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靈鷲山,與諸菩薩摩訶薩俱。此諸大菩薩僧,皆從各各佛剎前來集會,悉已降諸魔怨[1],遠諸煩惱、隨惑、習氣遍行[2];隨意示現受生,能於其中,得大自在;無量劫來,自在布施身與住處;知悟一切魔業障礙;亦皆通曉方便軌則,堪能成就所有眾生一切義利;已得善知一切出離[3]大力;善能壞外道論;善以廣大神通變化攝集大眾;[又復]修習摩訶波羅蜜多故,已得摩訶瑜伽一切行相;於世間法,畢竟心不染著,猶如虛空。所謂:
明信菩薩摩訶薩、無垢信菩薩、不動搖信菩薩、妙信入菩薩、勝住信菩薩、不壞信菩薩、不動信菩薩、善求信菩薩、平等信菩薩、大信菩薩、隨信菩薩、正入信菩薩、能入信菩薩、摧疑信菩薩、示信菩薩、能善住信菩薩、能增上信菩薩、修信菩薩、廣求信器菩薩、大方便信菩薩摩訶薩。
如是等菩薩五千人,復與大迦葉等諸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世尊為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周匝圍遶,瞻視於前,安住於多百千眾中。
爾時,於眷屬中,諸多初業菩薩,皆住信解行地,來此會坐。世尊乃語諸初業信解行住[4]菩薩曰:
「諸善男子!凡有菩薩,為大乘[5]而信於大乘,能得大果報,具大利益。是故初業信解行住菩薩應信於大乘,以是多所安住。」
於是大方便信菩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向世尊所,合掌頂禮,白世尊言:
「世尊!若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云何知其相?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生信?世尊!若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其分別行相云何?若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得何利益?」。
世尊告曰:「善男子!汝為令無量菩薩得義利故,而在此坐,問於如來。善哉!善哉!是故,善男子!諦聽!我當說之。善男子!當知此十一者,即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相。謂:明淨相、悅澤[6]相、行相[7]相、攝取[8]相、處[9]相、超越相、根本相、守護[10]相、連持相、相續相、圓成相。」
大方便信白言:「世尊!云何為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明淨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離四種濁,即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明淨相。云何四種濁?所謂:恚濁、不信濁、畏[11]濁、疑濁。善男子!如是為大乘而於大乘得信心之菩薩,彼於後時,必不於大乘生恚心,必不於深廣諸法生不信心,必不於深廣諸法恐畏驚怖,必不於深廣法難忍生疑。」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何故初業信解行住菩薩,知法而未解悟[12],而能於如是深廣大乘諸法不生疑心,離於疑濁?」。
世尊告曰:「善男子!菩薩非以不悟法性之知,於大乘深廣諸法不生疑心,離於疑濁;菩薩因假他緣,以信解力,乃於大乘深廣諸法不生疑心,離於疑濁。如是,初業信解行住菩薩於大乘深廣諸法,以如來故[13],信解此等為如來所說、如來所證,而於諸法,安立無倒信解;以假他緣所生信解力故,於如來所說深廣契經諸法,無有疑心,離於疑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明淨相。」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悅澤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當知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具信,以此喜樂,令身心悅澤,此即為其悅澤相。復次,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具信,以此喜樂,令身心清涼;然諸受欲者[14],其從妙欲所生喜樂,則不如是;諸有色有情、無色有情[15],以其喜樂,亦不能如是令身心清涼。
「何以故?如是,彼等喜樂實不寂靜。云何不寂靜?凡從欲所生喜樂、諸受欲者之喜樂,即具如是貪恚,為不寂靜相;以高下[16]之因故[17],為不寂靜相;於諸真諦,隨逐猶疑故,為極不寂靜相;亦有[18]我執、我所執及其根本所生無量見故,為極不寂靜相;以顛倒[19]、散亂、掉悔、沉沒、放逸、無慚等隨惑之根本故,極不寂靜;以五趣種種業行因緣[20]之根本故,極不寂靜;以苦諦所攝、運轉故,極不寂靜。
「善男子![以彼]入於煩惱雜染[21]、業雜染[22]、壽雜染[23]因果流轉故,五欲所生喜樂,極不寂靜,是故不能令身心清涼。
「當知:猶如諸受欲者,從妙欲所生喜樂為非[寂靜],諸有色者、無色者從三摩跋提之所生,皆以是等理趣而為極不寂靜相。既極不寂靜,則於聖法律[24]中,身心皆不得清涼。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所生喜樂,於貪恚之極不寂靜,皆悉遠離;於高下之極不寂靜,皆悉遠離;於諸真諦所生猶疑之極不寂靜,皆悉遠離;從我執、我所執及其根本所生無量見之極不寂靜,皆悉遠離;於顛倒、散亂、掉悔、沉沒、放逸、無慚等隨惑之極不寂靜,皆悉遠離;於五趣種種業行因緣之極不寂靜,皆悉遠離;於苦諦所攝之極不寂靜,皆悉遠離;如是,於煩惱雜染、業雜染、壽雜染因果流轉之極不寂靜,皆悉遠離故,極為寂靜。極為寂靜故,於聖法律中,身心皆得清涼。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悅澤相。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悅澤相及喜樂事,是為希有。世尊!於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所生喜樂事,當深生信解。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行相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諸菩薩以三種行相,為大乘而入信[25]大乘,謂:信解行相、變異行相、欣悅行相。」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以信解行相入信大乘?」。
世尊告曰:「善男子!菩薩信解所宣說深廣諸法,從本以來,即為如是。何以故?如是等諸法,當是如來所行境界、如來所說。是以如來成等正覺,非為尋思者境界。如是,諸尋思者聞是等深廣法,即生驚怖,何況能證?是以此等非為尋思者境界。以是等[26]故有諸佛菩提,所說諸法亦如是有。是故,[彼等]於諸佛世尊所說深廣法及其果者,信解皆是為有,乃以菩薩信解行相而發信。」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以變異行相入信大乘?」
世尊告曰:「善男子!菩薩於深廣法[,從本來]有、具諸功德,多所信解,復有身變異、心變異而於大乘發信。」
白言:「世尊!云何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所生之身變異?」
世尊告曰:「善男子!身毛為竪、流淚盈目,即是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所生之身變異。」
白言:「世尊!云何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所生之心變異?」。
世尊告曰:「善男子!由身所生無罪[27]大喜,即是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所生之心變異。如是,善男子!此即菩薩為大乘而以變異行相入信大乘。」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以欣悅行相入信大乘?」
世尊告曰:「善男子!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得信心,乃作是念:『往昔無量有情生人中者,以精進力、慧力,乃能善得深廣之法;於未來世,亦當善得;如是,無量有情於現世中,以精進力、慧力,善得深廣之法。我今出生人中,復遇善緣,為得深廣法,何故退失精進?』如是知已,菩薩於所有佛剎中,常於深廣法發信,以是心生欣悅,生起信解而住。
「善男子!如是,菩薩為大乘而以欣悅行相入信大乘。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行相相。」
白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攝取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者,乃從攝取無量福智而生。
「何以故?善男子![以其]為一切有情利益安樂處故。所有世間善根,所謂:當生人天、形色妙好、生富樂家、聰明黠慧[28]、具念具慧、各各方所[29]僕從眾多、長壽、具大宗葉;生於剎利大姓,如大娑羅樹王;生於婆羅門大姓,如大娑羅樹王;生居士家,如大娑羅樹王;生於四天王種、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生為轉輪聖王、護世者、帝釋、魔王、梵天;生色界禪,乃至無想、非想非非想有頂之善根,比於為大乘而於大乘發信、攝取無量福智所生善根,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何以故?彼等世間善根,乃有貪恚,極不寂靜;其有高下,極不寂靜;於諸真諦,生猶疑故,極不寂靜;有我執、我所執及其根本所生無量見,極不寂靜;有顛倒、散亂、掉悔、沉沒、放逸、無慚等隨惑,極不寂靜;五趣種種業行因緣,共相連持,極不寂靜;苦諦所攝故,極不寂靜。
「善男子!如是,彼等世間善根,入煩惱雜染、業雜染、壽雜染因果流轉故,極不寂靜。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攝取無量福智諸善根,於貪恚極不寂靜得解脫,於高下極不寂靜得解脫,於真諦猶疑極不寂靜得解脫,於我執、我所執及其根本所生無量見極不寂靜得解脫,於顛倒、散亂、掉悔、沉沒、放逸、無慚等隨惑極不寂靜得解脫,於五趣種種業行因緣極不寂靜得解脫。
「善男子!如是,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攝取無量福智諸善根,不入煩惱雜染、業雜染、壽雜染因果流轉,於極不寂靜得解脫。是故,彼等出過世間所有善根。
普攝諸無學聲聞、緣覺之出世間善根,即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於入煩惱雜染、業雜染、壽雜染因果流轉,極不寂靜[相],雖皆非有,然彼唯是自利之處故,義利微淺,復當於無餘涅槃界滅盡。彼等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攝取無量福智諸善根,為一切有情利樂之處故,有大義利,乃不於無餘涅槃界滅盡。
「善男子!是故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具信、攝取無量福智諸善根,非唯出過世間所有善根,亦復出過諸出世間善根。善男子!此是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攝取相。」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攝取無量福智諸善根,有大威德,無上希有。」
世尊告曰:「善男子!如是。凡有菩薩求善根,應於此等善根,發起精進,令得具足。彼等善根超過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根,能予一切世間功德利,廣能生果。其因[30]亦爾,故為所須,畢竟無盡,亦能現前成就無上正覺,能以三乘,令無量有情斷一切苦,出離眾苦。」
白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處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是諸眾生處。何以故?如是宣說大乘,開示方便,利樂一切有情;緣此事故,於大乘生信。是故,當知:彼菩薩於是教法發起信心,於彼所說教法生歡喜心,以是因緣,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是一切眾生利樂處。
「善男子!凡有菩薩摩訶薩,於大乘已得信心,則能利樂一切眾生,非僅利樂父母、子息及諸親友知識等親愛眷屬。何以故?父母、兄弟、親友、知識等,於諸兄弟、親友、知識等不饒益事,乃生饒益想;於饒益事,生不饒益想;於不安樂事,生安樂想;於安樂事,生不安樂想。或利或樂,二俱顛倒,故於不饒益事,而求饒益;於饒益事,作不饒益;於不安樂事,而求安樂;於安樂事,作不安樂。
「菩薩以信大乘故,能為親友等一切有情,演說正法,故於彼等有情饒益事,生饒益想;於不饒益事,生不饒益想;於安樂事,生安樂想;於苦痛事,生苦痛想;如是,於利樂事,心不顛倒,故凡有饒益,皆令成辦,凡不饒益,無所成辦;凡安樂事,皆令成辦;凡苦痛事,無所成辦。是以菩薩信於大乘,是一切有情利樂處,出過一切世間。
「善男子!非唯超過諸世間,亦超過諸出世間。何以故?如是,諸聲聞緣覺雖隨順菩薩而入,利樂有情,然非己之悲心,亦非為大[31]。凡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是為一切有情利樂處,皆是己之悲心,亦為大故,於無量難行之事,不以為難而能行之。是故諸菩薩利樂處,是為出世間利樂處,亦超過諸世間。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處相。」
白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超越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超越地獄、傍生、餓鬼一切眾生。」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諸初業信解行住菩薩離入初地尚遠,云何能超越一切惡趣?」
世尊告曰:「善男子!當知:諸地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已得信心,故能超越惡趣,得善趣之緣,相續不絕;非唯如此,諸未得之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已得信心者,亦能超越惡趣。
「善男子!如是為大乘而於大乘已得信心諸菩薩,世世常得與諸佛菩薩共住,相續不絕,故於聽聞正法、順理作意,已入勤行精進之菩薩,隨所生處,恆能圓滿菩提資糧。
「善男子!由此因緣[32],能超越一切善趣,何況惡趣?」
白言:「世尊!何故說菩薩超越惡趣,不說超越善趣?」。
世尊告曰:「善男子!當知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得信心者,有者亦已超越善趣也。如是,於大乘得信心之菩薩,於業之所生處、煩惱之所生處、業自在之所生處、利生微少之所生處,皆能漸次超越。善男子!然則由此因緣,當知菩薩善趣亦為惡趣,惡趣亦為善趣。何以故?善男子!凡菩薩不得主宰、利生微少之善趣,即是惡趣。當知菩薩以願力故,心以大悲為先導,為調伏眾生故,隨生地獄、傍生、餓鬼,即是善趣。」
白言:「世尊!此何以故?菩薩以願力故而生地獄、傍生、餓鬼,寧為如是苦不?寧為如是愚癡不?」。
告曰:「非也。善男子!莫作是見。當知菩薩以願力故,生諸惡趣,其樂出過四禪地之樂甚多,住安樂中,亦超過一切世出世間下慧甚多,入於慧流,以是之故,精進利生。我知是事,眾生業相續尚不可思議,何況諸菩薩?
「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超越相。」
白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根本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當知諸菩薩信於大乘,是一切無量佛法種子故,此即一切無量佛法根本。
「何以故?凡所有無量種種、現成大乘之佛法,於大乘得信心之菩薩皆悉聞持,以是所緣而發信。是以凡彼菩薩生信所緣,即於是中攝取種子,種子等亦住於是中。故諸菩薩發信大乘,即謂一切無量佛法根本。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根本相。」
白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守護[33]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是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生信已,盡除慳悋之心,無所染著,而為守護;盡除犯戒[34]相,無所染著,而為守護;盡除忿恚相,無所染著,而為守護;盡除懈怠相,無所染著,而為守護;盡除散亂相,無所染著,而為守護;盡除惡慧相,無所染著,而為守護。故於一切煩惱、隨惑、怨敵遍行[35],好自防護其心,好自守護。
「善男子!譬如有人,為令身無傷損,好自著鎧;鎧所防護、鎧所守護故,一切怨敵,無能勝者。善男子!如是,為大乘而信於大乘,著是菩提心鎧,其能好自防護,善建立故,一切煩惱、隨惑、蓋障怨敵不能怖畏。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守護相。」
白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連持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此中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習氣,乃如是相隨於菩薩處:雖行住坐臥、寤寐狂醉,常於大乘具信。
「菩薩後於他世,縱於大乘忘失信心,然不生劣心異心[36],故雖與惡知識、聲聞、緣覺雜處,亦不為所奪。餘外道見,豈能劫奪?為大乘而於大乘發信,得緣雖薄,然亦能速疾、恆常為大乘而於大乘發信。與此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習氣共相連持者,世世[常得]增長,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連持相。」
白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相續相?」
世尊告曰:「善男子!為大乘而於大乘得信心之菩薩,以諸信勢力,而為遊戲[37],偶於大乘法,披讀、聽聞、念誦、諷誦,亦能廣為他說、順理思惟、以其修相發起加行。
「善男子!菩薩以彼彼聞思修,如是發起加行,功不唐捐;必當死故,普於一切,發起加行,如是於大乘發信,相續流注。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相續相。」
白言:「世尊!云何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圓成相?」
告曰:「善男子!當知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有四圓成相,謂:出生最上、無量最上、利益最上、無悔最上。
「善男子!如是當知:餘諸外道、世間,於自典籍發信,亦皆信也。諸聲聞、緣覺於佛教法,發起信心,皆以益己為首,故而微小、猶未圓滿,以是離於菩薩信相。
「如是,諸聲聞皆以益己為首,謂[38]:『彼世尊於我多所饒益[39]』,『彼世尊能除我多苦法』,『彼世尊能成我多樂法』,『彼世尊能除我之眾罪不善』,『彼世尊能成我之諸多善法』,故而於佛發起信心。如是以益己為首,乃於佛陀發起信心。
「菩薩發信,則不如是。菩薩以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為首,而於佛發起信心。是故,諸菩薩以是種性,為大乘而於大乘所發信心大;[信心]大故,是為最上;為最上故,是為圓成。
「復次,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發下品信,能[以下品信]發中品信,以中品信發上品信。上品信者,即為圓成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
「復次,諸菩薩信於大乘,即已利樂一切眾生。是故為圓成。
「復次,當知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亦]能成就[40]無窮無量佛法。是故為圓成。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圓成相。[41]
「善男子!當知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之十一相,皆是略攝之相。」
辨相品第一
復次,大方便信菩薩白世尊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當知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生信,亦有十一種相,謂:從因生信[42]、從助緣生信、從作意生信、從行生信、從久習生信、從不厭倦生信、從成滿發信、從三昧生信、從不饜足生信、從閑靜生信、以導師為量生信。」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因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此中,菩薩從本以來,具足大乘白法種子。即:彼從本以來,以久習白法力故,於具足悲心之大乘法教,自然安住於欲。彼以欲先行故,生起信心;於具足深廣之大乘法教,自然發起信解,安住於欲,是以於彼生起信心。如是,菩薩自然於具足苦行之大乘法教,安住於正忍,是以於彼生起信心;於具足布施之大乘法教,自然住於信解,是以於彼生起信心;於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大乘法教,自然住於信解,是以於彼生起信心。善男子!應當如是知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因生信。」。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助緣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此中,菩薩善知識者,謂:教法[43]、多聞圓滿具足;於寂靜、持戒、學處、威儀、行法[44]圓滿具足;清淨語[業]圓滿具足;於無染心、不厭心,圓滿具足。得圓滿已,普示威德;或於大乘法,曉了明解,無謬無失,正真宣說。或常同行、發親愛語,以如是方便,久習大力[45],是故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發起信心。善男子!當知此是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助緣生信。」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作意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若菩薩隨言[取義][46],非理擇法,非為於大乘生信處。若不隨言[取義],於意趣所出之義,順理作意,是為於大乘生信處。
「善男子!如是,隨言取義、非理擇法之菩薩,當有二十八不正見[47],所謂:相見、於見無見見、損減施設[48]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捨方便見、攝受見[49]、轉變見、不出離見、無罪見、出離見、障增益見、輕毀見、憤發見、顛倒見、生非福見、出生見、無功果見、虛妄見、不立宗見、矯亂見、敬事見、受辱見、堅固愚癡見、誹謗見、不可與言見、廣大見、增上慢見。
「善男子!云何相見?我知從和合生者[50]自性,故說『無諸法』。若於是教,隨言取義,增上耽著,於雜染所生諸法、涅槃所生諸法,亦起增上耽著[,執為]無有,是為『著無相』,彼以取相故,而持無見,故名『相見』。
「此中,於見無見見者,謂:菩薩於彼無見,隨言取義,起增上耽著,以是而生『非見』之想。彼無見者,即其廣大見,故名『於見無見見』。
「此中,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
,謂:以彼『相見』,損減一切,故於損減施設見起增上耽著,於損減分別見起增上耽著,於損減真實見起增上耽著,故名『損減施設見』,亦名『損減分別見』,又名『損減真實見』。
「此中,捨方便見者,謂:損減之人,如上簡擇,而能捨於方便,以是之故,尤於攝取眾生之事,退失進益。
「此中,攝受見者,謂:具損減見、捨方便見者,堅執[51]他相、法相,而攝取無品[52],故名『攝受見』。
「此中,轉變見者,謂:口宣大乘經典之義,競說是等一切法皆無之義。[53]認是等實無,此中有所轉變,故名『轉變見』
「善男子!此中,不出離見者,謂:某甲依於攝受我見、攝受他見、轉變見者,則雖是小乘,亦不出離、不向菩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不出離見』。
「此中,無罪見者,謂:彼以無相見[於諸法],如是,凡具是見,若有少過,彼菩薩亦作是念:『於一切中,皆當無罪』,以是而見。故名『無罪見』。
「此中,出離[54]見者,謂:某菩薩以無相見[於諸法],彼作是念:『以無相見,當能出離一切罪過』,然實不出離,故名『出離見』。
「此中,障增益見者,謂:無罪見及出離見。以彼能增益[55]障因,以為對治故。
「此中,輕毀見者,謂:某菩薩以無相見[於諸法],彼於聲聞乘生輕毀心,而作是念:『是等乃為小法故,菩薩不應串習彼等法,菩薩不應善巧彼等法,菩薩應遠棄彼等法』,故名『輕毀見』。
「此中,憤發見者,謂:某菩薩以無相見[於諸法],彼於聲聞乘人起瞋恚心,而作是念:「[我]當不與共住、不相與言、不與論議、不與共用法衣等」,故名『憤發見』。
「此中,生非福見者,謂:菩薩執輕毀見、憤發見,彼多生非福,故名『生非福見』。
「此中,顛倒見者,謂:某菩薩以無相見[於諸法],彼於空無所解悟、於無相無所解悟、於無願無所解悟。以是之故,彼不能成就修習三三昧,故名『顛倒見』。
「此中,無功果見者,謂:執顛倒見之菩薩,彼雖修習三昧,然疲勞無功果,故名『無功果見』。
「此中,出生見者,謂:某菩薩以無相見[於諸法],彼作是念:『菩薩應教大眾入此見中,發生信心[56],是當生多福』,故名『出生見』。
「此中,虛妄見者,謂:某菩薩執出生見,彼惟忖自他得福,而福德終成虛妄,故名『虛妄見』。
「此中,不立宗見者,謂:某菩薩以無相見[於諸法],彼作是念:『於此諸法皆無[之見],與他共諍時,我方絕不立宗,則我必不敗』。故名『不立宗見』。
「此中,矯亂見者,謂:某菩薩以無相見[於諸法],彼無所立宗,隨言取義,安立無有,藉口推託,並用反詰;藉口推託,並用反詰者,謂『說矯亂者』,故名『矯亂見』。
「此中,受辱見者,謂:某菩薩說不立宗見及矯亂見,彼說不堅故,諸智者於一切時,常戲侮之,故名『受辱見』。
「此中,敬事見者,謂:某菩薩以無相見[於諸法],彼依於如是等見,敬重導師,奉為無上,承事恭敬,同於如來所說之見。[彼]以此為是,然此非為恭敬。以是之故,名『敬事見』。
「此中,誹謗見者,謂:某菩薩執敬事見,彼誹謗如來,一向不作敬重,故名『誹謗見』。
「此中,堅固愚癡見者,謂:某菩薩以無相見[於諸法],而餘諸菩薩,不耽著隨言取義者、無顛倒見者,雖示之以理、數數違退[57],仍不能動彼見,故名『堅固愚癡見』。
「此中,不可與言見者,執堅固愚癡[58]見之菩薩,即謂『不可與言見』。
「此中,廣大見者。彼等二十六見,皆名『廣大見』。何以故?從根本薩迦耶見所生六十二見,其罪不若如是見者,故名『廣大見』。
「若菩薩於非法生正法想,於非義生義想;如是詮解,以無為見,當於無量時,攝取業障,以乏法之業故,繫縛於世間;如是,以薩迦耶為根本所生諸見,則不若是,不以乏法之業故,而繫縛於世間。
「此中,增上慢見,即廣大見,名為『增上慢見』。於大乘法,隨言[取義],生憍慢心,遂生顛倒見。以是之故,名為『增上慢見』。
「此中,菩薩於大乘,不隨言取義,如理分別觀察意趣[59],雖無諸聖見,亦不生此等見,當於大乘發信,現前心中。依此作意而隨行,其為大乘而於大乘所生信心,是為大義利,亦是於法生法想、於義[60]生義想,此即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作意生信。」
第二卷終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行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此中菩薩如是加功,於大乘法,書寫、奉持、憶持、供養、施他、披讀、諦聽[61]、讀誦、諷誦、廣為他人說、順理思惟,乃至如是修習,則能如是加功用行;亦即:為昔所未聞者故、昔雖已聞為令堅固,以種種門,而生敬信。善男子!此是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行生信。」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久習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菩薩為大乘而多習大乘信,謂:為大乘而於大乘發下品信,以是當得中品信;為大乘而於大乘發中品信,以是當得上品信。以是信心,得猛盛[62]已,多住信中。善男子!此是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久習生信。」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不厭倦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菩薩如是得猛盛信,則無所厭倦,謂:於諸善品,加功用行,相續不斷,終不厭倦;不為生死諸苦而生厭倦;不為一切邪行者[63]而生厭倦;不為菩薩苦行而生厭倦。以如是無所厭倦故,能令諸佛菩薩、善知識等,心生歡喜,亦能於大乘獲信心緣。以是之故,乃於大乘發起信心,加功不斷,不捨加行。是以彼當為大乘而入信大乘,相續不斷。善男子!此是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不厭倦生信。」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成滿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菩薩如是加功而不厭倦,於大乘得信,相續不斷,故能速集[64]福德智慧資糧。彼集福德智慧資糧,復具善根,堅固,是以於大乘信緣雖薄,亦能於大乘生大信心;何況於大乘信緣厚?彼於晝夜寤寐之中,以發信大乘之力,當不空過。善男子!此是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成滿生信。」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安止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此中菩薩如是集福德智慧資糧,當能為大乘而緣大乘速速發信,復當能得由妙喜所生心三摩地[65],以彼平等安住之心,如實宣說正真大乘法。是故彼乃以無倒相,生清淨心,並於大乘生極大殊勝之信。彼菩薩先是之心三摩地與勝觀,當成止觀所攝取之瑜伽道[66]。菩薩依此瑜伽道,當漸漸成就[67]諸佛法。善男子!此是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安止生信。」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此止觀之道,是為諸集資糧菩薩之道[68]耶?或為未集資糧者之道[69]耶?」
世尊告曰:「善男子!我說此止觀之道,亦是諸未集資糧菩薩之道也。
「善男子!如是心平等安住者,與現證相順[70],臨近入菩薩無過[71]流轉品[72]之地[73]。善男子!此是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安止生信。[云]安止者,即謂三昧。」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不饜足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得三昧之菩薩,不獨以寂止、三昧之味為足;住三昧[74]已,乃於彼等大乘諸法,記數、度量、觀察、分別,彼於記數、度量、觀察、分別之相,當生[75]勝觀。以是之故,當成相續,猶如江河,波湧流注,與彼勝觀俱現,與現證極相順,於入菩薩無過流轉品之地,乃能趣入,極為喜悅[76]。善男子!我說:若不安住[77]於慧,雖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發信,終不能生信心。善男子!菩薩雖未集資糧,然於大乘法,或作聽聞、或作思惟,[彼]若住止觀,當能為大乘而於大乘生信。若不令心專注、不受持大乘法,則不能於大乘生信。善男子!當以此異門,如是知之:若有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生信,彼之所有,皆以不散心分別法義而生。」
白言:「世尊!集資糧地者之瑜伽道及未集資糧地者之瑜伽道,云何差別?」。
世尊告曰:「善男子!未集資糧地者之瑜伽道,不近於地,不若集資糧地者之圓滿。
「善男子!。此集資糧地菩薩之瑜伽道,近於入地,復能圓滿。善男子!此是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不饜足生信。」
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閑靜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已得圓滿瑜伽道[78]之菩薩,不與在家、出家雜處,依止閑靜處而住。彼等離群而不放逸、精進且常相續。如是閑靜者,彼能住是瑜伽道,作意大乘諸法;以是之故,能為大乘而於大乘發信,無有間斷,莫計晝夜,莫計剎那須臾,進趣[79]菩提分法。彼如是住於閑靜瑜伽道,當能漸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非如是,]彼雖於他處遍求方便,終無所得。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從閑靜生信。」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云何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以導師為量生信?」
世尊告曰:「善男子!如是,彼菩薩住閑靜瑜伽道、作意大乘諸法,若於深密大乘法,心不能達,彼應以導師為量,既以導師為量,則能信解彼等諸法。若非如是順理分別簡擇、信解某時我為導師,則於某時我導師[80]所說諸法,不生信解;是故當於信解導師殊勝,不以為非[81],於導師入信解,亦於祕密諸大乘法,能入信解。菩薩如是如實通達解了,則於彼等深密大乘法得信心;雖未能如是通達、未能解了者,菩薩[亦]能發信解力,以是而於彼等能得信心。善男子!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以導師為量生信。」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如是菩薩,以此等所生種種[82],於大乘得信心,當云何作意大乘法,乃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告曰:「善男子!於大乘得信之菩薩,作意十種無量,當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十?謂:法無量、甚深無量、言說無量、章句差別無量、眾生無量、攝取無量、方便善巧無量、三寶殊勝無量、國土無量、業無量。
「善男子!此中,法無量者,謂:所說諸法藏所屬契經、音聲說法、授記等,及其支分所屬之無量諸法。
「此中,甚深無量者,謂於大乘,從人無我、法無我、空、真如、真實際、無相、勝義、法界[等諸]異門所說教法,乃為無量,及從意趣所生、所說深義,皆是無量。
「善男子!此中,言說無量者,謂:以種種所說,令於眾生、法、義,能得解悟,下至感生傍生有情,但以種種言說,令得通達故,諸如來之所言說,當無有量。
「善男子!此中,章句差別無量者。善男子!謂:為調伏眾生,如來以章句差別多門而善說法,於一一義,皆以無量章句差別、分別異門而為開演[83]。
「此中,眾生無量者,謂:生死流轉無始無終,馳走往來[84],生死苦惱不見前際,是以眾生無量。
「善男子!此中,攝取無量者。善男子!謂:如來以濟度傷害攝取、濟度惡趣攝取、濟度薩迦耶[85]攝取、以乘濟度攝取、濟度無量攝取,能令無量眾生住一切時。
「此中,方便善巧無量,謂:能以種種方便善巧而度無量眾生。或以理示現[,以是調伏無量有情],或於放逸而能勸導,或於怯弱而能讚勵,或於正修而令慶喜;[86]或加暴惡言辭,或加柔軟言辭;或以工巧處、業處,於法普示和順,或普示清淨所生之身,或普示神通變化,或普示變化,或普示說法神變,以如是善巧理趣方便之無量加行,調伏無量有情。
「善男子!此中,三寶殊勝無量者,謂:佛寶殊勝無量、法寶殊勝無量、僧寶殊勝無量。
「此中,佛寶殊勝無量者,當以七事,了悟通達[。七事者],謂:已得大神通故,如來於一切法得自在,[得]不住涅槃,[得]不可思議解脫身;以法身常在故,如來身無盡;已斷煩惱、所知障故,以無罪故,無罪之中,如來最為第一;行佛事業,無有間斷故,如來任運;受用清淨佛剎與大法財故,如來受用廣大;現於世間、不染世法故,如來無染;能成熟無量眾生界,令得解脫,常不斷絕故,如來義利廣大。
「善男子!此中,法寶殊勝無量者,謂:有云諸菩薩法者,非為有法、亦非無法,非為貪欲、亦非離貪,非為輪迴、亦非涅槃。彼諸菩薩法者,不捨生死相[87]、畢竟無雜染;等如虛空、等眾生界、等真實際故,無有窮盡;於一切眾生最為饒益、住安樂處。以是之故,於輪迴、涅槃,悉無所住。
「此中,僧寶殊勝無量者,謂:有云菩薩僧者,即諸菩薩僧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菩薩僧之極上品。是故,應以是異門,於佛寶殊勝、菩薩僧寶,平等而觀。
此中,初業菩薩若作是念:『若我於如是佛寶殊勝生信,若我於如是法寶殊勝生信,若我於如是僧寶殊勝生信,是我獲大善利[88]。我當堪得如是佛寶殊勝。我當堪得如是法寶殊勝。若我與住上地清淨意樂菩薩俱住,入彼等菩薩數中,是我獲大善利,我當堪與彼等同心共行。』
「善男子!此中,國土[無量]者,謂此二國土,即:不淨佛土、清淨佛土。
「此中,不淨佛土與清淨佛土皆為無量。此中,安住於諸清淨佛土之諸如來,皆為純善、純樂、悉無有罪、悉得自在而受彼等佛土,廣受法財,無有斷絕時。
「於諸不淨佛土,一切種中,能正教示菩提,教令有情未成熟者,令得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當知是等即為諸佛世尊之業無量也。」
發生品第二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其數[89]幾何?」
世尊告曰:「善男子!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凡有是等四種。何等為四?謂:止住信、宿世信、別時信、自然信。
「善男子!此中,止住信者,譬如牛跡水,其況混濁,若安置之,不擾不動,當澄清如前。如是,為大乘而於大乘得信之菩薩,於多所作[90]生貪,以是擾亂大乘信;又復某時,於貪能解,則不為彼等[貪]所擾,專一於大乘法,彼時當能現前如昔。
「善男子!此中,宿世信者,譬如酒等,經歷變異,當能澄清。如是,為大乘而於大乘得信之菩薩,生於種種生中,當於大乘發起俱生[91]信,而得信心。
「善男子!此中,別時信者,譬如秋時,江河澄清。如是,菩薩為大乘而於大乘得信,於別時中,能於思惟修習,發起加行;以加行故,是為淳熟;以淳熟故,當能成就。
「善男子!此中,自然信者,譬如琉璃、摩尼寶等,自趣澄清。如是,菩薩於無分別、出過世間之大乘,自然隨入而信。
「善男子!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廣大信、明淨信、寂靜信、清淨信。
「此中,廣大信者,謂:諸菩薩恭敬大乘,以是具行[92]之信也[93]。
「此中,明淨信者,謂:諸菩薩常具大乘法行之信也。
「此中,寂靜信者,謂:諸菩薩遠離我執、我所,於法性已得善通達之信也。
「此中,清淨信者,謂:諸菩薩已得無障礙智之信也。
「善男子!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開引信、能發信、攝受能敬信、信解信。
「此中,開引信者,謂:從昔以來,善根自行[94],諸熏修[95]者,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能發信者,謂:菩薩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念[96]諸發心者所發之心,以是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攝受能敬信者,謂:諸菩薩有所攝受[97],攝受眾生,能生恭敬,以是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信解信者,謂:諸菩薩信解所示甚深法界而信於大乘者是。
「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見聞而發信、隨念所示增上信、隨念善品增上信、隨念所欲希求信。
「此中,見聞而發信者,謂:凡有見聞[諸]佛菩薩色身,或見聞光明,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所示增上信者,謂:凡隨念成熟有情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善品增上信者,謂:凡常自隨念菩提分法、增上善品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所欲希求信者,謂:以彼增上善品,清淨佛土與成就一切佛法;以是凡有所欲希求者,是即菩薩隨念所欲希求而信於大乘。
「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隨念詮說信、隨念能斷信、隨念稼植信、隨念修行信。
「此中,隨念詮說信者,謂:凡諸菩薩,信解一切大乘門,隨念信解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能斷信者,謂:凡諸菩薩多聞、聞持、積集聽聞,隨念能斷疑者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稼植信者,謂:彼相續中,於大乘法,披讀、諷誦、持義、念誦等而為稼植,亦即於他相續稼植正法,隨念於彼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修行信者,謂:凡有菩薩,勤修於是大乘法,是即以隨念勤修而信於大乘。
「善男子!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得瑜伽信、攝取方便身業加行信、攝取方便語業加行信、攝取方便意業加行信。
「此中,得瑜伽信者,謂:凡諸菩薩,緣於大乘法而得止觀,緣彼而信者是。
「此中,攝取方便身業加行信者,謂:凡諸菩薩,以不放逸而為攝取,於行放逸身業之菩薩,勸喻[98]、譴責,而為調伏,以是之故,緣彼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攝取方便語業加行信者,謂:凡諸菩薩,以不放逸而為攝取,於行迷亂語業之菩薩,勸喻、譴責,而為調伏,以是之故,緣彼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攝取方便意業加行信者,謂:凡諸菩薩,以不放逸而為攝取,於行迷亂意業之菩薩,勸喻、譴責,身口所造,而為調伏,以是之故,緣彼而信於大乘者是。
「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隨念不顧信、隨念勝伏[99]信、隨念行止信、隨念順受用[100]信。
「此中,隨念不顧信者,謂:凡有菩薩,修行六波羅蜜時,不顧身命而修六波羅蜜,隨念順是[101]修行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勝伏信者,謂:凡有菩薩,能隨念勝伏六波羅蜜所對治障[102],以是之故,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行止信者,謂:凡有菩薩,於六波羅蜜發起加行時,隨念勤行精進六波羅蜜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順受用信者,謂:凡有菩薩,於他眾生,或他補特伽羅,教令受持六波羅蜜,隨念具足六波羅蜜諸眾生而信於大乘者是。
「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隨念無染心信、隨念分別知信、隨念不厭信、隨念無罪樂具[103]信。
「此中,隨念無染心信者,謂:攝集大眾之菩薩,以無染心攝集大眾,隨念無染心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分別知信者,謂:彼隨念無染心而集眾,信於大乘,亦如是令大眾具分別知,無倒開示,以是精勤而行者是。
「此中,隨念不厭信者,謂:不因諸入顛倒者而生厭倦,隨念不厭心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無罪樂具信者,謂:已捨損我之具、所欲樂具,加功集資,隨念於彼加行而信於大乘者是。
「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隨念功德信、隨念富饒信、隨念歡喜信、隨念饒益多眾信。
「此中,隨念功德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供養、承事於佛,隨念佛功德,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富饒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供養、承事於佛,是菩薩隨念觀見供養圓滿,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歡喜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供養、承事於佛,是菩薩隨念自心歡喜、隨念他心歡喜,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饒益多人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供養、承事於佛,彼能以供養、承事,饒益多人,隨念是事,而信於大乘者是。
「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隨念師德圓滿信、隨念我自勤行精進信、隨念報恩信、隨念修行師所願信。
「此中,隨念師德圓滿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親近依止善知識,隨念觀見善知識榮盛圓具,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我自勤行精進信者,謂:凡有菩薩,能精勤親近依止善知識,彼為往詣[104]善知識而聞法,乃恭敬承事,依教奉行,自勤行精進,隨念是勤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報恩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親近依止善知識,是菩薩從彼而得優波提舍及諸功德,隨念報恩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修行師所願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親近依止善知識,是菩薩以彼優波提舍能饒益多人,隨念是事而信於大乘者是。
「復有四種信。何等為四?謂:隨念修行具足意樂信、隨念修行具足遠離意樂信、隨念修行具足不離意樂信、隨念修行具足無雜染意樂信。
「此中,隨念修行具足意樂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修行慈心,於諸眾生,起具樂心,以是隨念具樂修行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修行具足遠離意樂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修行悲心,於諸眾生,起離苦心,以是隨念[離苦]修行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修行具足不離意樂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修行喜心,於諸眾生,起不離樂心,以是隨念[不離樂]修行而信於大乘者是。
「此中,隨念修行具足無雜染意樂信者,謂:凡有菩薩,精進修行捨心,於諸眾生,起無雜染心,以是隨念[無雜染]修行而信於大乘者是。
「善男子!如是,菩薩信於大乘之分別行相無量。以是等[緣]當知信於大乘之分別行相無量,雖經百千萬俱胝那由他劫,亦不能善知其邊際。善男子!當知此是諸菩薩為大乘而分別大乘[發信]也。
分別品第三
大方便信菩薩白言:「世尊!為大乘而信於大乘,其利益當云何知?」
世尊告曰:「善男子!諸菩薩為大乘而信於大乘,其利益無量。今當[為汝]說少分耳。」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增長一切善根故,是為具足增上。
「善男子!有同於[105]聲聞、緣覺而發心者,有非所宜[106]發心者。諸菩薩信於大乘,守護菩提發心,免於彼等發心故,即護於一切。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順於[107]自利圓滿,順於他利圓滿故,有大義利。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順於信解所說法界一切行相故,是為甚深。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成就菩薩大神通,與是相順故,有大勢力。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順於成熟無量眾生故,有大威德。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善清淨佛土,成就一切佛法,與是相順故,是為遠行。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一切魔業、外道,於信解大乘,不能動搖故,是為不動。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依於多聞[108],能斷一切眾生疑。與是相順故,是為有能。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順於菩薩一切圓滿精進勤行故,是為能成就。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自他當得摩訶瑜伽,降伏身口意業[109]。與是相順故,是為攝受。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令一切眾生心願滿足。與是相順故,是為順於成滿布施波羅蜜多。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勸令[110]一切眾生,不於身口互相傷害。與是相順故,是為順於成滿持戒波羅蜜多。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於眾生一切邪行、生死苦惱及諸苦行,皆能荷負。與是相順故,是為順於成滿安忍波羅蜜多。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無量劫中,於增善法,勤行精進,無有厭倦。與是相順故,是為順於成滿精進波羅蜜多。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成就三昧,謂『成辦一切眾生利三昧』。與是相順故,是為順於成滿靜慮波羅蜜多。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住彼出世間無上智[111],成就佛法[112]。與是相順故,是為順於成滿般若波羅蜜多。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以三乘,為無量眾生聚,開示出離。與是相順故,是為順於攝集大眾。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生無量福、攝取希有佛土福德。與是相順故,是為順於廣大供養恭敬如來。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得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攝取[113]。與是相順故,是為順於攝取。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能於無量眾生,成就具足意樂、遠離意樂、無雜染意樂,與是相順故,是為慈悲所伏[114]。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於慎防菩薩一切過失[115]之行,而能安住。與是相順故,是為善守護。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於眾生一切邪行、生死苦惱及諸苦行,無有怯弱。與是相順故,是為堅固。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晝夜常於上品善法,發大精進,無所厭倦。與是相順故,是為善[自]數數修習。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順於淳熟五明故,是為善習。
「善男子!諸菩薩信於大乘,於一切時,順於微笑慰問[116]故,是為相順。
「諸菩薩信於大乘,已離傷害、不信、恐畏、懷疑、濁垢故,應視如珍寶。
「諸菩薩信於大乘,以廣大故、無罪故、喜故、妙喜故,能令身心清涼故,應視如月。
「諸菩薩信於大乘,一切種中,遍於一切佛法故,應視如虛空。
「諸菩薩信於大乘,攝取無量福德智慧故,應視如船,雜寶盈滿。
「諸菩薩信於大乘,為一切眾生安樂處故,應視如藥樹[117]。
「諸菩薩信於大乘,能超一切三塗惡道故,應視如橋。
「諸菩薩信於大乘,於一切佛法、一切有情之善根果實,能做根本故,應視如種子。
「諸菩薩信於大乘,能防護一切煩惱隨惑怨敵兵器,不為所害故,應視如鎧。
「諸菩薩信於大乘,於一切世出世間善根、珍寶、榮利等,能集能攝,如是而住故,應視如大寶藏。
「諸菩薩信於大乘,能映蔽一切信他[法]者[118]。於此得自在故,應視如國王。
「諸菩薩信於大乘,於久遠來所隨惡趣、害心、惡不善業及煩惱毒,能作對治故,應視如療疾之藥。
「諸菩薩信於大乘,於能斷善根信心之兵刃,能作對治故,應視如金剛。
「諸菩薩信於大乘,於愁歎、苦痛、憂悒[119]、逼惱、憂苦之火,能作對治故,應視如水。
「諸菩薩信於大乘,於能致[120]一切不可愛樂之煩惱怨敵,能作對治故,應視如利器。
「諸菩薩信於大乘,常能增上善品諸法故,應視如月。
「諸菩薩信於大乘,能以無量智,顯照無量眾生。與是相順故,應視如日。
「諸菩薩信於大乘,能澍無量正法雨。與是相順故,應視如大雲。
「諸菩薩信於大乘,當破外道、他論[121]。與是相順故,應視如電。
「諸菩薩信於大乘,能破一切眾生障。與是相順故,應視如豐樂。
「善男子!我念過去[122]迦葉正等覺‧佛時,於此王舍城,城中有一女,寒賤[123]鄙穢[124],灑掃為業。[某日,]彼[女]飢渴危惙,聞某長者家將請佛及比丘僧,乃往長者舍。[至已,]於庭[125]中見佛等比丘僧,威儀庠序[126],各取分食。彼女既見威儀具足、眾所敬遶,莊嚴如斯,乃歎曰:『噫!世尊迦葉正等覺‧佛,威儀庠序、眷屬隨從,甚為妙好。』[當即]生一信心,遂便終沒。〔沒已,〕以是因故,生三十三天;復以是因,決定成就[127]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念過去世尊毘婆尸正等覺‧佛時,於此王舍城,有一婆羅門,名曰『求食』。求食於佛法僧三寶,自然不信,何況承事?彼時,世尊毘婆尸正等覺‧佛,入王舍城乞食。婆羅門則為營執事務而欲出王舍城。既欲出城,彼乃親見[128]世尊毘婆尸如來,見已,乃以佛身微妙,歎曰:『噫!世尊毘婆尸如來.應供.正等覺.佛,相好莊嚴。』乃得一信心,遂便終沒。〔沒已,〕以是因故,生夜摩天;復以是因,漸次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念過去世尊迦葉正等覺‧佛時,於此王舍城,有五百外道,彼等為欲試驗,乃往迦葉正等覺‧佛所。彼時,世尊迦葉正等覺‧佛為多百眷屬圍遶,瞻視於前,為眾說法。於是五百外道[129]乃歎曰:『噫!迦葉正等覺‧佛所言和美。』乃得一信心,遂便終沒。〔沒已,〕以是因故,生兜率天;復以是因,漸次在我教中出家,而得漏盡。
「善男子!我知如來以何因緣、以何光明,於諸地獄眾生,放光照徹;光明所炤,地獄眾生,害苦續流乃斷,安樂具足。彼等乃作是念:『誰能令我等地獄眾生害苦續流斷絕、安樂具足?』[如是念已,]彼等承如來威神,得見如來身相。見已,乃歎曰:『噫!以彼因緣,乃能令我等地獄眾生害苦續流斷絕、安樂具足。其威神廣大。』乃得一信心,遂便終沒。沒已,相應是因,彼等生天;復以是因,漸次於我教法得信,或以聲聞乘、或緣覺乘,而得涅槃;或以大乘,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由此因緣,我知無量眾生以何因緣於如來大乘,唯發一微弱信心,以是或能免墮惡趣,或能免墮雜染所生[130]身;非僅免墮,更得世間榮利。於大乘發起微弱信心,以是亦能得一切出世間榮利。
「善男子!諸菩薩於大乘發一微弱信心,其利亦無量若此,諸菩薩於大乘常生信心,猶如江河,其利益不須復說,雖百千萬俱胝那由他劫,不能說盡。」
[世尊]說是語已,大方便信菩薩乃白世尊言:「世尊為諸初業信解行住菩薩說信於大乘之相圓滿、出生圓滿、分別圓滿、利益圓滿,甚為希有。世尊!以是度量、隨入[131],餘諸菩薩殊勝圓滿功德,雖為無量,亦當說之。」[世尊]說是法門時,五千初業菩薩,皆生順菩薩法現證大忍[132]。
於彼會中,餘諸初業菩薩,亦以信解不動故,生信解如江河忍[133]。
復次,大方便信菩薩白世尊言:「世尊!若諸菩薩,於此法門,生信解心,以為先導,發起加行,彼等不久當得諸如來飲食、坐騎、衣服、嚴飾、瓶盆[134]、什物[135]、資具、香、鬘、塗香、歌舞、音樂、燈燭、男女、娛樂具。」
復次,廣求信器菩薩語大方便信菩薩曰:「善男子,云何諸如來飲食、坐騎、衣服、嚴飾、瓫盆 、 什物、資具、香、鬘、塗香、歌舞、音樂、燈燭、男女、娛樂具?」。
大方便信菩薩語曰:「善男子!
一切蓋障清淨之禪悅,是諸如來食。
一切蓋障清淨之正法味[136],是諸如來飲。
一切蓋障清淨之止觀,是諸如來坐騎。
一切蓋障清淨之知慚、有愧,是諸如來衣服。
一切蓋障清淨之清淨莊嚴戒,是諸如來嚴飾。
一切蓋障清淨之多聞,是諸如來瓫盆、什物、資具。
一切蓋障清淨之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137],是諸如來香、鬘、塗香。
一切蓋障清淨之法圓滿[138],其受用、論義[139],畢竟真實不虛[140],是諸如來歌舞、音樂。
一切蓋障清淨之諸陀羅尼門,是諸如來燈燭。
一切蓋障清淨之諸三昧門、解脫門,是諸如來之男女、娛樂具。
「善男子!如是,於此法門,心生信解,以為先導,發起加行,不久便於世俗、勝義中,得是等諸如來十種資生之物;若人於是真實[141]發起加行,不須復說。善男子!彼等當得是等諸如來十種資生之物,更當能得諸如來所住宮殿。」
問曰:「善男子!云何諸如來宮殿?」
大方便信菩薩語曰:「善男子![142]七寶晃耀莊嚴,出大光明,遍布無量世間;[143]比於他處,殊異無量;[144]其間道場[145]櫛比不絕;[146]所行境相,出過三界;[147]從出世間無上善根所生;[148]最極自在、淨識為相[149];如來住處;[150]無量菩薩住[於其中];[151]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遊行[其中];[152]具大法味喜樂,故為堅牢;[153]住於饒益一切眾生之義利;[154]遠離一切煩惱、隨惑之害;[155]無有諸魔;[156]出過一切莊嚴,如來加被之所莊嚴;[157]以大念、大慧、大解故,決定出離;[158][是]大止觀乘;[159]從大空、無相、無願而入[160]是大宮殿,無量德聚,以為莊嚴,大蓮花王,以為依處。[161]諸如來安住其中。善男子!若有人於此法門,心生信解,以為先導,發起加行,是諸人等,於如是如來宮殿,亦皆能得,若人於是真實發起加行,不須復說。」
世尊告曰:「善男子!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若有人於此法門,心生信解,以為先導,發起加行,是諸人等不久當得此等諸如來資生之物,亦當能得如來宮殿。彼等若於是真實發起加行,不須復說。」
復次,具壽阿難白世尊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信解、披讀、書寫、讀誦、諦聽、諷誦、廣為他人說、順理思惟、修習,發起加行[162],彼等當得幾許福德?」
世尊告曰:「阿難!若有人於此法門,信解、披讀、書寫、念誦、諦聽、諷誦、廣為他人說、順理思惟、修習,發起加行,是諸人等所生福德,超過一切世間福德,超過諸聲聞、緣覺出世間福德,不可譬喻。
「何以故?阿難!凡諸世間無量福德,皆為苦諦、集諦因果所攝故,不能圓成所欲;彼以因滅而果生故,為無常[法]。
「阿難!諸聲聞、緣覺出世間福德,亦非廣大,義利微淺,終當滅盡。此中,非廣大者,[以彼]住於小乘、緣於小乘,而作意故。義利微淺者,執著於我而住故。終當滅盡者,當滅於無餘涅槃界故。
「阿難!諸菩薩信於大乘,所生福德,當能圓成,其因非盡,廣大、義大、無盡。以是之故,諸菩薩信於大乘,所生福德,雖世出世間福德,不可譬喻。」
阿難白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云何受持?」
世尊告曰:「阿難!以是之故,此名『精修大乘發信』法門,亦名『入大乘信』、『增上大乘信』、『大乘信決定出離』。以是名字,汝當受持。是故,此法門名號[163],曰『精修大乘發信』。」
世尊作是語已,彼諸菩薩及諸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於世尊所說,稱揚讚歎。
聖精修大乘發信經
印度和尚勝友、施戒,主校譯師佛僧耶謝德等人校訂、謄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