如意寶、一切功德果位的所依處。

出家能給予一切眾生安慰,是眾生所信任、依靠者,能施予一切生靈無畏,是所有貧困者的如意寶瓶。

出家乃是無處歸依者的歸處,也是那些所求不得、為苦惱所逼迫的眾生得以舒養生息之所[1]

出家是諸佛的不共法,是一切眾生所應供養、智者們所應稱頌的對象,也是嚮往解脫者的道路;是清淨眾生所應親近的對象,也是修學佛法的法器們所應當依止的。

出家能關閉投生惡趣之門,開啟生向善趣、解脫之門,諸天為之遍滿;所有苦痛,皆能得以全面斷除;受愛染所纏縛的人們,藉之能得解脫。難陀啊!這便是所謂的出家。」

「出家是正見的依止處,是解脫的真正律儀,能親近涅槃,截斷相續之流,焚燒煩惱,拔除各種隨眠煩惱;出家能毀壞惡見交織之網,傾倒魔羅的勝幢,樹立佛陀的教法,抵抗輪迴的流轉,並能轉動法輪,令母乳之海乾涸,骨鎖山也為之崩毀,亦能臻於生老病死的盡頭。

出家能卸除五蘊之重袱,救拔沉溺於煩惱泥沼中的眾生,令困於俗家牢籠的眾生得到究竟解脫,滅盡怨害苦受;能讓有著多疑以及煩惱的染垢者,得以斷絕固著的疑心及煩惱;出家能撫慰恐懼衰老、害怕死亡的眾生,能永遠終結愛別離苦;對於受輪迴苦所逼惱的眾生而言,出家便是安樂與無畏的岸頭。出家能令眾生超脫欲界,真實地超脫色界,徹底地超脫無色界,獲致究竟真實、至高無上的涅槃。難陀!這便是所謂的出家。」

「出家就像是一切世間大眾的眼目,是照破愚癡昏暗的明燈,能清淨相續,徹底止息一切煩惱之疾患;為迷途之人,指出一切正道。

出家能開顯一切法的真實,解開所有纏結;一切無明黑暗,皆得以破除;所有無知的朦朧遮蔽與幽暗,也能因之而去除。

出家能使懈怠者發奮精進,使犯戒、犯墮罪者生起厭離心,使戒行圓滿者極為歡喜,令已發起精進者具足至上的歡喜;好樂於內正住者,也因而極為歡喜;出家亦能讓瑜伽行者擁有最上知足。

出家是降伏煩惱敵的武器,令證得不還果位的人們,得到最上的勝利;是無所依靠者的依止處,缺乏救護者的救護;出家能令心生驚惶者無所畏懼,令無歸趣者,有所歸依;出家是受苦眾生獲得安樂的憑藉,能夠為受捆縛於輪迴的眾生開解束縛。難陀!這便是所謂的出家。」

「出家能受到諸天與眾人的奉事,並受到君王們的供養以及諸佛的護念;出家完全捨棄了家宅,是能引領眾生朝向涅槃者,同時也捨離了鬍鬚、頭髮等重袱。

所謂袈裟,乃是遠離欲望的標誌,是勤求正理者的精進田畝,也是諸仙人們的勝利寶幢,並能摧破惡魔之名聲,使人、天大眾充滿喜悅。難陀!出家正是如此,為何不出家呢?」

「難陀!出家所得的安樂遠勝轉輪聖王掌政的快樂。難陀!再說,能夠得到有暇之身,是百千萬劫難逢的機緣;如今又值遇佛陀降世,則是加倍難得。

難陀!想要求取解脫的國王與仙人們,以及具足輪王七寶的轉輪聖王們,全都捨棄了后妃、親屬與國土而出家。其他的長者、婆羅門,也都捨棄家宅而出家。」

當時,善男子難陀向佛稟告:「大德世尊!我以一介在家之身,同樣也能進行佈施,廣培福德,奉事世尊及聲聞佛弟子僧眾,並能籌辦法衣、飲食、臥具、醫藥、用品等事。」

佛說:「假使有具足信願的善男子與善女人,連續百年以法衣、飲食、臥具、醫藥、用品等,奉事遍滿三界一切世間的如來.應供.正等覺。難陀!這樣所積聚的功德,尚不及於發出離心而出家者的十六分之一。

難陀汝今應出家,有暇難得極難得。

難陀汝師正現前,切莫令我不生喜。」

(難陀你應當出家,有暇的機緣極其難逢。

難陀!如今導師正在面前,不要讓我不生歡喜。)

「難陀!譬如這大地若是變成一片汪洋,海中有一隻盲眼的海龜,另有一個單孔牛軛在海上漂流。盲眼海龜雖想將頸部鑽入牛軛的孔洞,但牛軛卻隨著風而四處漂蕩於海面。難陀!或許在偶然因緣際會之下,盲眼海龜的頸部可以恰巧鑽入牛軛孔洞內。難陀!然而獲得人身的因緣卻非如此[容易],至於獲得圓滿有暇之身,就更加難得了。難陀!你的人身已屬難得,也已得到圓滿有暇,因此:

難陀汝今應出家,有暇難得極難得。

難陀汝師正現前,切莫令我不生喜。」

(難陀你應當出家,有暇的機緣極其難逢。

難陀!如今導師正在面前,不要讓我不生歡喜。)

「譬如有人將針孔朝向天空,再將芥菜子灑向針孔。難陀!也許一時因緣巧合,其中一粒芥菜子恰好落入針孔。難陀!然而獲得人身的機會,還不那麼容易的,要獲得圓滿有暇,則更加難得了。難陀!人身是非常難得的,如今你已經獲得圓滿有暇[的人身了],因此:

難陀汝今應出家,有暇難得極難得。

難陀汝師正現前,切莫令我不生喜。」

(難陀你應當出家,有暇的機緣極其難逢。

難陀!如今導師正在面前,不要讓我不生歡喜。)

「為何如此呢?」

「縱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中,尚不聞佛名,云何能見佛?

優曇鉢羅花,樹中極難得。如是佛難得,今汝已遇我。

難陀汝今應出家,有暇難得極難得。

難陀汝師正現前,切莫令我不生喜。」

(即使歷經百千俱胝那由他數的劫波,尚且無法聽聞到佛的名號,又豈能見到佛世尊呢?

譬如在百樹之中,優曇鉢羅花乃是極難得的。遇佛出世也是如此,而今你我既已相遇,難陀你就應當出家。有暇的機緣極其難逢。難陀!如今導師正在面前,不要讓我不生歡喜。)

於是,善男子難陀隨後便剃除了鬍鬚與頭髮,改著袈裟,一心正信於佛陀法教,捨離家宅而出家。

世尊教誡完畢,長老阿難與善男子難陀,咸皆稱揚讚歎世尊所言。

難陀出家經。

臧(rTsangs).天主護(Devendra-rakṣita)主校。

註釋

[1] 盡除三毒:原文做「盡除貪,盡除瞋,盡除癡」。此處從簡,略譯為盡除三毒。特此說明。

[2] 爭競訐露:原文語序為訐露爭競,為俾讀誦,權改為爭競訐露。特此說明。

[3] 其:本經原文在佛陀開示出家功德的段落,皆為無主詞的單純直述句,若完全按原文直譯,較難呈顯經文結構,也較不符合漢文的書寫習慣。因此,翻譯時特於各段之首,添譯不定代名詞「其」字,並不另外以括號標示。本經翻譯全準用此處添譯的原則,不再另作註記或說明。

[4] 予:古譯漢文佛經多寫做「與」,表示給與之義,而少做「予」。而今日的「與」字,多解為連接詞,表示「連同」、「以及」的意思。為免造成誤讀,本計畫將有「給與」意涵的「與」字,統一改用「予」字。特此說明。

[5] 如意寶瓶:原文寫做བུམ་པ་བཟང་པོ,古譯也有譯為如意瓶、妙寶瓶者。

[6] 無歸依者,為作所趣:原文寫做སྐྱབས་མེད་པ་རྣམས་ཀྱི་དཔུང་གཉེན་ཡིན་ནོ,應是「無歸依者,為作歸依。無所趣者,為作所趣」(སྐྱབས་མེད་པ་རྣམས་ཀྱི་སྐྱབས། དཔུང་གཉེན་མེད་པ་རྣམས་ཀྱི་དཔུང་གཉེན་ཡིན་ནོ)之略,直譯為「其為無歸依者之歸依,無歸趣者之所趣」。相同譯法可見於《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般若經》、《大涅槃經》等經。

[7] 遍求無著,為斯苦惱:遍求一詞,原文寫做ཀུན་དུ་ཚོལ་བ,亦可譯為「多求」,義為百般尋求。原文並未言明其所求的對象為何,按照此詞的慣用情境與教理判斷,所遍尋的對象可能是歸救處、庇護處,或泛指各類功德、意欲,包括各種希求。因此,「遍求無著,為斯苦惱」與「求不得苦」的意思應是相通的。參見:曹魏三藏法師康僧鎧譯《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二.郁伽長者會第十九》:「在家多求苦,出家無求樂。」(CBETA, T.11, no.310。對應藏文經文為:ཁྱིམ་ན་གནས་པ་ནི་ཀུན་དུ་ཚོལ་བས་སྡུག་བསྔལ་བའོ། །རབ་ཏུ་བྱུང་ཚབ་ནི་ཀུན་དུ་ཚོལ་བ ་མེད་པས་བདེ་བའོ། །

[8] 無歸依者,為作所趣。遍求無著,為斯苦惱,所逼迫者,令得蘇息:此處「·····者」所指涉的對象,於原文皆做複數型,原應譯為「是諸····者」,但較缺乏讀誦時的節奏感。因此,考量漢語文的表達情境下,雖不特別譯出複數型,亦不至造成讀者對文義的誤解,將表示複數的「諸」字略去不譯。以下數段,皆準用此翻譯原則。特此說明。

[9] 趣解脫眾之所經行:原文寫做ཐར་པར་འགྲོ་བ་རྣམས་ཀྱི་ལམ་ཡིན་ནོ,直譯為「諸位走向解脫者的道路」。「之所經行」,做名詞解,即「所行的道路」之義。

[10] 諸天遍滿:原文寫做ལྷའི་འགྲོ་བ་རྣམས་ཀུན་དུ་འགེངས་པ,確切意義待考,應指「出家之功德,能令有情生於諸天,因此諸天為之所遍滿」之義。

[11] 依處:原文寫做ཁྱིམ,直譯為家、宅、宅舍,表示根據地、處所之義,古譯佛經中,此字常通於གནས一詞,譯為依、依處、依止處,今從古譯。特此說明。

[12] 正戒:原文寫做ཡང་དག་པར་སྡོམ་པ,梵文做saṃyamaḥ,也可以做真戒,為真正、正確的律儀之義。《翻譯名義大集》中則寫做「禁戒」(Mvyt: 7013)。

[13] 說忍:原文寫做བཟོད་པ་སྨྲ་བ,為佛陀的別稱,以佛陀往昔於學道位時曾為忍辱仙人而得名。說忍教即佛陀的教法。

[14] 流轉:原文寫做འཁོར་བ,即輪迴。

[15] 陷惑泥眾:原文寫做ཉོན་མོངས་པའི་འདམ་དུ་བྱིང་བ་རྣམས,義為「陷溺於煩惱泥沼的眾生」。

[16] 惑垢:原文寫做ཉོན་མོངས་པའི་དྲི་མ,義為煩惱之垢染。

[17] 瑜伽行者:原文寫做རྣལ་འབྱོར་སྤྱོད་པ་རྣམས,應指修持頭陀行、奉行十善之行者。

[18] 其為兵器,破煩惱敵:原文寫做:ཉོན་མོངས་པའི་དགྲ་གཡུང་། པེ། སྒྲ།འཇོམས་པར་བྱེད་པ་རྣམས་ཀྱི་མཚོན་ཆ་ཡིན་ནོ,直譯為「其乃為能破煩惱敵之兵器」。

[19] 不還者:原文寫做,即ཕྱིར་མི་འོང་བ,梵文為anāgāmin,此為意譯,義指斷盡欲界煩惱之聖者,以其不再返回欲界,故名,為聲聞四果之第三果;該詞亦有阿那含、阿那伽彌、阿那伽迷等音譯。

[20] 依:原文寫做གནས,漢文佛經通常將之譯為「依」或者「舍」,意為依止處、安棲處。

[21] 歸:原文寫做སྐྱབས,漢文佛經通常將之譯為「歸」、「歸依」或「歸救」,有:歸趣、救護者、庇護者等義。

[22] 示涅槃道:原文寫做མྱ་ངན་ལས་འདས་པའི་ལམ་འདྲེན་པ,義為「於涅槃道上擔任嚮導」。

[23] 名稱:原文寫做གྲགས་པ,義為聲名、威望,引申義為影響力。

[24] 原文寫做,疑為ཁྱིམ་རྣམས(家宅)之漏字。

[25] 佛:原文梵文寫做jina,藏文則寫做རྒྱལ་བ,義為勝者,為佛的別名,亦即戰勝四魔者。藏文佛典多以此詞稱呼佛陀,然該詞彙於漢譯佛典中,皆譯為「佛」,今從漢譯傳統。特此說明。

[26] 佛於此經中所開示的出家功德,皆有自利與利他二種含義。例如:出家可以得到舒養生息的場所,便有「出家者自己得到舒養生息」以及「令眾生得到舒養生息」二種意義。餘處亦同。

下載 PDF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