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說四法大乘經
Āryacaturdharmanirdeśanāmamahāyānasūtra
འཕགས་པ་ཆོས་བཞི་བསྟན་པ་ཞེས་བྱ་བ་ཐེག་པ་ཆེན་པོའི་མདོ།
《聖說四法大乘經》是關於「四法」的開示,此處「四法」特指能勝伏已造作、已積集之惡的四個要素:破惡正行[2]、對治正行[3]、還淨力[4]、依止力[5]。按此經所說,若具足這四個要素,則能令惡業果報不能生。這成為大乘理論與實修中一個重要見地。
本經的重要性從印度大乘論典對其大量的引用中可以看出。如龍樹所著《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Bodhyāpattideśanāvṛtti)引用本經並闡釋了「四力」,即本經所說的四個要素,雖然經中只有後兩個要素被稱為「力」。清辨所著《思擇焰》(Tarkajvālā)也引用本經,來成立「即使最重之惡亦可被清淨」的論點。寂天所著《大乘集菩薩學論》(Śikṣāsamuccaya)不僅引用本經,而且將四個要素作為第八〈清淨品〉的主題。
藏地祖師亦將本經所說四個要素作為淨罪修法的關鍵。舉例來說,岡波巴所著《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通過佛陀時代若干人物生平故事,闡釋了每個要素的必要性。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引用本經和《大乘集菩薩學論》,詳細闡釋了四個要素。在藏傳淨罪修法儀軌和釋論中,「四力」的說法也很普遍,雖然各「力」的名稱和順序略有不同。
本經的梵文本今存至少兩種,其中一種是Samten and Pandey(2003)的版本[6],另一種是拉薩布達拉宮所藏的梵文貝葉經手稿集,由Tseng(2010)發表的版本[7]。本譯文主要依據藏譯《甘珠爾》德格本,只有一處依據北京本翻譯,已在腳注中予以說明。(圓滿法藏.佛典漢譯 編輯部)
佛經語文體版
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三十三天善法堂,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及彌勒、文殊師利等眾多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曰:「彌勒!菩薩摩訶薩若具四法,則能勝伏已作已集之惡。
「云何為四?謂:破惡正行、對治正行、還淨力、依止力。
「此中,破惡正行者,謂:既行不善業已,於彼多生悔心。
「此中,對治正行者,謂:既行不善業已,而於善業,能發精勤。
「此中,還淨力者,謂:以正受律儀故,得不復作[不善業]之律儀[8]。
「此中,依止力者,謂:歸依佛法僧、不捨菩提心。以彼依止具力者故,惡不能勝。
「彌勒!菩薩摩訶薩若具是等四法,則能勝伏已作已集之惡。菩薩摩訶薩應常披讀、諷誦、思惟、修習是經,數數修持。以是之故,則[雖]作惡,果[亦]不能生。」
世尊說是語已,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菩薩、帝釋天等諸天子、一切諸眷屬皆大歡喜,於世尊所說,稱揚讚歎。
聖說四法大乘經
現代語體版
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三十三天善法堂,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以及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極其眾多的菩薩摩訶薩共會一處。
當時,世尊向彌勒菩薩摩訶薩說道:「彌勒!菩薩摩訶薩若能具足四法,便能勝伏已造作、已積集之惡。
「什麼是四[法]呢?也就是:破惡正行、對治正行、還淨力、依止力。
「其中,破惡正行是指:已經造作不善業,而對其一再生起懊悔之心。
「其中,對治正行是指:造作不善業之後,極為勤於善業。
「其中,還淨力是指:因為正受律儀,於是獲得不再造作[不善業]的律儀。
「其中,依止力是指:歸依佛法僧、不捨棄菩提心。由於依止具足力量者,因此不會敗給罪惡。
「彌勒!菩薩摩訶薩若能具足這四法,便能勝伏已造作、已積集之惡。菩薩摩訶薩應當經常閱讀、諷誦、思惟、修習乃至屢屢修持這部經。如此一來,[即使]曾經造作惡行,果報[也]將不會發生。」
世尊給予此般開示後,彌勒菩薩摩訶薩以及眾多比丘、菩薩、帝釋天等諸天子、一切眷屬皆大歡喜,咸皆稱揚讚歎世尊所言。
聖說四法大乘經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