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及諸多菩薩俱。
爾時,世尊告會眾曰:「調伏頻婆娑羅王,今正是時,當往摩伽陀國 。」即偕會眾,猶如鵝王,飛騰虛空。輔臣月賢見已,乃稟王言:「尊王!佛及大眾,已至我國,故當嚴飾城邑、恭敬承事。」
王答曰:「閻浮提中,無勝我者!豈能恭敬承事於人?」憍慢益盛。
爾時,世尊及大眾於頻婆娑羅王宮門前,敷座而坐。王知彼等坐已,即以巨石,名「力士能擔」,擲打世尊。然彼石懸處虛空,而出是語:
「噫!
諸行皆無常,其為生滅法,[1]
有生必有死,合會必別離,
積聚還散盡。[2]
顏色遭病劫,壽期為死奪 ,
貪愛能增苦,厭離得解脫。」
頻婆娑羅王聞言,即生信樂,往詣[世尊],合掌前坐。世尊告曰:「大王!當信解於法,通達於法!當生厭離,當生出離!」
王問言 :「世尊!當於何生厭,當於何出離?」
世尊告曰:「當厭輪迴,當離輪迴!」
王問曰:「云何當厭輪迴?云何當離輪迴?」
世尊告曰:「輪迴無常、苦故。」
王問曰:「世尊!輪迴云何無常?」
世尊告曰:「器世間無常,有情眾生亦無常。」
王問曰:「器世間云何無常?」
世尊告曰:
「壞劫火起時,須彌諸洲界,
一切器世間,灰滅盡無餘;
水、風亦如是,能令壞滅盡。
夏暖綻茂榮,冬寒便枯槁,
豐荒與旱澇,皆悉無定性。
年月相推移,益趨於壞滅,
如是等諸法,現前示無常;
此等若為常,云何有遷謝?」
王問曰:「有情眾生云何無常?」
世尊告曰:
「有情諸眾生,在世年月日,
漸次而消盡,日益趨死亡。
雖復不欲死,然不得自在。
「生老與病死,自消如水紋;
死主閻羅王,則如鷗伺魚。
「死緣難思議,無一非死緣,
食雖滋養身,哽噎能致死,
於此世間中,老少或貧富,
無有一眾生,不為死主制。
「此前亡故者,亦皆常希冀,
聚積子與財,最末身後遺,
於己毫無益,相隨惟善惡。
「我今存於世,同齡或長幼,
親、友、愛、怨者,悉皆會歸死,
豈不見聞之?
「地居之眾生,壽長限百歲,
無有不亡者,故我亦將死,
今日或明朝,死期無人知,
縱彼占相師,亦難施無畏,
來年今日時,我復如之何?
「父母與子孫,兄弟及親友,
奴僕並財富,死後不得隨,
痛苦唯自受,彼皆不能代。
「是故獨自生,終亦獨自死。
共業、共此生,諸親暫聚首,
如客暫同憩,終須各離行,
親眷及財物,家鄉與房屋,
暫別尚不欲,終將盡棄捐,
孤身赴險途。
「寧以罪惡行,換取蓄積財,
罪惡之果報,愚者當自受,
所蓄之財物,終為子孫取,
是故蓄積財,豈有利益乎?
「我於此身體,雖然極珍愛,
然則死歿時,亦棄如破陶。
生來具骨、肉,死時亦分離,
孑然而流轉,無有少自在,
投生於何處,皆隨業力轉,
故莫為此身,而造諸惡行。
「身縱葬地底,猶且不知足,
不淨中所生,乃穢之蘊聚,
為老、病、死等,一切眾苦源。
死後棄此身,污地一隅許,
禽與犬狼等,皆悉來噉食,
雖勤事此身,死主羅剎奪。
智者所訶責,愚者所貪愛,
是故諸智者,誰於身生貪?
莫為此身故,墮入愁慘處,
酬身以衣食,謀慮應長遠,
令身積福德。
「與我相伴者,唯有善與惡,
人天與解脫,其因乃善法;
三塗眾苦者,其因乃罪惡。
「乃至盡形壽,此身皆無常,
嬰孩變童子,少年轉中年,
復成老年身[3]。若身為恆常,
何用別年歲?
「財富與苦樂,亦復皆無常,
財勢墜貧苦,窮困轉富貴,
老病及死亡,橫奪韶華財,
此等世間法,悉皆是無常。」
頻婆娑羅王問曰:「世尊!輪迴眾生之苦云何?」
世尊告曰:
「輪迴諸眾生,恆時無安樂,
所作皆無義,悉成苦惱因,
苦之首有四,謂生老病死。
「生地獄苦者:見及地獄卒,
以及獄火時,極怖大號泣,
自數昔過惡,深悔然無益;
身形乃極大,皮薄如嬰兒,
觸受大猛利;
或於火聚中,自身火熾然;
或困於鐵室,猶如處胎中,
捶擊而翻覆,處處遭焚炙;
或於大鐵鑊,倒懸沸水中,
烹煮如芥糜;
或為鋸割截,捶搗碓臼中;
或於屋宅中,囚禁復焚燒;
煻煨、灰河等,眾苦難思議。
「或有獄一日,人歲十八萬,
經劫住彼獄,求死卻不得;
或因業未盡,世界成壞後,
轉赴他世界,非成非壞間,[還生地獄中]。
「若生餓鬼道,則為飢渴逼,
頭大如山丘,口僅如針眼,
頸項極細窄,腹大如邦國,
縱使見飲食,為他所護阻,
復現為膿、血,及嘔穢等狀,
或有雖得食,卻成沸鐵汁。
「若生畜生道,輾轉相噉食,
役縛及鞭打,亦不得自在,
復為他所殺,愚癡所逼苦。
「縱生人道中,初於住胎時,
母飽如岩迮,母飢如倒懸,
劇動如碓搗;
皮剝拽近牆,生苦劇過彼;
熱、疹、飢、渴苦,手足亦患病;
逮及長大時,復為務農苦,
無暇、為敵摧,或有因負債,
飢、渴、寒、熱等,諸事致苦楚;
貧者愁生計,富者守、巡苦,
耕夫與商賈,則因行事苦,
是等苦難思。
苦惱之根源,多由衣、食起,
今生資財樂,多成未來世,
三塗之苦因。
「若生阿修羅,則為慢與嫉、
忿、爭等所苦。
「縱生天道中,命終復還墮,
亦為五死兆、有為所逼苦。
「衰老之苦者:
髮白而面皺,他人不樂見,
口鼻涎涕流,手足皆戰掉,
心雖有所念,氣力卻不逮,
子孫皆竊思,死亦無不可,
誨訓不聽受,勢力亦不復;
或言此老鬼,云何不早死!
或執棍杖等,捶打加於彼。
如是見聞已,求死卻不得。
「疾病之苦者:
身四大不調,是故風膽涎,
交互致身苦,縱見受用具,
亦不生欲樂,身羸難起止,
色衰顏色褪,形貌如餓鬼。
「死亡之苦者:
親友聚悲哭,莫能見、聞、思,
斷末摩[4]之時,利刃割截般 ,
昔為敵與友,所造善惡業,
皆如夢境顯,鬼卒極可怖,
環伺於四周,驚恐而環顧,
不見救護者,極怖心懊喪,
不知己去向,爾時中陰現。
「無盡無常苦,無始至於今,
未證聖道前,長時恆逼惱。」
王問曰:「世尊!輪迴極苦,然則何為善妙者?」
世尊告曰:「涅槃圓具善妙。」
王問曰:「云何圓具善妙?」
世尊告曰:
「涅槃最寂樂,無我執分別,
無有諸煩惱,亦無三塗等,
飢渴與寒熱,生老病死苦。
輪迴無常苦,涅槃即永盡,
唯行利他業,威力不思議,
神變亦難思。」
[世尊]說是語已,頻婆娑羅王即出離輪迴,拋捨王位如棄唾涕,而於涅槃,趣修取證。
世尊告曰:「大王!善哉!善哉!
「一切跡中,象跡第一;
一切華中,白蓮第一;
一切想中,無常第一;
一切思中,出離輪迴,是為第一。
「大王!出離輪迴,善哉!厭離輪迴,善哉!生貪即輪迴,無貪即涅槃。」
世尊說是語已,頻婆娑羅王等一切[會眾]皆大歡喜,於世尊所說,稱揚讚歎。
教誡頻婆娑羅王大乘經
印度和尚施戒、佛僧耶謝德翻譯、抉擇。
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及眾多菩薩眾共會一處。
當時,世尊向會眾說:「如今調伏頻婆娑羅王的時機已然來臨,所以[我們]應當前往摩伽陀國。」說完這番話,便帶著會眾,猶如鵝王一般飛昇至虛空之中。大臣月賢見到[世尊與會眾],稟報大王說:「大王!佛陀已經帶著眷眾光臨我國。所以我們應當裝點城邑、恭敬侍奉。」
大王心生傲慢,回答說:「瞻部洲中沒有人能勝過我!怎能恭敬侍奉他人?」
當時,頻婆娑羅王的宮殿大門前鋪設有座位,世尊與眷眾隨即入座。大王知道他們已經坐下,便舉起一塊名為「力士能擎」的巨石,擲向世尊。那塊巨石懸停在半空中,說出如下這番話:
「噫!
諸行皆無常,其為生滅法,[6]
有生必有死,合會必別離,
積聚還散盡。[7]
顏色遭病劫,壽期為死奪 ,
貪愛能增苦,厭離得解脫。」
(「啊呀!
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都是生滅之法,
只要出生就會死亡,只要合會必將別離,
只要積聚終將散盡。
疾病擄掠青春的容色,死亡劫奪生存的壽命。
若有貪愛,痛苦便會增長;若生厭離,便能獲得解脫。」)
頻婆娑羅王聽聞這一番話,便生起信服和景仰,走到[世尊]面前,合掌坐下。世尊告訴他說:「大王!您應當信解法、通達法!應當生起厭離心、生起出離心!」
大王問道:「世尊!應當對什麼生起厭離心、生起出離心?」
世尊回答道:「應當對輪迴生起厭離心、出離心!」
大王問道:「為何應當對輪迴生起厭患心、厭離心?」
世尊回答道:「因為輪迴是無常、是苦。」
大王問道:「世尊!輪迴無常[的情形]是怎樣的?」
世尊回答道:「這個器世間是無常的,有情眾生亦是無常的。」
大王問道:「器世間無常[的情形]是怎樣的?」
世尊曉諭道:
「壞劫火起時,須彌諸洲界,
一切器世間,灰滅盡無餘;
水、風亦如是,能令壞滅盡。
夏暖綻茂榮,冬寒便枯槁,
豐荒與旱澇,皆悉無定性。
年月相推移,益趨於壞滅,
如是等諸法,現前示無常;
此等若為常,云何有遷謝?」
(「壞滅時分劫火燃起,包括須彌山和各個洲界在內,
整個器世間,連灰燼都無有剩餘。
[器世間]亦會遭[洪]水、[狂]風所毀壞。
夏季暖熱,生機盎然;冬天寒凍,枯槁萎謝。
年景豐或荒、旱或澇,全都無法確定。
歲月遷流,逐漸逼近壞滅時分。
這些都是無常的明證。
它們若是恆常的,又為何會有變遷和消逝呢?」)
大王問道:「有情眾生又是如何無常的?」
世尊開示道:
「有情諸眾生,在世年月日,
漸次而消盡,日益趨死亡。
雖復不欲死,然不得自在。
(「有情眾生在此生中,
也是一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逐漸消盡。
每過一天,就更近死亡一點。
雖然希望不死,但卻毫無自主權。)
「生老與病死,自消如水紋;
死主閻羅王,則如鷗伺魚。
(「生老病死,像水紋一樣自然消散;
死主就像水鷗等待著魚一般。)
「死緣難思議,無一非死緣,
食雖滋養身,哽噎能致死,
於此世間中,老少或貧富,
無有一眾生,不為死主制。
(「致死的因緣多到不可思議,沒有什麼事物不會致命。
食物縱然能長養身體,卻也能令人因噎致死。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老少、貧富,
沒有一個眾生能逃脫死主的宰制。)
「此前亡故者,亦皆常希冀,
聚積子與財,最末身後遺,
於己毫無益,相隨惟善惡。
(「以往所有那些過世的人們,也總盼著繁衍子息、積累財富,
然而[去世之後],子息與財富都遺留在身後,對自己毫無益處,
相伴而行的,惟有自己的善、惡[業]。)
「我今存於世,同齡或長幼,
親、友、愛、怨者,悉皆會歸死,
豈不見聞之?
(「今生今世中,我的親朋好友、愛憎之人,
無論與我同齡,或是年長、年幼者,難道不曾聽說過他們當中有人去世[的消息]嗎?)
「地居之眾生,壽長限百歲,
無有不亡者,故我亦將死,
今日或明朝,死期無人知,
縱彼占相師,亦難施無畏,
來年今日時,我復如之何?
(「所有居住在大地上的人,壽命最長不過百歲,
無有例外全部都要離世。
所以我們都將死亡,今日身亡還是明日殞命,誰也不知曉。
就算是占相師,也無法幫人消除恐懼。
來年今日之時,我將會如何呢?)
「父母與子孫,兄弟及親友,
奴僕並財富,死後不得隨,
痛苦唯自受,彼皆不能代。
(「臨命終時,父母、子孫、兄弟、親友、
奴僕與財富,這一切死後都不會跟隨自己,
所以痛苦只能自己獨自承受,沒有人能代替。)
「是故獨自生,終亦獨自死。
共業、共此生,諸親暫聚首,
如客暫同憩,終須各離行,
親眷及財物,家鄉與房屋,
暫別尚不欲,終將盡棄捐,
孤身赴險途。
(「因此,生時獨自出生,死時亦終將孤身死去,
與我暫時共度此生、擁有共業的親人們,
只不過像旅客[暫時]共享居所一般,最終仍得各自啟程。
那些親眷、錢物、家鄉與房屋,
[現在]連暫時捨離都做不到,到了最後卻不得不全部拋棄,
孑然一身踏上可怖的道途。)
「寧以罪惡行,換取蓄積財,
罪惡之果報,愚者當自受,
所蓄之財物,終為子孫取,
是故蓄積財,豈有利益乎?
(「只要是寧願冒著惡行的危險,換取財富的累積,
惡行的果報都將由這些愚者自行承擔。
所積攢的財富卻最終被他的子孫們拿走。
既然如此,存蓄財富又有什麼利益呢?)
「我於此身體,雖然極珍愛,
然則死歿時,亦棄如破陶。
生來具骨、肉,死時亦分離,
孑然而流轉,無有少自在,
投生於何處,皆隨業力轉,
故莫為此身,而造諸惡行。
(「我無比珍愛的這具身體,到了死亡的時候,
亦彷彿破碎的陶器一樣被丟棄。
生來便具有的骨和肉,死時亦將分袂別離,獨自漂泊,身不由己,
投生於何處,皆由業力左右,
所以千萬不要為了這具身體,而造作惡行。)
「身縱葬地底,猶且不知足,
不淨中所生,乃穢之蘊聚,
為老、病、死等,一切眾苦源。
死後棄此身,污地一隅許,
禽與犬狼等,皆悉來噉食,
雖勤事此身,死主羅剎奪。
智者所訶責,愚者所貪愛,
是故諸智者,誰於身生貪?
莫為此身故,墮入愁慘處,
酬身以衣食,謀慮應長遠,
令身積福德。
(「這具身體,縱然葬於地底,亦不知滿足,
是由不淨物所形成的,是穢物的聚集,
是老、病、死等一切眾苦的根源。
死後,這具身體就會被拋棄,終究不過是弄髒一片土地,
或供禽鳥犬狼等啃食罷了,
縱使勤快地奉養它,亦終將被閻羅、羅剎奪去。
這具身體,被智者訶責,愚者卻對其貪戀。
因此,又有哪個智者會貪著身體呢?
切莫為了這具身體,而墮入愁慘之處(惡趣),
僅僅施予它衣食酬勞即可,
應當為了長遠的利益,善用身體積累福德。)
「與我相伴者,唯有善與惡,
人天與解脫,其因乃善法;
三塗眾苦者,其因乃罪惡。
(「除了善、惡[業]二者,沒有誰能與我相伴,
善是人天善趣和解脫之因,
惡則是三塗惡趣之苦的成因。)
「乃至盡形壽,此身皆無常,
嬰孩變童子,少年轉中年,
復成老年身[8]。若身為恆常,
何用別年歲?
(「這具身體,直至命終,都是無常,
嬰孩長成童子,再由少年變成中年,
最後邁入老年。設若身體是恆常的,
如何會有這些階段?)
「財富與苦樂,亦復皆無常,
財勢墜貧苦,窮困轉富貴,
老病及死亡,橫奪韶華財,
此等世間法,悉皆是無常。」
(「財富與苦樂,亦都是無常,
具財勢者會墮入貧苦,窮困之人也可能獲得榮華富貴,
衰老、疾病和死亡,會奪走青春以及富樂,
這些世間法全都是無常的。」)
頻婆娑羅王問道:「世尊!輪迴眾生之苦是什麼樣的?」
世尊開示道:
「輪迴諸眾生,恆時無安樂,
所作皆無義,悉成苦惱因,
苦之首有四,謂生老病死。
(「輪迴中的有情眾生,無論何時都沒有安樂,
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毫無意義,只能成為苦惱的起因。
苦主要有四者:生、老、病、死。)
「生地獄苦者:見及地獄卒,
以及獄火時,極怖大號泣,
自數昔過惡,深悔然無益;
身形乃極大,皮薄如嬰兒,
觸受大猛利;
或於火聚中,自身火熾然;
或困於鐵室,猶如處胎中,
捶擊而翻覆,處處遭焚炙;
或於大鐵鑊,倒懸沸水中,
烹煮如芥糜;
或為鋸割截,捶搗碓臼中;
或於屋宅中,囚禁復焚燒;
煻煨、灰河等,眾苦難思議。
(「如果生在地獄道,[所承受之]苦是這樣的:
見到地獄的守卒和地獄之火時,
驚惶萬狀,嚎啕大哭,歷數自己過去所犯的惡行,
極度懊悔,卻沒有絲毫用處。
所獲的身體極其碩大,身上的肉卻相當柔嫩,觸覺感受非常猛烈。
有些身體在火堆之中燃燒;
有些則生在鐵堡屋中,好像在母胎中受到捶擊而翻滾,
無論滾到何處都被焚燒;
有些在巨大的鐵鍋中,被倒懸在沸水裡烹煮,
彷彿芥子粥一般;
有些被鋸子割截;有些在臼中,被杵所搗捶;
有些被囚禁在屋宅之中焚燒;
還有煻煨、灰河等,苦難眾多,不可思議。)
「或有獄一日,人歲十八萬,
經劫住彼獄,求死卻不得;
或因業未盡,世界成壞後,
轉赴他世界,非成非壞間,[還生地獄中]。
(「有些地獄中的一日,相當於人間的十八萬年,
住在這些地獄中,長達經劫的時間,哪怕希望死去也無法如願。
有些業尚未耗盡[的眾生],在世界壞滅後,
還會投生在既非新生、也未壞滅的世界[之地獄]中。)
「若生餓鬼道,則為飢渴逼,
頭大如山丘,口僅如針眼,
頸項極細窄,腹大如邦國,
縱使見飲食,為他所護阻,
復現為膿、血,及嘔穢等狀,
或有雖得食,卻成沸鐵汁。
(「如果生在餓鬼道,則要受到飢渴的逼惱:
頭好似山丘般巨大,口僅如針眼般細小,
脖頸非常細窄,肚腹卻像邦國般龐大。
縱使見到飲食,亦是被別人看守著的,
或是飲食現為膿、血、嘔吐物等樣狀,
有些餓鬼儘管吃了下去,卻彷彿灌下沸騰的銅汁一般。)
「若生畜生道,輾轉相噉食,
役縛及鞭打,亦不得自在,
復為他所殺,愚癡所逼苦。
(「如果生在畜生道,則弱肉強食,
或是受到驅役、鞭打,身不由己,
或被殺害等等,還要受愚、癡之苦。)
「縱生人道中,初於住胎時,
母飽如岩迮,母飢如倒懸,
劇動如碓搗;
皮剝拽近牆,生苦劇過彼;
熱、疹、飢、渴苦,手足亦患病;
逮及長大時,復為務農苦,
無暇、為敵摧,或有因負債,
飢、渴、寒、熱等,諸事致苦楚;
貧者愁生計,富者守、巡苦,
耕夫與商賈,則因行事苦,
是等苦難思。
苦惱之根源,多由衣、食起,
今生資財樂,多成未來世,
三塗之苦因。
(「縱然生在人道中,首先在母胎中,
母親吃飽時就像被岩石擠壓,母親飢餓時則彷彿被倒懸,
母親劇烈運動時好似被碓搗;
分娩時的痛苦,比剝了皮貼著牆拖曳還要劇烈;
還有手足病、熱疹、飢、渴等苦;
之後雖然長大成人,
還要承受務農、忙碌無暇、窮困之苦,
以及與親人別離、被仇敵打敗、負債、
飢、渴、寒、熱等種種痛苦;
貧窮之人苦於謀求生計卻一籌莫展;
富有之人也得受看管、巡視之苦;
農夫與商人,為行事所苦。
此般種種苦,多到不可思議。
而苦惱之根源,大多由衣、食而起,
今世的資財享樂,大多成為來世墮入三塗苦的原因。)
「若生阿修羅,則為慢與嫉、
忿、爭等所苦。
(「如果生在阿修羅道,則因傲慢、嫉妒、
忿怒、鬥爭等而受苦。)
「縱生天道中,命終復還墮,
亦為五死兆、有為所逼苦。
(「縱然生在天道中,命終之時還會墮入[惡趣],
也會被五死兆以及有為法所逼迫而造成痛苦。)
「衰老之苦者:
髮白而面皺,他人不樂見,
口鼻涎涕流,手足皆戰掉,
心雖有所念,氣力卻不逮,
子孫皆竊思,死亦無不可,
誨訓不聽受,勢力亦不復;
或言此老鬼,云何不早死!
或執棍杖等,捶打加於彼。
如是見聞已,求死卻不得。
(「衰老之苦是這樣的:
頭髮花白、佈滿皺紋,他人也不樂意見到,
口鼻流著涎涕,手腳顫顫巍巍,
心裡縱然有所念想,卻沒有力氣做,
子孫全都認為自己該死了。
教誨別人也無人肯聽,威力亦不復從前;
有些人甚至說:『老不死的,怎麼不早點死!』
還有人拿著木棍毆打自己。
看見、聽聞這等情形,哪怕[自己]求死都不能如意。)
「疾病之苦者:
身四大不調,是故風膽涎,
交互致身苦,縱見受用具,
亦不生欲樂,身羸難起止,
色衰顏色褪,形貌如餓鬼。
(「疾病之苦是這樣的:
身體四大不平衡,
因此風病、膽病、涎病聚集,使身體受到摧殘,
縱然見到受用,也沒有享用的欲望,
身體虛弱,沒有力氣,難以起身,
形容憔悴,面無光彩,好似餓鬼一般。)
「死亡之苦者:
親友聚悲哭,莫能見、聞、思,
斷末摩[9]之時,利刃割截般 ,
昔為敵與友,所造善惡業,
皆如夢境顯,鬼卒極可怖,
環伺於四周,驚恐而環顧,
不見救護者,極怖心懊喪,
不知己去向,爾時中陰現。
(「死亡之苦是這樣的:
親友聚集,嚎啕大哭,卻不能看見、聽聞和思考,
斷末摩[10]時的痛苦(臨終者所受肢體分解之苦),就好似被利刃切割一般。
昔日為了敵人和朋友所造的善業和惡業,
都如同夢境一般顯現。
閻王的使者環繞自己,極其可怖。
無比驚恐地環顧四週,也見不到任何能救護自己的人。
驚惶萬狀,失魂落魄,不知自己能去向何方,
中陰於此現前。)
「無盡無常苦,無始至於今,
未證聖道前,長時恆逼惱。」
(「無常之苦,無窮無盡,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
這麼長的時間裡,直至證得聖道之前,都將一直逼惱著自己。」)
大王問道:「世尊!既然這個輪迴極度痛苦,那麼,何處才有安樂善妙?」
世尊回答說:「涅槃圓滿具足善妙」。
大王問道:「涅槃是怎樣圓滿具足善妙?」
世尊回答道:
「涅槃最寂樂,無我執分別,
無有諸煩惱,亦無三塗等,
飢渴與寒熱,生老病死苦。
輪迴無常苦,涅槃即永盡,
唯行利他業,威力不思議,
神變亦難思。」
(「涅槃最為寂靜安樂,
沒有我執分別和煩惱,也沒有惡趣三塗等,
沒有飢渴、寒熱、生、老、病、死之苦。
永恆終止輪迴無常之苦,
所行唯有利他的事業,
威力和神通變化不可思議。」)
[世尊]給予這番開示後,頻婆娑羅王便對輪迴生起了出離心,捨棄王位,就好像拋棄唾涕一般,轉而為證得涅槃而精勤修行。
世尊曉諭道:「大王!善哉!善哉!
「一切跡中,象跡第一;
一切華中,白蓮第一;
一切想中,無常第一;
一切思中,出離輪迴,是為第一。
(「一切足跡中,大象的足跡最為殊勝;
一切花朵中,白蓮花最為殊勝;
一切想中,無常想最為殊勝;
一切意趣中,出離輪迴最為殊勝。)
「大王,您對於輪迴能生起出離心,善哉!能厭離輪迴,善哉!若有貪愛將會輪迴,無有貪愛則將證得涅槃。」
世尊給予此般開示後,頻婆娑羅王等一切[會眾]皆大歡喜,咸皆稱揚讚歎世尊所言。
教誡頻婆娑羅王大乘經
印度和尚施戒、佛僧耶謝德翻譯、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