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與悲心有什麼不同

笨居士 | 2020年09月19日 發佈 | 閱讀需 10 分鐘 | #原創作品

心

有個師兄問我,菩提心和悲心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太大了。本來我想好好整理一下,後來發現一個話題牽扯出一堆話題來,牽扯的面太多。基本上要把菩提心講透,就把整個大乘佛教都講了。所以呢,今天我想僅僅從一個方面來回答。

菩提心,教科書上的定義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者也可以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初學者,把菩提心理解為修行的目標,或者理解為成佛的因,這些都是 OK 的。菩提心當然不是世間的悲心。但有時候我們會在前面加一個「大」字,叫「大悲心」,那就完全不同了。大悲心基本上就可以看成是菩提心了。例如《入中論》的開頭說「故我先讚大悲心」,那個就是菩提心。所以今天的問題就是,大悲心和世間人所說的悲心,有什麼不同?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要引入一個概念:無量。什麼是無量?你能不能理解無量?

比如時間沒有開始,沒有結束,這就是無量。我們普通人理解無量,在我們腦海中立即出現的畫面是「比大更大」,這個是錯誤的。好比說無量的金銀財寶,你會想到金銀財寶堆積成山。如果我說,比你想得還多,你會想到整個星球都是金子做的。如果我再說,比你想得還多,你就會想到整個宇宙都是金子。如果我再說,比你想得還多得多,你可能會覺得這就應該是無量了吧。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的理解,「比大更大」,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

在我小的時候,訂了一份《小學生數學報》,其中有一期,第一版左下角的角落裡有一個小方塊,(這麼多年我居然還記得它的精確位置),上面寫了一個問題:自然數多,還是完全平方數多(完全平方數就是 4,9,16 這些數,它們的平方根是整數)?當時,這篇文章的答案是,既可以說一樣多,又可以說自然數多。為什麼呢?一方面,大部分自然數不是完全平方數,只有一小部分是。但是另一方面呢,因為每一個自然數,就會對應一個完全平方數。把它平方不就行了嘛,對吧?所以又是一一對應的,又可以說一樣多。

抱歉引入如此枯燥的數學問題。下面,精彩的部分來了。我們仔細看這個問題。假如你有一個範圍,這個範圍叫 n,當 n 不斷擴大的時候,完全平方數的比例在迅速地降低。例如 100 以內只有 10 個完全平方數,有 90 個不是完全平方數。而 10000 以內有 100 個完全平方數,剩下 9900 個不是完全平方數。換句話說,他倆的差別越來越大。可是,如果我們把這個範圍拿掉,把題目變成「無量」的,他倆居然變成了一樣多!

前段時間,當我和太太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她馬上就反應到,我們也可以說完全平方數是自然數的任意倍多!因為每一個自然數,都可以對應一個二次方數,一個四次方數,一個六次方數,等等等等,每個自然數都可以對應多個完全平方數,想要幾個就有幾個。(我太太是理科生)

看到沒有?當問題有一個邊界的時候,或者說當問題是有限的問題,多和少的概念就自然產生了,問題只有一個答案,並且多和少的差別還是越來越大的。而當你拆除了邊界,開始談論無量了,多和少的概念也立即消失了,問題變得沒有答案,或者說每個答案都是對的。這才是真正的無量!這對一個 10 歲小男孩來說,是世界觀的極大衝擊。它告訴我們,無量不是比大更大!無量是概念的崩潰。在無量的世界裡,沒有了大和小,沒有了多少,高矮,長短,沒有了比較,沒有了分別。

我記得我當時真是太開心了!我飛奔到另一個男生家去,我們住得很近,關係也很好,我就想跟他分享一下這個神奇的發現。只要我們有分別心在,我們的想像空間就是有限的,我們有了這些概念,然後再被自己創造的這些概念綁住了手腳。而一旦開始談及無量,就完全不同了。一切的尺度、邏輯、評判標準都會瓦解。

當然,我那個時候沒有學佛。我也不知道這種概念的瓦解,就是證悟的開始。

但是現在,我們要開始談佛教了。我們來聊聊淨土宗,淨土宗只有一種修行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不要輕易去評判他們。世界上有那麼多佛菩薩,為什麼只有這一尊佛形成了一個宗派呢?理由就在「阿彌陀」這幾個字上。

阿彌陀就是無量的意思。阿彌陀佛就是無量佛。當然有時候翻譯為無量壽佛,有時翻譯為無量光佛,有時就是音譯阿彌陀佛。這個字在梵文就是無量。你們想想,如果老師要發明一種簡便易行的修行方法,只讓大家念一個字,那念什麼最好呢?就念「無量」,念這個就管用!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不尋常的概念,這是佛教與眾不同的地方。

當然你可以念「證悟」,或者念「空性」,或者念「中觀」。五祖叫大家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也很好。但是漢傳的高僧大德,有很多很多,主張念阿彌陀佛,也就是念「無量」。

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的,所有人到了那裡壽命都是無量的。並且那個地方的空間是無量的,無論多少眾生到那裡都不會擁擠。當你這樣談的時候,問題就來了。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 任何事物有生就有死(電影 Matrix 的台詞)。假如我生到了阿彌陀佛淨土,也就意味著這個事情有一個開始,那也應該有個結束啊。那不就矛盾了嗎?不是承諾了人家無量壽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淨土宗的修學者,可以藉由這個問題,打開一扇通往佛法真正寶藏的大門。他本來是天天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喔,念無量無量無量。。。想要死了以後,生到無量壽的地方去。但是總有一天,他會問這個問題,並藉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打開通往空性的大門。

如果現在你要問我這個問題,古代是有兩個答案的。一個不了義的答案是,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死,只不過活得很久很久,你就不用想多久了,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嘛。這個答案不僅毫無意義,還會讓人覺得這是一場騙局,難道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無常的?讓人非常有沮喪感,依舊擔心自己的未來。走這條路,這個問題自始至終也解釋不了,可以說越描越黑。

了義的答案是,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生死的。就像剛剛說的自然數和完全平方數哪個多一樣,那裡沒有生,沒有死,沒有長,沒有短,沒有生死的概念,沒有壽命的概念。真正實踐了《金剛經》所說的無壽者相。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悟的代名詞,就是成佛的代名詞。從究竟意義上,不受眾生的分別心的約束。這樣才好玩!這才是我們的心之所向。可惜現在沒人講這些,非要把淨土描述得跟天堂一樣。

回到我們最初的那個問題,悲心和大悲心差在哪兒?就差在是不是無量上。比如我今天在路邊看到一隻被人遺棄的小貓,產生了悲心。我的孩子生病了,產生了悲心。父母年老了,隔壁鄰居怎麼樣了,公司同事怎麼樣了,周圍的朋友怎麼樣了,產生了悲心。這些就是世俗的悲心。你不過只是在關心與你有緣的人。而大悲心呢?是要悲無量的眾生。從無量中扣掉一個就不是大悲心了。這個有點難理解,例如說狼吃羊,世間的慈悲是覺得它好殘忍,推己及人,要去救這個羊。但是菩薩呢,菩薩是對狼有同等的悲心。我們在佛經裡經常讀到菩薩把自己的肉割下來喂狼。

大悲心是不會排除任何一個眾生的。仁波切喜歡說某人發願「度化一切眾生成佛,除了特朗普」,大家就笑。這個當然不是正確的發願。在中國說這個可能不好笑,後來我自己想了一個好笑的,就是「度化一切眾生,除了前男友的現女友」,或者「前女友的現男友」,這個是對你的考驗。你也可以這樣捫心自問,有沒有哪個眾生,被你排除在外的?往往是你嫉妒的,你恨的人。當然更多的是你不關心的人。例如外星人,「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再例如天堂的眾生,地獄的眾生,你可能會想「我夠不著那些」。這個就立即不無量了。只要你不無量,概念就開始建立,好比有了一堵牆,你和世界也就正式對立起來。

大悲心意味著完全的平等。我們在回向的時候,古人喜歡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可是現在的人,想盡一切辦法,列出一個長長長長的回向名單來,真是無聊,也是不懂佛法。你有什麼理由不回向給一切眾生呢?發願和回向,是一切修法中最有用和最零成本的,其實就是在訓練你的「無量」思維,所以那四句話都是無量。如果僅僅回向給你那些不來往的親戚,還不如省下回向的時間,買點東西去看看人家。

無量不僅是平等,還是究竟和非戲論的意思。即使我領養了小貓,照顧好了孩子和老人,沒錢的人我佈施錢,生病的人我佈施藥,又怎麼樣呢?他們真就幸福了嗎?這就是短暫的恩惠,這在大悲心看來是無意義的。大悲心一定要緣究竟的解脫,不是究竟解脫的目標都是有限的。我再舉個例子,對我們的孩子,我們不僅會表揚,我們也會批評,有時甚至狠狠打罵。在生病的時候甚至餓他的肚子。這說明愛是超越形式的。而大悲心,更是遠遠超越這一切。菩薩在大悲心的驅使下,可能做出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不能理解的事情。菩薩可能會侮辱你,菩薩可能會奴役你,菩薩可能會抽大麻,可能會吃肉,在世間法看來是所有瘋狂的事情,菩薩都有可能去做。唯一不會發生的,就是菩薩不會停止關心你。

那將違背他「無量」的誓言。


根據 2019年1月 的錄音整理

分享請切勿改動,並註明出處

其它文章

上一篇: 散步與發心

下一篇: 如何實修 Vipassana

鼓掌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