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三歸依大乘經

聖三歸依[1]大乘經

Āryatriśaraṇagamanāmamahāyānasūtra.

འཕགས་པ་གསུམ་ལ་སྐྱབས་སུ་འགྲོ་བ་ཞེས་བྱ་བ་ཐེག་པ་ཆེན་པོའི་མདོ།

題解

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應舍利子尊者的請問,宣說歸依三寶得福無量,唯有如來能知,遠非大興世間供養的福德所能相比之理。與本經內容相近的經文,尚有:佛答阿難提問而說的《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闍那崛多譯)以及《最無比經》(玄奘譯)。

本經目前可知的最早漢譯本,是西夏乾祐十五(1184)年歲次甲辰九月十五日,仁宗皇帝飭令大量刻印流布五萬一千份的《佛說聖大乘三歸依經》,譯者是當時受封為蘭山智昭國師的德慧法師。德慧法師兼通梵文、藏文、漢文與西夏文,其所譯《佛說聖大乘三歸依經》,除了序分與流通分較德格版的藏譯本略多數語之外,內容基本上與德格版一致。至於該漢譯本究竟係譯自梵文或藏文,目前學界尚無定論,但多數西夏研究與文獻學的學者們傾向主張該譯本譯自梵本。

西夏仁宗皇帝當時正值本命年,為此發願行善,廣興佛事;他深信誦持此經能免輪迴,遂要求臣吏僧民每日持誦、供養此經。

後來此經散佚,不復見於漢文藏經。至20世紀初,此經的漢文及西夏文譯本連同畫卷隨著考古發掘而在黑水城出土,現存兩部,皆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德堡分所,據悉為目前僅見的古代漢譯本來源。在本計畫從藏文重新翻譯本經之前,黑水城的西夏漢譯本,僅於西夏研究的學術圈內受到少數學者所關注,普羅信眾無從親近此一殊妙經典。希冀藉此新譯的因緣,令此經重新流傳於漢地。(圓滿法藏.佛典漢譯 編輯部)

佛經語文體版

頂禮三寶。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具壽舍利子獨居靜處,心生是念:「善逝法主[2],導師今在,我當前往,問此等義:若具信善男子、善女人,歸依[3]於佛,歸依於法,及比丘僧,是人得福,當有幾許[4]?」

爾時,具壽舍利子,於日晡時[5],從禪定[6]起,詣世尊所。至已,禮世尊足,退坐一面。坐已[7],白世尊言[8]:「大德!向我獨居靜處,方正住時,心生是念:『若具信善男子、善女人,歸依於佛,歸依於法,及比丘僧,是人得福,當有幾許?』[9]

如是問已,世尊告具壽舍利子曰:「舍利子!汝為利益安樂眾生,悲愍世間,令得義利[10],利樂人天,而作是問。善哉!善哉!汝詣如來[11],欲問此義。[12]舍利子!我今當以譬喻宣說,令汝知之[13]。」

「此瞻部洲,並諸小洲,縱廣七千由旬。設若有人,具足如是神變威力:能移瞻洲所居有情,至他方世界,[亦令彼地,][14]平正如掌;復以七寶建塔,所謂: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瑪瑙、硨磲[15],量等瞻洲,積至梵世;復以天香、天華[16]、天鬘、天蓋、幢幡,供養彼塔。是人復具如是神力:能移四大海水,至他方世界,[復以]摩魯迦[17]麻油滿盛,如四大海,中立燈炷,量等須彌,如是曠劫,燃燈不絕。舍利子!於意云何?是人以此,得福多不?」

白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出過一切聲聞、獨覺。世尊!此乃如來[18]境界。善逝!此乃如來境界。」

告曰:「舍利子!是人[19]所得福蘊,比善男子、善女人,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所得福蘊,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數分、計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說是法門時,三千大千世界動,遍動,等遍動;震,遍震,等遍震;涌,遍涌,等遍涌。[20]爾時,空中出大電光,諸天亦出鼓聲。具壽阿難即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云何受持?」世尊告曰:「阿難!是名『無邊門成就』法門[21],以是名字,汝當受持。汝[22]於此義,應如是見,如是受持。」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及諸比丘,[23]於佛所說,稱揚讚歎。

聖三歸依大乘經。

印度和尚一切智天與主校譯師佛僧白則(吉祥積)翻譯、校訂、抉擇。

現代語體版

頂禮三寶。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僧共處。

當時,舍利子尊者獨自一人居於寂靜處。他思忖著:「導師──善逝法主──如今在此,我應當前去謁見,請示這般道理:若有具足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歸依佛陀、正法以及比丘僧,此人將有何等福德?」

隨後,舍利子尊者便於向晚時分出定,前往世尊所在之處。抵達該處後,舍利子尊者以頭頂禮世尊的雙足,接著便退下,坐於一旁。

坐定後,他向世尊請教道:「大德!當我獨自居於寂靜處而入定時,心中起了這樣的念頭:『若有具足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歸依於佛陀、正法以及比丘僧,此人將有何等福德?』」

如此稟告之後,世尊便為他開示道:「舍利子!你為了饒益諸多眾生,令大眾獲得安樂,並且悲憫世間,成辦眾生的義利,使天人與人道眾生得享利益與安樂,因此提出此問。善哉!善哉!你願來到如來跟前,請示此般道理。為令你明白通曉此義,我將藉由譬喻加以宣說。」

「此瞻部洲長寬各有七千由旬。假使有一人具備如此這般神變威力:能將此瞻部洲的眾生全都移往其他世界,使瞻部洲變得有如掌心般平坦勻稱,並在其中以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瑪瑙、硨磲等既多又廣、等同於瞻部洲的珍寶,興建寶塔,且該塔高聳,直入梵天世間;他又用天香、天花、天鬘、天蓋、幢幡,供養該塔。接著,此人又運用神變威力,將四大海水移往其他世界,再盛滿多如四大海水的摩魯迦麻油,於麻油中豎起高如須彌山的燈炷,不斷燃燈,就這麼歷經了一劫又一劫。舍利子!你心中是怎麼想的?此人的福德可多麼?」

舍利子稟告道:「世尊!多。善逝!多。這已經超越了一切聲聞與獨覺。世尊!這是如來的境界。善逝!這是如來的境界。」

佛陀開示道:「舍利子!前述福德,尚且不及任何一位善男子、善女人,歸依佛陀、正法以及比丘僧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也不能及其千分之一、十萬分之一,乃至不及其數分、計分甚至優波尼沙陀分的一分。」

正當佛陀說此法門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出現搖動、強烈搖動以及處處極為強烈的搖動,也出現了地鳴、強烈地鳴以及處處極為強烈的地鳴,亦出現地面起伏、強烈起伏以及處處強烈的起伏,同時,空中閃現著熾耀的電光,眾天人則紛紛擊奏鼓音。

接著,阿難尊者向世尊請問道:「世尊!此法門的名稱是什麼呢?又該如何受持呢?」

世尊說道:「阿難!你應當受持所謂『無邊門成就』法門。應當如此這般看待、受持此法。」

世尊給予此番開示後,舍利子尊者以及其他比丘們咸皆稱揚讚嘆世尊所言。

聖三歸依大乘經。

印度和尚一切智天與主校譯師佛僧白則(吉祥積)翻譯、校訂、抉擇。

註釋

[1] 【初稿譯者原有腳註】聖三歸依:此處亦可解為「歸依三聖」,而從梵藏語詞的相互參照來看,三聖(āryatri/འཕགས་པ་གསུམ)的意思即是三寶,所以歸依三聖,即為歸依三寶。因此,譯為聖三歸依或歸依三聖,意義皆相同。

[2] 法主:原文寫做ཆོས་ཀྱི་རྗེ,梵文為dharma-svāmin,亦可譯為「法尊」,為佛的別號之一,其義為「佛法之主、說法者之主尊」。然於漢譯大藏經中,多將之譯為「法主」,因此隨順漢譯常例,譯為「法主」(ཆོས་ཀྱི་མངའ་བདག)。例如:東晉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一.七法品.水喻經第四》:「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CBETA, T01, no. 26)又,此段文句中,導師、善逝、法主三詞,皆係世尊的同義詞。此段文字,直譯可做「導師今已現前,我當往詣善逝法主」,也就是「導師即是善逝法主,如今導師已在近處,我理應前去拜謁導師」的意思。今為凸顯「導師即是善逝法主」之義,於翻譯時特將三個同義詞並列。特此說明。

[3] 歸依:黑水城所藏《佛說聖大乘三歸依經》(俄TK121號、俄TK122號)中,德慧譯為「以虔誠心歸依」。

[4] 是人德福,當有幾許:原文寫做ཅིག་སོགས་པར་འགྱུར་བ,為疑問式表述。德慧則將之譯為直述否定句「獲福若干,不能知量」。

[5] 於日晡時:原文寫做ཕྱེ་མ་རེད་ཀྱི་དུས,漢文也寫做「餔時」,義指接近黃昏之時,約為申時(下午3-5點)。鳩摩羅什於《佛說華手經》中,將之譯為「於日晡時」(CBETA, T16, no. 657);菩提流支則於《謗佛經》中,將之譯為「暮時」(CBETA, T17, no. 831),德慧譯本做「後餉」。今從羅什譯本而譯,特此說明。

[6] 禪定:原文寫做ནང་དུ་ཡང་དག་འཇོག,直譯為「向內正住」,義為入定,亦可譯為「正住」。鳩摩羅什於《佛說華手經》中,將之譯為「禪定」,德慧譯本則做「入定」。今從羅什譯本而譯,特此說明。

[7] 坐已:原文寫做ཕྱོགས་གཅིག་ཏུ་འདུག་ནས,完整譯法為「坐一面已」。漢文古譯佛經中,往往將此句略去不譯。由於前句末已有「坐一面」,為俾行文流暢,此處將「一面」略去不譯。

[8] 白世尊言:完整譯文應做「具壽舍利子白世尊言」。考量到在此段敘事之中,行動的主體唯有具壽舍利子一人,並無他者,且漢文古譯佛經往往將「至已」之後的主詞略去不譯,德慧譯本亦做「退坐一面,而白佛言」。因此,為俾行文順暢,此處亦略去主詞「具壽舍利子」不譯。特此說明。

[9] 德慧譯本中,此段之後,尚有啟請世尊演法的啟白:「唯願世尊,以大慈悲,願垂演說。」

[10] 令得義利:原文寫做སྐྱེ་བོའི་ཚོགས་ཕལ་པོ་ཆེའི་དོན,直譯可譯做「為大眾義利」或「為利大眾」。考量此處與「利益安樂眾生」一句的受詞,在藏文中皆為སྐྱེ་བོ,也即眾生或大眾之義,今參考地婆訶羅所譯《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一》(CBETA 2020.Q3, T03, no. 187)刪去受詞「大眾」一詞,譯為「令得義利」。特此說明。又,「汝為利益安樂眾生,悲愍世間,令得義利,利樂人天,而作是問」一段,於德慧譯本中,僅做「汝今利樂一切人天,及諸有情,以慈悲心,請問如是事者」。

[11] 詣如來所:原文寫做,直譯可譯做「詣如來前」。今考量漢譯多寫做「詣如來所」,故隨順漢譯常例。特此說明。

[12] 【初稿譯者原有腳註】通常在佛陀讚揚當機眾「請問此義」之後,還會緊接著加上「善哉!善哉」。

[13] 之:原文寫做དོན་དེ་ཉིད,專指同段前文「欲問此義」的「此義」。為俾行文順暢,今譯為代名詞「之」字,做為替代。特此說明。

[14] 亦令彼地:為俾理解,而添譯此句。德慧譯本中則做「其贍部洲」。

[15] 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瑪瑙、硨磲:德慧譯為「金、銀、瑠璃、硨(原件用字為「」)璖、瑪瑙(原件用字為「」)、珊瑚、琥珀、真珠等」(俄TK 121、俄TK 122),在內容與順序上與藏文本略有不同。

[16] 天香、天華:德慧譯為「天花、天香」。

[17] 摩魯迦:藏文轉寫的梵文做maruka,其義不詳,疑為地名,待考。今採音譯。德慧將之譯為「上妙」。

[18] 如來:德慧譯本中做「善逝」。

[19] 是人:原文寫做སྔ་མ,義為「前者」,也就是前述具足神力之人。為俾理解與閱讀便利,將之改譯為「是人」。特此說明。

[20] 德慧譯本寫做「佛說如是此法門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踴,遍踴,等遍踴;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以上六種地動相為佛陀轉法輪時的兆相之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八》對此做了解釋:「此六各三,成十八相:搖颺不安為動,自下漸高為起,忽然騰舉為踊,隱隱出聲為震,雄聲郁遏為吼,砰磕發響為擊。」(CBETA, T35, no. 1735

[21] 是名無邊門成就法門:原文寫做ཆོས་ཀྱི་རྣམ་གྲངས་འདི་སྒོ་མཐའ་ཡས་པས་བསྒྲུབ་པ,德慧將之譯為「是經名為三歸依經,亦名成就無邊門」。

[22] 汝:文中佛陀並未明確指出受詞為何,此處「汝」字,係參考《雜阿含經》譯法而添譯,用於泛指一切聞受此經者,也可用於專指舍利子與阿難二位當機眾。特此說明。

[23] 具壽舍利子及諸比丘:原文寫做ཚེ་དང་ལྡན་པ་ཤཱ་རིའི་བུ་དང་། དགེ་སློང་གཞན་དག་ཀྱང་་་་་་,義為「具壽舍利子以及舍利子本人以外的比丘們,也都…」,可直譯為「具壽舍利子及餘比丘」。由於此處的「餘比丘」即是當時會中的「諸比丘」,為俾誦讀流暢,在不影響原義的前提下,將「餘」字改為「諸」字。特此說明。另,於德慧譯本中,在此段關於聽眾身分的記述方面,內容較藏譯本為多,寫做「具壽舍利子及大比丘眾,天、龍、夜义、乹(原件用字為「」)闥婆、阿脩羅、迦摟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下載 PDF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