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頂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眾五千人、大菩薩僧眾一萬人俱,彼皆神通已達、眾所知識[1];諸菩薩摩訶薩,皆得不退轉。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在此大眾會中。辯積菩薩、遊戲菩薩、觀世自在王菩薩、大勢至菩薩、月光童子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亦在此會中。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所,合掌頂禮,而白佛言:「世尊!我欲少問如來.應供.正遍知[2],若佛聽許,乃敢諮問。」彌勒菩薩如是白已,世尊默然而住。
良久[3],文殊師利童子語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如是作而問已,如來當為汝解說。
「若汝不從佛乘、緣覺乘、聲聞乘而諮問如來,不為了知蘊、界、處故而問,不為滅除貪、瞋、癡而問,不從波羅蜜多而問,不為圓滿波羅蜜多而問。如是諮問,如來當為汝解說。
「若汝不為出過[4]諸行而問,不為得涅槃而問,若汝不為通達真諦而問,不為道與修道而問,若汝不為得果、現證[5]而問,若汝不為不住而問如來,不說諸字而問,如是諮問故,如來當為汝解說。何以故?彌勒!凡有增益,即有貪著,而諸佛世尊說法,無所貪著。」
爾時,具壽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所言『虛妄增益』[6]者,文殊師利!云何增益?」
文殊師利語言:「大德舍利弗!以一切法空平等故,名為平等;無相平等故,名為平等;無願平等故,名為平等;如實平等故,名為平等;真如平等故,名為平等;法界平等故,名為平等;真實際平等故,名為平等;不生、不滅、不住,皆悉平等故,名為平等;未生、未有,皆悉平等故,名為平等;一切法等虛空故,名為平等。大德舍利弗!若人如是於平等諸法,起分別心,作不平等想;於無所有法,虛妄增益,謂:此是佛,此是法,此是僧;此是我,此是眾生;此是補特伽羅,此是意生,此是摩納縛迦;此是作者,此是受者;此是斷,此是常;此是凡夫,此是聲聞,此是緣覺,此是菩薩;此是有罪,此是無罪;此是有漏,此是無漏;此是有為,此是無為;此是雜染,此是清淨;此是善,此是不善;此是世間,此是出世間;此是輪迴,此是涅槃;此是有實,此是非實;此是有,此是無;此是得,此是現觀,此是所應證;此是道,此是道果。是名增益。
「何以故?大德舍利弗!平等者,無有分別。凡如是分別者,即於平等起增益,非於不平等起增益。凡於無所見中,見平等者,即見平等;行增益者,即見不平等。凡於平等不起增益者,彼等即見平等;行增益者,即非見平等故。」
文殊師利作是教時,二百比丘永盡諸漏,心得解脫。世尊為調伏彼等比丘、自在轉故,默然而住。
良久,彌勒菩薩摩訶薩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我不從聲聞乘而問如來,不從緣覺乘、正遍知乘而問如來,乃至不為『不住』而問如來。文殊師利!我必如是不違真實,而問於如來。
「文殊師利!凡違真實者,我必不為。諸法寂靜故,無一法可得;法界不動故,貪瞋癡所不染;輪迴不可得故,不出輪迴;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不取涅槃。為是等故,問於如來。文殊師利!我必不說諸字,於言語道無所辨;慧無所別[7],亦無所知。是中,解脫亦無所有。我當如是問於如來。何以故?諸字性空、一切無生故。」
爾時,於眷屬眾會中,諸菩薩皆作是念:「噫嘻!此彌勒菩薩摩訶薩,唯說是語,其所宣說,幽微頓超,冥契法性,深慧具足。」
爾時,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如是深忍決定,善於智慧,善於辯才宣說,是為希有。世尊!此彌勒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為幾時?世尊!為安隱眾生[8]、安樂眾生,亦為人天利、安隱人天故,惟願如來,善為我說。若爾者,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當能聞彼諸處,亦聞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數數勤修精進。」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彌勒菩薩摩訶薩從久遠來,梵行已立。善男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於過去諸佛所,所作已辦[9],發起善根,具足深忍。善男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正趣[10]以來,過八萬四千劫,我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說是語時,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於何如來.應供.正遍知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號云何?惟願如來.應供.正遍知,善為我說。」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以是故,汝今諦聽!善思惟之!當為汝說。」
白言:「唯。然。世尊!」遊戲菩薩摩訶薩白已,及諸大眾,皆共一心,聽佛所說。
世尊即告彼等言:「遊戲!乃往過去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世,號曰『妙金光[11]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調御丈夫.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善男子!妙金光如來一一毛孔中,放多百千俱胝那由他光明,彼等如來光,色妙如金,一一光明[12],皆能遍照一一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光明,皆出多百千俱胝那由他蓮花,遍滿東方,南、西、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一一方所,皆有如來,遍滿多百千俱胝那由他數佛土;一一如來身,皆能調伏多百千俱胝那由他數眾生,令彼向佛及諸佛法,得不退轉。
「善男子!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常以金光,照明世間。彼佛土中,無有日月之名,亦不聞諸宿、星曜、星辰、火光之名。」
世尊說是語已,遊戲菩薩摩訶薩問世尊言:「大德世尊!若爾,於彼佛土,云何建立晝夜?」
佛告遊戲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於彼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之佛土,大地七寶所成,平等如掌。七寶大地,更出七珍寶蓮花,大如車輪,妙好適悅,芬馨悅意,殊妙超絕。一一蓮花,皆出芬芬妙香,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凡諸眾生,得聞此香,[13]定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等蓮花,清旦開敷,日晡[14]萎落,由是,彼等眾生乃作是念:『時至日晡。』善男子!於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之佛土中,如是建立晝夜。
「善男子!於彼佛土,不聞苦之名,亦無聲聞、緣覺之名,乃至不聞八無暇之名。彼佛土中,菩薩充滿,皆已離淫欲法,悉無臭穢。一一會中,皆有十二那由他菩薩。更有無量菩薩至彼世尊會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不說他法,唯說菩薩藏不退轉輪。
「云何菩薩藏不退轉輪法門?謂:凡所有法,於真如不退轉;凡所有法,於法界不退轉;凡所有法,於實際不退轉;貪欲於貪欲性[15]不退轉,瞋恚於瞋恚性不退轉,愚癡於愚癡性不退轉;色於色性不退轉,受、想、行、識,於識等性不退轉;眼於眼性不退轉,耳、鼻、舌、身、意,於意等性,皆不退轉。云自性者,乃為無實;云無實者,於所從來,悉不退轉,亦無所入。
「善男子!如是,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於彼佛土,為是等菩薩正說菩薩藏不退轉輪法門。彼時有一法王.轉輪聖王,如法治化、統領四洲,名曰『金色』。善男子!金色王於八億四千萬歲,以諸供養具[16],承事、恭敬[17]、尊重[18]、供養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及諸大菩薩僧眾俱。善男子!如是,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娑婆世間主梵天王與眷屬俱,於金色王所思,皆悉知已,亦欲承事彼佛世尊妙金光如來。
「善男子!金色王乃建道場[19],凡八十四由旬。於彼道場,雜綵懸垂,繁花遍地,深可沒膝;赤真珠網,懸於空中;焚最勝香。於彼道場,設如來座,值九百九十萬俱胝;敷以細布[20],凡數百千那由他俱胝,其座四足[21],眾寶嚴飾。亦設一一菩薩座,各值百千俱胝。
爾時,如來住處,相去二千由旬。善男子!金色王如是善好嚴飾如來所行道路[22],凡二千由旬,即:於道路左右,廣建寶臺[23],雜寶嚴飾;繁花遍途,高可及膝;於上空中,種種寶網,以為華蓋。
「於諸臺上,植珍寶樹,高一箭許;寶樹之間,寶繩相連。兩兩寶樹,其間有池,池邊寶臺周匝,金沙鋪地,復有吠琉璃梯;優鉢羅花[24]、蓮花、拘物頭花[25]、白蓮花,鳧雁[26]和鳴,盈滿其間。如是,所有寶樹間,有諸寶池,莊嚴悉皆如上所說。
「所有寶樹前,各遣五百人,手捧花瓣;各遣五百人,擎寶香爐;執大鼓、腰鼓、鑼、鐃鈸、絲竹、琵琶、銅鈴等諸樂器者,各五百人;遣執寶蓋、幢旛者,各五百人;如是所有寶樹前,各遣數百人。王囑眾人曰:『世尊妙金光如來行至各處時[27],汝當以此等[28]花瓣,散花於佛;以旃檀末,施散於佛;復擎香爐以薰;亦當鳴鐃,擎舉寶蓋、幢幡。』如是,亦於所有寶樹前,各遣五百人,執寶花器;餘處同此。囑曰:『彼如來行至各處時,汝當以此等寶花,散花於佛。』
「善男子!如是,世尊妙金光如來從精舍出,即往道場;途中,光明從精舍出,照諸菩薩。善男子!如是,道路凡二千由旬,菩薩摩訶薩充滿其中,一一菩薩摩訶薩相去一尋[29]而立。善男子!如是,如來行至各處時,承佛威力,一一菩薩頂上,皆有金柄白銀寶蓋,上覆赤真珠網,金鑾鈴網之所環繞,無人擎持,遊行空中。一切菩薩,悉皆如此。是等鑾鈴所飾寶蓋,隨風搖颺,所出妙音,柔軟悅意;彼等傘蓋隨風搖颺所出音聲,雖鐃盤中,具十萬支者,亦莫能出。
「彼等寶蓋、鑾鈴及寶樹葉,並諸寶繩、寶臺、鐃鈸、歌樂等,皆悉承佛威力,出種種法門聲。彼處眾生,樂[30]布施者,即聞布施聲;樂持戒者,即聞持戒聲;凡樂安忍、精進、禪定,乃至般若者,即聞安忍、精進、禪定、般若聲。如是,亦出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聲;亦出根、力、覺支、道聲;亦出神通、力、無畏、無礙解、佛不共法等聲。隨諸眾生心之所樂,即出如是音聲,令彼得聞。聞彼法音已,無量無數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決定心[31]。
「善男子!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從彼道路,行至各處時,於佛頂上空,有天寶蓋,百千眾寶之所嚴飾,無人執持,遊行空中。彼等寶蓋、鑾鈴,隨風搖颺,出悅意妙音而演說法,名曰『如來印』。」
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從彼妙金光如來之寶蓋,出生[32]、說法,名曰如來印,其法云何?惟願世尊如來善說。」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以是故,汝今諦聽!善思惟之!今當為汝說如來印。
善男子!一切法為空印所印[33],為無相印、無願印、無生無滅無住印、無實印、法界印、真實印、實際印、如實印、離貪印、閑靜印、解脫印、無性相印、無作無去[34]印、無所取亦無所住印所印。善男子!一切法為虛空印所印。善男子!譬如虛空,是中穿鑿非易[35],印者亦無所有,印文[36]無可施設[37]。何以故?以無處所、無緣、無因、無所生、無所依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真實了知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於虛空行相、虛空體性、顯示虛空[38],皆能真實了知。於虛空中,一切諸法住於不可施設[39],唯假名耳[40]。菩薩摩訶薩真實了知虛空諸法[41]住於不可施設,但有[42]假名,如是亦能真實了知一切法皆住於不可施設,但有假名。若知諸法但有假名,彼即不違真實;不違真實,即知如來印。此是如來印,以是當能不昧[43]真實。」世尊說此教時,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如是,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及菩薩僧眾俱,至彼道場。時有十萬天人,歡喜而作供養事,散優鉢羅花、蓮花、拘物頭花、白蓮花等,亦降天曼陀羅花雨,百千俱胝伎樂齊鳴。
「善男子!如是,妙金光如來坐彼道場時,四大天王、釋提桓因與娑婆世間主梵天王,為供養事、承事、尊重故,悉皆隨侍。若問:『云何供養而生歡喜?』謂:如來及菩薩僧眾俱坐時,一一菩薩後,皆有大白象,眾莊嚴具以為嚴飾。為護彼[44]大象王,免其鼻受風吹日灸,乃有寶蓋,瑩淨明徹,撐持於上,見者生喜。諸大象王,其鼻皆有青色真珠瓔珞,明徹懸垂;彼真珠瓔珞復又出水,其水清涼,如青琉璃,具八功德,象王取其水而用之[45]。
「諸菩薩眾方就座已,諸天即以神力,於右手化出寶鉢,且持彼等菩薩之鉢。梵天親為妙金光如來執持寶蓋,卻立一面。彼寶傘蓋,亦有真珠瓔珞懸垂,彼等真珠瓔珞亦皆流注清涼水,如青琉璃,具八功德。如來取水而用,釋提桓因則持世尊鉢。
「善男子!如是,如來及菩薩眷屬俱入座時,彼等菩薩前,各一天女,於臼中磨種種芬馨天香;磨彼香時,而起微風,風有順、逆,飄散此香,撲於菩薩。彼等正士[46],無有惡香;彼等亦不起天女想,乃至不生香相,何況生貪?無有是處[47]。善男子!如是,金色王既知[48]妙金光如來坐已,乃共一千童子、八萬四千女人、八萬四千國王、八萬四千長者、八萬四千商主、八萬四千大臣、八萬四千童女,復與眾人俱,手捧諸多食物[49],勝妙潔淨,而為奉獻,任其受用,以令滿足。
希令滿足、隨其所欲而獻飲食,飯食已訖,澡手滌缽[50]。眾人知已,乃以細布,值九百九十萬俱胝,奉獻如來;亦以細布,值十萬俱胝,奉獻一一菩薩。既奉獻已,彼等眾人與諸尊長[51],皆悉合掌,為恭敬聽法故,坐如來前。善男子!如是,妙金光如來知大眾恭敬就座,亦知諸菩薩眾希求正法,乃說法門,名『各各別門』[52]。」
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云何世尊妙金光如來所說『諸菩薩各各別門』[53]?惟願世尊,善說是法門。世尊若如是說,則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亦當學此『各各別門』法門。」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是故,汝今諦聽!善思惟之!今當為汝說『各各別門』法門。
「善男子!『諸菩薩各各別門』者,別無他法,即六波羅蜜多是也。所謂: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安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善男子!此謂『諸菩薩各各別門』。何以故?過去諸如來,皆學此各各別門,乃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轉妙法輪、成熟眾生、入般涅槃。未來諸如來,亦當學此各各別門,而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現在諸如來.應供.正遍知,住於無量無數世界,今現住世,彼諸如來,亦學此各各別門法門,而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轉妙法輪。
「善男子!如實正說菩薩各各別門者,即如實正說是等六波羅蜜多。此中,云何彼各各別門之差別?云何過失?云何奮迅[54]?云何出離?慳貪是菩薩過失,耽樂[55]心是菩薩過失,攝取心是菩薩過失,守護財物而不給施,是菩薩過失。若菩薩摧伏慳貪,而作意布施,是為奮迅。彼所受用物或甚少、或廣大,皆能分布施予沙門、婆羅門、乞者等,其心喜悅[56],心無所耽樂,不望果報,能以悲心,於諸眾生,先發饒益[57]之心,復舒其手,而行布施。是菩薩者,於各各別門,而有所學。是即菩薩出離。
「善男子!破戒是菩薩過失,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是菩薩過失[58]。云何菩薩破戒、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若有菩薩,或生聲聞心,或生緣覺心,或心有所得;或求聲聞乘,或求緣覺乘,或求有所得見;或於聲聞之說、緣覺之說、有所得之說,好樂攝取,此謂菩薩破戒、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於菩薩各各別門,不行、不學,最是破戒。」
世尊說是語已,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何故於其餘如來學處,有所違犯,非為破戒;而於生聲聞心、生緣覺心、心有所得時,最為破戒?」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或於如來其餘學處,有所違犯;或於我所說墮罪四法,而有造罪;或行十不善業道,或造五無間,然苟能不捨菩提心,不離菩提心,不生有所得心,不生耽著心,是菩薩必定持戒,不犯戒、不雜戒、不毀戒、不缺戒、不濁戒。彼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何以故?彼等莫能障礙菩薩之菩提故。菩薩雖因造罪,當生於三有[59],然生於三有,即能如是圓成六波羅蜜多。是菩薩雖已習佛所制如來學處,然若同時依止聲聞心、緣覺心、有所得見,則當犯菩薩戒。善男子!是故,凡有菩薩,不捨菩提心,不生有所得心,即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復次,善男子!害心頑鈍,是過失心,是菩薩過失。於諸眾生,不平等作意,是菩薩過失。於諸眾生,及於諸法,起相異想,是菩薩過失。緣諸眾生,所生慈心,若有偏黨,是菩薩過失。若於空性,心不能忍,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應施予』,『此不應施』,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應奉獻』,『此不應奉獻』,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應為說法』,『此不應為說』,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應承事』,『此不應承事』,是菩薩過失。若菩薩起異分別,而作是念:『此是持戒』,『此是破戒』,如是起異分別,輕毀破戒者,是菩薩過失。
「何以故?菩薩於諸眾生,心應平等;於一切法,心應平等。應如日月輪,亦如地水火風空,起平等心;於空能忍故。
「但有眾生,菩薩皆悉不捨;為眾生故,心無所住、無決定量,以是而生悲心;復以慈心,勝解遍滿,具足安住;作念『諸法皆空』,能忍受之。是菩薩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復次,若菩薩於輪迴,有決定量,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經爾許劫,我當流轉』,『經爾許劫,我不流轉』,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我於爾許眾生,應令得度』,『我於爾許眾生,不令得度』,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是精進』,『我具精進』,『當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是菩薩過失。
「云何菩薩奮迅?善男子!此中菩薩如是著鎧,而作是念:『輪迴前際不可得,但有輪迴,我即如是流轉生死;雖以一一眾生故,我當經劫流轉生死,亦當願樂。』復作是念:『為一切眾生義利故,乃至輪迴後際,我當流轉生死,亦當願樂。』復次,作如是念:『我當具精進,無有我慢,於菩提無有耽著,以無所緣精進鎧甲,而起願樂』,如是菩薩著鎧,而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善男子!假使菩薩,前去村落、城邑、聚落、國土、王宮,能利眾生、堪利眾生,然彼安居空閑靜處,受用寂靜,依止禪味喜樂,住著是中,是菩薩過失。
「若有菩薩,能行布施,不生厭心,心無所得,增上禪定[60],不受禪味,無住禪定,則是菩薩,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善男子!若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知諸法性空,而作是念:『此中無我、眾生、命者,乃至無人』,而自調伏[61],勤習[62]於止;於他眾生,所緣顛倒、起愛著者,不為宣說空、無我之理,不令曉悟[63]。當知是菩薩非為善巧方便,然非違犯[64]。
「若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知一切諸法無體性,亦知一切諸法體性空,而作是念:『此中無我、眾生、命者,乃至無人』,如是於體性空諸法,可以身證[65],乃於一切,心無所得;於諸眾生,心入顛倒、有所得者,令彼已入顛倒、有所得心,得於解脫[66],更為彼等說法,開示諸法無體性,令入一切諸法自性空。當知是菩薩善巧方便,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善男子!如是,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飯食已訖,而於彼道場廣說菩薩各各別門法門。彼佛世尊說是法門時,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決定心。
「善男子!雖我於一劫,乃至過於一劫,宣說開示菩薩各各別門法門,然諸辯才、法門,終不可盡,唯說其始。
「善男子!如是,金色王於八億四千萬歲,以如是莊嚴、承事、恭敬,於彼如來及無量菩薩僧眾俱,敬養、尊重、承事、供養。」
卷二
爾時,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大德世尊!彼金色王,豈不為彼如來及諸菩薩造立精舍耶?彼如來及諸菩薩住於何處?」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彼如來及諸菩薩,住於各各變化之樓閣中。」
世尊復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如是,後過八億四千萬歲,某日,金色王於彼如來奉獻飯食、供養已訖,知佛將還,乃作是念:『我此善根,應迴向於釋提桓因耶?迴向於梵天耶?或迴向獲得轉輪王位耶?』爾時,世尊妙金光如來,知彼生是心。
「如來既知彼王心意,乃於彼王及眾人前,於空中變化一身,形貌與如來身,悉皆相同,諸相圓滿,住於空中,為金色王說是偈言:
『譬如惡慧人,其性如小兒,
承事於國王,求[67]於少分賞。
復有人於佛,供養難思議,
希求下劣處──梵釋與國政。
此諸人王者,帝釋梵天等,
無常不堅固,終壞非所依。
為利群生故,當發菩提心。
諸佛世間智,咸讚如是心。
大王與國人[68],已行廣大供,
菩提心無上,汝當發大心。
莫發下等願,是稚幼行境。
善慧應善巧,當趣勝菩提!
若人以珍寶,遍滿三千界,
欲求涅槃故,供諸如來佛;
或有人合掌,口中雖未言,
心迴向菩提,福甚過於彼。
若人於諸劫,俱胝不可說,
承事諸眾生,十六不及一。
導師諸佛住十方,發心饒益世間眾。
若人合掌而求福,或昔流轉生死中,
俱胝劫中供養佛;
若人善巧性賢智,信解善逝所說法,
能發堅固菩提心,於善逝塔供養花,
是人得福過於彼。
以菩提心供養花,其福過前無可喻。
譬如大海及水滴。
彼佛國中諸眾生,相繼各劫皆成佛,
經劫不作其餘事,唯說是福亦難盡。
說彼菩提心果報,如計大地塵沙數,
縱然經於無量劫,猶不能說其少分。
如是上士大王汝,聞此菩提心利益,
宜速捨諸下劣想,為證菩提發大心!』
世間導師金燈光,功德圓具難思議。
菩提心果乃如斯,彼說此等功德利:
『所說菩提心果報,是福若有色相者,
遍滿恆河沙國土,猶不能盡彼一分。』
既聞所說如是法,上主國王心歡喜,
合十指爪向於佛,頂禮而說是偈言:
『為證菩提我發心,願成法王佛果位。
離塵菩提證無為,解脫眾生如河沙。』
彼如來身說偈竟,既知上主王生喜,
三千大千現震動,猶如鵝王逝空中。
金色王心既歡喜,乃偕后妃童男女,
諸王商主與長者,相呼謁禮於佛所。
六百俱胝眾圍遶,持捧花鬘與薰香,
相繼至於佛陀所,禮足卻坐於一面;
如是后妃童男女,大臣商主諸長者,
及餘諸王與眷屬,皆悉敬禮而卻坐。
如是諸天遍空中,出諸伎樂降花雨,
國人簇擁金色王,合掌向佛而啟白:
『今問調御眾人師,十力無量天中天:
若發堅固菩提心,是人為得幾許福?
世尊!所行當云何,多劫至樂不見苦,
無勞心饜能獲證,無憂甘露之菩提?
自他不用施手足,頭首身肉不須捨,
仍行增上安樂處,牟尼為說是方便!
願得常樂無劬勞,我身恆不遭苦痛,
慈忍調伏能持戒,願我能證勝菩提!
常習學處無懈怠,我願不毀諸學處,
導師!我誓乃堅固,永不令其成空言!
自然福果為我說,如來!請說安樂乘。
願說學處云何行,云何聞已依教住?』
妙金莊嚴光佛言:『噫!噫!諦聽!大地主!
當為汝說樂因福,亦說學處從我聞!
河沙珍寶滿三千,獻諸具足十力者;
若於菩提能發願,福過於此極增長。
若人以寶行布施,能滿佛剎如河沙;
若於菩提能發願,福過於此極增長。
若人百千萬億劫,供養一切諸眾生;
若於菩提能發願,福過於此極增長。
眾生皆成阿羅漢,彼等智力得自在,
一一眾生欲得福,供養那由他數劫;
若因生悲於菩提,而能發起廣大心──
即某眾生向菩提,而能發起最上心,
乃至向彼行七步,福德殊勝過於此。
假使一切眾成佛,具足無量之辯才,
往昔經劫轉生死,僅一眾生行供養;
設若有人具善巧,於勝菩提能發心,
縱或供養僅一花,福德殊勝過於此。
經多百千萬億劫,說彼福德猶不盡,
福德果報之言說,不能窮盡恆無盡。』
「善男子!如是世尊妙金光如來告金色王言:『大王!菩薩摩訶薩若具一法,能依安樂乘,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不復苦憂。云何一法?謂不放逸。大王!不放逸之菩薩,當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88b.1]「『云何不放逸?謂:不捨學處,誓不退沒;為眾生故,慈心而住,不捨眾生;欲求菩提,其心堅固,不捨精進;親近、承事諸善知識,恭敬於法,多聞無饜;能以佛法,給施他人;無財物者,亦能法施;不捨頭陀功德、恆守儉約[69]、少欲知足;能壞慢心;於聞法時,審諦而聽;恭敬無上,住於安忍,能斷害心頑鈍;於甚深空性法,能起信解;有所得見,皆悉斷除;甚樂禪定[70];成熟眾生,無有疲厭;不隨於想[71],斷憒鬧語;身心住於空閑、靜處;其心溫潤[72],不著戒取[73]、不自讚毀他,心無憂悔,而能出離;常樂出家沙門性[74],先言慰問[75],面無顰蹙;能令入一切諸法無生無滅,亦能解悟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是為菩薩不放逸。
「『復次,大王!菩薩不放逸者,謂:乃至夢中,於聲聞心、緣覺心、有所得見,皆不作意。大王!是為菩薩不放逸。大王!菩薩若具四法,當能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不須布施頭、手、足、眼、肢、肉、血、骨、髓、脂、薄皮、厚皮,亦能同於布施一切資財,依安樂乘,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云何四法?大王!此中,菩薩求諸善法,其心堅定;凡所發起善根,悉能篤實受行[76],心不怯弱,是於大乘極為堅固。
「『復次,大王!菩薩戒蘊極為清淨,聖者、智者之所稱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所攝受[77]。彼能知『我住於戒』,心得法喜。
「『復次,大王!菩薩以慈安住,能修禪定[78]、不住禪定。大王!菩薩能住三昧,於無所住,心能作意;於諸眾生,平等一心;住安樂中。餘處安樂,無如是相。
「『復次,大王!菩薩如實於法起念,如實作念:是等一切行相[79]皆空;此中,若我、眾生、命者、補特伽羅,若布施者、布施事、受施者、安忍者、安忍境、安忍事,乃至精進者、精進因、禪定者、禪定事、修習者、修習事,皆悉無有。
「『彼如實作是念,而於一切有為法,知為性空,於無所得見,畢竟無有耽著,而住於樂。大王!若菩薩摩訶薩,具足是等四法,能具一切樂,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
「善男子!如是,金色王以細布布施,值九百九十萬俱胝[80],供養如來,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而作是言:『世尊!為轉一切眾生心,我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說是等偈言:
『我今當於勝人[81]前,無有怯弱而啟白。
導師!我當於眾生,發起悲心趣菩提。
我當恆時不諂誑,具十力者鑑我心!
如是洪名具功德,餘諸人天未之有,
我成苦眾歸救者,亦成依怙釋苦難。
牛王[82]!願我住安樂,亦令含生住樂中,
導師善逝所說法,我悉奉行而安住。
導師!人天所應供,願我亦成眾所供。
勤求最上菩提果,我當經劫行布施──
飲食衣服與車乘,金銀眾寶皆給施。
導師!我當敬學處,如是我當善護戒!
不令退失無所住,導師!我當持淨戒。
於諸眾生心平等,普於含生懷慈心;
若行承事若不行,高低貴賤無差殊。
多俱胝劫難思議,流轉生死我已歷,
但能依止於勇士,為一眾生亦願樂。
人天導師善逝語,願住所說禪悅中。
導師!願我受禪悅,常得依止寂靜處。
我於空性當決定,永不依於諸見地。
畢竟斷除諸劣行,無垢勝行皆當行。』
「善男子!如是,金色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三千大千世界即出六種震動。
「彼等八萬四千王,亦皆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等八萬四千長者、八萬四千商主,童子、童女、后妃及諸眾人,並八萬四千天子,隨學金色王,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是,金色王立太子為王,立已,乃偕諸童子、童女、后妃、商主、長者、大臣,及諸小王、俱胝含生圍遶,悉以信心,捨俗出家。彼等既如是出家已,於一萬歲,常修梵行,清淨鮮白。金色王亦成就神通,多聞究竟,成就慈心三昧。
「彼以是善根力故,亦以安住清淨增上意樂之力故,常為轉輪聖王,令二萬諸佛歡喜,即:以諸衣服、食物、臥具、坐具、醫藥、資具,尊重、承事諸佛世尊;亦於諸佛世尊前,發生信心,捨俗出家。善男子!彼時金色王,豈異人乎?汝勿懷疑[83]!善男子!勿造斯觀!何以故?是彌勒菩薩摩訶薩,於彼時即為金色王。
「善男子!彼時作梵天王[84]而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前,精進供養事者,豈異人乎?汝勿懷疑!善男子!勿造斯觀!何以故?遊戲!汝於彼時,即為梵天。善男子!彼時釋提桓因,於世尊妙金光,承事、恭敬,有所好樂者,豈異人乎?汝勿懷疑!善男子!勿造斯觀!何以故?我於彼時,即天帝釋提桓因也。未於菩提發心,以無所住心[85],承事如來。
「善男子!彼時一切眾生,與金色王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中,下至一眾生,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未曾見。彼等皆具廣大智慧、廣大精進,修證菩提分法,圓成六波羅蜜多,於諸佛土,在在處處,各各名號,而成如來,出於世間,悉皆轉妙法輪,入般涅槃。
「我今與汝、彌勒菩薩,及來此眷屬會上諸菩薩摩訶薩,皆悉已見彼等如來.應供.正遍知,供養、承事彼等,亦皆受持彼等如來之妙法。」
爾時,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久若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心甚難若此。甚為希有!何以故?雖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於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教中[86],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猶未發心故。」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汝所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經久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甚難發起。
「善男子!我念過去[87],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出世前後,我於多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前,供養、承事、尊重,如是猶未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甚者,還作此念:『是諸佛世尊,端嚴殊妙,見者心歡若此!適意若此!甚為希有!』然我於彼等唯作可愛想,唯發歡喜心、恭敬心,猶未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是故,以此因緣,汝應如是知之:於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緣覺、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聲聞前,諸菩薩雖行諸供養,猶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甚者,唯於未來世,廣集善根,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世尊復以偈頌曰:
「首先於見勝義者、具大名稱慧究竟,
難思俱胝那由他 勝人佛陀我敬供。
我雖先供眾德源,欲成上智達諸法,
且成佛受世間供;如是猶不能發心。
彼等恭敬而供養,俱胝數之辟支佛,
欲成正覺調御師;如是猶不能發心。
雖然真發大恭敬,供養俱胝具力者,
其如智海人中勝;如是猶不能發心。
親睹諸見勝義者,歡喜力盛難思議,
欲成御眾智者佛;如是猶不能發心。
廣大積聚眾福德,修習身心之真諦[88],
欲成導師人中勝;彼時乃能發是心。
彼等盡於俱胝劫,承事積聚眾福德,
心向於善復柔和[89];彼時乃能發是心。
我以所造諸善根,願能成就一切智,
是願常得不退轉,彼等願皆如是行。
我以所造諸善根,一切含生皆越度;
往昔所造不善業、其難忍果我悉斷。
威力精進堅固心,復發心向勝菩提,
願此心終不怯弱,得難思議大歡喜。
智者心應無所得,不緣菩提不緣我,
若識一切諸法空,以是不忘菩提心。」
世尊說是語已,遊戲菩薩摩訶薩問世尊言:「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云何名為彌勒?從何得名彌勒菩薩摩訶薩?」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過去無量久遠、無量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號寶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善男子!當其生已,行七步時,淨居諸天人,乃將七寶傘蓋,執於空中。是寶蓋於三千大千世界,普能明照。爾時[90],諸天咸出是語:『噫!此童當成如來,號為寶蓋。』是故,彼如來乃號為寶蓋。
「彼時,寶蓋如來.應供.正遍知教中,有一比丘,名曰『堅慧』,從商主種姓而來出家。善男子!堅慧比丘外出乞食。爾時,於此閻浮提,屬寶蓋如來教者[91],凡八萬四千村落、八萬四千城邑、八萬四千聚落、八萬四千國土、八萬四千市肆。堅慧比丘,乃入一一村落、城邑、聚落、國土、市肆乞食。彼作是念:『若未能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92],則我當不受食。』善男子!堅慧比丘既如是受行,為乞食故,或入村落,或入城邑、聚落、國土、市肆,往返遊行,乃至未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則不受食。
「善男子!彼時,堅慧比丘曾用一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亦曾用二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彼行斷食,至第三日,乃受飲食。曾用三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曾用四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善男子!彼時,亦曾用五日、六日,乃至七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彼於眾生起悲心故,雖斷食七日,心無所厭,至第八日,乃受飲食。
「善男子!以是因緣,堅慧比丘以無厭心,入諸大城、村落、城邑、聚落、國土、市肆,令彼處眾生,住於五戒,經八萬四千年。善男子!過八萬四千歲,堅慧比丘乃令諸含生,或男子,或女人、童子、童女,凡三百六十萬俱胝那由他數,住於五戒。
「善男子!如是,堅慧比丘作是念:『我已令是等眾生住於五戒,我必當能令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往彼眾前,讚歎於佛、讚歎於法、讚歎於僧、讚歎大乘,經四萬二千年。又過八萬四千歲,於是等眾生中,彼所令住五戒者,三億含生於過去佛世所生廣大善根,心生信解,乃令彼等悉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餘眾生信解小法,以是緣故,則令彼等於緣覺菩提及聲聞乘發心。
「善男子!如是,堅慧比丘作是念:『我已令是等眾生信解三乘。是以為令是等眾生,常不放逸,我當示教,令入此三昧。』
「善男子!如是,堅慧比丘為三百六十萬俱胝那由他含生說緣三昧[93]之教,經二萬一千年。善男子!堅慧比丘於三百六十萬俱胝那由他所有眾生,為令畢竟成就慈心三昧之法,如是如是示教利喜[94]。善男子!如是,當堅慧比丘入於村落,彼時即平等安住慈心三昧。彼既平等安住慈心三昧,為乞食故,乃入城邑、聚落、國土、市肆;所至之處,彼處眾生住於慈心者,於堅慧比丘足蹈門閫時,皆平等安住慈心三昧。
「善男子!且觀增上意樂、發信善根、信解空性之殊勝!以是故,堅慧比丘足蹈門閫時,彼等一切眾生云何趣入慈心三昧,即如是平等安住慈心三昧。復次,爾時,天上諸天既見堅慧比丘慈心三昧變化如是,同聲而出此語:『噫嘻!是菩薩摩訶薩,當成彌勒,以其如是入於村落、城邑、聚落、國土、市肆,而諸眾生皆平等入於慈心三昧故。』空中諸天既聞天上諸天之聲,亦出言音。
「既聞是等聲已,四天王天諸天、忉利天諸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淨居天諸天,迭相告知,同聲唱言:『妙哉!是菩薩摩訶薩,當成彌勒,以其如是入於村落、城邑、聚落、國中、市肆,而諸眾生皆平等入於慈心三昧故。』
「世尊寶蓋如來.應供.正遍知亦隨喜其名,而授記言:『是菩薩堅慧比丘死後,當於一切生中,皆名彌勒菩薩摩訶薩,世所稱說;得菩提時,亦稱此號。彼世界中,有無量聲聞僧眾;當於大寶莊嚴佛土,具一切樂,眾生會中,號曰彌勒如來.應供.正遍知。』
「善男子!爾時名為堅慧比丘者,豈異人乎?汝勿懷疑!此後一切生中,唯是此名,號為彌勒。得菩提時,亦當唯是此名──號曰彌勒如來.應供.正遍知。善男子!此是因,此是緣。以是因緣,彌勒菩薩摩訶薩號為慈氏。」
爾時,世尊既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過去事已,此三千大千世界即出六種震動,空中諸天歌詠、雨花。復次,爾時,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娑婆世間主梵天王及多百千天子,皆以天曼陀羅花,散於彌勒菩薩摩訶薩所,並說是語:
「噫嘻!是彌勒菩薩摩訶薩,利益眾人而住,即:為安樂眾人,慈憫世間,為利益、安樂諸多人天,令具義利,而著大鎧甲;如是,彼雖尚未成一切智,亦已成辦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義利故。若有眾生,僅聞此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號,是等當能獲大善利,所得最上,何況能以肉眼,現見彌勒而得喜?大德世尊!我等咸皆頂禮彌勒菩薩摩訶薩。」
爾時,彼等天子說是語已,世間諸天、阿修羅等及諸眾人,俱發聲言:「南無彌勒菩薩摩訶薩,南無南無彌勒菩薩摩訶薩!」
說是法門時,一萬二千含生,遠離塵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五千比丘當永盡諸漏,得心解脫;世尊亦授記言:「數千含生,善根已熟。彼等當於彌勒如來.應供.正遍知眷屬第二會上,現前成就阿羅漢果。」
爾時,具壽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法門?云何受持?」
世尊告具壽阿難曰:「阿難!是故,是法門名為『彌勒初發心』,亦名『遊戲菩薩所問』、『菩薩授記』、『說如來印』、『菩薩各各別門』。阿難!以是名字,汝當受持,廣為他說。是故,今囑咐汝。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供養諸如來;若復有人,聞是『彌勒菩薩摩訶薩初發趣』,於心勤向菩提,以菩提願,心得信解,受持通利,執持、修習、廣為他說,是人得福,過於前者。」
爾時,世尊以偈告曰:
「得人身甚難,佛出世亦難,
信於佛甚難,菩提心亦難。
如是四事者,俱胝劫難得,
已得切莫捨,威勢勿徒費。
今已得人身,復值佛出世,
於佛已生信,亦發菩提心,
是故當精進,常時不放逸,
大仙不放逸,彼等證菩提。
佛一切諸法,根本門、理路,
精進不放逸,諸智當學此。」
世尊說是語已,遊戲菩薩、彌勒菩薩及諸大眾,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於世尊所言,稱揚讚歎。
聖彌勒發趣大乘經
印度和尚慧鎧、勝友、天主覺、大校譯師佛僧耶謝德等翻譯、校對、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