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緣起大乘經

聖緣起大乘經

Āryapratītyasamutpādanāmamahāyānasūtra

འཕགས་པ་རྟེན་ཅིང་འབྲེལ་པར་འབྱུང་བ་ཞེས་བྱ་བ་ཐེག་པ་ཆེན་པོའི་མདོ།

題解

這部《聖緣起大乘經》是藉由觀自在菩薩請問造塔增福之法的因緣,世尊所給予的關於〈緣起偈〉殊勝性的開示。「緣起」的教法由著名的〈緣起偈〉所概括,據經典記載,優波底沙[1]就是因為從馬勝[2]比丘處聽到這個偈頌,得法眼淨,之後加入佛教僧團。[3]在本經中,這個〈緣起偈〉由世尊在三十三天親自為觀自在菩薩宣說,並教導「此緣起者,即諸如來法身。何人見緣起,彼即見如來。」這一說法亦見於許多經典,比如《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𦼮喻經》:「汝等苾芻!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見佛。」(CBETA, T16, No. 0710)《佛說造塔功德經》:「若有眾生解了如是因緣之義,當知是人即為見佛。」(CBETA, T16, No. 0699

〈緣起偈〉在漢譯經典中有各種不同的譯文,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CBETA, T23, No. 1444)在藏譯印度論典中,引用這個偈頌時也有各種不同的譯文,比如龍樹所造《聖法界心髓註解》(Āryadharmadhātugarbhavivaraṇaའཕགས་པ་ཆོས་ཀྱི་དབྱིངས་ཀྱི་སྙིང་པོའི་རྣམ་པར་འགྲེལ་པ།)。由此可見對梵文偈頌解讀方式的多樣性,甚至是梵文本身存在多種版本的可能性。因此,此次對〈緣起偈〉的新譯謹採取在傳統佛經文體中參考多種古漢譯後以更貼近古譯風格的方式呈現偈頌體,而在現代書面文體中則給出了更貼近藏梵文語法結構的散文體譯文。

另外,本經藏譯本在〈緣起偈〉前特別冠有梵文音譯,暗示其可被用作陀羅尼,故本譯文於彼處亦保留梵文音譯。德格本《甘珠爾》中,除經部(Toh212)外,本經亦收於其它兩處,分別見於事續部(Toh520)、陀羅尼集部(Toh980)。(圓滿法藏.佛典漢譯 編輯部)

佛經語文體版

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三十三天般荼劍婆羅石[4],與馬勝比丘等諸大聲聞、聖彌勒、聖觀自在、金剛手等菩薩摩訶薩俱。此諸菩薩,皆以無量功德寶而為莊嚴。復與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那羅延天、大自在天等諸天、天主帝釋天、乾闥婆王波遮旬俱。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5],右膝著於須彌山頂,向世尊處,合掌作禮,白世尊言:「世尊!此等諸天欲請造塔[6][之法],故來此會,彼等云何能生梵福[7]?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於沙門、梵志及餘眾生、諸天、魔、梵及餘世間,云何增長多福?唯願世尊,為彼等說。」

爾時,世尊即說緣起偈:

「曳 達磨 醯睹般薄婆 醯噸 低商 多陀伽都 希阿婆達

低商 遮 瑜 尼盧達 醫凡婆地 摩訶室羅摩拏[8]

諸法從緣起,緣盡法亦滅,

如來大沙門,常作如是說。[9]

「觀自在!此緣起者,即諸如來法身。何人見緣起,彼即見如來。觀自在!若善男子、善女人,信心具足,於未有[塔]處,而能造塔,小至如菴摩羅果許,塔剎[10]則如針許、露盤[11]如末俱羅華[12]許,內置法界緣起偈,是人將生梵福。命終之後,當生梵世;於彼命終,當生淨居天[13],福分與彼諸天等無有異。」

世尊說是語已,諸聲聞、菩薩、一切眷屬,及諸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於世尊所說,稱揚讚歎。

聖緣起大乘經

印度和尚天主覺、主校譯師佛僧耶謝德翻譯、抉擇。

現代語體版

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三十三天般荼劍婆羅石,與馬勝比丘等眾多大聲聞、聖彌勒[菩薩]、聖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等無量功德寶所莊嚴的菩薩摩訶薩,還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那羅延天、大自在天等諸天,以及天主帝釋天、乾闥婆王波遮旬等共會一處。

當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從座位起身,袒露右邊的肩膀,將右膝抵於須彌山頂,朝世尊所在處合掌作禮,接著向世尊問道:「世尊!此等天眾意欲請問[如何]建造佛塔,因此來至這會眾之中,他們應當如何長養梵福呢?包括諸天、魔羅、梵天在內的一切世間之中,與沙門、婆羅門在內的一切有情相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福德,該如何才能倍勝於前者呢?還請世尊為他們說法。」

於是,世尊便說了緣起偈:

耶 達瑪 嘿度巴跋瓦 嘿敦 迭商 達塔噶兜 哈雅瓦迭

迭商 加 尤 尼若達 欸旺筏地 瑪哈夏麻那

諸法從緣起,緣盡法亦滅,

如來大沙門,常作如是說。[14]

(凡是從因緣所生的法,如來宣說了那些法的因緣和它們的壞滅;

大沙門也如此宣說。)

「觀自在!緣起即是一切如來的法身。誰能見到緣起,他就見到了如來。觀自在!假使某位具足信心的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在未建有[佛塔]的處所,建造小至如菴摩羅果的佛塔,塔剎則小得像根針,而露盤也只有香欖花(vakula)般大小,並且在[佛塔]內部安置法界緣起偈,他將會生起梵福。在他去世之後,會轉生在那些梵天的世界;而當他再從該處去世之後,則會轉生在淨居天,具有和那些[淨居天的]天人們同等的福分。」

世尊給予此般開示後,眾多聲聞、菩薩、一切眷屬,以及世間的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咸皆稱揚讚歎世尊所言。

聖緣起大乘經

印度和尚天主覺、主校譯師佛僧耶謝德翻譯、抉擇。

註釋

[1] 優波底沙:梵文寫做Upatiṣya,釋迦牟尼大弟子舍利弗出家前的名字。

[2] 馬勝:原文寫做རྟ་ཐུལ,梵文寫做Aśvajit,又譯「阿說示」,佛陀最初的五比丘弟子之一。

[3] 參見《寶星陀羅尼經》:

爾時長老阿說示答優波底沙言:「有釋種子,勇猛精進,能大苦行,於一切處最上自在,已度生死無邊大海。今以大悲,欲度眾生,號名為佛。覺悟眾生,乾竭苦海,無與等者。我常歸依,求無垢法。」優波底沙言:「彼師為汝說何等法?以何教示?」時長老阿說示答優波底沙曰:「善哉!快哉!諦聽諦聽!當為汝說。便說偈言:煩惱業因緣,世間如是轉,煩惱業不生,導師如是說。生老死定壞,彼解脫無上,如彼勇牛王,如來自悟說。」爾時優波底沙聞此法已,遠塵離垢,法眼清淨,得須陀洹果。(CBETA, T13, No. 0402

[4] 般荼劍婆羅石,原文寫做ཨར་མོ་ནིག་ལྟ་བུའི་རྡོ་ལེབ་,梵文做pāṇḍukambalaśilātala,又譯「白玉座」。般荼劍婆羅(pāṇḍukambala),意為「白色的毛織品或毯子」,參見Monier-Williams, M. (1899),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 pāṇḍukambala: a white woollen covering or blanket".

[5] 偏袒右肩:原文寫做བླ་གོས་ཕྲག་པ་གཅིག་ཏུ་གཟར་ནས。古譯亦有「偏袒一肩」的譯法,見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寶積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等經典。

[6] 塔:原文寫做མཆོད་རྟེན,梵文做caitya。玄奘譯例「制多」或「靈廟」(《瑜伽師地論》、《俱舍論》)。

[7] 梵福:原文寫做ཚངས་པའི་བསོད་ནམས,梵文做brahmāpuṇya,意為「梵天之福德」。

[8] ye dharmā hetuprabhavā hetuṃ teṣāṃ tathāgato hy avadat /

teṣāṃ ca yo nirodha evaṃ vādī mahāśramaṇaḥ //

此處佛經文體音譯用字依據玄奘法師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參見施向東〈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1983(1), pp. 27-48

[9] 此偈譯法參考了多種古漢譯,比如《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佛本行集經》、《佛說初分說經》、《佛說造塔功德經》、《浴佛功德經》、《大智度論》等 。首先,「諸法從緣起,緣盡法亦滅」雖未明顯見於藏梵文字面,但這種解讀見於多種古漢譯,比如《四分律》卷三十三:「汝欲知之,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此是我師說。」(CBETA, T22, no. 1428) 即凡是那些依憑某些令其生起的相應條件的「生起」而「生起」,並依憑那些令其生起的相應條件的「滅盡」而「滅盡」的現象,如來大沙門就如此宣說了其「生起」與「壞滅」。另外,古漢譯中「因」、「緣」二字常可互用,比如《中論》的〈觀因緣品〉,標題是「因緣」兩字,但內文其實包含討論了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就是以「緣」一字可以收攝「因緣」之一例。因為考量到以上所說的這些原因,故此偈遵古而譯,特此說明。又,此偈若按梵藏文字面譯出,則為:「凡因所生法,如來說彼因,亦說彼之滅;是大沙門說。」(凡是從因緣所生的法,如來宣說了那些法的因緣和它們的壞滅;大沙門也如此宣說。)

[10] 塔剎:原文寫做སྲོག་ཤིང་,梵文做yaṣṭi,物名。係指長竿之上以金銅造寶珠焰形,以立之於寺前。剎者土田之義,以表梵剎,故名剎竿。又西國不別設幡竿,於塔上立竿柱(即九輪),竿頭安置舍利,其義同土田,故亦名剎竿。竿之梵語,乃刺瑟胝(Yaṣṭi,巴Raṭṭhi)也。(參見:佛學大辭典/剎竿)

[11] 露盤:原文寫做གདུགས,物名。係指塔上所建重重之相輪(俗云九輪),名為承露盤謂承露之盤也,略云露盤。(參見:佛學大辭典/露盤)

[12] 末俱羅華:原文寫做བ་ཀུ་ལའི་མེ་ཏོག,梵文做vakula[puṣpa],又譯「末拘羅華」、「婆拘羅華」,參見《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月光菩薩經》、《法集要頌經》、《大寶積經》。

[13] 淨居天:原文寫做གནས་གཙང་མ་,梵文做Śuddhāvāsa,色界第四禪,證不還果之聖者所生之處有五地: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俱舍論頌疏論本》:「此五天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CBETA, vol. 41 , No. 1823

[14] 此偈譯法參考了多種古漢譯,比如《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佛本行集經》、《佛說初分說經》、《佛說造塔功德經》、《浴佛功德經》、《大智度論》等 。首先,「諸法從緣起,緣盡法亦滅」雖未明顯見於藏梵文字面,但這種解讀見於多種古漢譯,比如《四分律》卷三十三:「汝欲知之,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此是我師說。」(CBETA, T22, no. 1428) 即凡是那些依憑某些令其生起的相應條件的「生起」而「生起」,並依憑那些令其生起的相應條件的「滅盡」而「滅盡」的現象,如來大沙門就如此宣說了其「生起」與「壞滅」。另外,古漢譯中「因」、「緣」二字常可互用,比如《中論》的〈觀因緣品〉,標題是「因緣」兩字,但內文其實包含討論了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就是以「緣」一字可以收攝「因緣」之一例。因為考量到以上所說的這些原因,故此偈遵古而譯,特此說明。又,此偈若按梵藏文字面譯出,則為:「凡因所生法,如來說彼因,亦說彼之滅;是大沙門說。」(凡是從因緣所生的法,如來宣說了那些法的因緣和它們的壞滅;大沙門也如此宣說。)

下載 PDF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