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應阿難尊者所問,開示了「菩提心如金」的道理:菩提心的功德(屬於世俗菩提心)如同各式金器,而菩提心的本性則不曾變異,就如同金子,本質不受外在形制而有更易。此喻既說明了世俗、勝義菩提心二者不一不異的關係,也說明了由於勝義菩提心自性清淨,智慧從此而生,所以應當修習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勤於自他二利、修習諸法非實有的道理。
《大般涅槃經》卷九中,佛也用「金性不變」之喻,說佛身常住無有變異之理:「復次,善男子!譬如金師,得好真金,隨意造作種種諸器。如來亦爾,於二十五有,悉能示現種種色身,為化眾生、拔生死故。是故,如來名『無邊身』,雖復示現種種諸身,亦名常住無有變易。」(CBETA, T12, no. 374)
天台智者大師於《妙法蓮華經玄義》卷八之中,以三種譬喻說「一實諦」的不二實相。其中金喻,特別提及不同的補特伽羅,對待實相法理的方式亦有殊別,其喻也與本經理趣妙合,可供參考:
「譬如黃石中金,愚夫無識,視之謂石,擲在糞穢,都不顧錄;
估客得之,融出其金,保重而已;
金匠得之,造作種種釵釧鐶鐺;
仙客得之,練為金丹,飛天入地,捫摸日月,變通自在。
「野人喻一切凡夫,雖具實相,不知修習。
估客喻二乘,但斷煩惱礦,保即空金,更無所為。
金匠喻別教菩薩,善巧方便,知空非空,出假化物,莊嚴佛土,成就眾生。
仙客喻圓教菩薩,即事而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得一身無量身,普應一切。
「今經但取金丹實相,以為經體也。就同而為喻,從初至後,同是於金,凡夫、圓教,俱是實相也;就異為喻者,初石異金,次金異器,器異丹。丹色淨徹,類若清油,柔軟妙好,豈同環釧,狀乖色別?故不一種。此就與奪破會,簡其得失。」(CBETA, T33, no. 1716)
本經收錄於藏文大藏經的契經(མདོ་སྡེ)部,翻譯為藏文的年代、譯者資訊皆不詳。本經經名亦未見於吐蕃王朝時期所編的《旁塘目錄》(དཀར་ཆག་འཕང་ཐང་མ)或《鄧噶目錄》(དཀར་ཆག་ལྡན་དཀར་མ),因此可推測為後弘期傳譯入藏地的經典。
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世尊!云何觀菩提心?」
世尊告曰:「具壽阿難!菩提心者,應觀其性如金。如金自性清淨,菩提心亦自性清淨。雖金匠造作種種諸器,金性不變。菩提心亦如是,以其自性不變故,雖有種種功德差別,於勝義中,亦不離菩提心。」
爾時,世尊復說是偈:
「菩提心本淨,
應勤自他利,
修習本無實,
信解於慧因[1]。」
世尊說是語已,具壽阿難、一切眾會[2],天、人、非天、乾闥婆等世間大眾,皆大歡喜,於世尊所說,稱揚讚歎。
聖金經大乘經
敬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當時,阿難尊者向世尊請教:
「世尊!應當如何看待菩提心呢?」
世尊開示道:「具壽阿難!應當看待菩提心的本性如同金子──金子是自性清淨的。就像這樣,菩提心也是自性清淨的。金匠雖然會將金子加工製成各種器物,但金子的自性並不會變異。就像這樣,菩提心雖然有各種類型的功德(特質),但在勝義之中,[最終這些功德]也都不離於菩提心,因為[菩提心的]自性不會變異之故。」
隨後,世尊便說了這段偈頌:
「菩提心本淨,
應勤自他利,
修習本無實,
信解於慧因。」
(菩提心本身是清淨的。
[所以人們]應當勤求自利,並且利他,
修習[諸法]本來無實[的道理],
並對能出生智慧的因緣,具足信解(嚮往與信念)。)
世尊給予此般開示後,阿難尊者、所有一切眷屬大眾,以及包括天人、人、非天、乾闥婆等的世間大眾,皆大歡喜,咸皆稱揚讚歎世尊所言。
聖金經大乘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